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利率自由化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6360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利率自由化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四章利率自由化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四章利率自由化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四章利率自由化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四章利率自由化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利率自由化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四章利率自由化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利率自由化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利率自由化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二是创造一些有竞争性的产品、工具及手段,使要素的流动更加自由,经营效率、服务的手段和质量更高,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要求和竞争的需要。

  在我国,人们通常将解除利率管制的过程称为“利率市场化”,我个人认为,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自由化两者是同一个含义。

4.金融自由化与利率自由化之间的关系

金融自由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运行从主要由政府管制转变为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过程。

具体而言,是指金融法规和金融业务范围放宽或根本解除管制。

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价格自由化;

(2)金融产品的自由创新以及(3)参加者的自由化。

  价格自由化,是指政府解除对利率和金融机构收取的各种费率的管制,允许金融机构根据其经营策略、资金供求的松紧、客户的信誉及条件等方面自主订定收付的利息及费用。

  金融商品自由化,是指政府解除对金融机构开办新种类金融工具和业务的管制,允许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的要求发明各种新的金融产品,便利金融机构业务经营多样化。

参加者自由化,是指放宽或解除对银行和其他企业类型金融机构之间业务方面的限制,解除银行在设置分支机构上的地区性的限制。

放松各类机构进入市场的限制,包括允许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更方便地进入本国市场以及放宽银行与证券、保险业间在业务上的隔绝程度。

  在金融自由化的三个主要内容中,价格自由化主要是指利率的自由化。

国际上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金融自由化,事实上主要以利率自由化为主,其他方面的自由化进展比利率自由化要缓慢得多。

因此,在许多国家,利率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

二、有关利率管制与利率自由化的理论基础

 

(一)关于对利率应进行管制还是由市场决定的争论,其理论根源源于利率决定理论的分歧。

  在货币理论中,对利率决定因素的讨论由来已久。

早在重商主义时期,经济学理论就重视对利率决定因素的研究。

历经数世纪发展之后,货币理论界对这一问题仍未获得一致意见。

不同学派从各自的利率理论出发,得出了不同的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的结论,并由此产生了对于利率是应该管制还是应任其自由浮动的看法。

在货币理论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利率决定理论有三个,一是古典经济学的储蓄投资利率决定理论,另一个是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再一个是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可以英国古典学派马歇尔的“储蓄投资利率论”和美国经济学家费雪的“借贷资金利率论”为主要代表。

他们都认为,实际部门的储蓄与投资决定利率。

也就是说,当市场上的储蓄量与投资量相等时所形成的资金的价格,决定了均衡利率水平的高低。

在该利率水平下,每个资金需求者都可以如数获得贷款,每个资金供给者都愿意满足所有借款需求。

当时储蓄大于投资时,利率水平升高,促使投资减少,而投资需求的减少又会导致利率下跌;

利率下跌,又将使投资增加,储蓄减少,从而又导致利率的上升。

市场上对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导致利率的波动,并促使利率逐步接近均衡水平。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决定理论,与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截然不同。

他认为利率不是决定于储蓄和投资,而是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因此,凯恩斯的利率理论是一种货币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

但其中流动性偏好程度的大小更为关键。

当货币供给量既定时,流动性偏好愈强,则利率愈高;

反之,则利率愈低。

  总之,凯恩斯认为利率是一种纯货币现象,是一种使流动性偏好决定的人们持有货币的欲望与现有货币数量相均衡的价格。

  **对凯恩斯的利率理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看凯恩斯著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

可贷资金利率决定理论以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为基础,并依据经济现实和理论的发展,修补了古典利率理论的缺陷,形成了以可贷资金为中心概念,以流量分析为主要线索的新的理论体系。

其主要代表为罗勃逊和瑞典学派的奥林。

  可贷资金论者认为,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其前提虽然是科学的,但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它将利率的决定因素仅局限于实物市场,认为利率的形成和高低与货币无关,这显然是片面的,不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

因为它们忽视了经济中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功能以及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窑藏与反窑藏的现象。

研究利率若不考虑货币数量与窑藏这两个因素,肯定是不全面的。

储蓄和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量的增减及窑藏货币量的变化组成了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

利率同时决定于储蓄与投资及货币的数量与货币窑藏的数量相等之时。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现代相当流行的一种利率决定理论。

这一理论形成之后,逐渐取代了古典利率理论的地位。

综上所述,在利率理论史中,利率决定理论形形色色,多种多样。

在历经数世纪发展之后,“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可贷资金理论”逐渐成为利率决定理论的两大主流,分庭抗衡,各领风骚。

具体来说,这两个利率学说无论在理论基础、分析的变量、期间选择和政策结论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别。

  两大利率决定理论之间的分歧,导致两者对于利率与经济中某些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看法各异,从而导致两者利率政策上的巨大分歧:

凯恩斯根据其利率决定理论,得出利率难以降到实现充分就业所要求的水平的结论,认为一方面要靠财政政策的实施来增加有效需求,另一方面要靠人为的降低利率来促进投资。

他说“利率不会自动调整到某一水准,最适合于社会利率;

反之,利率常有太高之趋势,故贤明当局应当用法令、习惯甚至于道义制裁加以制止”,“除非该社会用尽各种方法抑制利率,否则利率总是太高,投资引诱不会充分”。

  而从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和可贷资金理论出发,得出的结论却是:

利率会随储蓄的增加而下降,从而刺激投资。

利率的调整活动要到资本的增加与储蓄的增加量相等时为止,“这种调整过程是自动的,不必由金融机关来干涉或关心”。

因此,他们主张让市场上的储蓄、投资等实际变量的变化来决定市场利率,再通过利率的自由波动来调整整个经济的生产和投资,最终必使经济趋于均衡。

(二)利率管制的弊端

  概括地说,利率管制有下述几个弊端:

  1.导致利息负担与收益的扭曲。

政府对利率管制的显著特征是将管制利率控制在市场利率以下。

由于存款者所获得的利息收入与借款者所支付的利息成本相对偏低,造成利息负担与收益的不均。

利益的最大损失者是存款者。

2.导致信贷配给制。

所谓信贷配给,是指在固定利率条件下,面对超额的资金需求,银行因无法或不愿提高利率,而采取一些非利率的贷款条件,使部分资金需求者退出银行借款市场,以消除超额需求而达到平衡。

非利率的贷款条件可分为三类:

一是借款者的特性,如经营规模、财务结构、过去的信用记录等;

另一类是银行对借款者就借款活动所做的特别要求,如:

回存要求、担保或抵押条件、贷款期限长短等;

第三类属于其他因素,如:

企业与银行和银行个别职员的关系、借款者的身份、借贷员的个人好恶、回扣的有无和多少等。

这些非利率贷款条件是利率管制环境下银行解决超额资金需求的常用手段。

在信用分配的标准中,一些标准有助于银行减少信贷风险,如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规模、贷款期限等;

但也有许多因素不但有悖于资源配置的原则,而且还会助长银行这一垄断行业的不正之风,例如补偿余额,索要回扣,以借款者身份为标准,裙带之风等等。

这些标准的存在,一方面变相提高了银行的有效贷款利率,另一方面则为银行及其他部门的相关人员寻租、腐败创造了条件。

换言之,利率管制所导致的信贷配给的存在,除了会降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外,还会产生败坏银行甚至整个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3.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本产出比率。

根据经济学原理,市场利率与边际生产率相等,低于均衡边际生产率的企业会因其支付不起利息负担而退出借贷市场。

换言之,由资本使用人之间自由竞争所决定的利率将自动的限制资本于那些报酬高的用途上,而将报酬低的投资予以淘汰。

利率的这种功能对于资金供给是经济发展瓶颈的国家尤为重要。

为了将资本分配于每一单位投资净报酬率最高的用途上,应让利率执行其自然的功能,使资本分配到最具生产力的各种相互竞争的用途上。

  但如果政府武断地规定一个低的利率并任意对资本加以分配,完全限制竞争性利率的选择机能,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使一些资本分配到生产率较低的投资项目上,使每一单位投资的净生产率降低,更加重了资本供给缺乏的严重性。

4.降低金融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若金融当局对金融部门的存贷款利率进行管制,必然影响资金供给来源。

因为存款利率太低,效率低下而又有资金盈余的单位将会进行自我融资而不存入金融机构,结果会导致金融部门萎缩而阻碍金融发展,进而影响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速度。

  5.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如果政府人为地将存款利率压得很低,表面上看降低了银行的成本,但实际上银行吸收同样的存款量可能付出的成本更高,或在付出同样成本的情况下吸收的存款量减少。

为了多吸收存款,银行就可能采取各种隐蔽的方式提高存款利率,如赠送各种礼物、奖品、提前支付利息等。

这种行为一旦被监管者发现,银行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若要通过合法行为增加存款的吸收,银行只能通过非价格竞争手段,如改善服务的方式进行,如增加服务时间,增设分支机构、网点,改进技术设备等等。

这些措施,可能在原利率水平下增加存款流入量,银行的利息成本曲线有可能1降低;

但由于服务时间的延长和服务质量的改善,必然增加营业费用。

  政府对银行贷款利率的管制,通常会导致两种情况发生:

(1)如果规定的贷款利率低于证券投资的收益率,则银行就会减少贷款数量,增加对证券的投资;

或通过非价格竞争手段,使隐含贷款利率提高。

(2)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使银行既不能投资于证券,也不能违反规定变相提高贷款利率,则唯一的结果是银行的收益减少,甚至发生亏损。

如果政府对存贷款利率同时进行管制,银行既可能采取前述几种行为方式来对应管制,也可能因为利差基本固定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花费精力去改善经营管理,增加收益。

  6.黑市盛行。

由于利率管制的存在,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低于均衡利率水平,资金需求量超过资金的供给量,促使银行根据各种非利率因素进行主观的信贷分配,这种主观的信贷配给方法不但会降低资源使用的效率,而且必然使一些企业得不到低利率银行贷款,只能求助于黑色借贷市场,以满足其资金需求。

这也是在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黑色借贷市场的主要原因。

官订利率水平离均衡利率水平越远,资金黑市就越猖狂。

  7.导致整体经济的不稳定。

上述的利率管制的弊端必然影响一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三、国际上有关国家实施利率自由化的经验和教训

 

(一)利率管制及其背景

  在人类历史上,利息范畴一开始出现,就伴随着其是否应当被管制的争论。

在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率管制在许多国家一直都多多少少地存在着。

但到了上世纪30年代初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直接导致了各国政府对本国金融业的严格管制。

经济大萧条不仅根本改变了人们对于自由市场优越性的信念,也改变了人们对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作用的评价。

经济学家、政府以及普通百姓在下述问题上形成了一致的看法,即不加管制和自由竞争的市场并不一定能保证经济的稳定;

有管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比不受管制的更稳定、更健全。

基于这种认识,在大萧条后,各国政府对经济各部门进行了广泛的干预。

与其它部门相比,金融部门更成为政府管制的重点。

而利率管制又是金融管制中的重中之重。

  各国政府实行利率管制的主要意图在于:

避免金融机构间的恶性竞争,保证存款机构健全性和生存能力;

力图增加储蓄从而增加投资;

力图降低融资成本;

保护存款人;

避免因利率自由波动导致经济的不稳定以及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效应;

改善金融体系中资金流动的效率。

而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管制利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掌握和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

从30年代初期开始到60年代末,无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还是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在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还是非洲和亚洲,利率管制都是政府管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的开始到70年代初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凯恩斯主义者们所信奉的政府干预经济的信条确实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控制下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进入7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高速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

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减慢,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并普遍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另外,科技的发展,也给经济和社会结构造成了压力,为了使经济适应新的环境,各项政策、经济和社会政治体制也必须作出重大调整。

  面对这种局面,凯恩斯理论束手无策。

因为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在世界资本主义遭受1929-33年经济大危机后形成的。

因此,有人将凯恩斯经济学称为“不景气经济学”。

这种特殊背景下形成的经济学说及其国家调节经济的政策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经济环境下所产生的问题和危机自然难以解释和解决,这就给古典经济学所倡导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经济理论的重新兴起提供了一个机会。

20世纪70年代,一批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学派理论渐渐露出头角,并逐渐取代了凯恩斯的管制思想。

这些新自由主义学派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主义、哈耶克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卢卡斯和萨金特等人的“理性预期学派”、德国的“新自由主义”和公共选择学派、爱德华-肖和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等。

这些新经济自由主义者的共同之处,是站在凯恩斯主义的对立面,反对凯恩斯的国家管理、政府干预的经济理论,反对垄断,维护竞争;

他们都认为市场机制是完善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弊而无益。

他们把自由市场经济视为有效配置资源的一种自动机制。

他们认为,如果政府用人为的方法来配置资源,都可能导致社会上各类资源配置的浪费和失调。

其结果只可能降低经济效率,破坏市场经济的内在和谐。

因此,他们竭力主张金融自由化。

  随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的改变,以及金融创新的推动,使得从60年代末开始的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此起彼伏,几乎席卷了世界各地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种族的欧、美、亚、拉美和非洲诸国,连绵不断,持续了30多年,并将仍然继续发展下去。

(二)利率自由化及其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瑞典、加拿大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解除了对利率的管制;

拉美的许多国家,如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墨西哥、巴西等国早在70年代就实施了利率自由化;

从80年代开始,亚洲国家也广泛掀起了利率自由化的浪潮。

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先后放开了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

非洲的利率自由化始于80年代中期、从1983年到1991年,加纳、南非、赞比亚、肯尼亚、尼日利亚、突尼斯、津巴布韦、埃及等国先后实现了存贷款利率自由化;

中欧、独联体等转轨经济国家也在90年代基本完成了金融自由化的改革。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放松利率管制的时间、步骤和顺序各有不同。

但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渐进的方式;

另一种是一步到位的方式。

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渐进的方式逐步放开利率,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发展中国家如巴西、菲律宾、韩国、泰国等。

也有一些国家采取一步到位的形式,如英国、法国、瑞典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乌拉圭、匈牙利等国,则是从金融压抑状态快速进入完全自由化状态。

大多数采用渐进放开的国家,其步骤基本一致:

即先放贷款,后放存款;

在存款方面,先放长期,后放短期,先放大额,后放小额。

  从一步到位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别比较明显。

采行一步到位方式的发达国家(如英国),其利率自由化的效果比较好;

而发展中国家采取渐进方式实施利率自由化的国家效果就要好一些。

  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率自由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两类国家实行利率自由化的结果既有差异,又有相同之处。

总的来说,实施利率自由化的国家市场机制作用明显增强,“金融脱媒现象得到缓解,利率敏感性增强;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利率由负转正,并促使了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实施利率自由化的效果较好,虽然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不大:

而发展中国家的实施效果则不太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实际利率过高,通货膨胀严重,银行及整个金融体系出现危机,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问题泛滥等问题。

在有些国家这些问题十分严重,以至于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

特别的以一步到位的形式实施利率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如阿根廷、智利等国,问题根家严重,因为除了同时废除金融方面的所有管制外,还同时废除了对贸易、外汇、价格等等方面的限制。

换言之,其利率自由化是从管制经济向市场经济急剧转变的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代表了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这种变革范围广,程度深,影响大,一旦出现问题,则要比发达国家的金融改革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大得多。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不得不重新恢复了对利率的管制,利率的放松--再管制--再放松的反复是其利率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实施利率自由化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根据前面对各国利率自由化的分析,成功实施利率自由化必须具备一系列前提条件。

  1.宏观经济稳定。

自由化措施的成功与否有赖于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而这又有赖于内部的社会政治稳定和外部的市场条件。

没有这些前提条件,自由化本身不能通过改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

  经验表明,凡是那些在稳定物价和其他宏观经济方面获得成功的国家,其利率自由化结果要远好于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条件下实行利率自由化的国家。

  在70年代和80年代实施金融自由化政策的许多国家中,有几个国家(如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未能实现其目标。

相反,自由化给他们留下了实际利率大幅上升、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以及由于公司破产带来的产出下降和外部不平衡的扩大。

究其原因,在于这几个国家都是在宏观经济极不稳定,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时实行利率自由化的。

2.健全的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包括两部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是利率自由化的主体,而金融市场则是市场利率形成的基础。

实行利率自由化,就是解除对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由各金融机构根据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情况和本身的经营情况制定存贷款利率。

因此健全的金融体系是成功实施利率自由化的另一重要前提条件。

  凡利率自由化成功的国家,其货币市场一定已经相当发达,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且富有弹性。

在利率自由化的过程中,货币市场具有领先的作用,其所形成的利率较能敏捷反映经济体系对资金的供求。

当对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的管制被取消以后,银行所订定的存放款利率通常与性质相近的某种市场利率保持联动关系。

事实上,所谓利率自由化,乃是货币市场所形成的自由利率的范围逐渐扩充,最后使得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与之保持联动关系。

  资本市场与市场利率的形成不如货币市场那样直接,但资本市场的健全发展对于利率自由化后的金融稳定也是至关重要的。

  健全金融体系的另一个方面是健全的金融机构。

首先要有一个竞争的环境和机制,从经营管理方面说,银行必须从管制环境下被动的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到积极主动的、符合市场需要的管理方式上来。

  3.严格而科学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必须与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同步跟进。

金融市场化、国际化的推进及伴随而来的方方面面的变革和冲击,打破了金融业原有的传统格局,使传统的金融监管失去了存在基础。

因此,在推进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才能保证金融业在改革的浪潮中稳健发展。

严格而科学的监管制度的要素包括:

(1)资本充足率和准入标准。

(2)对内部贷款的限制(3)制订管理资产等级划分的规则。

(4)科学的审计标准。

  4.健全的会计、信息披露和立法框架。

银行体系如果在一个有缺陷的制度框架中运转,其行为必然要受到不良影响。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会计、信息披露和立法制度存在较大缺陷,妨碍了市场约束机制的运作和有效银行监管的进行。

四、有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些问题

  1.我国利率制度的特点

 

(1)管制比较严格。

这是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

所有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均要执行人民银行制定的同一存款利率。

虽然从1989年起,中央银行开始逐步放开放开贷款利率,允许贷款利率在一定幅度内浮动,但这种浮动幅度还比较狭窄

 

(2)制定利率水平和调整存贷款利率的最终权力在国务院。

中国人民银行并无独立制定和调整存贷款利率的权利。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在整个利率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主要是贯彻执行国务院的决定,其所掌握的只是一定百分比的浮动权而已。

 (3)利率多轨制。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存在以国家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主要内容的计划利率体系;

有以同业拆借市场上的CHIBOR为代表的“市场利率”;

有以国家所有制银行通过设立“帐外帐”、收回扣、贷款回存等方式变相提高存贷款利率的“灰色利率”;

还有以民间借贷和典当行等形式出现的“黑色利率”。

2.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迫切要求我国中央银行放弃使用直接调控工具,而以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取而代之。

但任何一种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市场化的利率是前提条件。

我国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已成为我国央行灵活有效地运用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的一大障碍。

  作为目前我国央行重要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其起作用的几个渠道都因受管制而僵化的利率制度及因管制而扭曲的利率结构的阻碍而不畅通。

换言之,管制利率是当前货币政策部分失效的原因之一。

显然,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已势在必行。

  不仅从充分发挥货币政策效果的要求方面来说,而且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商业银行改革、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方面,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上,都将利率市场化的问题推到了我们的面前。

3.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初始条件

  有利条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环境。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历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日益重要,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

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比重已达90%以上,劳动力要素市场化程度已达70%以上;

据分析测算,我国总体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50%左右。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

 

(2)金融环境明显改善

  我国中央银行逐步学习和掌握如何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宏观经济,逐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