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集锦知识积累+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79133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集锦知识积累+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集锦知识积累+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集锦知识积累+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集锦知识积累+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集锦知识积累+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集锦知识积累+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

《诗歌鉴赏集锦知识积累+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集锦知识积累+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集锦知识积累+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

2、常见表现手法:

(1)整体了解:

起兴、渲染、烘托、衬托(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景衬情)、虚写、实写、虚实相生、主客移位、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象征、联想、想象。

(2)具体感知常见表现手法:

①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作者把要抒发的感情寄予在所绘事物之中,通过事物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

例:

病牛(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该诗中作者通过塑造为了众生能吃饱饭而艰苦劳动,以致疾病缠身的老牛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愿为天下百姓奉献终身的思想。

②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以突出反映事物本质和表现作者倾向的写作技法。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粘泥,鳞鳞居大厦。

该诗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写烧瓦的人辛苦劳动却没有瓦房住,后两句写不烧瓦的人手不沾泥却住着大瓦房。

批判了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劳而无获,饱受剥削,而少数剥削者却不劳而获,尽情享受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③衬托

衬托即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近或相反的条件,以其中一事物为辅,突出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本诗运用反衬的手法,前两句写空荡荡的山谷中看不见一个人,只是偶尔听到行人说话的声音,这是用“有声”反衬“无声”。

后两句写霞光射入深林映照在青苔上,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是以明衬暗。

④虚、实、虚实相生

A、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中,“虚”,是指绘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常常采用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或表现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联想之境。

这类虚境是借联想而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是绵延而不断绝的。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

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情境: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杜甫《月夜》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对月怀人)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对妻子想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念之切。

又如高适《除夜作》中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亦属此类。

B、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绘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之势;

《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分别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在诗歌中,通俗的理解,“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

C、虚实相生“虚”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情景,“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

虚实结合,大致有两种情况:

a、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即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前人所说的“化景物为情思”。

以实为虚,由具体实物生发抽象的情思,诗歌就能产生无穷的意韵,创造幽远的境界。

下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天净沙·

秋思》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没有明写伫立凝望、送别亲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而是以“孤帆远影碧空尽”所寓言外之意去表达。

末句再以“唯见”写“不见”,以“一江春水浩荡东去”这一景物描绘让人生发故人远离、江水长流、离思无涯的联想。

在这首诗中,“孤帆远影”、“浩荡长江”是实,“情谊深厚”、“离思无穷”是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成就了一首韵味无穷的送别诗。

天净沙·

秋思(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槁的藤,苍老的树和黄昏疲惫的乌鸦;

灵小的桥,轻流的水和村居的农家;

凄冷的西风,不断吹袭着,一匹消瘦的马孤独地走在古道上。

小令的上段三句十八字,用九个名词把不同的景物和谐地放在一起,看似纯景,实则寓情,通过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秋思》堪称是虚实结合的佳作。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借景抒情,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手法。

b、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即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

下面以《青玉案》和《观书有感》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青玉案(宋·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历代诗家写“愁”的名句可谓数不胜数,而此词写愁可谓别具一格。

在词中,作者抒写的是由思慕佳人生发的无限惆怅之愁情。

但作者没有明言,而是把它比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变无形的愁情为有形的景物,化虚为实,把闲愁之恍惚,凄迷、深广描绘得淋漓尽致。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多而不绝的愁绪是虚,“一江春水”是实,也同样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与《秋思》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古典诗歌中,把抽象感情赋予具体形象,往往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实现。

观书有感(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谈读书感受的说理诗。

全诗清新活泼,富于理趣。

半亩方塘为什么能如此清新澄澈呢?

因为有“活水”源源而来,方塘才不会陈腐,不会枯竭,才能给人一种清新的美感。

读者由此展开联想:

人的思想就像那半亩方塘,只有不断从书中吸取新鲜知识,不断地更新,才能永远充实,永远保持一颗澄澈明净之心。

在这首说理诗中,“方塘”、“活水”为实,所寓之理为虚,作者把抽象哲理赋予具体生动的形象,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在吟咏咀嚼中领略无穷意趣。

⑤主客移位

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所谓的“主”,指抒情的主体,即抒情主人公;

所谓的“客”,指抒情的对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

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

明明是自己孤独难耐,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

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总之,主客移位就是借写对方来表现自己。

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千古绝句无疑是这首诗的诗眼,饱含强烈真挚的感情,把诗人独处异乡,又恰逢重阳,因而孤寂无奈的凄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4句诗人高妙地变换了角度:

不写自己了,翻转一面,从对面着墨。

后两句的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诗人不在内。

其实还是通过写对方来表达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

3、修辞:

比喻、讽喻、对比、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叠词等。

注意: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表达技巧有时在一首诗歌中并不是单纯地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而是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

(四)捕捉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

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在我国占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

1、“柳”。

柳是经常入诗的一个特殊意象。

因“柳”、“留”谐音,古人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进入诗中多用以抒发惜别、留恋之情,如《诗经·

小雅·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即是此类。

后来此意象又引申出思乡怀远的意味,如2002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考查《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指的就是后者。

2.“月”、“霜”等。

这些意象多与思乡、怀人有关。

前者如李白的《静夜思》、《峨眉山月歌》,后者如杜甫的《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3.松、竹、梅、菊、荷、兰等。

这些意象多与人的品行志节有关。

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林逋的《山园小梅》都以梅花的形象来寄寓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傲岸节操;

唐代黄巢的两首咏菊诗《题菊花》与《菊》则以菊喻志,借菊花这一意象,象征诗人的不屈斗志和必胜信念。

4.流水、落花、梧桐、老树、残月、夕阳(或曰落日、落照、夕照、残照)等。

这些意象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

或发感时伤世之叹,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

或抒孤寂落寞之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或寄羁旅思乡之愁,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

秋思》);

或写悲伤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或写忧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等等。

5、大漠(翰海)、孤烟、黄沙、长河(黄河)、燕山(或黑山)、孤城、玉关(玉门关)、楼兰、羌笛(羌管)、鼓角、羽檄、吴钩、刁斗、金柝等。

这些意象多出现在边塞诗中:

或赞边关将士杀敌卫国的爱国情怀,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或批朝廷不关心边关戍卒的冷漠,表对守关将士的同情,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或抒壮志未酬、久戍思乡的感慨,如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6、鸿雁、杜鹃(子规)、鹧鸪等。

这些意象多与思乡怀人有关。

因杜鹃的叫声听起来像是“不如归去”,故古人常用以寄思乡之情,如秦观的《踏莎行》。

鹧鸪也可传羁旅乡愁则是因古载“其志怀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

如辛弃疾《菩萨蛮》: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而鸿雁南北去来,流移不定,故常人诗作征人游子的象征。

7.蝉。

因古人认为蝉只“饮露而不食”。

故把它当作清高纯洁的象征;

常被入诗。

用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骆宾王、李商隐、虞世南等诗人都曾以“蝉”名篇。

有时也用蝉鸣渲染凄凉气氛,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8、秋风多写离愁,如刘禹锡《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闻。

9、燕子多写初春或变迁,如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0、红豆多写相思,如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1、长亭长亭多是古代送别的地点,如《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因而多写送别或离情,如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

12、猿啼多写哀愁,如刘长卿《新年作》: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13、乌鸦多渲染荒凉气氛,如岑参《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14、黄叶多写旅愁归思,如王勃《山中》: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有时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

15、骏马多比喻志向,如杜甫《房兵曹胡马》: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6、浮云多比喻游子,如李白《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另外,古人还常在诗中以“荆钗布裙”指妇女的俭朴装束,“白云苍狗”喻世事变幻无常,“孤蓬”喻天涯游子,“袁鸿”喻失所灾民,“巴人之曲(巴歌、巴唱)”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莼羹鲈脍”泛指家乡风味,以“双鲤”、“尺素”代书信,用“红豆”、“红叶”称信物,“天狼”代敌寇,“细柳”代军营,“簪缨”代显贵,“南冠”代囚徒,“婵娟”代明月,“绿蚁”代美酒。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五)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例如: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

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

总的说来,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

(六)篇章结构:

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细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三、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一)明确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

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例: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由题目中的“移家”、“别”可知,本诗是写离开旧居,抒发别离之情的内容。

2、理清句子的结构。

诗歌的语言力求凝练,有时还要求押韵、对仗,因而不同于一般文章的语言,其句子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

①省略跳跃。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读的时候须将这些互有连贯的景物组合起来加以理解。

②倒装现象。

古典诗词中的倒装现象,主要包括倒词、倒句、倒叙三种类型。

a、倒词。

所谓“倒词”,是指诗人为了取得某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有意制造的词语错位现象。

有时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诗人通常运用倒词手法。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就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的倒装。

倒装的目的是为了使“舟”与“秋”、“流”和“留”押韵。

有时为了增加诗词的韵味,诗人也采用倒词手法。

如杜甫《秋兴》(之八)中的颔联: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句。

“香稻”、“碧梧”放在句子前面,强调诗人所吟咏的对象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鹦鹉”、“凤凰”都挪到前面去,吟咏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凰,不符合秋兴的题目,且达不到诗歌现有的表达效果。

其正常语序为: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我们所熟悉的诗词中,采用了倒词手法的诗句还有:

崔颢《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遥望孤城玉门关);

苏轼《念奴娇》: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叶梦得《贺新郎》: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黄花报霜信)等。

b、倒句。

所谓“倒句”,是指诗人为了陈述某种特定的关系,将诗词中的前后两句对调的现象。

如辛弃疾词《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两句就是一个运用倒句手法的典型例子。

稍有生活常识的人就知道,只有先听到令人喜悦的阵阵蛙声,然后才会随兴谈及丰收的年景。

所以它的正常顺序应为:

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

又如李璟《山花子》词: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这两句乍看令人费解,甚至错解。

其实,这里兼用了“倒词”和“倒句”两种修辞手法。

首先“西风愁起绿波间”,应理解为“愁起西风绿波间”。

其次两句的关系应理解为:

“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香消翠叶残。

”意即让人愁闷苦楚的是秋风在荷花丛中刮过,使荷花香气飘散殆尽,绿色的荷叶渐渐褪去鲜嫩的颜色。

c、倒叙。

所谓“倒叙”,是指诗人为了强化某种特别的情感,将正常的叙述方式颠倒的现象。

先以李煜的《浪淘沙》为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的上片采用了倒叙修辞,先写梦醒情状,后写梦中况味。

开头三句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料峭晓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绝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况让词人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像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金碧辉煌的故国宫殿里,品味昔日的欢娱与尊严,然而梦醒之后,却是“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

这样一倒叙,词人“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痛苦情状便宣泄得更加淋漓尽致。

再如李白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的上片营造出了一个惨淡凄凉的氛围,下片转入对原因的质问(抑或对往事的追忆)。

这里很明显地使用了倒叙手法,叙述秦娥回忆往昔与丈夫在灞陵分别时的难分难舍之情,以及因为丈夫久出未归而产生的悲苦惆怅。

这种倒叙手法的运用,既强化了女主人公落寞孤寂的情怀,又饱含着吊古伤今、感叹兴亡的色彩。

(二)寻找诗歌的内涵。

读懂了诗歌的表层意义只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第二步就应该通过诗句的表层意义去寻找诗歌的内涵,也就是通过作品中叙的事、写的景或形象分析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观点。

这才是最终目的。

要想准确的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观点,在寻找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已知条件(这是有效而又容易被忽视的)

①借助题干。

有时读了诗歌之后不知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这时就可以借助题干的问答题去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因为题干中的问题是针对诗歌的内容提出来的,透过题干的问答题可以约略知道诗歌的大致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及注释,完成1~2题。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①。

罗衾②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③,一晌④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①阑珊(lá

nshān):

衰残。

②罗衾(qīn):

丝绸被子。

③身是客:

是对自己被囚的含蓄的说法。

④一晌(shǎng):

一会儿。

a、这是一首倾吐亡国哀愁的词,上阕写,下阕写,把往昔的无限欢乐和现实的孤寂凄楚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有力地抒发亡国之痛。

b、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语言上的特点。

答:

a、寒雨惊梦,凭栏眺望。

b、纯用白描手法,语言自然、流畅。

对上面这首词的理解就可以通过已知条件(注解和第一题的题干),知道这是李后主在亡国之后写的抒发亡国之痛的。

②抓关键词句,把握感情基调。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中的关键词是“客愁”,作客他乡,不免有思乡之感。

尽管诗中描绘了建德江秋夜的美丽景色,却掩盖不诗人的思乡之愁。

③借助作品的注释。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

诗人描绘了一幅雄伟壮阔的秋景,表达了自己乐观、进取的精神,但是如果不联系注释,了解诗人作该诗的背景,就不能深刻体会作者在失意时表现出来的乐观积极的精神。

2、调动储备知识

①、确定语言特色

了解一些语言特色,如平淡、平易、平实、清新、含蓄、绚丽、华丽、明快、简洁、隽永、自然、工丽、晓畅、淡雅等等。

然后,结合诗句展开分析,如从哪一句或几句诗中,可以看出有哪些特点,写出使用这种语言的好处。

王维《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细读诗意:

天晚时在山中作者送别了朋友,关上了柴门。

作者想到明年春天到来时,朋友(王孙)来不来呢?

当然希望他能再来。

寥寥几笔体现了王维诗歌语言的清新、朴素、自然。

②、定手法,判特点

诗歌中,作者肯定会运用一些手法和技巧来表情达意。

在解题时可从一诗一句的手法或技巧入手。

当然,还必须积累一些相关知识,包括表现技巧、描写、表达方法和辞格等知识。

如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景言志等);

描写上的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

明暗相衬、白描、工笔、远近景等;

表现方法上的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结合、情理结合、欲扬(抑)先抑(扬)、铺排、联想、象征等;

辞格上的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衬托、反语、用典、互文等。

解题时,应明确诗句的特点,抓住有明显特征的一两个特点,用描述性语言展开。

③、由外在形象,找内在意象

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