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全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7846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全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全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全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全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全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全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docx

《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全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全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全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docx

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全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

6、本章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2)知道杠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知道省力、费力及等臂杠杆,了解这三种类型的杠杆的应用。

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知道这二种滑轮的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知道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定滑轮相当于省力杠杆。

知道滑轮组的作用及分析方法。

(4)知道机械功的概念,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了解做功和做工的区别。

知道功的公式和单位。

(5)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的单位和公式。

(6)理解机械效率,知道机械效率的公式。

(7)知道能。

知道动能,知道质量、速度是影响动能的因素,知道动能与质量、速度的关系(定性)。

知道势能,知道质量、高度的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知道重力势能与质量、高度的关系(定性)。

知道弹性形变的程度是影响弹力势能的因素,知道弹性势能与物体弹性形变程度的关系(定性)。

(8)知道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了解水能、风能的利用。

能力目标:

(1)会在图中标出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内容。

会应用平衡条件计算简单问题。

会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3)会应用功的公式计算机械功。

(4)会比较做功的快慢,会比较生活中各种变化现象的快慢。

会用功率的公式计算简单问题。

(5)会计算简单问题,会测量简单机械的效率。

(6)会比较物体机械能的大小,会分析简单的机械能转化问题。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杠杆、滑轮的应用,培养积极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态度。

(2)通过学习合理利用机械能,培养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的意识。

培养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通过学习机械利用历史,学习机械能利用的历史,了解人类祖先积极探究的精神。

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为民族复兴事业努力学习、工作的热情。

7、本章教学重点:

(1)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功、功率的概念,公式与简单计算。

(3)机械效率的概念,公式与简单计算。

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4)动能、势能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

8、本章教学难点:

(1)杠杆的支点、力臂。

(2)功的概念。

(3)机械效率的意义,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第九章 机械与人

第一节科学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

(1)

(一)教学设计:

1.教法设计:

(1)用图片、实物展示引入杠杆。

(2)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

(3)用图片、实物展示种类杠杆,图片展示说明古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史。

2.学法指导:

(1)杠杆支点的辨识:

杠杆转动时(瞬间)唯一不动的点;

(2)力臂的确定:

延长力的作用线,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量取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即为力臂。

(3)动力和阻力没有绝对的分别,具体分析时可以认为以使杠杆朝某个方向转动的力动力,反之则为阻力。

(4)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前先调整杠杆平衡,注意记录数据,应用表格(P154)分析数据归纳关系得出结论。

 

(二)教学用具:

1.《教材》《综合学习与评价》2.扳手、钳子、剪刀、天平3.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套件(分组)

 (三)教学内容1.认识杠杆。

 

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1)支点:

杠杆转动时所绕的点(轴)。

(2)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实验探究:

杠杆的平衡

(1)调整杠杆

(2)猜想与假设:

(3)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序号

动力

动力臂

动力×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阻力×阻力臂

1

 

 

 

 

 

 

2

 

 

 

 

 

 

3

 

 

 

 

 

 

 

(4)分析数据(5)结论:

4.杠杆的分类及应用:

(1)省力杠杆:

动力臂>阻力臂,省力

(2)费力杠杆:

动力臂<阻力臂,省距离

(3)等臂杠杆:

动力臂=阻力臂,天平

5.我国古代的杠杆

 (四)布置作业

1.课本:

p1561~6

2.《综合学习与评价》P871、2、3、6、7P902、3、4、11P976、7、21

第一节科学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思维。

通过介绍杠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堂情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出杠杆平衡条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节课。

·教学器材:

①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

②教师准备:

剪刀、镊子、羊角锤、天平、杆秤、直尺等。

杠杆平衡的仪器一套(共20组)、弹簧秤、钩砝若干。

③学生准备:

橡皮、小刀、直尺、硬币、文具盒、杆秤等。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为此,我做了如下设想:

一、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

如实际操作生活中的杠秤,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只有平衡才能称量,由此得出平衡概念,进而分析影响平衡的因素。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三、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使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

如:

反问学生各种剪刀有何区别?

“小小秤砣能压千斤”的道理等。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

但如何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根据实际需要,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杠杆还不清楚。

故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但须说明的是,我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学生的知识和动手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为了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师应适时地给一些方向性的提示和指引。

对通过实验得不出结论的学生,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认知结果,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

培养他们敢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是杠杆?

2、力臂是一定在杠杆上吗?

(不是!

3、杠杆是否都是直的?

(可直,也可弯)

4、若一力作用在杠杆上,作用点不变,但作用方向改变,力臂是否改变?

(一般要改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的一些知识,那么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呢?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杠杆的平衡

1、提问:

什么是杠杆的平衡呢?

实验探究:

①用你手中的杆秤怎样称质量不等的物体呢?

②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怎样组成杠杆,并使其平衡呢?

归纳结论:

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或作缓慢的匀速转动时,我们说杠杆平衡了。

2、实验探究:

①提出问题: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②猜想与假设:

几位同学作出了几种假设,你还有其他的假设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有!

如: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思考与讨论:

A、杠杆两端装置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

B、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在水平位置呢?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A、作用是调节杠杆自身的平衡。

B、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总之,选课本P136中图8-3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F1、F2、L1、L2之间的关系。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指导:

改变钩码数目(F1、F2),移动其悬挂的位置,使杠杆平衡,将数据填入下表。

(见学案)

提问:

你对你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假想对照你的结论是什么?

⑤交流与合作:

经过交流,若发现你们的结论一致,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总之,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板书)

⑥评估:

如果你的结论与假设有差异,请你进一步改进探究方案,课后继续探究。

三、思考、讨论:

1、你能说出“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吗?

2、你知道拧松生锈的螺帽要用一段水管套在板手柄上的道理吗?

3、理发剪刀和铁匠用的剪刀有何区别?

四、巩固练习:

见《新标准物理》上P417、8、9

五、小结:

六、作业:

①P1392、3、4

②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杠杆的分类

小制作:

自制小杆秤

七、请你提问:

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八、教学后记:

1、执行情况;2、学生反映;

3、经验及教训;4、本节课的改进方案

 第二节滑轮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

1.教法设计:

(1)使用图片、演示引入滑轮

(2)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定滑轮的作用

(3)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动滑轮的作用(4)利用课件演示:

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5)通过演示实验,探究滑轮组的作用、学习组装滑轮组

2.学法指导:

(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

滑轮转动时滑轮的轴是否移动。

(2)注意纠正学生关于动滑轮省力的错误表述:

诸如“省一倍的力”的说法。

(3)滑轮组的作用:

注意计算承担动滑轮的绳子的根数。

(4)动滑轮、定滑轮及滑轮组的画法。

 

(二)教学用具:

1.《教材》、《综合学习与评价》2.FLASH、PowerPoint课件

3.滑轮、钩码、细绳、铁架台

 (三)教学内容

1.定滑轮2.定滑轮的作用:

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3.动滑轮4.动滑轮的作用:

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5.滑轮组

6.滑轮组的作用:

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

承担动滑轮的绳子的几根,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7.滑轮、滑轮组的应用。

8.现代复杂机械的许多部件老师由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组成的,小的如手表,大到机械人、大型挖机等。

(四)布置作业

1.《课本》P1611、22.《综合学习与评价》P1001、3、4

P1049、10P10517、22

 第三节做功了吗

 

(一)教学设计:

1.教法设计:

1)学生阅读P162,讨论。

引入新课。

(2)分析实例,说明做功的必要条件。

2.学法指导:

(1)注意“功”与“工作”的不同

(2)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力的作用”与“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方向移动了距离”是做功的必要条件,特别要注意这个“距离”与“力”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

可以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真正掌握。

 

(二)教学用具:

1.《教材》、《综合学习与评价》2.FLASH、PowerPoint课件

 (三)教学内容

1.机械功: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2.做功的必要条件: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

3.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W表示功,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沿力方向移动的距离

4.功的单位:

牛顿·米,专用名称:

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1J的大小:

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约为1J;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飞,做功约10J;……

(四)布置作业

1.《课本》P1641~42.《综合学习与评价》P1061、2、3

P1082、5、6、7、9

 第四节做功的快慢

 

(一)教学设计:

1.教法设计:

(1)通过《课本》P165“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引入新课:

做功除了有大小之外,还有快慢之分。

(2)通过用速度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定量表示“快慢”的方法,并应用这个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

最终引出“功率”。

2.学法指导:

(1)用速度做类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各种变化的快慢,如何定量表示快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