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人文地理第二组选择题仿真练一四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8350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人文地理第二组选择题仿真练一四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人文地理第二组选择题仿真练一四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人文地理第二组选择题仿真练一四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人文地理第二组选择题仿真练一四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人文地理第二组选择题仿真练一四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人文地理第二组选择题仿真练一四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人文地理第二组选择题仿真练一四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人文地理第二组选择题仿真练一四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人文地理第二组选择题仿真练一四文档格式.docx

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7.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

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8.2003年起喇叭泉林场林带建设,使林场(  )

①防风效能明显,风速明显降低 ②虽没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 ③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 ④土壤熟化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C 7.D 8.D 第6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引水过多,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致使树木死亡。

第7题,树木大量死亡,使生态安全屏障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向南扩大,区域土壤肥力降低。

第8题,建设外围和内部林带,使林场防风效能明显,风速明显降低;

农田蒸发量减小,树木蒸腾增加,空气湿度增加;

大间距耕作低秆农作物,林地间土壤熟化过程加速,水肥条件优越,沙棘和枸杞的生长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蓝化效应”是指城市水体面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

下表示意我国一些城市市区水域面积的数据(单位:

km2)。

据此完成9~11题。

城市

武汉

上海

广州

北京

哈尔滨

水域面积

248

192

125

91

96

9.清洁的水体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形成对流净化空气B.净化各种生产污水

C.方便居民生活用水D.释放热量调节气温

10.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往往忽视水体的“蓝化效应”,其原因可能是(  )

A.城市发展缺少规划B.城市市区用地紧张

C.城市内涝灾害严重D.城市环境质量低下

11.仅从自然条件考虑,北京市水体“蓝化效应”最差的季节出现在(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9.A 10.B 11.A 第9题,城市水域中的水体由于蒸发形成对流,有利于空气流动,从而净化空气。

冬季水体温度高,能够释放热量,使气温升高;

夏季水体温度低,吸收热量,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故D项说法不全面。

C项所述内容不是对环境保护的作用,B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A项正确。

第10题,城市市区用地紧张,土地价格高,规划者不愿意将城市内大量土地规划为水域。

第11题,北京地处华北地区,春季干旱,降水量少,城市市区内的水域面积小,水体“蓝化效应”最差。

人文地理第二组选择题仿真练

(二)

保定期末测试)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发展状况而采取的相应政策措施,人口政策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新中国刚成立时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那时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很正常;

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2013年11月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单独二孩)政策;

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读我国1949~2014年出生人口统计图,完成1~3题。

1.三次婴儿潮相比(  )

A.第一次婴儿潮规模小的原因是生育率低

B.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是因为人口基数大

C.第三次婴儿潮规模较小是因为育龄妇女人数少

D.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影响最大的是第二次婴儿潮

2.有不少学者曾预言2010年尤其2013年以后会出现第四次婴儿潮,理由可能是(  )

①人口惯性 ②单独二孩政策实施 ③经济快速发展 ④医疗条件极大改善

A.①②         B.②③

3.从目前看,第四次婴儿潮并没有出现,原因可能是(  )

①生育观念的转变 ②受政策的影响 ③抚养成本提高

④经济结构的调整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1.D 2.A 3.B 第1题,第一次婴儿潮规模小的原因是人口的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低,A项错误;

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是因为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高,B项错误;

第三次婴儿潮规模较小是因为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C项错误;

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影响最大的是第二次婴儿潮,D项正确。

第2题,我国人口基数大,受人口惯性和2013年启动的“单独二孩”政策影响,不少学者曾预言2010年尤其2013年以后会出现第四次婴儿潮,故A项正确;

医疗条件极大改善会减少人口的死亡率,不会影响人口出生率;

经济快速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影响较小。

第3题,“多子多福”等传统生育观念转变,妇女的生育意愿下降;

当前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的出生率;

生活压力较大,抚养成本提高,导致生育意愿下降;

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口出生率影响较小。

厦门质检)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

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

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

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

据此完成4~6题。

孔隙度/%

含水量/%

有机质/(g/kg)

氮含量/(g/kg)

封山育林

48.5

14.5

15.2

1.17

乔灌结合

42.6

13.8

0.95

林草结合

42.5

14.1

1.12

乔木纯林

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

39.1

12.2

12.3

0.87

注:

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

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4.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种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  )

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B.生长迅速,且有固氮作用

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D.木材坚硬,且耐贫瘠土壤

5.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A.封山育林B.乔灌结合

C.林草结合D.乔木纯林

6.除减轻土壤侵蚀外,该退耕还林工程还能(  )

A.增加土壤矿物质B.提高土壤坚实度

C.增强抗旱涝能力D.减少地下径流量

4.B 5.A 6.C 第4题,退耕还林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如果生长缓慢则生态效益较差,极有可能生长迅速且具有固氮作用,有利于恢复土壤肥力,A错,B对;

由于水土流失,如果刺槐需要湿润土壤的话,就不太适合生长,C错;

木质坚硬的植被一般生长速度较慢,不适合在该地种植,D错。

第5题,由表可知,封山育林无论是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以及固氮量都是最高的,所以减轻土壤侵蚀最为明显,故选A。

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表中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为封山育林,森林植被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含水量增加,土壤水分条件变好,有利于提高抗旱涝能力,故选C。

(2018届高三·

湖南六校联考)地球上的生物质能资源较为丰富,而且是一种无害的能源。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的一种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被的光合作用。

读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生物质能资源状况表,完成7~8题。

省级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面积/万km2

生物质能满足状况

薪柴总量/万kg

浙江

10.55

可满足两个月

380.6

江苏

10.72

可满足一个月

14.2

新疆

166

严重缺乏区

79.9

7.下列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大面积种植薪炭林,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状况 ②生产燃料乙醇,减轻对石油的依赖 ③发展沼气,缓解农村燃料不足 ④提倡燃烧秸秆,以防止蔬菜遭受冻害

A.①③B.①②

8.浙江和江苏的薪柴总量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  )

A.省区面积差异较大B.江苏人口远少于浙江

C.浙江的水热条件更好D.浙江丘陵多,江苏平原多

7.C 8.D 第7题,薪炭林多种植在土壤瘠薄的地区,大面积种植可能会侵占耕地;

燃烧秸秆对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且容易造成大气污染。

第8题,江苏省平原面积大,耕地面积多,因而薪柴总量少;

浙江省丘陵面积广,丘陵地区多种植树木,因而薪柴总量大。

广州模拟)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主要靠布哈河来补充水源,湖区盛行西北风。

过去几十年,湖区周围地区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位于布哈河口的鸟岛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

据此回答9~11题。

9.20世纪70年代末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的主要原因是(  )

A.湖区西部地壳断裂上升

B.入湖水量减小,湖水水位下降

C.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D.引湖水灌溉,耗水量大

10.湖区东岸N地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堆积B.风化作用

C.风力堆积D.湖水堆积

11.关于东岸N地沙丘的移动方向及为遏制其移动可采取的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A.向东 沙丘间洼地利用营养土坨栽植沙棘

B.向西 沙丘间洼地利用营养土坨栽植沙棘

C.向东 日月山山麓地带利用营养土坨栽植沙棘

D.向西 日月山山麓地带利用营养土坨栽植沙棘

9.B 10.C 11.A 第9题,湖区西部地壳并没有出现断裂上升的情况;

由岛屿变成半岛,流水侵蚀明显较弱;

周围地区引入湖河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小,湖泊水位下降、湖床外露,导致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

青海湖湖水为咸水,不适宜引水灌溉。

第10题,湖区盛行西北风,将西岸和北岸沙粒向东南方向搬运,受日月山阻挡后沉积,在东岸滨湖平原形成沙丘。

第11题,湖区盛行西北风,东岸沙丘在常年西风作用下会向东面移动,B、D错;

在沙丘东部的日月山山麓地带种植植被,即在下风向种植植被,无法阻挡风力,达不到防风固沙的效果,C错;

植被起阻挡沙丘前进的作用,因此需要在上风向种植,即沙丘间洼地种植,A对。

人文地理第二组选择题仿真练(三)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一般有不同的迁移需求。

美国人口学家A·

罗杰斯提出了年龄—迁移率理论模型。

近年来,美国人口增速加快,主要原因是移民增加以及移民生育子女的增加。

美国现行的一些人口措施,旨在使人口增长受到一定控制,最终使人口达到静止目标。

读图完成1~3题。

1.X2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D.家庭因素

2.关于目前各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X3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

B.X1与X2年龄段之间具有相关性,子女随父母迁移

C.我国X3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

D.X1与X3年龄段人口主要为留守儿童和老人

3.美国近年若要达到静止人口目标,主要限制的迁移人口年龄段为(  )

A.X1B.X2

C.X3D.X1与X2

1.B 2.B 3.B 第1题,X2年龄段主要为青壮年劳动力,其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寻找就业岗位或获取较高收入,属于经济因素。

第2题,美国X3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即美国东北部地区的退休老年人到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养老。

X1与X2年龄段之间具有相关性,即子女随父母迁移。

我国X3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家庭因素。

留守儿童和老人固定在原聚居地,不是迁移人口。

第3题,由题可知,美国人口增长快主要是因为移民及其生育子女增加,移民主要为青壮年群体,所以美国若要达到静止人口目标,主要限制的迁移人口的年龄段为X2。

如图是甲、乙、丙三地的经纬网图。

读图,完成4~6题。

4.甲、乙、丙三地产生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是(  )

①降水集中 ②土质疏松 ③开矿 ④植被破坏 ⑤垂直节理发育 ⑥地壳活动剧烈 

A.①④B.②⑤

C.③④D.⑤⑥

5.改良甲、乙、丙三地土地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在甲地土壤中掺入沙子

B.在乙地种植耐酸植物

C.在丙地使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D.在乙地大面积退耕还草

6.乙、丙两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冬小麦 水稻B.春小麦 水稻

C.水稻 小麦D.谷子 水稻

4.A 5.C 6.B 第4题,由甲、乙、丙三地经纬度位置判断甲位于黄土高原,乙位于松嫩平原,丙位于东南丘陵。

三地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一是降水集中,二是植被破坏。

第5题,甲地土质疏松易被侵蚀,改良应退耕还草、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乙地黑土冲刷,肥力下降,改良应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丙地土质黏重、呈酸性,改良可掺沙子使用石灰中和。

第6题,乙地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丙地为水稻。

三明质量检测)如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海平面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回答7~9题。

7.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

①面积不断增大 ②坡度逐渐趋缓 ③向东南方向扩展

④增速先慢后快

C.①③D.②④

8.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  )

A.甲处B.乙处

C.丙处D.丁处

9.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

A.三角洲面积缩小B.河口盐碱化加剧

C.水位季节变化增大D.生物多样性增加

7.C 8.B 9.B 第7题,从图中可知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大,且向东南方向扩展。

第8题,2000年里海海平面高度与1940年相同,故选B。

第9题,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导致入湖水量减少,三角洲面积增大,河口盐碱化加剧,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

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6年4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构设置方案》出台,构建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一园三区”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气候寒冷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11.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B.①②③

C.②④⑥D.④⑤⑥

10.A 11.C 第10题,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物生长缓慢,生态环境脆弱。

第11题,三江源湿地广布,其价值结合当地高原生态环境特点分析,地势高峻,农业生产条件恶劣;

调蓄洪水功能主要在中下游地区;

冰川广布,是重要的淡水资源补给地;

独特的环境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人文地理第二组选择题仿真练(四)

福建六校联考)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一些国家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明显,如图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预测图。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T1和T2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的主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T1时期:

城市生育水平低 ②T1时期:

农村劳动力迁出 ③T2时期:

逆城市化显著 ④T2时期:

城市化水平高

A.①③         B.①④

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推进(  )

A.T1时期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增加

B.T1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压力减轻

C.T2时期新兴产业发展将受制约

D.T2时期城市老龄化人口数量多于农村

1.D 2.C 第1题,人口老龄化主要受生育、死亡和迁移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成因是人口迁移。

T1时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T2时期,城市化发展到较高水平,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逐渐趋同,“城乡倒置”现象消失,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农村。

第2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推进,T2时期人口老龄化严重,新兴产业发展将受到制约。

T1时期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会下降,第一产业比重会减小。

T1时期,农村老龄化程度高,农村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T2时期城市老龄化程度高于农村,但具体数量无法确定。

盐按照原料来源可分为4类:

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

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

从盐湖中直接采出的盐和以盐湖卤水为原料在盐田中晒制而成的盐叫作湖盐;

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进而制成的盐叫作井盐;

开采岩盐矿床制得的盐叫作矿盐。

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

读我国陆上主要大、中型盐矿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3.我国盐矿分布特征是(  )

A.东部产海盐,西部产湖盐,中部产井矿盐

B.东部产海盐,西部产井矿盐,中部产湖盐

C.东部产湖盐,西部产井矿盐,中部产海盐

D.东部产井矿盐,西部产湖盐,中部产海盐

4.我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下列有关海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淮河以北各海盐场,冬季为淡产季节,其他三季为高产季节

B.东南沿海的海盐场,高产期基本上在春季

C.南海及北部湾地区的海盐场,高产期为冬季

D.我国南方海区蒸发旺盛,盐场规模比北方大

5.四川井矿盐开发历史悠久。

推测四川盐业资源的形成条件是(  )

A.现代盐湖广泛发育

B.在潮湿气候带更有利于井盐矿的形成

C.岩盐矿埋藏浅,便于开采

D.宽缓的向斜、低背斜区等地势较低处沉积作用强

3.A 4.C 5.D 第3题,东部沿海产海盐;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多咸水湖,产湖盐;

中部地区由于地壳运动,多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盐矿,即多井矿盐,故A正确。

第4题,淮河以北各海盐场,冬季气温低,蒸发较弱,为淡产季节;

春、秋两季降水少,气温较高,蒸发较强,为高产季节;

夏季雨量大且降水集中,为淡产季节,故A错。

东南沿海的海盐场春季降雨频繁,蒸发量小,海盐产量低,故B错。

我国南海及北部湾地区冬季气温较高,雨量少,为生产旺季,故C对。

我国北方海区晴天日数较多,而南方海区降水较多,北方盐场规模一般较南方盐场大,故D错误。

第5题,四川气候湿润,少咸水湖发育,所采盐矿多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井盐矿,故A错;

潮湿气候带内降水较多,不利于井盐矿的形成,故B错;

四川盆地降水丰富,如果盐矿埋藏较浅,盐分很容易流失,故C错误;

从地质构造来看,地势较低的地区以沉积作用为主,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盐矿的形成,故D对。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区域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表1、表2)。

表1 农业用地构成/%

方案

农耕地

果园

林地

草地

菜地

44.1

2.4

12.9

40.5

0.1

18.1

11.6

36.8

33.4

10.1

19.6

表2 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侵蚀量比较/%

径流量比较/%

土地利用总收入/(万元/年)

3~8年内

8年以后

100

57

64

52

50

88

40

48

112

6.与生态效益出现此消彼长的是(  )

①短期经济效益 ②长期经济效益 ③森林和草地的覆盖率 ④农耕地比重

7.通过实验方案的对比,在该生态脆弱区(  )

A.侵蚀量大的方案短期效益好

B.经济效益在短期和长期表现一致

C.果园比农耕地的环境效益差

D.果园比林地的环境效益优

8.对该区域的调整方案,说法正确的是(  )

A.Ⅰ方案径流量比较大,是因为该地降水量大,暴雨多

B.Ⅱ方案最有利于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C.Ⅲ方案最有利于该地产业链延伸

D.三种方案的草地比重都比较大,说明该地降水少,属于绿洲农业

6.D 7.A 8.C 第6题,从表中数据可知,短期经济效益和农耕地比重越小,生态效益越好;

长期经济效

益和森林、草地的覆盖率越大,生态效益越好;

反之亦然;

故与生态效益出现此消彼长的是短期经济效益和农耕地比重。

第7题,由表可知,侵蚀量大的方案短期效益好;

Ⅲ方案短时间内经济效益较差,但长期效益好,所以经济效益在短期和长期表现不一致;

果园比农耕地的环境效益优,比林地的环境效益差。

第8题,Ⅰ方案径流量比较大,是因为该地植被被破坏,水土保持能力较差;

从“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表可以看出,Ⅲ方案长期土地利用总收入最高,因此Ⅲ方案最有利于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该地草地比重大,但不一定属于绿洲农业。

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

如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

9.图示最有可能形成流动沙丘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10.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主要分布于(  )

A.河流上游地区B.山麓地带

C.冲积扇D.河流出山口

11.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