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坝溃坝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0282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1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石坝溃坝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土石坝溃坝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土石坝溃坝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土石坝溃坝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土石坝溃坝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石坝溃坝研究文档格式.docx

《土石坝溃坝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石坝溃坝研究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石坝溃坝研究文档格式.docx

引言

我国已建水库85200多座,居世界第一位。

这些水库大坝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在防洪减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这些年来建设的水利工程设施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供水、养殖、水土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水利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他存在着老化等问题。

特别是我国已建的水工建筑物大部分是50-70年代修建的,由于设计、物资供应、施工水平及运用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建筑物先天不足,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直接影响建筑物各项功能的发挥,使建筑物的可靠性降低,需要采取修补、加固、改建或重建等工程措施。

另外由于受工程自身特性的影响,大多数工程长期处于干湿交替、动静悬殊的恶劣环境中,而且经历多年的风雨、雷电、地震、水力荷载、不合理的拆挖、动植物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侵害,使得大多数工程在不同程度上带“病”运行,在现有的土石坝中,有许多大坝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裂缝、漫顶、渗漏、滑坡等隐患,成为病险提坝,不能正常蓄水运用,运行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有的造成滑坡甚至垮坝事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

水库已步入老龄化年代,问题突出。

我国大部分水库建于50-70年代,老化、失修等症状都表现出来。

土石坝老化有内部老化和外部老化。

外部老化是指库内淤积、铺盖裂缝和塌陷、护坡防浪墙风化侵蚀、坝体表面冲蚀破坏、排水设施淤积堵塞等现象;

内部老化是指滑坡、裂缝、渗漏、滑坡、动物洞穴等病害。

外部老化现象容易发现,能够及时处理;

内部老化病害比较隐蔽,经过长时间的变化突然加剧,令人措手不及,若不及时发现,造成大坝事故隐患,甚至导致溃坝失事。

库到老年,各类问题暴露出来,突发病情增多,令人防不胜防,加重了防洪调度、工程治理的难度和负担。

本文着重研究土石坝溃坝的机理;

运用溃坝理论综合分析大坝的溃坝模式和路径,以便准确地评价土石坝溃坝危害程度,为决策提供依据;

提出了相应的维修、加固、改造等措施。

1土石坝溃坝的危害

1.1土石坝的兴建与溃坝统计情况

土石坝是指由当地土料、石料或土石混合料填筑而成的坝,又称当地材料坝。

当坝体材料以土和砂砾为主时,称土坝;

以石渣、卵石、块石为主时,称堆石坝;

土、石料均占有一定比例时,称土石混合坝。

三者在工作条件、结构型式和施工方法上均有相同之处,统称土石坝。

土石坝在世界上历史悠久,应用最为广泛,随之今年来大兴土方施工机械、岩土理论和计算技术都得发展,放宽了对筑坝材料的使用范围,缩短了工期,也使土石坝成为当今世界坝工建设中发展最快的一种坝型。

土石坝一般由坝身、防渗体、排水体和护浸润线和防止渗透变形,同时,还可以增强下游坝坡稳定性;

护坡的作用是防止波浪、冰层、温度变化和雨水等对坝坡的破坏。

土石坝之所以被广泛采用,主要基于以下3点原因:

一是就地取材,与混凝土坝相比,节省大量水泥、钢材和木材,减少筑坝材料远运输费用;

二是对地质、地形条件要求低,任何不良地基镜处理后均可筑土石坝;

三是施工方法灵活,技术简单,且管理方便,易于加高扩建。

土石坝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不允许坝顶溢流(过水土石坝除外),所需溢洪道或其他泄水建筑物的造价往往很大;

在河谷狭窄、供水流量大的河道上施工导流较混凝土坝困难;

采用粘土料作防渗体时,粘性土料施工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等。

我国已建水库85200多座,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水库大坝在防洪、灌溉、发电、供水、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我国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我国的大坝大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90%以上为土石坝,建设标准偏低,工程质量差,其中存在不同程度病险的大坝总数超过3万座。

这些带病运行的大坝,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工程效益,而且容易酿成溃坝灾难,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基础设施及生态安全。

由于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大坝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渗漏、滑坡、护坡破坏、动物破坏(洞穴)等隐患,严重影响水库的正常运行、效益的发挥并对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成为病险水库。

准确、及时地评价土石坝的隐患和病害,及时采取处理和加固措施,是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中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国溃坝失事的统计先后进行过3次,1962年水利电力部水利管理司根据各地大坝报告资料汇编刊印了《水库失事资料汇编》,载入1954至1961年底的失事坝共532座,包括库容1亿m3以上大型水库8座,占当时大型水库总数的3.5%;

库容1000万m3~1亿m3的中型水库76座,占中型水库总数的5.5%。

库容1000万m3以下的小型水库448座,其中库容100万m3以上的157座。

主要发生在1959~1961

年,如图1-1所示。

1979年起进行第二次统计,水利部工程管理司在1962年资料汇编的基础上,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水利管理部门的配合下,进一步补充核对,比较详细地整理编制了《全国水库垮坝登记册》。

截止1980年底,全国大、中、小水库溃坝(包括溢洪道及输水洞的冲毁)共2976座,平均溃坝率为3.4%。

其中大型水库2座,占大型水库总数的0.6%;

中型水库117座,占中型水库总数的5.1%;

(1)型水库594座,占小

(1)型水库总数的4.2%;

(2)水库2263座,占小

(2)型水库总数的3.2%。

在溃坝总数中,发生运行期的占74%,发生在施工期的占26%,小型水库溃坝占96%。

全国平均每年溃坝110座,其中数量最多的是1973年,达554座。

按坝型划分,溃坝总数中土石坝最多,为2925座,堆石坝17座,2976混凝土坝只有1座。

按破坏部分和时段划分,坝体破坏占2586座(86.9%),溢洪道破坏占197座(6.6%),输水洞破坏157座(5.3%),情况不明的36座(1.2%)。

1991年第三次统计,水利部水利管理司继续登记了80年代(1981-1990年)溃坝的266座水库,编写成了《全国水库垮坝统计资料》,在此基础上,先后集合第一、第二次统计资料,做了深入的分析,揭示出一些重要的特征,这是迄今为止较为全面的材料,今归纳摘录于下。

(1)按水库类型统计,如表下表所示。

由表1-2可见,以数量而言,小型水库占总水库数的96.6%,而小型水库溃坝数又占溃坝数的96.2%,反映出中国大坝安全的重点在于小型水库大坝的建设与管理。

(2)按坝高统计,表1-2内的小型水库溃坝输中,有1662座坝高小于15m,另有309座坝高不明,是有符合国际大坝委员会定义坝高15m以上的小型水库溃坝为1271座,其中坝高15-30m的1173座,占92.3%;

30-55m的98座,占7.7%,按坝高与占溃坝总数百分比统计的分布,表明溃坝数量做多的坝其高度是20m左右,这和国际统计结果小于30m基本一致。

(3)按年代统计,从1954-1990年期间按溃坝数量统计的历年分布,清楚显示出两个溃坝高峰期在1959-1961年和1973-1975年,这正是“大跃进”和“十年动乱”后期。

前者3年内溃坝463座,占总溃坝输14.3%;

后者3年内溃坝1241座,占38.3%;

其中1973年一年溃坝就达554座,为平均年份的8倍,但进入80年代后,溃坝数明显减少,10年溃坝266座,仅占8.2%,90年代以后则更少。

(4)按溃坝发生阶段统计,76%溃坝发生在运行阶段,24%发生在施工阶段。

大型水库并无施工期溃坝记录,但中型水库则相反,施工期溃坝数量占总数58%,小型水库则都在运行期失事,按运行期和施工期分别统计,也显示出溃坝数量在70年代剧增和80年代后缓和的趋势。

(5)按省份分布统计,溃坝率最高的省份是在北方,溃坝率低的在南方,据李君纯分析,这与北方比南方干旱、寒冷、土料内含粘土少,以及地区偏远,经济不发达有关。

(6)按事故原因统计,分为五类,即:

①洪水漫顶。

大多因为水文资料短缺、洪水设计不当、标准偏低和泄洪能力不足造成。

②设计、施工质量差。

主要是坝和地基防渗和稳定性不足,引起管涌、滑坡和开裂而破坏。

③运行管理不善。

包括防汛准备不足,缺少安全监测,水库操作不当或泄洪闸门故障等。

④其他,包括泄洪设施失效认为干预等。

⑤原因不详。

1.2土石坝溃坝的危害

我国人口稠密,城镇密集,铁路纵横,工矿罗布,水库溃坝,不仅使工程本身遭受损失,更严重的是给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灾害,有的甚至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75.8”河南省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溃坝,溃坝流量分别为80000m3/s和20000m3/s以上,遇城冲城,遇乡毁乡,数十个县,顿成泽国。

洪水夺走了数以万计的生命,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除这次历史上最为惨重的垮坝灾害外,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80年,共淹地221万亩,倒房21.7万间。

人员伤亡和对城镇、工矿、交通造成的其他损失,过去都无法专门统计。

中小型水库垮坝同样也会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如1963年8月上旬,河北大洪水,冲垮中型水库5座,即刘家台、东川口、佐村、乱木、马河,库容均在(2000-6000)万m3,坝高19-36m,除马河及乱木水库泄空时间较长,垮坝流量较小外,其余水库泄空时间均为0.5-1h,垮坝流量均在20000m3/s以上,最大28000m3/s。

除乱木,佐村两座水库下游1-0.5km入泜河和沙河未造成大的灾害外,其余3座水库均给下游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如刘家台水库垮坝后,坝址下游20km除的最大流量仍有17000m3/s,流速约每秒10-13m,冲毁村庄68个,死亡948人,倒房6.7万间,冲毁、沙压耕地2.4万亩。

广东揭西县横江水库(中型),1970年9月15日土坝溃坝,死亡941人,倒房5.8万间,冲走粮食26万多斤。

甘肃省敦煌县党河水库(中型),1979年副坝漫决垮坝,洪水淹了敦煌县城,死亡4人,造成经济损失打3000余万元。

浙江省平阳县桥墩门水库(中型),于1960年8月10日垮坝,死亡291人,冲毁耕地近2万亩,倒房1.5万多间,冲走粮食116.8万kg。

综上所述,垮坝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特别是“75.8”以后,更引起了全国广大公众的关切。

1.3土石坝溃坝模式和溃坝路径

溃坝模式分析是大坝风险分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各种可能出现的外荷载,分析在荷载作用下,大坝各组成部分(包括挡水、输水、泄水建筑物及附属建筑物)可能出现的破坏形式,并分析是否可能发展成为溃坝事件。

水库大坝溃决是在内部的薄弱环节和外部荷载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可能方式很多,内部薄弱环节的存在不确定性,外部荷载的出现也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荷载组合会出现不同的溃决模式。

如果在水库大坝发生溃决事故前就能够分析出可能发生的溃决方式和可能性,则对于水库大坝的安全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以针对性地预防溃坝灾害的发生和减少溃决带来的损失。

根据对我国已溃坝溃决情况的分析,可总结出我国主要溃决模式如下:

1)汛期洪水荷载引起的溃坝。

如漫顶、渗流破坏、滑动(含倾覆)、溢洪道冲溃

2) 

非汛期水荷载溃坝。

如渗流破坏。

3) 

地震引起的溃坝。

如渗流破坏、液化、漫顶、结构破坏(裂缝、滑动等)。

由于我国95%以上的水库大坝均为土石坝,因此对土石坝的可能溃坝模式进行初步分析后得到以下五大类溃坝模式和24种可能的土石坝溃决路径。

但是对某一座水库来说大坝特性不同,内部薄弱环节不同,溃决模式和破坏路径都会有所区别。

第一类:

汛期由于无溢洪道、溢洪道泄量不足、坝顶高程不足、闸门故障等原因引起洪水漫顶。

1) 

洪水-闸门操作正常-坝顶高程不足-不能及时加高坝顶-漫顶-冲刷坝体-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洪水-部分闸门故障-逼高上游水位-坝顶高程不足-不能及时加高坝顶-漫顶-冲刷坝体-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洪水-全部闸门故障-逼高上游水位-坝顶高程不足-不能及时加高坝顶-漫顶-冲刷坝体-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4)洪水+持续降雨-无溢洪道-近坝库岸滑塌-涌浪-漫顶-冲刷坝体-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5) 

洪水-溢洪道泄量不足-逼高上游水位-坝顶高程不足-不能及时加高坝顶-漫顶-冲刷坝体-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6)洪水-上游水库垮坝洪水-坝顶高程严重不足-漫顶-冲刷坝体-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第二类:

汛期由于溢洪道被冲毁或(上下游坡)滑坡引起溃决。

1)洪水-洪水不能安全下泄-溢洪道冲毁-冲淘溢洪道基础-库水无控制下泄-溃口扩大-大坝溃决

洪水-洪水不能安全下泄-溢洪道冲毁-冲淘溢洪道基础-库水无控制下泄-上游坝坡滑坡-大坝溃决

洪水-洪水不能安全下泄-溢洪道冲毁-冲淘溢洪道基础-库水无控制下泄-回流冲刷下游坝脚-下游坡滑动-大坝溃决

4)洪水-大坝下游坡滑坡-坝顶高程降低-坝顶高程不足-漫顶-冲刷坝体-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洪水-闸门全部开启-上游水位下降过快-上游坡滑坡-坝顶高程不足-漫顶-冲刷坝体-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6) 

洪水-持续降雨-上部坝体饱和-纵向裂缝-坝体局部失稳-坝顶高程降低-人工抢险干预-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7) 

洪水-坝体深层横向贯穿性裂缝-集中渗流破坏-人工抢险干预-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第三类:

汛期坝体坝基或坝下埋管渗透破坏导致溃决。

洪水-坝体集中渗漏-管涌-人工抢险干预-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洪水-坝基集中渗漏-管涌-人工抢险干预-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洪水-坝下埋管发生接触冲刷破坏-人工抢险干预-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4) 

洪水-下游坡大范围散浸-浸润线抬高-坝体失稳-坝顶高程降低-漫顶-人工抢险干预-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洪水-坝体渗流管涌破坏-坝体失稳-坝顶高程降低-漫顶+管涌-人工抢险干预-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第四类:

非汛期坝体坝基或坝下埋管发生渗透破坏

坝体、坝基集中渗漏-管涌-人工抢险干预-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坝下埋管发生接触冲刷破坏-人工抢险干预-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坝体渗流管涌破坏-坝体失稳-坝顶高程降低-漫顶+管涌-人工抢险干预-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第五类:

由于地震引起的大坝溃决,实际溃坝记录上并无此类记录

地震-坝体横向裂缝-漏水通道-管涌-人工抢险干预-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地震-坝体纵向裂缝-坝体滑动-坝顶高程降低-漫顶-人工抢险干预-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地震-基础液化-大坝破坏(坝顶高程降低、滑动、裂缝)-漫顶或管涌-人工抢险干预-干预无效-大坝溃决

1.4研究课题的提出

建国以来,在我国已修建的8万余座水库中,土石坝占90%以上,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可持续战略对水库防洪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承担着城市生活供水,工业生产供水的水库,面临着巨大的供水压力,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全。

本文主要课题是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土石坝溃坝的机理和专家经验综合分析了我国土石坝溃坝的主要原因,分别探讨了土石坝的渗漏、土石坝的漫顶、土石坝的滑坡、土石坝结构破坏特征及产生原因,为土石坝除险加固提供了基础;

为大坝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维修、加固、改造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土石坝溃坝的基本原因

2.1土石坝的渗漏

2.1.1土石坝渗漏的原因

一、坝体渗漏的原因

土石坝常因斜墙、心墙等防渗体裂缝形成渗流的集中通道,导致管涌的发生,甚至引起坝体的失事破坏。

引起坝体渗漏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坝身尺寸单薄,特别是塑性斜墙或心墙由于厚度不够,使渗流水利坡降过大,容易造成斜墙或心墙被渗流击穿。

(2)坝体施工质量控制不严,如碾压不实或土料含砂砾太多,透水性过大;

或者施工过程中在坝身内形成了软弱夹层和漏水通道,从而造成管涌塌坑;

或溢出点和浸润线抬高,造成集中渗漏。

(3)坝体不均匀沉陷引起横向裂缝;

或坝体与两岸接头不好而形成渗漏途径;

或坝下压力涵管断裂造成的渗漏,在渗流作用下,发展成管涌或渗漏通道。

(4)下游排水设施尺寸过小不起作用,或因施工质量不好,或由于下游水位过高,洪水期泥水倒灌,使反滤层被淤塞失效,造成溢出点和浸润线抬高。

(5)反滤层质量差,未按反滤原理铺设,或未设反滤层,常成为管涌塌坑和斜墙和心墙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

(6)管理工作中,对白蚁、鼠等动物在坝体内的空穴未能及时发现,以致发展成为集中渗漏通道。

二、坝基渗漏的原因

坝基渗漏通常是由于强透水性的坝基处理不当,或坝基未作防渗处理,或坝基防渗设施失效而产生的。

特别是对于强透水性的砂砾石或砂层的地基,地层的渗流出逸坡降较大,若坝后没有采取排水、减压设施,出逸坡降往往会超出表层的临界坡降,渗水通过坝基的透水层,从坝侧或坝脚外的覆盖层较弱处出逸,使坝后形成沼泽,严重的可产生变形、流出浑水或翻砂。

引起坝基渗漏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清基不彻底,引起接触而渗水。

(2)铺盖裂缝产生的渗漏,铺盖裂缝一般是由于施工时防渗土料破坏,不到所要求的容重或铺土时含水量过大,固结时干缩而产生裂缝;

或基础不均匀沉陷时铺盖被拉裂;

或铺盖时没有做好反滤层,水库蓄水后在高扬压力下被顶穿破坏;

也有施工时就已经破坏了覆盖层作为天然铺盖的防渗作用。

(3)心墙下截水墙与机车接触冲刷破坏,在截水墙下游与基础接触边界处设置反滤层失效,导致接触冲刷产生,造成坝体严重破坏。

三、绕坝渗漏

水库的蓄水,不仅可能通过土坝坝身和坝基渗漏,而且也可能绕过土坝两端的岸坡渗往下游,这种渗漏现象称为绕坝渗漏。

绕坝渗漏可能沿着坝岸结合面(引起集中渗流)、也可能沿着坝端山坡土体的内部渗往下游。

绕坝渗漏将使坝端部分坝体内的浸润线抬高,岸坡背后出现洇湿、软化和集中渗漏,甚至引起滑坡。

产生绕坝渗漏的主要原因如下:

(1)两岸地质条件过差

造成绕坝渗漏的内因是由于坝端两岸地质条件过差,如覆盖层薄,且有砂砾和卵石透水层;

风化岩层透水性过大;

岩层破坏严重,节理裂隙发育以及有断层、岩溶、井泉等不利地质条件,而施工中未能妥善处理,均可能成为渗漏的通道。

(2)岸坡接头防渗处理措施不完善

部分水客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两岸地质条件缺乏了解,因此未能提出合理的防渗措施。

如岸坡接头截水槽方案,有时不但没有切入不透水层,反而挖掉了透水性较小的天然覆盖,暴露出强透水层,加剧了绕坝渗漏,也有的甚至没有进行防渗处理,以致形成渗漏通道。

(3)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

施工中由于开挖困难或工期紧迫等原因,没有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例如岸坡坡度开挖过陡;

截水槽回填质量不好,形成渗漏通道。

(4)岩溶、生物洞穴以及植物根茎腐烂后形成的空洞等

建坝时坝肩未能很好地清基和作防渗处理,水库蓄水后就会产生绕坝渗漏。

2.1.2土石坝渗漏的特征

按渗漏的部位可分为坝体渗漏、坝基渗漏、接触渗漏、绕坝渗漏;

按渗漏的心智可分为正常渗漏和异常渗漏;

按渗漏现象可分为散浸和集中渗漏。

其特征见下表所示。

渗漏的种类和特征

分类

渗漏类别

特征

按渗漏

的部位

坝体渗漏

渗漏的逸出点在背水面坡或坡脚,其逸出现象有散浸和集中渗漏两种

坝基渗漏

渗水通过坝基的透水层,从坝脚或坝脚以外覆盖层的薄弱部位逸出

接触渗漏

渗水经坝体、坝基、岸坡的接触面或坝体与刚性建筑物的接触面在坝后相应逸出

绕坝渗漏

渗水通过坝端山包为挖出的坡积层、岩石裂缝、溶洞和生物洞穴等‘从下游岸坡逸出

的现象

散浸

坝体渗漏部位呈湿润状态,随时间延长可使土体饱和软化,甚至在坝下游坡面形成细小而分布较广的水流

集中渗漏

渗水在坝体、坝基和两岸山包的一个或几个空穴集中流出,有无压流或射流两种;

有清水也有浑水

2.1.3土石坝渗漏对溃坝的影响分析

根据我国早期的土石坝工程的资料统计,由渗流而引起的破坏事故率约占31.7%。

其中大型水库占11座,而对于中小型水库而言,漫坝冲垮者最多,占51.5%,其次就是渗漏导致垮坝,占29.1%,由此可见渗漏造成的溃坝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因此确保对坝体和坝基的渗流控制是保证土石坝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水库蓄水后,在水压力的作用下,水流必然会沿着坝身土料、坝基土体和坝端两岸地基中的孔隙渗向下游,造成坝身、坝基和绕坝的渗漏。

若这种渗流是在设计控制之下,大坝任何部位的土体都不会产生渗透破坏,则为正常渗流,此时渗流量一般较小,水质清澈透明,不含土壤颗粒,对坝体和坝基不致造成渗透破坏;

反之对能引起土体渗透破坏,或渗流量过大且集中,水质浑浊,透明度低,使坝体或坝基产生管涌,流土和接触冲刷等渗透破坏,这种影响蓄水兴利的渗流则为异常渗流。

对于已建坝,如何确定异常渗流极其危害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要对坝址的工程水文地质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坝的设计及施工完善程度也与渗漏有密切的联系,可是由于地质勘探的有限钻孔只能揭示坝址地层的有限情况,局部的弱点,例如节理、裂隙,溶洞、断层及强透水带的情况往往难以弄清;

另外,坝的防渗体和排水设施设计的正确程度,以及施工质量难以达到理想的境界,由于施工而引起的渗流薄弱环节更非人们所能预料,而且,土石坝内防渗体开裂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

2.2土石坝的漫顶

2.2.1土石坝漫顶的原因

导致漫顶的主要原因

机理

主要原因

水库抗御洪水能

力不满足有

关标准要求

现状抗御洪水能力不够

1、遭遇超标准洪水

2、水文系列增加,导致设计洪水增大

3、洪水标准提高

4、上游水库溃决

5、无溢洪道

坝顶高程不够

1、原来设计考虑不充分或没有考虑

2、原坝顶高程已发生较大沉降

3、没有补足坝顶高程

4、风浪超过设计标准

5、近坝库岸大体积滑坡涌浪翻过坝顶

溢洪道不能安

全下泄洪水

溢洪道泄量不够

1、水文系列延长导致设计洪水变化

2、原设计泄洪断面不够

3、结构不安全不能下泄设计泄量

4、尚未完建,不能下泄设计洪量

5、如按设计流量下泄,下游社会经济损失过大

溢洪道闸门打不开或操作失灵

1、闸门管理不当

2、电源中断

3、启闭机故障

4、人工操作系统失灵

5、门槽卡死

6、部分或全部闸门打不开

溢洪道堵塞,洪

水不能下泄

1、长期或集中降雨使岸坡饱和,强度降低,滑坡,堵塞溢洪道

2、上游漂浮物堵塞溢洪道,减少过水断面

调度运用失误

1、汛前超蓄

2、溢洪道加临时围堰

3、调度方案失灵

4、指挥失误

5、人工扒口泄洪

其他

坝顶高程

突然降低

1、洪水荷载作用

2、上、下游坡滑动

3、下泄洪水冲刷下游坝脚,使下游滑动

4、坝体或坝基局部发生严重管涌、坍塌

2.2.2土石坝漫顶对溃坝的影响分析

很多原因可以导致漫顶,进而发展为溃坝。

一座水库大坝的漫顶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浙江平阳的桥墩门水库,1960年8月10日(施工期)溃决,溃决前发生两次台风,共降雨946mm,库水位已2.02m/h的速度上涨,大坝发生滑坡,且无溢洪道,导致洪水漫顶。

根据以上的描述,至少可知道有3种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