赴苏州市培训考察班的学习体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706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赴苏州市培训考察班的学习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赴苏州市培训考察班的学习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赴苏州市培训考察班的学习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赴苏州市培训考察班的学习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赴苏州市培训考察班的学习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赴苏州市培训考察班的学习体会.docx

《赴苏州市培训考察班的学习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赴苏州市培训考察班的学习体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赴苏州市培训考察班的学习体会.docx

赴苏州市培训考察班的学习体会

赴苏州市培训考察班的学习体会

学习“两个率先”精神实现“争先进位”目标

2006-01-25信息来源:

政府办

延吉市人民政府市长赵哲学

(2005年5月26日)

 

根据省委组织部的安排,4月中旬至下旬,我参加了吉林省党政领导干部赴苏州市培训考察班的学习,培训考察时间虽然只有半个月,但苏州的高速发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政府公务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高素质,以及良好的人居环境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特别是苏州人刚柔相济,包容开放,崇文重教,精细雅致的特点,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中。

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并处于长三角空间上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气候环境适宜,不仅适宜农业的发展,而且适宜工商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苏州虽然被人们称之为“天堂”,但其经济总量并不大,城乡人均分配水平也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人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

苏州由一个传统的以消费为主的农业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兴工业化城市,一个曾经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苏州”,转眼间变成了现代的“世界工厂”,步入了全国经济发达市行列。

200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1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54.8亿元,分别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五、第六和第三位,实际利用外资达到95亿美元,居全国之首。

当前的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明显提高,正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阔步迈进。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且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苏州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的原始积累,已经具备了率先发展的各方面条件。

所以,2003年,苏州市确定了“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力争到2005年,把苏州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10年左右,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通过半个月的培训考察,我一直被一种奋勇前行的苏州精神深深的感染着,也悟懂了苏州精神的精髓体现在“两个率先”上,也就是:

苏州敢于和善于率先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州具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胆识和能力。

我认为苏州“两个率先”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十二个字、四句话上,就是“有胆识、善谋划、着法多、措施灵”。

有胆识。

主要表现在敢于自断后路,善于自加压力,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争当第一。

“胆”来自于“识”,“识”就是知已知彼;“识”就是对已和彼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了如指掌;“识”就是对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心中有数;“识”就是对我国的各项法规、政策有深入的了解。

“识”就是发现机遇的时候善于抓住机遇。

胆识决定前进的步伐,做什么事情只有敢想、敢做,才有可能实现。

苏州昆山市市域面积927平方公里,拥有62万人口,下辖10个镇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二十年前的昆山还是一个农业县,全市生产总值不到10亿元,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

二十年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5.8%,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7.8%,工业产值年均递增26.1%。

2004年,全市完成GDP570亿元,财政收入8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50元。

当今的昆山又提出:

“三年再造一个新昆山”的发展目标,这种敢于自断后路、善于自我加压的勇气让我折服。

苏州昆山市开发区创办于1985年,1991年被列入省重点开发区,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辖区面积从开始的3.75平方公里已经拓展到70多平方公里。

创业之初,昆山一无经济实力,二无工业基础,提出了“富规划、穷开发”的方针,“富规划”就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力求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标准高;“穷开发”就是勤俭节约,艰苦创业,不讲排场,不摆阔气,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昆山人带着50万去建开发区,没有享受国家对开发区的政策优惠,完全靠的是他们的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精神,当时的大学生都是光着脚、扛着标尺去丈量土地,自行车都进不了;当时的办公室只有8间小平房,建第一个住宅小区的砖头都是人工扛进去的。

当初昆山在农业县的基础上搞工业小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后来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都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90年代中期,昆山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电子信息类企业踊跃进入,为了满足这些企业生产中的“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要求,昆山借鉴台湾新竹工业园的发展模式,大胆提出建立出口加工区的设想,并积极创造条件向上争取,历时两年,先后进京80多次,终于被国家批准为首批15个出口加工区之一。

出口加工区的创建,成为了昆山招商引资的一张王牌,它的磁场效应充分的显现出来。

出口加工区的创建也是昆山人的一个概念创新,昆山经济的发展可以说都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创业的艰难到成功,正是以一种敢为人先、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闯过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创出了全国全省许多个第一:

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自费”开发区;举办了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建立了全省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实施了全省第一幅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创建了全省第一个陆路口岸通关点;兴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

如今已成为苏州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的龙头,科技进步的先导,城市化建设的亮点。

2004年,区内累计批办来自欧美、日韩以及港澳台等37个国家和地区客商投资的1159个外资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2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55亿美元,实际到位45亿美元。

2004年,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984亿元,进出口总额238亿美元,各项指标年均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

90年代初,昆山抢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机遇和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率先开发,率先开放,在别人还在等待、观望和犹豫之际,埋头苦干,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招商引资,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的先发优势。

又如:

昆山合资企业投资规模日益扩大,而中方配套资金严重不足,不少外商提出开办独资企业的要求,昆山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中外投资比例的限制,鼓励外商兴办独资企业,有效地解决了对外资大量进入的制约,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兴办外商投资企业的先河。

90年代中后期,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不利局面,昆山人敏锐地发现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外移扩张趋势,果断作出“主攻台资”的重大决策,此后,昆山台资日渐集聚,成为全国三大台商投资密集区之一。

这些,都是昆山人有胆识的体现。

在苏州人特别是苏州干部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许多可贵的精神力量。

一是永不满足、不甘落后的争先精神。

敢于争先,是一种锐气、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境界。

苏州人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加快发展,而是牢固树立“率先发展”的强烈意识。

苏州人始终坚持自我加压,永不满足,在学习先进中找标杆、寻榜样、找差距。

二是自强自立、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

自主创业、发奋创业已成为苏州人的价值追求。

今天,当我们在感叹昆山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时,有谁会想到,昆山的第一个外资企业是由昆山市外贸局局长带队,自带干粮,在上海浦东开发区管委会的台阶上坐了几个月等来的。

每当看到从浦东开发区出来的外商,他们就主动上前宣传昆山的投资政策,终于把一个又一个外商引到了昆山。

如果没有这种自强自立、不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昆山的条件再优越,也不会出现今天这样令人震憾的“井喷”现象。

三是只干不说、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

坚持“实”字当先、“干”字当头,一抓到底,各项工作务求落实,“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谋长远不图一时,求实效不搞形式,解难题不避矛盾,以实干创造政绩,已在苏州广大干部中蔚然成风。

善谋划。

主要表现在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准确定位,布局科学上。

苏州的城市品位、产业布局都能够站在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的特点上与苏州城市特点相结合,构筑了各具特色的版块经济带和较完整的产业链。

现在的苏州市分为老城区、高新区和工业园区三个部分,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全新城市格局。

老城区充斥着悠远的古意,这里是传统吴文化的体现。

在它的东西两边,分别崛起了两座以现代化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开发区。

东边中、新联合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在我国开创了国际合作兴办开发区的先河,创造了与国际合作更紧密的开发区模式。

自1994年启动以来,它因为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工业而名声显赫,通用汽车、西门子、诺基亚、艾默生电气、三星电子等八十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工业园区,为工业园区带来了信息流。

西面的苏州高新区一面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和产品引进来,一面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资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目前高新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资科技企业达到了206家,在苏州市占据了半壁江山。

苏州已经成为长三角IT信息产业的制造中心。

老城与新城的融合、外资与内资、民资的融合、现代文明与古典文明相呼应、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使苏州实现了社会与经济相协调、人文和自然相和谐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州乡镇企业,为苏州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原始积累。

80年代中后期,苏州又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为苏州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面对21世纪经济日益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2003年,苏州又提出要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与开放型经济、私营个体经济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对于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苏州的经济经历了“苏南”模式、“外向带动”模式、“三足鼎立”模式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后,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竞相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着法多。

主要表现在赢得上级支持着法多,营造投资环境的着法多,落实项目着法多。

苏州开发区的环境营造是从基础设施建设起步的。

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苏州开发区探索了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自费开发”,一次规划、滚动推进的“巧开发”,吸引外商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凤筑巢”,尝试股票上市和借壳上市的“资本运作”等各种筹资渠道,确保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充分利用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搞好资本运作。

每年向上争取1个亿左右科技贷款资金用于科技开发投入。

1991年,高新区以政府2000万元贴息贷款作为新区开发主体(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的初期注册资金,先后和香港中银、北京中创、中信等集团成立联合开发公司,募集资金数亿元,确保开发初期投入需要。

1996年,“苏州高新”上市后取得良好业绩,被列为上海30指数股,综合指数列全国上市公司第78位。

总公司还在美国发行了1.25亿美元融资债券。

1998年抓住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机,进行债券回购,获利5500万美元。

苏州的省级开发区普遍达到“五通一平”,国家级开发区普遍达到“七通一平”,其中苏州工业园区更是达到“九通一平”,首期开发的12平方公里区域投入资金128亿元,每平方公里超过10亿元,这在全国开发区中首屈一指,其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可与国际著名开发区新加坡裕廊镇相媲美。

值得关注的是,苏州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只局限在单纯注重生产及其相关的领域,还注重向生活安居拓展,不断完善商贸等生活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安居”才能“乐业”,只有让外商有“家”的感觉、让工人生活方便,才能将其留住。

按苏州领导的话说,开发区“有人气才有旺气,有商气才有财气”。

学习考察中,我还注意到苏州、昆山注重在土地批租上让利招商。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用地开发成本每亩20多万元,但他们一般仅以每亩12—13万元批租。

昆山在吸引一些投资规模大、技术层次高、带动作用强的“旗舰”式项目以每亩1.5—5万元不等价格批租。

苏州、昆山开发区虽然让利招商的方式方法不同,但前瞻性地盯住未来税收和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以低价土地、低税收吸引外商投资,是其共同的认识和行动。

他们从放低地价门槛、税收门槛带动工业发展中,已经获得了可喜的收获。

苏州、昆山还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努力打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服务品牌,以服务见长,以服务取胜,营造综合环境的新优势。

在苏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