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生物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详解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生物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详解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生物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案】A
1、模型:
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2.形式:
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3.举例:
挂图、细胞结构模式图和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都是物理模型;
坐标曲线、公式(Nt=N0•λt)都是数学模型。
【详解】利用差速离心法可分离不同大小的多种细胞器,但不能分离叶绿体中色素,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需要利用纸层析法,A错误;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利用了数学模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利用了物理模型,B正确;
用3H标记的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噬菌体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二者均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C正确;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中不通入空气的装置和通入空气的装置都属于实验组,属于对比实验,D正确。
故选A。
3.下列关于酶、ATP以及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者都一定含化学元素C、H、O、N,三者水解都能产生相对应的单体
B.ATP与核酸的合成与分解都需要不同酶的催化
C.酶与核酸的合成与分解都需要ATP直接供能
D.少数酶是核酸,核酸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直接控制性状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有的酶只含C、H、O、N共4种元素(如蛋白质),而ATP和核酸都含有5种元素(C、H、O、N、P),故三者都一定含化学元素C、H、O、N,但ATP是小分子化合物,没有对应的单体,A错误;
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ATP与核酸的合成与分解都需要不同酶的催化,B正确;
酶与核酸的合成都需要ATP直接供能,而酶与核酸的分解是放能反应,不消耗ATP,C错误;
少数酶是核酸,核酸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性状,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生物膜以及跨膜运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能否通过核孔取决于其直径与核孔孔径的相对大小
B.质壁分离与复原是水分子顺溶液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C.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附着多种色素,参与能量转化的过程
D.细胞膜、核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统称为生物膜
【答案】C
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并非所有大分子都能通过核孔,如核内的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水分子的渗透作用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简单的说是从水分子多的一侧向水分子少的一侧运输。
【详解】核孔具有选择性,与物质的分子大小无关,如小分子一般不通过核孔运输,大分子也不一定能通过核孔,如核内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A错误;
质壁分离与复原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即从低溶液浓度到高溶液浓度运输,B错误;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附着多种光合色素,能将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正确;
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的膜)等统称为生物膜,D错误。
故选C。
5.下列与蛋白质相关内容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一定都具有蛋白质
B.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功能一定是作为载体或者通道蛋白
C.蛋白质结构之间的差别一定由氨基酸的R基团不同决定
D.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核酸碱基发生改变一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运输功能的蛋白质、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也存在具有识别功能的糖蛋白。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所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若突变位置发生在内含子序列或虽然发生在外显子部位,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均有可能导致翻译的蛋白质结构不变。
【详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所有生物都具有蛋白质,A正确;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功能可能是作为载体或者通道蛋白、也可能具有催化功能、识别功能等,B错误;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均有关,C错误;
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核酸碱基发生改变不一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D错误。
6.呼吸作用过程中,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泵能将NADH(即[H])分解产生的H+转运到膜间隙,使膜间隙中H+浓度增加,大部分H+通过结构①回流至线粒体基质,同时驱动ATP的合成,主要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乳酸菌不可能发生上述过程
B.该过程发生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C.图中①是具有ATP合成酶活性的通道蛋白
D.H+由膜间隙向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乳酸菌为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A项正确;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基质,B项错误;
图中①是具有ATP合成酶活性的H+通道蛋白,C项正确;
H+由膜间隙向线粒体基质顺浓度运输,且需要通道蛋白协助,属于协助扩散,D项正确。
7.关于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命活动均需要细胞呼吸供能
B.根瘤菌能够利用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C.脂肪的氧化分解可以提供较多能量是生命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
D.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答案】D
细胞内ATP的来源主要由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产生,光反应产生的ATP只供给暗反应,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则是用于暗反应以外的其它耗能的反应。
ATP在细胞中含量较少,但细胞内ATP可以和ADP快速转化,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详解】光合作用暗反应所需要的ATP是光反应产生的,A错误;
根瘤菌是异养型,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B错误;
糖类是生命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脂肪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C错误;
ATP被称为能量通货,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D正确。
故选D。
8.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在分子层面的解释,正确的是
A.细胞凋亡是基因正常表达的过程中断所导致的
B.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使其产生原癌基因
C.目前普遍认为细胞衰老的原因是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损伤
D.细胞分化过程中DNA不发生变化,因此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不发生改变
1、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
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A错误;
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而癌变,B错误;
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中指出,自由基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自由基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降低,致使细胞衰老,目前普遍认为细胞衰老的原因是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损伤,C正确;
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所以合成不同的mRNA和蛋白质,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分化的细胞执行的功能不同,故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D错误。
9.将绿色的小麦叶片放在温度适宜的密闭容器内,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测定该容器内氧气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A点以后的短时间内,叶肉细胞内C5的量将增加,B点之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B.在5〜15min内,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是因为CO2浓度逐渐减少,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减小
C.同一小麦植株的底部叶片呼吸作用强度比顶部叶片弱,其内部原因最可能是底部叶片衰老酶活性降低
D.若向密闭容器中加入18O标记的O2,可在该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检测到放射性的淀粉。
18O最短的转移途径是18O2→C18O2→(CH218O)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在0~5min之间,容器处于黑暗条件下,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氧气的减少量可表示呼吸作用消耗量,同时也可以计算出呼吸速率;
5min之后,给予光照,此时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氧气的减少量可以表示净光合作用量。
【详解】A点给予光照,植物开始进行光反应,导致C3化合物开始还原,C3化合物合成不变,因此C3化合物在短时间内减少,C5的量将增多,B点之后容器中氧气含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A正确;
给予光照后,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增加,说明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在5〜15min内,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使光合速率减慢,净光合速率减小,故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B正确;
幼嫩细胞中酶的活性大,细胞呼吸速率较高,而衰老细胞中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故同一小麦植株的底部叶片呼吸作用强度比顶部叶片弱,C正确;
18O标记的O2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H218O,H218O与丙酮酸反应生成C18O2,C18O2参与暗反应生成(CH218O),故向密闭容器中加入18O标记的O2,可在该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检测到放射性的淀粉的最短的转移途径是18O2→H218O→C18O2→(CH218O),D错误。
10.某二倍体植物的体细胞内的同一条染色体上有M基因和R基因,它们编码各自蛋白质的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下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M在该二倍体植物细胞中数目最多时可有两个
B.基因R转录时以a链为模板在细胞核中合成mRNA
C.若箭头处的碱基替换为G,则对应密码子变为GAG
D.若基因M缺失,则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分析题图:
图示为某二倍体植物细胞内的一条染色体上有M基因和R基因编码各自蛋白质的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起始密码子为AUG,则基因M以b链为模板合成mRNA,而基因R则以a链为模板合成mRNA。
【详解】当该二倍体植株为纯合子时,基因M在该二倍体植物细胞中数目最多时可有4个(有丝分裂间期复制后),A错误;
起始密码子均为AUG,则基因M以b链为模板合成mRNA,而基因R以a链为模板合成mRNA,B正确;
基因M以b链为模板合成mRNA,若箭头处的碱基替换为G,即CAG→GAG,则对应密码子由GUC→CUC,C错误;
若基因M缺失,则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根据起始密码子判断基因M和基因R转录的模板链;
掌握基因突变的相关内容,能准确判断箭头处碱基替换为G时其对应密码子的变化。
11.核糖体RNA(rRNA)通过转录形成,与核糖核蛋白组装成核糖体前体,进一步成熟,成为翻译的场所。
翻译时rRNA参与催化肽键的连接。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rRNA的合成需要核DNA做模板
B.原核生物中也有合成rRNA的基因
C.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可缩短一条肽链的合成时间
D.rRNA可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
1、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1)转录:
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转录的场所:
细胞核;
转录的模板:
DNA分子的一条链;
转录的原料:
四种核糖核苷酸(“U”代替“T”与“A”配对,不含“T”);
与转录有关的酶:
RNA聚合酶;
转录的产物:
mRNA,tRNA,rRNA。
(2)翻译:
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翻译的场所:
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翻译的本质:
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
2、RNA分子的种类及功能:
(1)mRNA:
信使RNA;
功能:
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2)tRNA:
转运RNA;
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
(3)rRNA:
核糖体RNA;
核糖体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详解】r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因此rRNA的合成需要DNA做模板,A正确;
原核生物也有核糖体也需要rRNA,所以原核生物中也有合成rRNA的基因,B正确;
每个核糖体上都可以合成一条肽链,多个核糖体分别完成多肽链的翻译,C错误;
rRNA能催化肽键的连接,可见其具有催化功能,即可降低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表达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和意义。
12.戈谢病是患者由于缺乏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所致,患者肝脾肿大。
下图是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得到的某患者家系带谱,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2号为该病携带者,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C.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
D.该病可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来进行产前诊断
根据系谱图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可判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
根据各个体的表现型及其电泳带谱对应关系,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
而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一定是纯合子,与前述的判断相矛盾,故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图可以看出,1号和2号都正常,生的孩子4号是患者,故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由4号的带谱图可知,基因带谱中短条带代表隐性基因,又因为4号的父亲1号有致病基因但表现正常,所以该病不是伴X隐性遗传,而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据A项分析可知,1号、2号、5号都是杂合子,3号是显性纯合子,故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100%,B错误;
1号和2号均为杂合子,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
1/2=3/8,C正确;
根据“患者由于缺乏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所致”,所以该遗传病可以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来判断,又因为患者肝脾肿大也可以通过B超检查进行产前诊断,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和电泳带谱考查系谱图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基因型判断及遗传病的防治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准确判断图中各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13.下列关于生物育种技术的叙述和分析,错误的是
A.单倍体植株可能具有育性
B.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C.四倍体马铃薯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一定得到纯合体
D.欲获得显性纯合体,单倍体育种一定比杂交育种所需的时间短
关于“单倍体育种”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原理:
染色体变异;
(2)方法:
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的数目;
(2)特点:
明显的缩短了育种的年限;
获得的种都是纯合的,自交后产生的后代性状不会发生分离。
【详解】单倍体植株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若产生配子的个体是多倍体,则单倍体中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如亲本是四倍体,则单倍体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此时单倍体可育,A正确;
等位基因一般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而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但如果单倍体的细胞在DNA复制时发生基因突变,姐妹染色单体上则可能含有等位基因,故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B正确;
四倍体马铃薯的花药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如AAaa→Aa),故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不一定得到纯合体,C错误;
杂交育种的F2中所出现的目标显性性状存在纯合子和杂合子,若需要选择稳定遗传的个体,还需要连续自交再筛选,而单倍体育种得到的后代是纯合子,故欲获得显性纯合体,单倍体育种一定比杂交育种所需的时间短,D正确。
14.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一个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不发生改变,则基因频率也不会变
B.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高度不育,说明四倍体不是新物种
C.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
D.迁入与迁出都有可能导致生物进化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的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的频率,若一个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不发生改变,则基因频率也不会变,A正确;
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高度不育,说明二倍体和四倍体不是同一物种,四倍体自交后代可育,故四倍体属于新物种,B错误;
由分析可知,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即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C正确;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迁入与迁出都有可能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D正确。
15.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
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的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相同
B.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后膜大量的钠离子内流
C.去甲肾上腺素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反馈调节
D.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
根据题干可知,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所以既可以参与体液调节,也可以参与神经调节。
【详解】去甲肾上腺素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去甲肾上腺素还可以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两种受体接受去甲肾上腺素发挥的作用不同,说明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的去甲肾上腺素受体不相同,A错误;
去甲肾上腺素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说明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引起后膜大量的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B正确;
当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多时,去甲肾上腺素可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这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
由分析可知,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关键是读懂题干所述的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及作用,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6.成人排尿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当膀胱充盈的压力通过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直接传到脊髓。
在排尿中枢的控制下,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使尿液进人后尿道,可反射性地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于是完成排尿。
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出
A.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反射
B.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膀胱壁的逼尿肌
C.排尿反射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使尿液顺利排出
D.排尿反射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
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成人的有意识排尿是通过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的低级排尿中枢调控完成的,故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反射,A正确;
排尿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膀胱内壁,B错误;
正常人排尿过程中,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
排尿反射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水平衡调节,解题关键理解排尿反射的过程,易错点是正反馈与负反馈的判断;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1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调查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频危动物金丝猴的数量常采用标志重捕的方法
B.由于环境阻力小,种群“J”型增长曲线达到K值所用时间较短
C.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类群都有分层现象
D.群落演替发生在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各个阶段
1、“J”型曲线:
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
“J”型增长曲线为指数增长,没有最大值,B错误;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一般具有分层现象,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特点,植物的分层是由于光照不同导致的,动物的分层取决于食物和栖息空间,故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类群都有分层现象,C正确;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发生在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各个阶段,D正确。
18.当呼吸道黏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延髓的相关中枢,进而引起呼吸肌快速收缩或舒张,产生咳嗽反射。
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传入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