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4865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4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7.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

①东吴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南朝·

⑤南朝·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8.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9.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0.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

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

11.“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该史料记载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情形B.西汉初年南方的情形

C.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D.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

1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3.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自北向南逐渐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调整政策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

C.南方贸易发达D.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15.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下列图片中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是

A.

B.

C.

D.

16.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17.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

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

这位“书圣”是

A.钟繇B.顾恺之C.柳公权D.王羲之

18.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这里为“抵御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而发生的著名战役是

A.官渡之战B.涿鹿之战C.巨鹿之战D.淝水之战

19.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

A.《孟子》B.《史记》C.《齐民要术》D.《论语》

20.汉朝以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江南水乡日渐繁荣富庶。

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B.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地区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

21.2018年9月23日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亿万中国农民有了专属于自己的节日。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生产,注重对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

下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神灭论》B.《齐民要术》C.《水经注》D.《兰亭集序》

22.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3.以下文物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24.学会运用原因和结果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下表中因果关系对应错误的是()

选项

A

汉武帝推行儒学

儒学开始于主导地位

B

淝水之战前秦战败

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C

八王之乱、匈奴人灭西晋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A.AB.BC.CD.D

25.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A

解析: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曹操死后,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

因此A对曹操的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

实行屯田、统一北方、招揽人才,都是曹操所为,故B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2.B

【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洛神赋》是顾恺之的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

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家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

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他一生创作的画很多,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

故选B。

3.C

抓住关键词“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结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三国时期开始。

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C项符合题意;

刘备、孙权和曹丕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依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黄河流域的北魏政权进行了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讲汉话、穿汉服、改汉姓,把鲜卑拓跋姓改为汉姓元,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5.D

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文化,故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故D符合题意;

统一黄河流域、开发江南经济、笼络守旧势力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6.B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所以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石窟艺术,该宗教是佛教,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7.A

根据题干信息“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②可排除;

①③④⑤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项符合题意;

而A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

点睛:

抓住信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解题的关键,需熟练掌握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9.A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图片中胡床、方凳、汉人食胡图,这些都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生活习俗上逐渐趋同,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逐步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突出特点之一,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胡床、方凳、汉人胡食图”,判断历史事件所指—“民族交融”。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10.D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带兵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进行大战,前秦军队打败。

历史上称为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与诸葛亮无关,D符合题意;

联吴抗曹、三顾茅庐与创造八阵图都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ABC排除。

故选择D。

11.D

根据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南方自然条件好,土地肥沃,到后期出现了“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的局面,故D符合题意;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还没有开发,故A不符合题意;

西汉初年南方逐渐得到开发,故B不符合题意;

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这不是南方情况,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2.B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故B符合题意;

女真族、党项族、契丹族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C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我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题干图片反映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

14.D

依据课本所学,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有:

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南方地理条件较好,蕴含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D项是最主要原因;

AB项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

C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5.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的代表,它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佛教艺术,C项符合题意;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与佛教无关,A可排除;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B可排除;

青城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D可排除。

解题的关键需熟悉四幅图片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与特征,北魏的云冈石窟既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佛教艺术;

其它三项都不具备这个特征。

16.B

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B正确;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与题意无关,可排除;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

17.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8.D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故D符合题意;

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排除A;

涿鹿之战中,炎黄联合大败蚩尤,排除B;

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排除C。

19.C

依据课本所学,《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齐民要术》。

C符合题意;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A不合题意;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不合题意;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

选择答案C。

20.C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东汉末年以来,北民南迁。

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长江中下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其中我国实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

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

21.B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B符合题意;

范缜著有《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

A不符合题意;

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有《水经注》是综合性地理学专著。

C不符合题意;

东晋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不符合题意;

22.B

由图片可知,西晋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中原汉族均出现南迁现象。

大量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3.C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圆形方孔半两钱,出现于秦朝;

鱼纹彩陶盆,出现于半坡原始居民时期,距今6000年前;

《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

五铢钱,汉武帝时期铸造;

从而得出②①④③说法正确,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24.D

江南地区的开发,只是说明南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要到南宋,南方经济发展才超过北方,故D符合题意;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儒学,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

公元383年,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排除B;

相对于北方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和外族骚扰,南方相对安定,这样,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排除C。

25.B

据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的砖画“制作蒸馍与烙饼”“食用烧烤食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所以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