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调研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5827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规划调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十二五规划调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十二五规划调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十二五规划调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十二五规划调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五规划调研Word文档格式.docx

《十二五规划调研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规划调研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五规划调研Word文档格式.docx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1.GDP持续高速增长

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

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

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

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

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

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

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2.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

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

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

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

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

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

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3.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

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

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

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

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

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

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

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

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

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二.“十二五”规划特色

综述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

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

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

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便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

  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

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

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

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

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乃国之本。

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

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

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

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

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

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

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

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

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

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

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香港出席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

这是李克强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

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

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

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现在的情况是,虽然高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要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否则,它也不会积累到今天这个程度。

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的。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

在这样一种增长方式下,经济越是高速发展,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获利就越大。

原因很简单,政府掌握着切蛋糕的刀,他当然会把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

而利益一旦累积,要改变起来就非常难。

这也是调整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多少年却一直进展不大的根源。

不但如此,当遇到外部的危机时,就像本次金融危机一样,为了保增长,还会进一步强化结构失衡和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

政府变革以外部力量促进政府变革

所以,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各种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变革政府的治理方式。

政府若不放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权,不将自身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要转变发展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在政府成为市场最大获利群体的情况下,要政府放弃自身利益,主动改革,谈何容易?

这个时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变革。

外部的力量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正性、补充性的约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严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或者通过加强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而迫使政府做到:

(一)转变和缩减政府的行政职能,限制行政权力;

(二)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

  

(三)加强社会自治,将一部分行政权转化为社会的权力

使公民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

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

应该说,在目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下,依靠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促进政府变革,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来越大。

总之,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须使政府形成一个稳定和完善的权力运作机制和框架。

当政府用一种比较规范的方式来行使公权力时,经济主体自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而无须政府劳神费力。

就此而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取决于政府变革的程度。

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

 

城市发展

通过本次的实践宣传调研是我认识到:

一、基层的企业劳动职工对国家的“十一五”的成就和“十二五”的规划并不是很了解,并不是特别的关心国家的基本政策,感觉国家的政策理他们很远;

二、通过此次的实践报告是我认识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了解国家的最最基本的发展大纲,对国家的发展应该予以了解和支持

三、基层的企业员工都对此类的的宣传活动表示赞赏,对服务教育的国家政策给予肯定,认识积极性比较高涨。

通过此次调研我发现企业的基层员工对国家的基本政策关心的并不是特别多,不过,他们认识的积极性高涨,比较赞同学校的此类的宣传调研的开展;

企业的领导也是比较赞成此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的水平;

我也通过此次活动认识到国家的政策,为国家的成就和规划感到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