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6951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合作具有积极和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理论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被誉为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素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文献综述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

 

在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合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心理行为。

合作,是共同活动的基本条件、集体凝聚力的核心、协同成功的关键,它能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有促进功能。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验阶段,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的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

从浙江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合作学习理论指导和切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合作教学策略,广大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组织课堂教学时还存在大量误区,如中差生“搭车”现象、拖延教学计划与进度现象、重形式轻内容,为讨论而讨论的现象、部分学生依赖性增强现象、三维目标难于整合现象……上述现象反映出的本质是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问题。

因此,基于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它对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增进教师课程改革的信心、切实转变教学方式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自2015年10月以来,我承担了《提高物理学科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主持人。

准备在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的新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理论依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在各学科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随处可见,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作为一线的教师,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我们教师的面前——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来看。

五、核心概念界定

斯莱文(RobertSlavin)定义合作学习为:

所有共同学习方法都包含这样一种思想——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要负责。

这种理论的核心很明了:

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

相互依靠对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

(1)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

(2)互助,力使小组成功;

(3)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

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

六、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教学方法观、学生观;

2、探求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性原因,探索有效合作的模式。

七、研究内容

1、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2、科学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3、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有效指导才能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研究;

5、有效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

八、研究对象:

初中七、八、九年级学生

九、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学习国内外关于小组学习中的有效合作的论著,熟悉有效合作的理论,为课堂上小组合作提供理论参考。

2、行动研究法: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构建小组有效学习的模式,探索小组学习的有效合作的实质。

3、个案研究法:

通过课堂中某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小组学习中的某个具体环节,深入研究影响小组学习中有效合作的因素,展开交流反思,形成共识,对小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

4.经验总结法:

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汇总教师论文,形成成果

十、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2015、10—2015、11)

1、广泛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2、全体实验教师学习培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组织教师的交流,研讨,为实验的顺利实施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3、组织课题组成员,确立课题研究方案,落实人员的分工,编制实施方案,选择、确立实验教师和班级。

(二) 

实验实施阶段:

(2015、12—2016、7)

(1)2015.12分析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

(2)2016.3初步开展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索,邀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

(3)2016.4-2016.7深入开展整合实践活动,按方案制定实验工作计划,开展研究,并不断修改、补充、完善;

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课题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总结中期研究成果。

具体措施:

(1)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如实验教师的培训、观摩研讨课、论文和优质课竞赛和其他的研究交流活动等。

(2)本课题实施将在初二、初三年级同时展开,实施教学活动。

(3)做好各种数据的收集工作并及时进行整理对比。

(4)阶段小结,发现新问题,研究新对策。

(5)组织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

(三)总结阶段:

(2016、9—2016、10)

围绕课题,对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整理课题研究论文,收集课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最终成果,接受课题专家鉴定组的评估与鉴定。

此实施方案分学期进行,最终完成时间为2016年10月。

十一、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造成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低下的常见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策略,让学生分组学习,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通过研究小组的合理编制,内容的有效设置,评价的作用,从反思切入,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模式,既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功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一定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也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探究出了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有效性学习”的理论成果如下:

形成以下五个教学策略:

(一)科学合理分组,分组相对稳定适度调整

科学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前提、基础。

其操作原则如下: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

将学生男与女、学习水平高与低、交往能力强与弱等相搭配——可在二人配对(鼓励优生与学困生“手拉手”结成“一帮一”对子)的基础上,按优生、学困生、中等生的比例组成四至八人的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且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在男女生、学习水平的高低、交往能力的强弱等方面相对平衡,并保持小组成员的相对稳定。

其目的是为了利于小组内部互助和角色轮换及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在实际教学中,课题组成员把全班同学按照以上分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1)异质组:

通常有四人组成,其中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

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优等生对后进生的“达标”学习负有辅导责任。

(2)同质组:

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的相似性,组成组内同质的学习小组。

这有利于优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差生在同质组内也会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以赢得组内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敬佩。

(3)男女搭配组:

讨论小组以4-6人为一组,男女各半。

既使学生们优势互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态。

2.因势利导、机动灵活原则。

根据课堂教学的发展变化,灵活机动地组成临时合作学习小组。

其目的是为了营造更自由、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激情,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如:

当某些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或观点一致时,可让这些学生组成临时合作学习小组或根据所呈现问题的难易程度与类别,可按学生的学习水平组成临时合作学习小组。

3.适度调整原则。

当小组内部出现矛盾一时难以化解而影响合作学习效率时,或小组间的学习水平、交往能力不平衡,影响公平竟争时,应适时对小组成员作适当的调整。

(二)创设情景,体验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有效合作的基石。

操作要求如下:

1.让学生懂得“发展来自于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既知己知彼,善待自己,又善待别人,扬长补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效率。

2.自我教育,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可结合班队会,组织以“合作”为主题的班队会,让学生搜集、讲述有关合作的格言、典故和切身事例等,进行自我教育,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3.自我体验,树立合作意识。

可设计一些须经过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或游戏,也可把合作的理念渗到日常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由“心中有自己”向“心中有他人”转变,树立合作意识,增添合作的内在需求。

(三)学习合作方法,掌握合作技能

学习合作方法、掌握合作技能是有效合作的保证。

其操作要求如下:

1.教师的示范点拨与学生的领悟自得相结合,让学生构建合作学习之法。

2.教师的点拨训练和学生领悟自得相结合,让学生掌握表达与倾听、求助与帮助、支持与说服、反思与建议、自控与协调等合作技能。

(四)把握教材,了解学情,选准合作点

把握教材、了解学情、选准合作点是有效合作的核心。

其操作要求是:

1.合作点明确适当具有探索性、开放性、挑战性。

2.挖掘教材,选准合作点,设计好预案。

从教材看,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主题的重点处、难点处、空白处、思维求异处挖掘合作点,设计好预案。

因为教材的重难点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含义,学生个体自主探究难免以偏概全或不能深入理解。

如在进行九年级物理《电路》一节的教学时,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连接电路,当学生们第一次看到经过自己亲手连接的小灯泡居然神奇般的亮起来时心情相当激动,教师此时若能引导学生开展怎样使灯泡发光的探究活动,这样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识别和理解通路、断路和短路这三种电路特点,从而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难点。

又如:

对于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这样来设计:

先让学生从实验验证入手,然后再进行理论分析,最后让大家相互交流,从而掌握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关注学情,挖掘合作点,调整预案,顺学而导。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预案,而“问题”又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或是大多数学生的“疑”、“惑”,或是学生个人能力又无法解决的,或是学生意见不统一、且有争论的,教师应及时调整预案,挖掘新的合作点,顺学而导,让学生合作探究。

(五)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合作热情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合作热情,是促进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

做到三个结合——课堂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

小组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小组成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论文获奖情况如下:

1、集体撰写《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总结》获学区一等奖,

2、韩丽梅论文刊发《教育现代化》获国家级优秀论文一等奖

3、韩丽梅论文刊发《教育现代化》获国家级优秀论文一等奖

二、实践性成果

课题研究过程中,全体课题组教师通过教学授课评比总结出合作学习“四略”实施,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促进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一)学生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学习的方式明显转变。

以前绝大多数学生只喜欢听老师讲解,不愿动脑筋主动获取知识,尤其是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或是开放性的问题时,依赖性更强。

现在,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遇到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会主动与同学共同研讨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才请教老师,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学生掌握了合作方法,合作能力明显增强。

小组成员间建立了依赖互助关系,在小组学习时,谁主持、谁记录、谁发言都有明确的分工,且各负其责,积极互助;

在全班交流时,注意了倾听与思考,敢于补充自己的意见或提出不同的见解。

(三)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学生不仅在课堂听讲和交流中尊重别人,注意倾听,善于思考,而且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回答问题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四)学生相互了解,关系和谐了。

由于许多问题是学生共同研讨解决的,在互动学习中,学生之间思想情感得到交流,性格、脾气得到了解,增进了友谊,学生间偶尔发生的摩擦也容易化解了。

通过教学实践获得教学成果如下:

1、霍红娟2015年12月《凸透镜成像规律》获校级优质课一等奖;

2、韩丽梅2016年2月《水的沸腾》县级优质课;

3、顾学涛2016年4《牛顿第一定律》获学区优质课一等奖;

4、孙东强2016年5月《浮力复习课》校级一等奖;

5、陆东民2016年6月《阿基米德原理》校级一等奖

6、韩丽梅2016年4月《密度与社会生活》县级优质课

7、霍红娟2016年10月《测小灯泡电功率》实验优质课学区一等奖

8韩丽梅2016年4月《密度与社会生活》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市级二等奖

9、孙东强2016年12月《欧姆定律》获学区优质课一等奖;

10、霍红娟2017年4月《机械效率》获学区优质课一等奖;

11、顾学涛2017年5《惯性》获学区优质课一等奖;

课题在初中实验学校推广运用,得到较好的评价,课题组成员在运用这些策略组织初中物理教学,班级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

十二、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1)题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新课标中提出“合作学习”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学生自主的进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采取合理的策略进行引导、组织,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2)具有课操作性和推广性,课题在这几年的实验过程中,虽然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不但能在课题组中进行操作实施,还能得到学校乃至其它学校一些教师的青睐。

(3)不管教师在备课前将问题考虑的多充分,都无法预测学生在活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问题

(二)今后设想

在利用课题研策略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小组操作活动等环节都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率先完成,从而或多或少造成对其他学生的消极影响,故应在教学时重视合作学习策略的逐步引导、培养。

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随机应变,才能处理和组织好课堂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