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推荐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6470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推荐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推荐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推荐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推荐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推荐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推荐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Word下载.docx

《高考推荐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推荐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推荐届高考地理专题十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Word下载.docx

棉纱

粮食

1952年比1949年增长(%)

753.8

105

101

44.8

由表可知,当时

A.国民经济逐步恢复

B.盲目追求发展速度

C.计划经济逐步形成

D.农业经济受到制约

【解析】由1949-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增长情况统计数据看出,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均有大幅增长,说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正确;

1958年“大跃进”运动盲目追求发展速度,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953年我国开始五年计划,计划经济逐步形成,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由表格统计数据看出农业产品产量增长幅度也很大,“受到制约”表述错误,排除D。

2.在“大跃进”时期,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

责任田效果明显,许多农民起而仿效。

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

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

这说明

A.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

B.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

C.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

D.农业政策提高生产积极性

【解析】材料中“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

责任田效果明显,许多农民起而仿效”,说明在公有制基础上适当实行个人责任田,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不是说明民众大力响应国家大跃进计划,故A项错误;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是1978年前后,故C项错误;

此时的农业政策仍然是人民公社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3.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D.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解析】“一五”计划宣传海报是服务于经济工作的开展,“一五计划”提高了当时国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图片中工人工作时喜悦心情可见一斑,故C项正确;

一五计划之后我国工业化基础才初步奠定基础,故A项错误;

图片文字是建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绿色环保观念,故C项错误;

我国建国初期重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故D项错误。

【答案】C

4.下表展示的是1952—1978年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年份

国民收入指数

消费水平指数

全国居民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1952

100

1957

153

122.9

126.3

117.0

1978

453

177.0

212.0

157.6

(注:

国民收入指数和消费指数均按可比价格计算,此表格出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

A.国民收入主要用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B.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C.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

D.计划经济体制保证了国民收入持续增长

【解析】由1952-1978年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的数据看出,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指数都呈增长趋势,但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指数高于农村居民,且差距在不断拉大,说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国民收入的支出情况,A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无法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

材料只提供了三个年份国民收入指数,没有其他年份的数据,无法体现国民收入持续增长,排除D。

5.下列材料反映了各国GDP的变化情况,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美国

苏联

日本

欧洲(德法英意)

中国

1970年

10,383,00

(1)

4,334,12

(2)

2,029,68(4)

6,199,99

915,06(8)

1979年

25,622,00

(1)

9,016,16(3)

10,071,73

(2)

22,641,88

2,631,90(8)

括号里的数据体现了各国GDP的世界排名,欧洲四国各占一名次

A.欧洲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C.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对抗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D.经济建设上的“左倾”导致中国经济发展趋缓

【解析】题干中各国GDP的变化是指各国GDP的绝对数量及其在世界的排名情况,由表格中的欧洲一栏可以看出,1979年其数量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比1970年要小了很多,而1967年欧共体就形成了,所以可以说,A是正确的说法;

由表格来看,美日欧三者之间的差距一直保持相对平衡,故B的说法正确;

题干仅仅提供的是GDP数据,所以不能看出政治和军事发展情况,所以C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故选C;

D的说法既符合史实也符合题意,故排除D。

 

6.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即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

这一措施表明

A.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代购代销制度

B.工人阶级获得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权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完成

D.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

【解析】从企业分配利润时资本家红利只占20.5%,而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来看,企业利润绝大部分被国家和集体获得,表明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

故答案为D项。

材料反映的是对企业利润的分配,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对企业的管理,排除B项;

到1956年底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排除C项。

7.中国现代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

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

此政策的目的是

A.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B.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D.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面对大跃进等左倾错误而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目的在于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已经建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此政策和快速实现社会工业化以及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无关联,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8.下表是1950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

人均产量

印度

2.37Kg

538.3Kg

4Kg

发电

2.76Kwh

2949Kwh

10.9Kwh

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鼓励私人企业投入再生产

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对国民经济方针进行调整

D.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解析】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在1950年的钢和发电两方面的人均产量不仅落后于美国,而且也落后于印度,所以我国该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应该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与上述相关的重工业,故选B;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私人企业的态度是逐步改造,使之变为公有制企业,故A与史实不符,所以排除;

CD均不符合“针对性”这一要求,故排除。

9.“二五”计划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工作方法六条》:

要求计划做三本帐,中央做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对外公布,第二本则是则成的计划,不对外公布;

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账就是中央的第二本帐,这在地方式必成的,地方的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

由此可见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

B.中央部分纠正左倾错误

C.经济非正常发展态势明显

D.调整八字方针初见成效

【解析】“二五”计划指1958年到1963年。

由材料来看,“二五”计划初期正在开展大跃进运动,高指标盛行。

材料中将中央则成的计划当做地方的第一本账,“在地方式必成的”,而地方“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这容易导致地方经济建设层层加码,故选C。

材料没有体现计划经济的弊端,排除A。

鉴于大跃进运动的危害,中共在“二五”计划后期着手调整国民经济,排除BD。

10.下面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

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

7.9,这反映了“一五计划”

A.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特点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C.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的特点D.学习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解析】“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

7.9”等字眼足以证明“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农、轻、重比例并不协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一五计划”是学习苏联工业化道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下表为建国后某地工农业总产值表。

据此可知,该地

A.重工业比重一直占优势

B.国民经济比例渐趋合理

C.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49年—1966年间农业总产值所占比例下降,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总产值的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这说明该地重视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故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错在“一直”;

材料中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结构不合理,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城市化的发展,故D项排除。

12.观察新中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III”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C.实施国民经济调整

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解析】阶段“III”指的是1960-1963年间,其城市化程度有19.7%下降为16.8%,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我国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国家缩小城市化规模,优先保证农业发展,调整国民经济,故选C;

ABD均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

13.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

……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

……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

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

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表格中前三栏信息从粮食亩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耕地面积的变化不难概括出答案,从表格中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的特点说明南方经济发展,从表格最后一栏数字比重下降特点可以直接归结出答案;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生产技术改进等方面分析作答。

(2)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劳动力进城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由“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等信息可以归结出对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从政治和经济视角进行评述,政治方面从工农联盟和基层民主选举的角度归结答案;

经济方面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史实从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角度去整合“得与失”的答案。

【答案】

(1)趋势:

粮食亩产提高;

人均粮食增加;

耕地面积增加;

南方经济发展;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原因: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生产技术进步;

经济重心南移。

(2)消极影响:

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

积极影响:

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

(3)得:

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现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化选举。

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三大改造,农村走上合作化道路;

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失:

大跃进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农业生产和农民个体利益;

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增长缓慢。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较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税正额定得比较低。

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商通章程:

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

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

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龙《对近代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材料二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

1951年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

——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新中国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关税的发展。

从清政府关税的变化、新中国初期的关税的特点及其意义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关课正额定得比较低”“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中可以概括出清政府在乾隆年间的关税特点;

从材料“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

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清政府在道光年间关税的特点。

根据材料“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来分析出乾隆年间关税的原因;

从材料“《中英五口商通章程:

海关税则》”并结合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分析出道光年间关税的原因。

(2)从材料“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平均关税水平为52.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新中国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关税自主、政权的巩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1)差异:

乾隆年间:

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自主定税;

正额税率低,杂项征收比例高。

道光年间:

被迫五口通商,协定税率(参照原正额税率议定进出口税率),废除杂项征额。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与天朝上国(重利轻义)观念,吏治腐败。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2)特点:

关税自主,关税税率高(保护民族产业),服务于国家工业化。

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关税税则的基础,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