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一词由来.docx
《共产党一词由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产党一词由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共产党一词由来
“共产党”一词由来
1904年,朱执信翻译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共产党”一词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共产党”一词源于英文CommunistParty。
英文Commune直译为公社,在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最小行政区划的市区、村镇自治体也做此称呼;而Community则除了“村社,公社”外,还有“共有,公用,共同体”之意,如欧共体用的就是这一词。
无论Commune或Community,都没有和汉字的“共产”发生直接关系。
CommunistParty若直译便是“公社分子党”“公团分子党”。
但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将其翻译为日文的“共产党”。
朱执信方便的将日文中的汉字照搬过来,于是一个无数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名词,通过朱执信那支不经意的笔在中国大地产生。
杨明斋在“十月革命”前成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是已知最早加入俄共的中国人。
(中国新闻网)
最早的共产党被认为是1848年的“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6月,在伦敦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
马克思,恩格斯是它的主要领导人,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同年11月29日~12月8日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产生了同盟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中国共产党名称由来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
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
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
“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
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
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
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包惠僧为书记。
1920年秋,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
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春,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共产党”分道扬镳后,陈独秀等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
1921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为负责人。
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它们的性质相同,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
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
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
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
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党的早期组织。
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
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
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
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
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
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
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
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
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
纲领规定:
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
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6月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共产党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时自称代表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利益。
最早的共产党被认为是1848年的共产主义者同盟。
现在普遍指以共产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阐述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团体,通常以将社会推向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
曾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掀起第一次浪潮(即推翻现政权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当时并无其他成功案例),并于二战后掀起第二次浪潮(中国于这一段时间基本建立起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共产党提出的政治经济纲领中,如遗产税、超额累进税等等从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得到了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泛认可并实施。
共产党的简史
在20世纪的整个历程中,共产党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起到了影响世界的作用。
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中,被共产党或者自我宣布为共产党性质的政党所统治的国家一度达到21个之多。
从共产党的诞生过程上来说,现有的大量共产党——特别是欧洲的共产党,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大规模的分裂。
这次分裂的原因是针对革命在达到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必要性的争议。
在这场争议中,支持以暴力革命方式的派别开始称呼他们自己为共产党,而支持以渐进、和平过渡方式达到社会主义的派别保持了原有的名字社会党或者社会民主党。
这两个派别的分裂在之后的年代日益发展和加深。
共产党坚定的支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而社会党认同马克思主义,但拒绝具有暴力革命倾向的列宁主义理论。
在二战以后,这些分裂更向深层次发展。
社会党开始进一步修正和远离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在共产党中间也发生了分裂,其中尤其以意大利共产党和法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西欧地区共产党提出了欧洲共产主义学说,消除了原先学说中的列宁主义色彩,试图摆脱斯大林主义对其名声的影响。
大部分共产党的党组织结构按照所谓“民主集中制”进行。
理论上,党应当依据如下程序进行选举:
党代会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再由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政治局。
但是,从世界各个国家的共产党的党史上来看,纯粹依据经典原则的组织很少能够维继长久。
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实际情况被倒了过来,政治局把握了所有的权力并控制了中央委员会既而控制党代会。
在斯大林时期,世界上所有的共产党几乎都受到了苏联共产党的影响甚至直接领导。
在30年代,斯大林实现了对他的反对者的清洗。
其中著名的反对者托洛茨基在被排挤出共产国际以后重新组建了第四国际,托的追随者在中国被简称为“托派”。
二战以后,在中东欧国家,苏联帮助并建立了大量由当地原有左派政党和共产党合并组成的共产党。
这些共产党在40年代末普遍获得了政权。
并建立了和苏联相似的一套政治—经济体系。
只有前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的共产党不属于这种由苏联“扶植”起来的类型。
但是,后两者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前者采用了分权的政治经济模式,而后者则坚持斯大林体制。
60-70年代,不少第三世界国家也声称自己要走所谓的“社会主义”道路,其领导人也建立了类似苏联的政治政党体制。
但是与中东欧和苏联的政治体制相比,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更多与领导人的个人能力联系在一起而缺乏比较完善的共产党政治体系。
所以,尽管这些国家被归入广泛意义上的共产党国家,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政治体制并不是经典的共产党一党体制。
1989年到1991年间,大量的中东欧地区的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这一过程,在有的国家是和平进行的,比如波兰和匈牙利,但在罗马尼亚等国则发生了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