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横规划15593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1265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榆横规划15593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榆横规划15593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榆横规划15593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榆横规划15593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榆横规划15593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榆横规划15593Word下载.docx

《榆横规划1559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榆横规划15593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榆横规划15593Word下载.docx

1.41

标准差

0.73

0.40

0.31

变异系数(%)

23.5

28.8

24.8

可采情况

≥0.80m

0.82

0.80

1.40

1.29

可采点

116

59

可采范围

全区可采

大部可采

局部可采

可采面积(Km2)

1455.73

734.60

491.57

可采系数(%)

50.46

33.77

1.82

1.27

0.39

0.28

27.3

21.8

直接顶板

厚度(m)

0.05-61.65

0.19-10.93

0.11-16.77

岩性

泥岩为主,中、细砂岩、粉砂质泥岩次之,个别粗砂岩、粉砂岩。

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个别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中砂岩。

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少量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夹矸

层数/厚度(m)

多数无,少量1-2层

0.11-0.74

0.11-0.79

部分含1-2层

0.11-0.75

泥岩、泥质粉砂岩

泥岩、粉砂质泥岩

泥岩、炭质泥岩

直接底板

0.16-24.11

0.27-31.61

0.53-7.67

泥岩为主,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次之,少量细砂岩、泥质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次之。

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泥质粉砂岩次之,个别中砂岩、粉砂岩、细砂岩。

埋深

276

298

358

854

890

891

一般(m)

450~670

580~850

600~780

底板高程

520

483

449

900

771

694

550~830

520~700

500~640

煤层结构

简单

厚度变化情况

规律明显

煤层稳定程度

稳定

倾向/倾角

北西西/小于1°

煤类

以长焰煤、弱粘煤为主,次为不粘煤

以弱粘煤为主,次为长焰煤,少量不粘煤

为泥岩、炭质泥岩。

属结构简单煤层。

(2)4号煤层

4号煤层全区除东南角外均可采,可采面积约734.60Km2,可采厚度在0.82~2.64m之间,平均厚度1.40m,为中厚煤层,4号煤与3号煤层间距最大为36.69m,最小为12.86m,平均22.47m,由东向西南、西北间距逐渐增大。

煤层顶板岩性以泥岩为主,次为粉砂质泥岩,少量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中粒砂岩;

底板岩性以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4号煤含少量一至两层夹矸。

煤层中的夹矸厚度0.11~0.79m,岩性以含炭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

属于结构简单煤层。

(3)5号煤层

5号煤层全区局部可采,可采面积约491.57Km2,可采厚度在0.80~2.07m之间,平均1.29m,为薄~中厚煤层,可采区在资源汇总区的西北部,其与4号可采煤层间距在23.21~70.55m之间,平均38.80m,由东向西间距逐渐减小,规律明显。

煤层顶板岩性以泥岩为主,次为粉砂质泥岩,少量细粒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

底板岩性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次为泥质粉砂岩,个别中~细粒砂岩及粉砂岩。

5号煤层局部含1~2层夹矸,夹矸厚度0.11~0.75m,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为主。

(二)煤质

各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1.物理性质和宏观特征

区内各煤层煤的物理性质变化不大,均为黑色,条痕褐黑色,沥青或玻璃光泽,阶梯状、贝壳状断口,硬度中等,性较脆,内生裂隙发育或较发育,3、4号煤层外生裂隙较发育,5号煤层不发育,裂隙常被方解石和黄铁矿薄膜充填,可见黄铁矿颗粒。

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

3号煤层煤岩组分以暗煤为主,亮煤次之,镜煤及丝炭少量。

4、5号煤层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镜煤及丝炭少量。

3、4、5号煤层视密度分别为1.34g/cm3、1.33g/cm3、1.34g/cm3。

3号煤层宏观煤岩类型为半暗淡型煤,4、5号煤层宏观煤岩类型均为半光亮型煤,详见表4-1-2。

2.显微煤岩特征

表4-1-2各煤层物理性质及宏观煤岩特征一览表

煤层

编号

物理性质

宏观煤岩特征

宏观煤

岩类型

颜色

视密度

g/cm3

光泽

断口

内外生裂隙

矿物质赋存情况

结构

构造

黑色,

条痕褐

黑色

1.34

沥青

阶梯状断

口,性较

脆,硬度

中等

内生裂隙发

育,外生裂

隙较发育

裂隙常被方解石、

黄铁矿薄膜充填,

局部含黄铁矿结核

条带状

结构

层状

半暗淡

型煤

1.33

沥青、

玻璃

裂隙充填方解石、

黄铁矿薄膜,中、下

部含脉状黄铁矿结核

半光亮

阶梯状、贝壳状断口,性较脆,硬度中等

内生裂隙较

发育,外生

裂隙不发育

黄铁矿薄膜,下部

含脉状黄铁矿结核

(1)有机显微组分中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壳质组少量;

分别为52.6~70.2%、19.7~43.2%、0.0~1.1%,平均分别为62.2%、28.1%、0.2%。

无机显微组分:

含量以碳酸盐为主,其次为粘土类、硫化类矿物。

(2)显微煤岩结构

各煤层煤的显微煤岩结构主要为条带状、不规则状等。

(3)显微煤岩类型

显微煤岩类型采用BG/T15589-1995分类方案分类,结果是各煤层均为微镜惰煤。

为了与国际接轨,又用施塔赫法分类,结果是各煤层均为微镜惰煤V。

3.化学性质各煤层特征见表4-1-3。

表4-1-3各煤层煤质分析结果统计表

工业分析(%)

固定碳

FC,d(%)

全硫St,d

(基准)%

各硫%

水分Mad

灰分Ad

挥发分Vdaf

Ss,d

Sp,d

So,d

3.02-7.47

5.24(62)

4.08-24.47

11.03(62)

34.46-44.85

38.42(62)

41.65-62.87

54.81(62)

0.53-6.04

1.77(62)

0.02-1.19

0.15(32)

0.15-3.97

1.28(32)

0.25-1.63

0.74(32)

2.20-6.76

4.05(62)

2.81-5.83

3.94(62)

34.13-39.32

36.93(62)

57.76-63.99

60.59(62)

0.54-1.43

0.88(62)

0.03-0.36

0.14(29)

0.06-0.78

0.28(29)

0.48-1.50

0.83(29)

3.43-7.50

5.31(60)

4.10-21.44

9.70(60)

33.45-41.63

37.70(60)

46.44-62.80

56.24(60)

0.55-2.85

1.39(60)

0.02-0.27

0.11(30)

0.07-2.73

1.06(30)

0.32-1.31

0.63(30)

2.18-6.53

3.95(60)

2.12-7.19

3.64(60)

32.41-39.08

36.60(60)

57.97-65.64

61.10(60)

0.31-1.26

0.73(60)

0.01-0.29

0.11(27)

0.05-0.44

0.19(27)

0.33-1.23

0.69(27)

3.16-8.04

5.28(58)

4.05-34.37

11.76(58)

34.23-42.30

37.54(58)

40.07-61.44

55.12(58)

0.31-5.37

1.22(58)

0.01-0.40

0.10(31)

0.31-3.87

0.91(31)

0.19-0.98

0.58(31)

2.10-7.29

4.03(58)

2.61-5.90

3.91(58)

33.20-40.28

36.51(58)

56.43-64.16

61.01(58)

0.24-1.11

0.64(58)

0.01-0.32

0.11(28)

0.07-0.82

0.22(28)

0.25-1.11

0.59(28)

续表4-1-3各煤层煤质分析结果统计表

发热量(MJ/kg)

g/cm3

粘结指数

GR.I

焦渣特征

磷Pd(%)

全硫St,d%

Qgr,d

Qnet,d

23.86-32.61

29.90(62)

23.11-31.65

29.06(51)

1.29-1.39

1.34(36)

3-5

4(62)

0.001-0.152

0.024(62)

0.66-6.01

2.16(62)

31.48-33.55

32.54(62)

30.49-32.57

31.56(50)

0-18

8(62)

3-6

0.000-0.094

0.020(41)

0.72-1.91

1.19(62)

26.42-32.88

30.52(60)

25.64-32.26

29.69(49)

1.28-1.39

1.33(41)

4(60)

0.004-0.211

0.028(60)

0.75-3.79

1.75(60)

31.14-33.60

32.73(60)

30.10-32.74

31.77(47)

9(60)

3-5

0.004-0.079

0.021(39)

0.42-1.68

0.99(60)

22.01-32.45

29.72(58)

21.23-31.50

28.88(50)

1.26-1.39

1.34(39)

2-5

3(58)

0.004-0.104

0.030(58)

0.41-5.09

1.48(58)

30.41-33.57

32.51(58)

29.50-32.50

31.50(47)

9(58)

4(58)

0.001-0.085

0.022(39)

0.32-1.45

0.87(58)

(1)工业分析

1)水分(Mad)

3号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含量为3.02~7.47%,平均5.24%,预计生产原煤水分平均12%左右,属中水分煤;

4号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含量为3.43~7.50%,平均5.31%,预计生产原煤水分平均12%左右,属中水分煤;

5号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含量为3.16~8.04%,平均5.28%,预计生产原煤水分平均12%左右,属中水分煤。

2)灰分(Ad)

3号煤煤层煤芯煤样灰分为4.08~24.47%,平均11.03%,属于低灰煤,平面上,特低灰煤主要分布在资源汇总区的中部,其余大部分地区为低灰煤区。

浮煤灰分产率为2.81~5.83%,平均3.94%。

4号煤煤层煤芯煤样灰分为4.10~21.44%,平均9.70%,属于特低灰煤,平面上,以特低灰煤为主;

极少量中灰煤分布在资源汇总区西南角,低灰煤主要分布在资源汇总区的西部。

浮煤灰分产率为2.12~7.19%,平均3.64%。

5号煤煤层煤芯煤样灰分为4.05~34.37%,平均11.76%,属于低灰煤,平面上,少量中灰煤集中分布在可采区的东南部,特低灰煤主要分布在可采区的西部、南部,中部多为低灰煤。

浮煤灰分产率为2.61~5.90%,平均3.91%。

3)挥发分(Vdaf)

3号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为34.46%~44.85%,平均为38.42%,为高挥发分煤。

浮煤挥发分产率为34.13%~39.32%,平均为36.93%。

4号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为33.45%~41.63%,平均为37.70%,为高挥发分煤。

浮煤挥发分产率为32.41%~39.08%,平均为36.60%。

5号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为34.23%~42.30%,平均为37.54%,为高挥发分煤。

浮煤挥发分产率为33.20%~40.28%,平均为36.51%。

各煤层原、浮煤挥发分产率在垂向上,上部煤层略高于下部煤层。

按MT/T849-2000标准分级,各煤层均为高挥发分煤(HV)。

4)固定碳及燃料比

3、4、5号煤层原煤固定碳含量分别平均为54.81%、56.24%、55.12%,其浮煤固定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0.59%、61.10%、61.01%。

3号煤层属于低等固定碳煤,4、5煤层属于中等固定碳煤。

3、4、5号煤层原煤燃料比平均值分别为1.44%、1.50%、1.47%,其浮煤燃料比平均值分别为1.64%、1.67%、1.67%。

4、5号煤层原、浮煤固定碳和燃料比较3号煤层略有增高,说明下部煤层变质程度略高于上部煤层。

(2)元素分析

1)煤中主要元素

碳(Cdaf)

3、4、5号煤层原煤碳含量分别平均为80.33%、81.17%、80.54%;

浮煤分别平均为81.67%、82.07%、81.59%,浮煤略高于原煤。

氢(Hdaf)

3、4、5号煤层原煤氢含量分别平均为4.80%、4.78%、4.74%,浮煤分别为4.96%、5.00%、5.02%。

浮煤氢含量略高于原煤。

氮(Ndaf)

3、4、5号煤层原煤氮含量分别平均为1.11%、1.17%、1.17%,浮煤为1.16%、1.22%、1.18%。

原、浮煤氮含量十分接近。

氧(Odaf)

3、4、5号煤层原煤氧含量分别平均为11.36%、10.95%、11.78%,浮煤分别为11.02%、10.67%、11.30%。

浮煤氧含量低于原煤。

2)煤中的有害元素

①全硫(St,d)

原煤全硫:

3号煤层原煤全硫含量为0.66~6.01%,平均2.16%,属于中高硫煤。

全区以中高硫煤、中硫煤为主;

少量低硫煤分布在资源汇总区西部边缘。

4号煤层原煤全硫含量为0.75~3.79%,平均1.75%,属于中硫煤。

全区以中硫煤、中高硫煤为主,少量低硫煤分布在资源汇总区东南角。

5号煤层原煤全硫含量为0.41~5.09%,平均1.48%,属于中硫煤。

全区以中硫煤、低硫煤为主。

浮煤全硫:

3、4、5号煤层浮煤基准全硫含量分别平均为0.88%、0.73%、0.64%,降幅达47.5%~50.3%。

由此可见,各煤层煤中硫分易于洗选剔除。

各种硫(硫酸盐硫Ss、硫化铁硫Sp、有机硫So):

原煤各种硫含量中,3号煤以硫化铁硫为主,含量为0.15%~3.97%,平均为1.28%,占全硫总量的59.0%,其次为有机硫,含量为0.25%~1.63%,平均为0.74%,占全硫总量的34.1%;

硫酸盐硫含量为0.02%~1.19%,平均为0.15%,占全硫总量的6.9%。

4号煤以硫化铁硫为主,含量为0.07%~2.73%,平均为1.06%、占全硫总量的58.9%,其次为有机硫,含量为0.32%~1.31%,平均为0.63%、占全硫总量的35.0%;

硫酸盐硫含量为0.02%~0.27%,平均为0.11%、占全硫总量的6.1%。

5号煤以硫化铁硫为主,含量为0.31%~3.87%,平均为0.91%、占全硫总量的57.2%,其次为有机硫,含量为0.19%~0.98%,平均为0.58%、占全硫总量的36.5%;

硫酸盐硫含量为0.01%~0.40%,平均为0.10%、占全硫总量的6.3%。

浮煤各种硫含量中,3、4、5煤层均以有机硫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0.83%、0.69%、0.59%,分别占其全硫总量的66.4%、69.7%、64.1%;

其次为硫化物硫,平均含量分别为0.28%、0.19%、0.22%,分别占其全硫总量的22.4%、19.2%、23.9%。

少量硫酸盐硫,平均含量分别为0.14%、0.11%、0.11%。

原煤中硫分易于洗选剔除的原因是原煤中的硫分主要以无机硫(硫化铁)形态存在所致。

②磷(Pd)

3、4、5号煤层原煤磷含量平均分别为0.024%、0.028%、0.030%,均为低磷煤。

浮煤磷含量平均分别为0.020%、0.021%、0.022%。

经洗选后各煤层煤中磷含量均有所降低。

③砷(As)

区内3、4、5号煤层原煤砷平均含量分别为7×

10-6、6×

10-6、7×

10-6,均属Ⅱ级含砷煤;

浮煤中砷平均含量分别为2×

10-6、3×

10-6,各煤层原煤经洗选后降为Ⅰ级含砷煤。

④氟(F)

氟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当煤中氟含量高时,燃烧后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按MT/T966—2006《煤中氟含量分级》评价标准,区内3、4、5煤层原煤氟平均含量分别为91×

10-6、97×

10-6、123×

10-6,3、4号煤属低氟煤,5号煤属中氟煤;

3、4、5号煤层个别点为高氟煤。

各煤层浮煤氟含量分别平均为56×

10-6、68×

10-6、71×

10-6。

各煤层原煤经洗选后降为特低氟煤。

⑤氯(Cl)

区内3、4、5号煤层原煤氯平均含量分别为0.055%、0.067%、0.063%,3、4、5号煤层均属低氯煤;

浮煤中氯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97%、0.111%、0.107%,洗选后各煤层煤氯含量有所增大。

4.煤的工艺性能

(1)发热量

煤炭发热量分级采用GB/T15224.3—2009标准。

3号煤层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23.86~32.61MJ/kg,平均29.90MJ/kg,属高热值煤。

高热值煤主要分布在资源汇总区的西部和东部,其余多数地段为特高热值煤区。

浮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为31.48~33.55MJ/kg,平均32.54MJ/kg。

4号煤层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26.42~32.88MJ/kg,平均30.52MJ/kg,属高热值煤。

高热值煤主要分布在资源汇总区的西部和中东部,其余地段为特高热值煤分布区。

浮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为31.14~33.60MJ/kg,平均32.73MJ/kg。

5号煤层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22.01~32.45MJ/kg,平均29.72MJ/kg,属高热值煤。

极少量中热值煤零星分布在资源汇总区中南部,高热值煤主要分布在可采区的南部,其余地段为特高热值煤分布区。

浮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为30.41~33.57MJ/kg,平均32.51MJ/kg。

(2)粘结性和结焦性

1)粘结指数(GR·

I)

3号煤层煤的粘结指数为0~18,平均为8;

4号煤层煤的粘结指数为0~18,平均为9;

5号煤层煤的粘结指数为0~18,平均为9。

表明本区的煤的粘结性均较差。

2)挥发分产率测定(900±

20℃)的焦渣特征

3、4号煤层原煤的焦渣特征优势代号为4,5号煤层原煤的焦渣特征优势代号为3,属不熔融性粘结煤。

3)结焦性

葛金氏焦型试验结果,焦型为B、D和C。

依据煤的粘结指数和焦渣特征,区内煤的粘结性差,从而可以说明本区为不具备好的结焦性能。

(3)煤灰成分、熔融温度

1)煤灰成分

3号煤层煤灰成分以SiO2、Fe2O3为主,其含量分别平均为25.83%、20.86%,其次为CaO、SO3、Al2O3,含量分别平均为18.63%、13.70%、12.35%,TiO2、MgO、K2O、Na2O含量分别平均为0.36%、0.90%、0.67%、0.58%。

4号煤层煤灰成分以SiO2、Fe2O3为主,其含量分别平均为29.88%、21.62%,其次为Al2O3、CaO、SO3,含量分别平均为12.67%、16.66%、10.65%,TiO2、MgO、K2O、Na2O含量分别平均为0.49%、1.06%、0.65%、0.64%。

5号煤层煤灰成分主要以SiO2为主,平均含量为36.84%,其次为Al2O3、Fe2O3、CaO、SO3、MgO,含量分别平均为16.50%、12.63%、15.95%、9.72%、1.07%。

2)熔融温度

3号煤层煤灰熔融性变形温度(DT)为980~1510℃,平均为1156℃,软化温度(ST)为990~1530℃,平均为1209℃,流动温度(FT)为1060~1550℃,平均为1242℃,属于较低软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