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423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温州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温州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温州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温州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新人教版.docx

《温州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州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新人教版.docx

温州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新人教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

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

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

背诵课文

3。

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

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发情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

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为什么呢?

 

2。

师:

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

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

它是哪一天?

(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

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

(课件展示出:

“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

(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

指名读,正音。

 

3。

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

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

(课件出示:

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

以求长寿。

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  课件出示茱萸:

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

)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设计意图:

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文化.】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

(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

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简介王维: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

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

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

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

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

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

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

生交流。

(师板书课件出示:

倍思亲)。

 

3。

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课件: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课件出示:

独:

独自一个人。

异乡:

他乡。

异客:

外地生活的人。

逢:

遇到。

倍:

加倍。

整句诗意:

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 

4.交流:

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

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

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

多久?

心情如何?

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

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

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

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设计意图: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

学生交流。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

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

(指名读: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

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

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

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

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

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 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家人登高插茱萸

 

3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背、圈”.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

(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

哪儿不懂?

要问谁?

“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可查字典,查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先做上标记.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

“私塾"的教学与现在的学校教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

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

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

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

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面的词语展开讨论研究:

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

学生质疑:

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

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

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

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

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如“……,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

”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

”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

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

”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

”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设计:

私塾读书像唱歌

唯有一人壮胆问边学边问

3不懂就要问学生惊呆静无声

戒尺拿起厉声道收获多

先生细讲学生听

 

19。

剃头大师

[教学目标]

1。

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理解“剃头大师、害人精"等词语的意思。

2。

默读课文,能说出“我"与老剃头师傅剃头过程的不同之处。

3。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4.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的理由。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了解“我”与老剃头师傅剃头过程的不同之处;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

理解文章题目“剃头大师"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过剃头的经历吗?

(课件播放相应课件)你还记得你当时的表现吗?

你还记得为你剃头的理发师吗?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剃头大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分小组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标注自然段,画出课后生字词。

(3)同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