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运动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9612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5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硕士运动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运动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运动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运动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运动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硕士运动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体育硕士运动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硕士运动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硕士运动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沿此思路,梁承谋等(2006)在手球、羽毛球、乒乓球、击剑等对抗性运动项目中开展了运动思维和运动决策的系列实验,对上述思辨进行了实证检验。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动思维的四个特征,即加工智源狭窄、不可能逻辑推理、不可能表象加工和必须快速决策。

•例如,梁承谋、韩晨采用图像一情境分析法,选择棒球世界级比赛图像,自编软件《BTL—H一棒球击打测试系统》,用投手球出手前后一40ms、+40ms、120ms三种不同定格时间,在三种性质不同的赛场情境中,对棒球投球一击打环节进行好、坏球区域判断。

•结果表明,存在运动直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运动直觉水平与运动训练有显著相关,但与文化水平、智力等因素无显著相关。

•再如,梁承谋、王斌运用图像分析法及反应时法,对手球运动员进行实验,再次确认了手球运动中运动直觉的存在。

•同时,他们还提出手球运动中有认知、直觉两类不同的决策任务;

运动直觉是直觉的下位概念,具有快速性、或然性、直接性、情境性、信息受限性、水平差异性等特点。

(三)生理心理

(1)脑电图

•近年来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应用研究的热点是运动操作过程中心理状态与大脑效率的关系。

•有研究者在优秀运动员(组间比较)和好的操作成绩

(组内比较)的脑波中记录到左颞叶区与额叶区高a频段(10~13Hz)和低β频段(13~22Hz)的频率降低;

左右两半球皮层电活动表现出较低的呼应而呈不对称性。

•研究者由此推论大脑处于低活动状态,代表操作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较高。

(2)事件相关电位

•心理学感兴趣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成分包括MMN、I、P3a、P3b、CNV、N1、N2等。

•以运动活动和运动员为对象的ERP研究不多,但极具潜力。

•一项以乒乓球运动员为对象所进行的选择性注意研究发现,与非运动员相比,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在面对不确定性刺激时注意的资源要求较低,而且会将注意资源分配至刺激出现概率较低的区域,但是会将反应动作准备在刺激出现概率较高的区域。

(3)脑电超慢涨落分析技术

•李捷(2000,2005)提出运动技能形成自组织理论,强调脑功能对运动训练和竞技状态调控的重要性,以脑波超慢涨落分析技术作为该理论指导下训练过程的评定手段。

•积累了一定数量运动员样本数据的专用设备“高级运动训练状态监控仪问世,用于评定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强度、中枢疲劳、应激程度、学习能力等。

(4)脑像图

•吕雅君(2001)对不同专项、不同水平运动员之间的脑像图(EEQG)差异及与运动员智商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专项、不同水平运动员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与智商和操作智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53。

•胡咏梅(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脑像图分析技术可以显示,运动员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和竞技状态等有价值的信息。

(5)心理状态的生理生化评定

•Jesus等,通过生化指标研究应激状态下的情绪变化,结果发现,训练年限短的运动员,在应激状态下ACTH和13一内啡肽排出量显著高于训练年限长的运动员。

•张忠秋(1997)则研究了不同比赛心理发挥状况运动员的儿茶酚胺排出量和状态焦虑水平。

•丁雪琴(1998,2004)通过运用多项生理指标对心理训练进行的评定,提出前额肌电值、心率、皮肤导电性三项指标对心理状态的变化较为敏感,可用来评价心理训练的效果。

•魏高峡、梁承谋、李佑发、沃建中(2005)采用脑波超慢涨落分析技术(SET)对20名健将级游泳运动员在赛前一周、赛前一天和赛后24h内的脑功能状态进行的一项动态追踪研究发现:

•赛前一周和赛后24h内,多数中枢神经递质的活动较为相似;

但赛前一天,DA、5HT和Ach出现了特殊的空间构型变化,具体表现为DA的左脑优势、5HT的右脑优势和Ach的前高后低走向。

•这些结果提示,赛前一天可能是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的关键点。

(四)心理疲劳

•疲劳及其控制是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成为体育科学研究者和教练员的关注焦点。

•西方学界对教师、医生、护士等行业的心理疲劳早有研究,并冠以心理耗竭、职业倦怠或工作倦怠(burnout)的名称,用于描述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下所造成的心理资源耗竭现象,突出表现为情绪耗竭、缺乏人性化和丧失个人成就感。

•张力为(2006)认为,心理耗竭、职业倦怠或工作倦怠的名称从含义来看有两点不妥,一是过于突出结果性状态(燃尽),二是只含有消极意义。

•张力为等,对运动性心理疲劳做出了新的界定,认为运动性心理疲劳是运动员在应对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时,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被不断消耗而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时所出现的心理机能不能维持原有心理活动水平即心理机能下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情绪维度、认知维度、动力维度、行为维度和生理维度的改变上。

•总的来说,在竞技运动领域,运动心理学家最关注的问题有:

•①运动员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

•②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监测和评价;

•③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

•在第一个问题上,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认知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明显,发现了运动员注意、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的一些特殊性,但在运动员人格特征研究方面的进展不大。

•在第二个问题上,采用生理指标监测运动员中枢神经机能的研究有所增加,受到重视,但进展并不迅速。

•在第三个问题上,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较多,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明显进展。

二、锻炼心理研究进展

(一)身体锻炼与心境状态

•Taylor(2000)的一项叙事性综述考察了1989年以来发表的38项长期身体锻炼研究和23项短期身体锻炼研究结论是,这些研究一致表明了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的缓解效应,效果量从小到中不等。

研究中还对应激反应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价,发现短期身体锻炼后面临短暂的消极或积极的应激刺激时,人的应激反应减少。

•叙事性综述一致表明,被诊断为临床抑郁的人可以通过身体锻炼降低抑郁水平。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的身体锻炼(每天至少92min)对男性有抗焦虑的效果,但对女性没有显著作用。

•William(2002)对1947名健康的中老年人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锻炼具有抗抑郁作用。

•Dunn(2001)对锻炼的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进行的一个剂量反应效应研究再次肯定了锻炼的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但是,该项研究没有发现不同锻炼强度、频率以及有氧或力量训练之间的显著差异。

•王利(2004)的研究表明,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缓解中老年人的心理压力,显著影响中老年人的心理应激能力。

•哈佛大学的一项关于情绪和血液循环的研究显示,身体锻炼可以降低有抑郁病史的女性的血管收缩症,这表明,身体锻炼和抑郁之间的确存在相关关系。

(二)身体锻炼与自尊

•McAuley(2000)的一项研究对174名老年人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实验观察,方法是先进行6个月的身体锻炼,并观察锻炼期间以及锻炼结束后6个月受试者身体自尊的变化。

•结果显示,在前6个月的锻炼期间,受试者的身体自尊呈非直线的上升,而锻炼结束后的6个月,受试者的身体自尊出现了显著下降。

该研究还显示,受试者身体自尊的变化受到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状况的调节性影响。

(三)身体锻炼与认知功能

•Kristine(2001)对5925名65岁以上的老年女性进行了6~8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步行锻炼可以防止认知功能的下降,而且锻炼量与认知功能的下降呈负相关

•VanGelder(2004)对295名85岁以上的老年男性的认知功能与其锻炼时间及强度的关系进行了横向调查,发现中低强度的锻炼更有利于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

该调查还发现,锻炼时间和强度的降低会加剧认知功能的衰退。

•另一项横向调查显示,在中年人群中,较低的运动量是影响其认知功能尤其是思维流畅性的危险因素之一。

(四)身体锻炼与生活满意感

•ADhrodite(2002)的横向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身体锻炼确实对老年人的幸福感有积极作用。

•Schroll(2003)将50-85岁年龄段的老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锻炼对其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同样验证了锻炼对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

•Schnohr(2005)对12028名20~79岁年龄段的被试者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利用闲暇进行慢跑的身体锻炼者的生活满意度高于不参与锻炼的人,而且锻炼量与锻炼者的生活满意感呈正相关。

(五)促进心理健康的运动处方

•Cox(2000)的一项研究观察了锻炼者步行和爬阶梯30min后的心理效益,结果发现,两种运动对焦虑的影响没有差异。

•关于锻炼方式的分类并不一致,但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能更好地促进锻炼者的主观幸福感,在很多研究中都得到了验证。

•Berger,Pargman和Weinberg(2002)最近的研究进一步提示,有氧运动中有规律的腹式呼吸才是锻炼产生心理效益的真正原因

•关于锻炼的强度,有研究显示,每周三次中等强度的锻炼不会影响锻炼者的积极性而且不易产生伤病,因此更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

Netz等对36篇相关研究进行的元分析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更有利于促进锻炼者的幸福感。

•关于锻炼的持续时间,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的时间对锻炼者幸福感产生的作用不同。

如10min的锻炼可以降低紧张感,120min的锻炼会产生心理上的欣快体验等。

•Amanda和Amy(2004)的研究则探讨了给定运动量的条件下,间歇运动和持续运动是否能产生不同的幸福感。

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并没有差异。

(六)影响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第三变量

•Elavsky和McAuley(2005)对更年期女性锻炼与生活满意感关系的研究显示,锻炼能够促进生活满意感,但这种关系同时受到中介变量自我和更年期反应的调节

•Motl、Berger和Leiischen(2000)的一项研究发现,攀岩者的运动兴趣影响了锻炼前后心境状况的变化。

•Celilie(2002)所做的一项实验研究则探讨了身体接受(physicalacceptance)在锻炼和自尊之间的中介作用。

结果显示,身体接受的确在二者之间存在调节作用,作者建议应该在研究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时考虑身体接受这一变量。

•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似乎更多地体现在情绪调节方面。

•短期身体活动的情绪效益包括心境状态的改善、焦虑水平的下降以及应激和紧张的减少。

长期身体锻炼除具有短期身体活动的效益之外,还有以下特点:

与人的健康幸福感有关;

对焦虑、抑郁具有治疗作用;

所产生的情绪效益较短期身体活动维持时间更长

•身体活动(尤其是长期身体锻炼)还能使人产生诸如“最佳表现”、“流畅”、“跑步者(或锻炼)高潮和“高峰体验”等良好的情绪体验。

•身体锻炼对于中老年人保持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与人格的完善、认知功能的提高甚至减缓艾滋病病毒在体内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讲注意与运动表现

1注意的概述

1.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信息的指向和集中(彭聃龄,2001)。

1.2注意的特点

体育运动中的注意有三个特点:

选择性、强度(也称阈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1.3注意对运动表现的作用

注意对运动表现的主要作用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注意还具有维持、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表9—1学生注意的外部表现

2注意的种类

2.1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根据注意这一过程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其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以及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

2.2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外部注意是指个体对周围刺激物的注意,它经常与知觉同时进行。

外部注意在探究外部世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以对当前情况的警戒和准备姿态出现。

◆内部注意是指个体对自身包括对身体和心理活动的注意。

2.3Nideffer的四种注意方式

美国运动心理学家Nideffer(1976)提出了一个有关注意的结构、个体差异与运动表现之间关系的注意方式理论。

Nideffer认为,注意的结构至少包括注意的广度和注意的指向性两个维度。

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

它是指在刺激域中人能够注意到的刺激数量,它存在于非常狭窄到非常广阔这一连续体中,广阔的注意可同时获得多种信息,狭窄的注意则过滤掉很多信息。

图9—1Nideffer的注意方式与运动表现

2.3.1广阔—外部注意

这是一种能够较好地注意变化着的情境,获取大量的外部信息的方式。

运用广阔一外部注意方式的个体能够在同一时间内有效地对大量外部信息进行综合。

2.3.2广阔—内部注意

具有这种注意方式的个体非常善于思考,他能在头脑中很好地计划比赛,并在比赛中迅速作出战术调整,并能经常地分析对手的行动和作出预测反应。

2.3.3狭窄—外部注意

这是注意集中于有限的外部信息的方式。

运用这种注意方式的个体能够将注意的集中有效地保持在外界某一个事件或对象上。

2.3.4狭窄—内部注意

这是一种可以促进注意集中于有限的内部线索(如自己的身体、内部的思维)的注意方式。

3注意控制训练

3.1注意控制训练的概念

◆注意控制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多维度注意技能的心理技能训练程序。

◆注意控制训练是一个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提高注意的选择、注意的集中、注意的转移以及注意的分配等几种注意技能的训练程序,而且,其他心理技能训练程序也与其联系紧密。

3.2注意控制训练的作用

◆早在19世纪末期James(1890)就明确地提出注意具有选择性。

他认为,忽略其他刺激,对某一刺激的集中注意与努力专注是注意的核心。

◆运用注意控制训练可以帮助练习者培养和发展体育活动和比赛所需要的注意技能,发挥注意的选择、维持、调节和控制作用,促进他们的运动表现。

3.3注意控制训练的方法和技术

3.3.1唤醒调节

唤醒适宜水平的调节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当唤醒水平过高时,需要通过身体放松(行为干预)的方法或认知重建的技术来降低紧张应激和唤醒水平。

二是当唤醒水平过低时,则需要唤醒激活策略来提高唤醒水平(团队激发策略和个体激发策略)。

3.3.2设置线索词

根据选择性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设置简单而适宜的线索可以指导人们在复杂的环境中选择恰当的刺激,排除其他刺激的干扰作用。

线索词可以是用于指导运动技能完成的字词,例如,学生在学习排球的垫球动作时,可以使用“插、夹、提”的字眼来自动地引发相应的正确的动作反应。

线索词也可以具有激发动机的性质,像“集中”、“坚持”或者是“努力”这样的词一般可以帮助学生集中和维持注意。

3.3.3自我谈话

积极的自我谈话是帮助保持注意集中、营造积极心态的训练方法。

在比赛不顺时或高挑战性情境下,人们常会出现自我贬抑的一些想法。

此时,停止消极思想,用积极思想来避免注意力陷入过多的内心分析当中是必不可少的。

积极的自我谈话的特点包括:

鼓励自己;

全力以赴;

关注每一个子任务和目标;

保持积极的氛围。

积极自我谈话的基本步骤:

用积极自我谈话取代脑海里出现的任何消极谈话

在内心集中注意,同时对唤醒水平做些调整

小范围内从外部把注意集中于与任务有关的线索上

一旦有了注意控制的感觉,就立即完成运动技术

表9—3消极与积极自我谈话

◆消极的自我谈话

◆积极的自我谈话

◆你蠢蛋,怎么可能会在这么简单的球上失误

◆每个人都会失误,只要专注在下一分

◆我再也不可能从这个伤害中复原

◆治疗需要时间,我只要每天继续参加康复练习就可以了

◆裁判误了我一分,那一球明明是在界内的

◆这件事我无法做任何改变,假如我打得好,我还是会赢

消极的自我谈话

积极的自我谈话

今天我就轻松一点,等明天再努力吧

如果我今天努力一点,明天就会比较轻松

这个发球糟透了

只要慢一点,注意节奏与时机

我不可能持续参加这个健身运动课程

一次只要注意一天,让每次的活动都觉得有趣

有风的时候我不可能打好

敌我双方的场地都有风,只要格外注意就行了

3.3.4模拟比赛情景并设置比赛行动方案

模拟比赛情景是一种运用图像和言语模拟来帮助运动员适应新环境,集中注意力,减少分心因素干扰作用的方法。

应用与操作9—1

一名网球运动员发球前的例行动作

◆决定站位与脚的位置

◆决定发球的方式与落点

◆调整握拍与球

◆做个深呼吸

◆反弹球以感受节奏

◆表象并感受到完美的发球

◆聚集于并将球发至上述决定的落点

3.3.5多重任务学习

多重任务学习练习者参加项目所要求的技能将帮助他在完成任务中保持专注,并且能够提高练习者注意的分配能力。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可以采用双重任务的练习方法,以加快主要任务的自动化程度。

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第二、第三个任务,加大运动中的注意负荷,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技能熟练程度,最终减少任务之间的干扰以及提高注意分配的策略。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选择性、强度以及资源的有限性是注意的三大特性。

注意在个体的运动表现过程中起着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根据注意这一过程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其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以及随意后注意。

根据人的心理活动指向个体之外的周围环境还是个体本身,可以将注意划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掌握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注意产生的条件和注意规律,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注意,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可以通过行为、生理学以及自我报告法三个方面测量注意。

注意控制训练是一个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提高注意的选择、注意的集中、注意的转移以及注意的分配等几种注意技能的训练程序,而且,其他心理技能训练程序也与其联系紧密。

第三讲运动归因

第一节归因理论

一、Heider的归因理论

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其原因可能取决于外界环境,或者取决于主观条件。

即情境归因或个人倾向归因。

二、Jones和Davis的归因理论(对应推断说)

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判定动机行为有意以及效果为其所希求

推断品性

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

1.社会赞许性(行为的合意程度)

2.独特性

3.选择自由性

三、Kelley的归因理论

Kelley(1967)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客观刺激物(存在)、行动者(人)、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

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维度理论。

四、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一)内外源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

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

(二)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三)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皮连生,2004)。

第二节运动中的归因

一、内部和外部归因

(一)内外源

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常将自己体育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力强或努力;

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自己的运气不佳、教练员不好、或者裁判员不公等外部原因。

(二)协变性原则

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

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则(CovariationPrinciple)。

二、归因与情绪反应

(一)结果依赖情绪和归因依赖情绪

(二)直觉-反映评价模型

三、稳定性

(一)期望与归因

(二)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1)自我效能感低

(2)消极思维

(3)情绪失调

(4)人际关系不良

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如期望过高)

不良的教育环境(如应试教育)

评价指标和评定标准

(2)主观原因

归因障碍

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

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体育学习、体育锻炼过程为目标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第三节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一、影响运动归因的内部因素

(一)个性特征

(二)成就动机

(三)自我效能感

(四)性别

(五)年龄

二、影响运动归因的外部原因

(一)社会文化背景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