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最高考寒假高一历史答案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4908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最高考寒假高一历史答案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江苏最高考寒假高一历史答案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江苏最高考寒假高一历史答案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江苏最高考寒假高一历史答案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江苏最高考寒假高一历史答案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最高考寒假高一历史答案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最高考寒假高一历史答案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最高考寒假高一历史答案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最高考寒假高一历史答案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世袭制与材料中信息无关,B项错误;

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自我认同”“合家团圆”的信息可知是与血缘关系相关的宗法制,C项正确;

分封制与材料中信息不符,D项错误。

8.B 解析:

从材料中“嫡庶关系”不难判断出这是考查古代的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9.D 解析:

本题可以采用错误项代入排除法:

齐国地处东部沿海地区,④错误。

10.C 解析:

秦王嬴政称“皇帝”的目的当然是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突出个人的功劳。

11.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后世历代封建君王效仿的依据。

12.C 解析:

本题采用排除法。

图片反映的是秦朝中央官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皇权为中心,①说法正确;

②说法正确;

③对丞相的描述正确;

④中的“直接”说法是错误的,C项正确。

13.C 解析:

“如身这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都体现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B两项说法错误;

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14.C 解析: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说的是贵族政治(宗法制),“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的是分封制,“一统”说的是统一王朝或中央集权,“独制”说的是君主专制,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官僚制度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以上分析A、B、D三项正确,而C项不正确,因为材料没有反映神权政治。

15.B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

材料中的“封建政治”是指分封制,“郡县政治”指专制中央集权制,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

中央集权制并非通过血缘纽带手段来高度集权的,C项错误。

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D项错误。

16.

(1)背景:

秦统一六国。

由来:

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

目的:

显示功绩,确立至尊。

(2)中央:

三公九卿制。

地方:

郡县制。

中央集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

各级官职有明确分工,配合与牵制。

(3)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

第2天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温故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1)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2)行省制 中央集权 省制

2.

(1)门下 决策 执行 

(2)皇权

3.参加政事 三司使 军权

4.

(1)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 门第

(3)科举制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1)明太祖 中书省 六部 皇帝 

(2)侍从顾问 明成祖 机密事务 顾问

2.

(1)雍正帝 

(2)皇帝 君主专制

1.B 解析:

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分析,汉代在地方上出现“郡”“县”“侯国”等内容,可以佐证汉初曾实行过“郡国并行制”。

2.A 解析:

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3.B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判断出右图中的皇帝为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

4.D 解析:

依据材料的定义,A项是历史事实,即史实,A项错误;

B项也是历史事实,即史实,B项错误;

C项是唐朝三省六部制对君主专制影响的评论,属于“史论”,C项错误;

D项从唐朝及之后大量史实的分析,然后得出的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的科学结论,属于“史识”,D项正确。

题目“《汉书》记载”“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说明是汉代开始实行的察举制。

A项世卿世禄制是先秦之前的选官制度;

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

D项科举制是隋唐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

6.C 解析:

宋朝时为制约相权,采取分割相权的措施以达到加强君权的目的。

分封制下管理地方的是世袭的贵族,而非“文人学士集团”,A项错误;

宗法制解决贵族内部利益的分配,与“文人学士集团”无关,B项错误;

通过科举考试,统治者选拔人才,建立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到明清僵化的八股取士扼杀了读书人的创造力,培养的是统治者的奴仆,C项正确;

行省制与“扼杀了创造力”无关,D项错误。

8.C 解析:

征辟制是西汉时期,中央广征意见,到地方上寻觅罕见人才加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如刘备三顾茅庐找诸葛亮,与竞争无关,A项错误;

监察制是中央设置专门的监察机构,监督官员是否履行职责的制度,B项错误;

材料强调竞争、获取官职、足够的学养,而科举制正是根据通过考试,公平公开衡量个人学养,以授予官爵的制度,C项正确;

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衡量标准,没有“对任何人开放”,D项错误。

9.B 解析:

世卿世禄对应①西周春秋时期,A项错误;

战国秦朝的选官制度是军功爵制,根据个人所立下的军功授予爵位,能否立军功,关键是个人的才华,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选官的标准是道德,B项正确;

文化文章对应④唐宋明清的科举制,C项错误;

门阀地位对应③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D项错误。

设内阁始于明成祖朱棣时期。

11.A 解析:

从材料“洪武皇帝(明太祖)”“处理国家大事”“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可以看出这些官员是内阁大学士,其职责主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不具有参与决策、执行政令、监察百官的职能,A项符合题意。

12.D 解析:

汉朝的刺史监督地方官,没有体现“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A项错误;

宋朝的通判也是监督地方官,B项错误;

明朝的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票拟”的权力,即事先拟定对政事的处理意见,皇帝同意了再“批红”,与题干不符,C项错误;

清朝的军机处只能跪奏笔录,就像留声机和写字机器,D项正确。

材料中所涉及的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看不出对才能和德行的要求。

14.B 解析:

遇到皇帝字样,采取特殊格式,说明了皇权的特殊与至高无上。

15.D 解析:

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君臣之间关系的变化来分析,说明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

16.

(1)分封制。

(2)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4)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破除了世家大族特权垄断(或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增加)。

第3天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

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军民

的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知识温故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海外市场 生产原料 1840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

2.1856 圆明园 俄国 加深了

3.1894 1895 大大加深

4.1900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

(1)邓世昌 

(2)威海卫港口 黄海制海权

2.

(1)刘永福 

(2)姜绍祖 徐马襄

1.A 解析:

1840年左右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A项正确;

“世界大势”应当是一种世界潮流,并不是英国行为,B项错误;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主要指的是经济领域而不是政治领域,C项错误;

“世界大势”应当是一种世界潮流,中国并不代表当时的世界趋势,D项错误。

2.D 解析:

《南京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意图的体现,其根本目的是为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3.A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1854年”和“中英条约”的信息不难判断出,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

4.B 解析:

根据“清朝咸丰年间”“《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即可得出答案。

钓鱼岛是台湾附属岛屿之一,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

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由“伊藤博文出上联”“李鸿章对曰”可知这是《马关条约》签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

7.D 解析:

《辛丑条约》将清政府变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保持清政府的存在,同时规定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性质的组织。

8.D 解析:

鸦片战争是由英国发动的,图片中体现是多国参与,A项错误;

第二次鸦片战争只有英法参与,B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只有日本参与侵略,C项错误;

图片的文字信息“俄国”“日本”“英国”等可知是列强对中国的瓜分,D项正确。

9.A 解析:

题目中的文字信息“1901年”“五四运动”信息说明两次都是民族危机深重的情况下提出的,A项正确;

维新思想出现是在19世纪末,与题干的时间不符,B项错误;

传统文化备受冲击是新文化运动时期,C项错误;

军阀割据战火连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D项错误。

从图片信息的对比可以发现,通商口岸的开设逐渐由沿海向内地扩展,也说明列强的侵略势力不断向中国内地延伸。

从材料中的起始时间“1901年”就不难联想到这是《辛丑条约》的影响。

12.B 解析:

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和“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可知材料信息反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中的“弱者”是中国清政府。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即“弱者”成为“木偶”。

13.D 解析:

“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指拆毁了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开进我们的院子”指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指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指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些具体内容属于《辛丑条约》,D项符合题意。

14.D 解析: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的比较,只有巨额赔款是众多不平等条约所共有的。

15.A 解析:

黄海大战中“致远”号撞向敌舰、反割台斗争中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义和团战士抗击八国联军均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

16.

(1)根本目的:

“允许他们在中国东海岸所有港口或一些主要港口进行贸易”。

战后,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规定五口通商;

规定进出口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商。

(2)《马关条约》。

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4)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从经济侵略到政治奴役。

第4天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知识温故

太平天国运动

1.1851 洪秀全 太平天国

2.1853 南京

3.土地 反封建 绝对平均主义

4.洪仁玕 内政 国家 资本主义

辛亥革命

1.1894 檀香山 团体

2.1905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1911

4.1912 五色旗

5.

(1)国民全体 一律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2)封建专制制度

6.

(1)反帝反封建 

(2)君主专制政体 (3)民族资本主义 (4)民主共和观念

鸦片战争是历史背景,洪秀全是历史人物,《天朝田亩制度》是历史文献,再添加的话就是天国的兴衰,也就是天国的发展历程了。

从材料中的“想推行均田制度”不难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农民对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产生于农民运动中,却又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的,显然是太平天国时期的《资政新篇》。

金田起义反映农民愿望的起义,A项错误;

《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明显是流于形式的空想,未能真正实施,B项正确;

定都天京属于领导集团内部争斗,与题干意思不符,C项错误;

《资政新篇》反映发展资本主义愿望,与农民无关,D项错误。

从材料中“曾国藩”“效法西人”“贼”等关键词可判断出,“此书”应是指太平天国时期的《资政新篇》。

《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

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后才能生效。

这些规定无疑对于袁世凯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不会太大。

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内部改革运动,与题干意思不符,A项错误;

戊戌变法没有运用体制内军事力量,不属于革命,B项错误;

辛亥革命是利用湖北新军发动起义推翻清王朝,C项正确;

秋收起义不是运用体制内军事力量,D项错误。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事件显然是指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是革命团体,成立于辛亥革命之前,影响不及辛亥革命以后活动的影响大,A项错误;

三民主义在实践中指导了辛亥革命,其影响不如辛亥革命大,B项错误;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短,影响不大,C项错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有利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项正确。

10.B 解析:

“国民一律平等”仅体现平等,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

“革命性”一词强调对过去的否定,《临时约法》的革命性主要在于否定君主专制,宣扬人民主权,B项正确;

“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未体现革命性,C项错误;

“内阁制和三权分立”属于政府行政管理的构建,未体现革命性,D项错误。

《临时约法》中关于“国务员”与“总统”职权的规定,显然是为了防止专制,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13.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唤醒了中国民众的民族独立意识。

从材料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仍没有解决,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可获悉,他们的阶级属性、奋斗目标、革命的原因是不同的,但他们的斗争策略是相似的。

16.

(1)香港岛。

1997年。

(2)太平天国运动。

《资政新篇》。

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3)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的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带动江苏省经济的发展。

第5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与国共十年对峙知识温故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

(1)中国外交 

(2)反帝反封建 新民主主义革命

2.1921 上海

3.

(1)广州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吴佩孚 张作霖 吴佩孚 (3)上海 武汉

国共十年对峙

1.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创建人民军队

2.八七会议 长沙 井冈山

3.汉口 前进的方向

4.打土豪 封建剥削 翻了身 革命

5.甘肃会宁 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 革命新局面

6.

(1)1935 

(2)“左”倾军事路线 毛泽东 政治局常委 (3)中央 毛泽东 生死攸关

从题干的“1919年”和“山东青岛”以及漫画等信息可知,漫画主要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期间反对日本侵吞我国山东青岛主权的斗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C 解析:

由学生和工人参与的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学生,A项错误;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距离民国建立四年,B项错误;

1919年五四运动距离1912年民国建立刚好八年,且首先由学生发动,宣扬民意民权,C项正确;

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时间不符,D项错误。

4.A 解析:

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南湖”“画船”“新天地”“黎民”“八旬”等信息不难判断出,这是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周年时的诗作。

5.B 解析: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6.D 解析:

从图片中“国民革命歌”和“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信息可判断其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期间,即1924~1927年间,这次革命的突出特点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A、B、C三项都发生在大革命失败后。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的高潮是北伐战争,最大的成果是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从图片中的“红军战士”这一特定时期的称谓可判断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军,不是红军,A项错误;

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召开重要会议,与材料中信息不符,B项错误;

南昌起义时期军队不是红军,C项错误;

材料中“红军来了,我们分到了土地”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实行土地革命的结果,D项正确。

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根据地。

“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指1927~1945年,第一站是1921中共成立的地方,不属于革命老区,A项错误。

第二站瑞金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苏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B项正确。

遵义在贵州而不是湖南,C项错误。

七大在延安召开而不是西柏坡,D项错误。

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对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批判的会议是遵义会议,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1927年,中共以俄为师,发动三次武装起义,计划占领大城市,结果都失败了,痛定思痛之后,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以农村包围城市,A项正确;

“国共合作道路”与城乡无直接联系,B项错误;

“民族统一战线”是为了抗日的,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

“城市中心道路”是俄国式的道路,是中共要否定的对象,D项错误。

由“八十年前”该会议是召开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

A项是一大内容、B项是八七会议内容、C项是遵义会议内容、D项是七大的内容。

方框中第一项和第三项表述是错误的。

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6.

(1)五四运动。

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国民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红军长征。

(3)第一次是针对北洋军阀,第二次是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第一次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4)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

第6天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侵华日军的罪行

1.

(1)1931 中国东北 

(2)1937

2.

(1)三十万 

(2)731部队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根本保障

2.淞沪会战 徐州会战

3.

(1)全民族一切力量 人民战争路线

(2)彭德怀 主动出击

4.

(1)1945 

(2)完全胜利 反法西斯战争 国际地位

人民解放战争

1.1946 中原解放区

2.1947 战略反攻

3.1948 辽沈

4.南京 南京国民政府

1.A

由图片中“北平”“南苑”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此事件为七七事变,B项正确,C项错误;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逐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A项错误;

淞沪会战使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破产,D项错误。

从材料中的时间“1937年”和地点(“上海”)不难判断出是淞沪会战。

北伐战争属于中国内战,与材料“抗日报国的机会,今后如能为国家民族而战死沙场”等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

台儿庄战役是李宗仁指挥的抗战时期重要战役,取得重大胜利,与材料“抗日报国的机会,今后如能为国家民族而战死沙场”“李宗仁”等信息相吻合,B项正确;

平型关大捷是中共指挥的抗战首次胜利,与材料信息不吻合,C项错误;

淮海战役属于中国内战,与“抗日报国的机会,今后如能为国家民族而战死沙场”等信息不符合,D项错误。

材料关键信息是“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甲午战争爆发时,并未出现老百姓和整个民族觉醒的局面,A项错误;

中华民国建立,与“亡国灭种的危机”无关,B项错误;

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企图灭亡中国,中国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民族意识空前觉醒,C项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亡国灭种的危机”无关,D项错误。

材料中该战役涉及华北的山西等地。

平津战役涉及张家口、北平、天津,与山西无关,A项错误;

淞沪会战以上海为中心,与山西无关,B项错误;

渡江战役解放长江以南地区,与山西无关,C项错误;

百团大战是抗战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涉及山西,D项正确。

7.B 解析:

从歌曲中的“八路军”可判断出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内容,与这一时代主题相同的是反抗外来入侵的内容,如“民族英雄”。

从图表的示意图中不难看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国家之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尽管英烈名录中八路军比重较大,这只是中共领导力量的一部分,难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A项错误。

图示没有揭示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英烈牺牲的时间,而且中国自1931年就开始抵抗日本侵略,中共组建了东北抗联,C项错误。

从国民革命军的比重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

10.A 解析:

由题目中信息“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可知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掀起战略反攻序幕,A项正确;

平津战役是三大战役之一,时间是1948年,与题干的时间不符,B项错误;

淮海战役是1948年开始,与题干的时间不符,C项错误;

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D项错误。

根据关键词“百万”“长江”,从而可以得出是指1949年4月21日开始的渡江战役。

从报刊内容看,其重要信息是“解放南京”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

A项不符,C、D两项都是在建国后。

13.B 解析:

故宫、颐和园、雍和宫都在北平,说明战役的地点跟北平有关,辽沈战役主要在辽宁沈阳,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