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四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3753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0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四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四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四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四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四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四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四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四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四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矿产

贫乏

石油等矿产丰富

影响

农业

耕作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特色产业

水产业

以西部畜牧业为主

工 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1.地理位置差异→自然环境差异→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区域发展不同。

2.地理环境差异分析主要从自然要素差异(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土壤、植被、资源等)和人文要素差异(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环境、商业贸易等)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异同点。

(三)区域

不同

发展

阶段

地理

环境

的影

 读某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阶段一,由于河流、湿地的存在,交通不畅,农业、工业发展缓慢。

(2)阶段二,此期间该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其主要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

(3)阶段三,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环境污染加剧、资源面临枯竭、湿地遭到破坏。

 

1.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特征

(1)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2)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3)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

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要素 

相同点

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

位置

北纬30°

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北纬43°

~48°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土地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要素  

西部畜牧业

商业贸易

发达

不发达

[题在书外]

(2017·

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图1为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图2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2,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

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1)题,限定词:

“与高余粮区相比”,指向词:

“分布区域”“形成原因”“主要措施”→先明确全国高缺粮区的分布区域及成因,再针对高缺粮区粮食供给给出措施。

(2)题,“人口变化”“粮食增产”→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要从“人口变化对粮食增产的影响”这一答题思路去分析。

第(3)题,“关注粮食安全”→高品质粮食市场需求;

“示范区”→政府支持;

“推广种植”→技术水平;

“有机大米”→无污染,生态环境好。

2.审图表

(1)由图1可知,我国高余粮区主要分布在重要商品粮基地和西部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高缺粮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

(2)由图2可知,苏南地区人口增长,粮食增产;

苏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

[答案] 

(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京津地区 人均耕地少;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粮食的跨区域调配;

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

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市场需求大;

技术水平高;

生态环境好;

政策支持(任答三点即可)

[把握规律]

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题组冲关]

1.

(2016·

浙江高考)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如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

(1)~

(2)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解析:

(1)B 

(2)A 第

(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坐标轴的含义。

读图可知,山西人均GDP低于湖北,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选项A错误。

上海人均GDP增长率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选项B正确。

湖北人均GDP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选项C错误。

广西人均GDP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故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选项D错误。

(2)题,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与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状况相适应。

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万元产值能耗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选项A正确。

广西万元产值能耗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也不合适,选项B错误。

上海和江苏经济技术水平较高,资源和能源都比较缺乏,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选项C错误。

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不利于降低能耗,选项D错误。

2.(2018·

河北三市联考)如图为西亚某区域图,乙湖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22m,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

据报道,乙湖的水位正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干涸不是没有可能。

据此完成

(1)~

(2)题。

(1)乙湖水位最低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D.冬季

(2)造成①②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D.距海远近

(1)B 

(2)A 第

(1)题,由题意可知乙湖为死海,死海主要受约旦河补给,受西风带来的降水的影响,约旦河冬季水量相对较多,夏季较少,故死海夏季得到的补给量最少,且该地区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故死海即乙湖夏季水位最低。

(2)题,图中①地位于死海西岸,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少;

②地位于死海东岸,海拔较高,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多。

分析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4·

上海高考)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

(1)~

(2)题。

(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1976年至1998年间,耕地和草地都有小幅度的减少,林地、水域和城乡用地有小幅度的增长;

1998年至2010年间,耕地、草地减少的幅度加大,林地、水域、城乡用地都有增长,以林地的增长最明显。

[答案] 

(1)A 

(2)C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1.(2018·

广东七校联考)辽东湾海岸经历了多次变迁。

20世纪80年代前,大量人口自发迁入辽河流域,促进了流域的大规模开发。

1950年后为扩大灌溉和保护生态,辽河干支流先后兴建了若干水利枢纽工程。

如图示意辽东湾辽河河口附近近百年来海岸线的变迁,图中最终海岸线(实线)为2003年实际状况。

根据图中信息完成

(1)~

(2)题。

(1)图中盘锦湾面积逐渐变小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增加

B.辽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

C.辽河河口不断围海造田

D.辽河河口潮浪侵蚀减弱

(2)1979年以来,辽河三角洲向南发展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为截取河水,入海径流锐减

B.流域内降水减少,干流流量减少

C.流域内植被增加,水库调沙蓄水

D.海防大堤和海产养殖工程束缚

(1)B 

(2)C 第

(1)题,盘锦湾面积逐渐变小乃至消失,说明其海岸线不断南移,河口泥沙不断淤积。

由图可知,有两条河流注入盘锦湾,如果河流流域植被覆盖增加,则河流的含沙量会减少,河口泥沙淤积也会减少,A项错误;

辽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会导致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口泥沙淤积加重,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辽河河口不断围海造田的信息,无法判断其是否是盘锦湾面积逐渐变小乃至消失的原因,C项错误;

辽河河口潮浪侵蚀作用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短时间内其强弱不会有明显的变化,D项错误。

(2)题,从图中信息可知,1979年到2003年,辽河河口地区海岸线向南推移的速度逐渐减缓,说明河口泥沙淤积减轻,主要原因应是河流含沙量减少。

由材料可知,1950年后为扩大灌溉和保护生态,辽河干支流先后兴建了若干水利枢纽工程,水利枢纽能够调蓄洪水和拦截泥沙,导致入海泥沙减少;

流域内植被增加,其涵养水源、调蓄径流的功能增强,水土流失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从而使河口泥沙淤积减少。

综上可知,C项正确。

2.a、b、c表示不同阶段的城镇空间布局演化特征,①②③代表不同时期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演化特征。

读图回答

(1)~

(2)题。

(1)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对应正确的是(  )

A.a—①、b—②、c—③  B.a—②、b—③、c—①

C.a—③、b—①、c—②D.a—②、b—①、c—③

(2)如果①②③代表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发展情况,则②时期该城市可能(  )

A.改进资源开采技术,加大资源开采量

B.GDP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

(1)B 

(2)C 第

(1)题,根据城镇空间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b、c、a;

根据城市功能区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③①②,因此对应关系是b—③、c—①、a—②。

(2)题,②时期的功能区布局是研发、设计等服务业与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企业大多位于城市外围,说明此时追求的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该城市此时最可能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大题增分(六)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答题规范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

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

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典题示例]

北京高考·

节选)“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读图,回答问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明确了比较的对象——“长三角地区”;

“地理优势”→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大的方面比较分析。

2.审材料

“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3.审图表

从图中看,川渝地区有煤矿、金属矿、天然气等资源,而长三角地区则没有;

川渝地区面积比长三角地区大,地价较低;

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而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

[答案] 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

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

政策支持;

劳动力丰富;

市场广阔;

经济发展潜力大。

[技法点拨]

  一、循思维流程——快解题

角度一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三 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思维流程为:

  二、用答题术语——保高分

(一)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

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

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

夏季高温;

冬季温和;

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

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

雨热同期(不同期);

有明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

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

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

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

有(无)结冰期;

含沙量大(小);

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

流程长(短);

支流多(少);

(南北)对称分布;

河网密布(稀少)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

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

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

水资源丰富(短缺)

(二)人文要素差异

农业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

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

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应用体验]

(2018·

河南六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匹兹堡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基地,有“世界钢都”之称。

20世纪70年代匹兹堡钢铁工业由盛转衰,经济发展一度面临危机。

面对危机,匹兹堡通过经济复兴计划,将经济转向教育、旅游、贸易等服务业和以医疗、电子、智能机器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如图为匹兹堡位置简图。

材料二 鞍山是东北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有着“共和国钢都”的美誉。

如图示意鞍山钢铁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煤炭、铁矿的来源地。

(1)简述匹兹堡经济一度面临危机的可能原因。

(2)匹兹堡与鞍山均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试分析两者工业区位的异同点。

(3)匹兹堡是美国钢铁设备、技术与服务的核心源地,其市场面向全美及全球主要钢铁基地。

简要分析美国钢铁技术服务企业仍选址在匹兹堡地区的主要原因。

(4)匹兹堡的成功转型对鞍山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1)题,迁移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分析匹兹堡面临危机的可能原因。

(2)题,相同点主要从原料、水源、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不同点主要考虑原料产地。

第(3)题,钢铁技术服务企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钢铁制造企业,匹兹堡曾经是钢铁工业基地,选址匹兹堡主要是因为该城市原有钢铁工业基础好、协作条件好、技术条件好。

第(4)题,从技术、产业结构、环境等方面回答。

答案:

(1)匹兹堡钢铁产能过剩;

环境污染严重,迫使多数企业的经济活动向其他地区转移;

匹兹堡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其他回答合理亦可)

(2)相同点:

原料丰富;

靠近河流,水源丰富;

靠近铁路线和河流,交通便利;

位于制造业较发达地区,接近钢铁消费市场。

(任答3点即可)

不同点:

匹兹堡靠近煤炭产地,鞍山靠近铁矿石产地。

(3)原有钢铁工业基础好;

协作条件好;

技术条件好。

(任答2点即可)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城市环境;

大力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菏泽模拟)如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1、图2划分的分别是(  )

A.地形区、自然区     B.行政区、工业区

C.自然区、行政区D.地形区、工业区

2.有关两图中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图2是以经纬线为标准划分的

C.图1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D.图2中区域有大有小,为不同层次的区域

3.下列有关图1中四个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但光照充足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丁区域土层厚,土壤肥力高

1.C 2.C 3.B 第1题,图1反映了非洲西北部地区从南向北植被的地域分异,故划分的是自然区;

根据区域轮廓及国界线图例可以确定图2为非洲西北部国家分布图,故划分的是行政区。

第2题,图1为非洲西北部植被类型的划分,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各植被区之间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图2为非洲西北部政区图,总体上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只有局部边界线是殖民时期依照经纬线划分的,图2中的区域虽有大有小,但同为一个层次,即都是国家。

第3题,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光热充足;

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

丙区域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变化大;

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由于高温多雨,枯枝落叶腐烂速度快且养分易淋失,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低。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

读图回答4~6题。

4.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5.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6.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4.B 5.A 6.D 第4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

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

山东纬度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

第5题,乙为宁夏平原,三者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正确。

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B错;

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C错;

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D错。

第6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

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

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如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

读图回答7~8题。

7.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珠江三角洲B.宁夏平原

C.长江三角洲D.三江平原

8.从第Ⅰ阶段到第Ⅲ阶段,导致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B.交通运输

C.劳动力D.市场

7.C 8.D 第7题,油菜、水稻种植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