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教育十五回顾文档格式.docx
《兰州教育十五回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教育十五回顾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示范性中学59所,占全市独立高中、完全中学和独立初中总数的30.26%。
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10所,占全市独立高中总数的71.43%;
市级示范性中学49所,占全市完全中学和独立初中总数的27.07%。
同时,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职业学校10所,占全市职业学校总数的52.63%。
在建成622所标准化小学的基础上,建成市级示范性小学22所。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从2001年起,全市各中小学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购置计算机2.9万台,生机比已达13:
1。
其中128所学校已经建成校园网。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十五”期间,全市共有315所中小学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28.5%。
累计完成投资1.5亿多元,建设面积达26万平方米,排除危房19.2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18.4万平方米、C级危房8000平方米。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市教育局争取到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投资2698.2万元,为780所农村中学、小学和教学点分类配备卫星接受系统、电视机、DVD播放机和各年级教学光盘等远程教育设备,实施基本覆盖农村地区的现代远程教育,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加快发展。
现已经完成各种设备的配置和调试工作,并正在对项目学校的专兼职教师进行免费培训。
巩固篇:
提高“两基”水平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实现“以县为主”
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健康成长和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天职。
“九五”末全市顺利实现“两基”达标、全市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难问题以来,全市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转向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
——成功解决城区初中入学难问题。
2000年,市政府决定按照“整校划拨、兼顾户口”的办法,实施小学毕业生免试升入初中。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决定,兰州一中、师大附中、兰州二中、兰州二十七中、兰州三十三中、西北中学等6所重点中学高、初中脱钩,不再招收初中新生;
同时,分别与兰州三十五中、兰州四十五中、兰州四十三中、兰州四十二中、兰州十六中、兰州十二中等6所薄弱学校建立对口协作关系,重点中学每年按一定比例招收对口薄弱学校初中毕业生。
市政府还与城关区政府、七里河区政府以及有关企事业学校协商,决定对按照政府要求招收计划内地方小学毕业生的企业学校,每招一名学生政府补助800元,千方百计解决入学难问题。
随着上述政策的实施,城区初中入学难问题逐渐缓解,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办学水平趋向均衡,一些对口帮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认可。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巩固“两基”成果。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从2000年起,我市在城镇地区逐步扩大小学开设英语课计算机课的试点,全市开设英语课的小学达106所,开设计算机课的小学达69所。
从2001年起,我市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当年,城关、七里河两个国家级实验区先行一步,开始了区域性实验;
2002年,西固区和兰铁、兰炼两个教育实业集团作为省级课改实验区相继跟进;
2003年,近郊四区和远郊的皋兰县、榆中县,在1年级和7年级实施新课程改革。
同年,市教育局召开了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对全市课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2004年,红古区和永登县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
至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部开始执行国家新课程计划,新课程改革在我市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2005年,市教育局再次组织召开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回顾总结全市课程改革工作成绩,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意见》、《兰州市中小学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兰州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兰州市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兰州市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指导意见》、《兰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指导意见》等六个文件,印发了《兰州市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兰州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推进阶段。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继续狠抓“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有力保证了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到2005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为98.91%,毕业率为99.12%,五年保留率为99.21%,升学率为100%;
初中入学率为99.26%,毕业率为96.74%,升学率为75.85%,三年保留率为93.74%。
从2004年教育部关于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有关数据来看,我市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呈现出适度超前的发展态势。
——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
2003年3月,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贯彻实施“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意见》,并多次召开会议,督促县区尽快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有关要求。
2004年底,全市8个县区先后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教职工工资发放、中小学校长和教职工管理“三个上收”,县区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得到明确。
对于由于县级政府财力不足,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完成“三个上收”后,经费投入不能做到“三个确保”,农村学校教师地方补贴工资发放标准与县属学校不一样,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不到省定标准;
危房改造资金不落实等问题,根据市政府《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的实施意见》,加大督政力度,抽调专人,并邀请市财政局、人事局、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督导评估组,对榆中县、永登县和安宁区政府教育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还配合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对城关区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了综合性的督导评估,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取得了积极作用。
县区农村教职工地方补贴工资发放标准基本上统一,一些县区的公用经费首次按照省定标准列入财政预算。
普高篇:
推进基础教育重心上移
普通高中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十五”期间,全市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初高中分离、普通高中挖潜扩招、企业学校改制、鼓励民办学校发展等措施,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实现了全市基础教育工作的重心上移。
——普通高中入学率明显提高。
全市普通高中入学率由2000年的44.45%增长到2005年的57.7%。
其中,城市四区在2001年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普通高中入学率连续五年保持在55%以上;
远郊三县一区高中阶段入学率和普通高中入学率也分别达到59.68%、47.81%,其中普高入学率比2000年提高了11.52个百分点。
——普通高中在校生数持续增加。
2005年,全市初中毕业生数达到峰值,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达到7.69万人,与2000年的基数相比,净增了3.65万人,相当于30班制的24所独立高中的招生规模。
——优质高中资源不断扩大。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建成省市级示范性高中学校53所,比2000年增加47所。
其中建成10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占全省省级示范性高中总数的23%。
省、市级示范性学校的高中招生已占全市普通高中招生总数的67.56%。
这表明,我市在基本解决了普通高中规模小、上高中难这一影响我市基础教育协调发展问题的同时,在解决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短缺、上“好高中”难的问题方面做了十分积极的努力。
——高考入学率稳步提高。
全市教育系统抢抓高校扩招机遇,狠抓教学改革和质量管理,不断提高高考入学率,成为近年来我市高中教育加快发展的突出表现。
“十五”期间,全市高考录取率保持在43%以上,最高达到68%。
2000年以来,全市累计向各大高校输送合格高中毕业生7万多名,年均录取1.12万名。
2005年全市高考录取率比2000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录取人数比2000年翻了一番。
职教篇: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为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更为提高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与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和促进经济建设有着最为直接关系的职业教育,必须要担大任、有作为。
面对职业教育在全国范围呈现出的滑坡态势,我市职业教育坚定信心,坚持以促进就业为指导,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和专业设置,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多渠道开展合作办学,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了总体办学规模的稳步扩张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全市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高中办学规模得到稳步扩大。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招生不受应届往届、本地外地、城市农村限制,往届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人员实行免试注册入学等优惠政策,努力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2005年我市中、高等职业院校共招生5179人,比上年增加了1050人;
兰州地区职业中学和成人中专在校生总数达到1.9万多人。
——重点职业院校建设成效显著。
2001年,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在兰州职业技术学校基础上,分期征地200亩,投入近6000万元,筹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兰州职业技术学校正式升格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2003年,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被国家外经贸部确定为全国7个接受日本政府无偿援助项目学校之一,引进了汽车工程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教学设备,形成计算机应用、数控加工、汽车工程等方面的办学优势。
目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规模5000多人,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团中央青工培训基地和省级重点专业培训基地。
截至目前,全市19所职业学校中,共有国家级重点院校3所、省级重点院校5所。
——专业更新步伐加快,职校生就业升学率大幅提高。
“十五”期间,全市教育部门办职业学校加快专业更新,新增家政与社区服务、传播艺术、涉外服务、表演艺术、模具设计与制作、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加工、建筑工程、汽车工程等16个专业。
同时,各学校把职业教育直接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积极与省内外各大企业联系,开展了“订单培训”,先后与清华同方光盘有限公司、北京中意车辆技术中心和深圳竞华电子有限公司等省内外近50家企业签定了培训和用工意向书。
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日益提高,专业技术人才输送的途径日益拓宽。
2005年,全市各职业院校毕业学生2486人,顺利就业和升学2314人,就业升学率为93.1%,特别是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市女子职业学校和文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升学率分别达到了95.75%、95.7%和94.2%。
——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各自为政、沟通不畅的职业教育发展局面得到打破。
2003年,市教育局按照省教育厅指示,组织开展兰州地区职业学校国标评估,其中行业举办、不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11所职业学校参加了评估活动。
2004年3月,市教育局组织160名职业学校学生参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进一步加强了兰州地区职业教育的交流。
为了扩大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市教育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人才交流中心决定共同构建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中心。
这些活动和举措,标志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市职业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成教篇:
农村成人教育成效显著
城市社区教育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座城市、一个社会无论何时都会需要教育,就象一个人需要一双可以鸟瞰四野、视及八方的眼睛。
进入新的世纪,教育被置于了更高的位置,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教育、重视教育,越来越希望通过借助教育实现更高目标的人生追求。
“十五”期间,全市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为满足更多人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出了应有贡献。
“十五”期间,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适应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坚持“三教统筹”,继续狠抓乡镇农技校建设,不断创新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思路,通过科技、农业、教育等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目前,我市农村乡镇农技校办学面达到100%,村办学面达到95%,年培训人数12万人次以上。
同时,积极实施农村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于2005年启动全市“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首批录取422人在甘肃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全脱产学习,学成后回生源地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并为其中各村第一名共276人全额资助学费、住宿费和提供一定生活费补助,为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管理人才素质的提高建立了新的机制。
在认真做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同时,城市地区以构建学习型城市为导向,积极开展了社区教育试点工作。
2005年,在市教育局的协调安排下,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区五个区组织开展了社区教育试点工作。
年底,经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红古区教育局批准,城关区草场街街道社区学校、七里河区西湖街道社区学校、安宁区培黎街道社区学校、红古区海石湾镇社区学校等4所社区学校相继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市社区教育试点工作正式起步并进入实质性阶段,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市教育局决定对每所社区学校各补助经费1万元,以鼓励支持社区学校加快发展。
体制篇:
适应宏观政策调控
学校办学体制呈现新的变化
“十五”期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就的关键五年。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逐步完善,为各项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适应宏观政策调控要求和事业发展需要,我市的办学体制改革呈现出了新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企业学校向地方政府的移交管理和民办学校的异军突起。
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逐步深入,兰州市的企业学校无论从体制、发展规模还是教育质量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特别是近几年来,兰铁、兰化、兰炼等中央企业和阿矿、兰钢、兰铝等省属企业在兰所办中小学移交地方管理,同时,随着16所第二批中央企业所属中小学和11所市属企业所办中小学的接收管理,市区两级政府接管企业移交学校将达到60所。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企业办社会、办学校的格局,使政府办教育、特别是办基础教育的责任得到明显强化。
在移交过程中,市教育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妥善地解决了这些移交学校在校园校产、建制编制、工资套改、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理顺了对企业移交学校的管理体制。
同时,为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多元化办学的格局,我市逐步加大了对民办教育的政策鼓励和扶持力度,民办教育从无到有、逐渐壮大。
2001年,市政府召开全市民办学校建设现场会,对投资建校成绩突出的民办学校奖励20万元,推动民办教育向投资建校方向发展。
经过引导和扶持,到2005年底,全市220所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办学校办学总规模达5万多人,规模最大的民办中学在校生达到1300人,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其中,新亚中学、陇大学校、科技外语学校、天奇中学、科健中学、九州中学等一批民办中学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同时,市教育局不断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引导和管理,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民办学校审批管理体制的通知》,将民办非学历教育学校审批管理权下放到县区,以继续鼓励民办教育发展。
师资篇:
兴教必先兴师
教师的教育能力整体得到新提高
20世纪末,我市基本解决了农村民办教师和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数量和稳定两大问题。
进入新世纪,围绕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开展了面向全体,内容广泛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使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坚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新的思想和观念研究和指导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从政治理论,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师职业规范以及教育伦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赋予教师职业道德新的内容。
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了“做21世纪合格教师”大讨论;
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必修课开展培训;
在教师考核中明确师德考核目标。
“十五”期间,全市共计推荐评选出全国模范教师3名,全国优秀教师8名;
省级园丁奖优秀教师36名,省级园丁奖优秀教育工作者4名;
市级优秀教师351名,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54名,有40所学校(单位)获全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05年,市教育局还首次组织评选了10名师德标兵和10名杰出青年教师。
——广大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从2000年起,按照教育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培养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由教育教学专家,各级骨干教师和大批合格教师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的要求,我市实施了中小学教师新一轮(2000——2005)继续教育培训。
开展了“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倾斜农村”,以信息技术培训为基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为核心,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到2005年,共完成了14000名小学教师和9000名初中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任务;
有250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27%、96.07%、77.6%,同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3.41、7.33、8.63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选拔省级骨干教师280人,市级骨干教师1710人,县区级骨干教师4355人。
——教育人事制度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2000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全市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暂行办法》,决定从秋季开始,在部分学校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深化以校长任期制、教职工聘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为核心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三制”改革。
当年,有19所市属学校按《暂行办法》完成了校长、副校长和教职工的聘任,并全部实行了校内结构工资。
第二年,又有15所市属学校(单位)实行了教师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
通过改革,优化了学校干部和教师队伍结构,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中,部分县区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实行合同制管理,在教师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对选拔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教师管理中,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并面向社会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为全面实行聘用制创造条件。
在校长管理中,建立校长挂职学习制度,每年选派一批学校领导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发达地区挂职学习,更新办学理念,提高管理能力。
救助篇:
关注弱势群体
教育救助建立新机制
教育作为一项公益型尤为重要的事业,其终极的关怀是要让人人都能享受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减轻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负担,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普及和社会公平,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和亮点,也是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努力提升教育品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联合制定印发了《兰州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资助试行办法》,将凡在我市公办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市属高校就读,接受我市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学生、重点优抚对象子女、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子女、福利院的孤儿、经学校核实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列入资助范围。
规定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要根据承受能力,免收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杂费,公办高中和公办职业学校根据承受能力,减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杂费;
全市公办高中择校生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减、免、缓;
逐步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4年,兰州市还争取到省上对榆中县、皋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资金86.3万元,受助学生16069名。
2005年,全市共筹集资金964.2万元,对110536人次的农村小学生、56852人次的农村初中生和559名特殊教育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
可以相信,随着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责任的进一步落实和免费义务教育工作的逐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之忧将会得到满意的解决。
回顾5年来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一条条政策的制定,一组组数据的展示,一件件任务的落实,都为衡量和估价我们这座城市的活力和后劲提供了再也直观不过的标准。
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之轮永远不会停止,未来的教育应该坚持些什么、应该能够做些什么,已经历史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就让我们在“十五”发展的无尽欣慰中细细回味,让我们继续在享受回忆的同时,更加坚定地沿着既定的改革之路、发展之路阔步前进!
因为,我们始终坚信:
教育是民族的脊梁,教育是国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