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9616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Word下载.docx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 模拟 原创专题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Word下载.docx

A

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对应搭配相应的民俗娱乐活动。

3.(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18)生活中有许多说法抹不去的记忆,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食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粮票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没有地方粮票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

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劵采用我国多民族文字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

C学§

科§

网Z§

K]

A项错在“只有全国粮票”;

B项错在“木刻手法

”;

D项错在“粮票是货币”。

4.(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新教育兴,旧教育灭:

……阳历兴,阴历灭:

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8~1900B.1901~1911C.1912~1927

D.1928~1937

C

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5.(2011年浙江省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按题目要求可选A项。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

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

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二.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10年上海卷历史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B

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A是1882年,C项是1926—1927年,D项是1918年,C项符合1913年(辛亥革命后)的情形。

2.(2010年福建卷文综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学*科*网Z*X*X*K]

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

3.(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7)“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车道”,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随交通方式变化而发展。

4.(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21)19世纪后期,一位中国人从欧洲买回一种设备,他称之为“神镜”。

后来,杭州有人利用这种设备做生意,招牌上写着“第二个我”。

这种设备是

A.望远镜B.电影放映机C.照相机D.电视机

从题中关键词“设备”、“神镜”、“第二个我”综合判断。

5.(2010年江苏卷历史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题干材料中的“男子志愿

”、“男女同意”足见婚姻重视当事人即材料中的“男女”的意愿。

可引用《孟子》中的一段来比较: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Z*xx*k

三.2009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09年上海历史18)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2.(2009年安徽文综15)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这四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项“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3.(2009上海文综10)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

烙印。

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

辛亥革命初步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实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转变。

4.(2009年广东历史1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A、B、D三项都反映出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变化。

5.(2009广东理科基础63)“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

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

6.(2009年福建文综16)图6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7.(2009年江苏历史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

洋务早期,风气初开;

清朝末年,天下移风;

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C.思想领域的变化D.民主政治的发展

从材料提供的一组时间和发展特点,可以判断出这个时间段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吻合,特点相似。

8.(2009年江苏历史22)(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

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

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

……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7分)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3分)

(1)变化:

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

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

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

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

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

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

历史考察;

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1)这个变化要突出由婚姻不自主到婚姻自主。

【两年模拟】

一.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

1.(湖南省雅礼中学2011届高三八次月考文综)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

这主要表明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D

从题中由“三寸金莲”变为“大脚锦鞋”,可以直接推断出D项。

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2.(浙江省台州市2011届高三调考文

综)右框中文字是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婚姻观念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A

从这则征婚广告的关键句“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可以推出A项。

3.(2011届新课标全国卷文综模拟二)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

“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

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题中毛鸿宾认为修铁路有马车不能用、股匪作乱等弊端,这是守旧势力的主张。

4.(湖北省补习学校2011届联合体大联考文综)“迎亲之礼,晚近不用者多。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

商埠,内地亦渐行之。

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A.西方婚仪东渐B.清末新政推动C.民国政府提倡D.新文化运动影响

题中材料为新式婚礼程序,它在中国出现主要是由于

西方婚礼仪式传入中国。

5.(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1届高三11月文综)1916年1月《农商公报》记载,“济南棉花之行情,日日变动。

其原因,一方为需要供给之关系,他方为占输出棉花之大部分者,首日本,因之大阪行情时时变动,故济南市场亦因之受影响焉。

济南重要之花行,有每日打电大阪询问行情者。

”这反映出

A.中国已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部分B.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日本决定

C.中国近代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专门化趋势日益明显

D.中国政权和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的现实状况

日本大阪棉花行情影响到中国济南棉花行情,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

二.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

1.(安徽省马鞍山市2010届二次质检文综)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

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

学科网ZXXK]

以下对民国时期国产“欧式”女鞋流行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西方生活观念在国人中普遍确立②不缠足运动使妇女从陋习中解放出来

③民族工业的发展④“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①项错在“普遍确立”;

其余三项分别从习俗、经济、政治角度进行了正确分析。

2.(广东省茂名一中2010届高三上期二次月考)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下列属于中西交融的是

①改良旗袍②中山装   ③京剧④四合院

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③④两项是典型的中式风格,没有受西方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

3.(四川成都龙泉中学2010届高三五次调研文综)某报报道:

“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未铲除殆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人或事)……当然接踵而生,毫不足怪。

”这则报道应出自下列哪一份报刊?

A.《国闻报》B.《时务报》C.《民报》D.《新青年》

【解

析】:

从题中材料包含的反对专制思想、反对复辟帝制,可以判断这是新文化动中的报纸。

4.(河北省正定中学2010届高三上期五次月考)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国民党的正面抗战B.共产党敌后抗战

C.美国对日本的制裁政策D.国联的制裁决议

题中材料是指淞沪会战(国民党正面四大会战之一)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5.(北京市东城区2010届高三二模文综)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

“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女子广泛参军、参会、参政,这是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一年原创】

1.旗袍由满洲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

清初,满洲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以上衣下裙为时尚;

清中期,满汉相互仿效;

至清后期,满洲出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满洲长袍则在汉族的达官贵妇中流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旗袍”因满洲为“旗人”而得名B.旗袍的流行反映了清朝文化专制的加强学.科.网Z.X.X.K]

C.清中期旗袍的演变反映了满汉矛盾相对缓和D.旗袍的流行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融通

旗袍的流行与清朝文化专制没有必然联系。

2.尽管修建时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世界瞩目的青藏铁路的修筑。

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B.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短时间内(4年)克服“三大难题”,这是因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

3.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而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

这则材料反映出当时婚姻的特点是B

①受西方婚俗的影响②社会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由

③婚礼仪式日趋简化④主张男女平等

A.①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②④

②项错在(当时)“社会提倡”;

③项在题中材料不能得到反映。

4.晚清时的《申报》评论说:

“厘卡之多,犹不止倍于税关之数,其司事巡丁

之可畏,亦不止倍于税关之吏役。

”这种现象明显不利于

A.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

C.民族工业品的市场竞争D.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据题可知,中国民族工业面临严重的封建压榨,极不利于参与市场竞争。

5.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

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

①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①项错在“成为国家的主人”。

【考点预测】

纵观2009—201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五个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

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

在2012年的高考复习中,除上述主要考查内容外,还应注重中国葬礼习俗、通讯的进步、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等知识点的复习与练习。

【高考母题】

1.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它被定名为

A.长袍马褂    B.西装    C.中山装    D.列宁装

结合课本知识,题中所述即中山装的设计寓意。

2.下面是《申报》登载的《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文中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

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哭,扶持背负;

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发展的促进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学科网ZXXK]

④项错在“中国封建制度结束”。

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封建经济制度远末结束。

3.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了《新华日报》。

当日,人们从该报了解到的新闻可能有

A.南京大屠杀B.中共七大召开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D.淮海战役战况

A项发生在1937年12月,离《新华日报》创办日期很近;

B项在1945年;

C项在1936年底;

D项在1948年底至1949年初。

4.对客观历史的尊重是我们应有的严肃态度,但现在很多影视历史剧却低级错误百出。

下列历史剧情节没有错误的是

A.《新大秦帝国》中秦孝公大赞胡萝卜好吃B.《大汉天子》中和尚到处可见

C.《我的191

9》中北洋政府代表团据理抗争D.《成吉恩汗》中蒙古兵啃吃玉米

A项错,因为胡萝卜在西汉时传入中国;

B项错,因为佛教在西汉末年由中亚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D项错,因为玉米在明朝时传入中国。

5.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学.科.网Z.X.X.K]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对题中关键句“是非曲直报中分……振聩发聋权力大”,实事求是地正确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