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3980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外光谱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红外光谱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红外光谱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红外光谱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红外光谱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外光谱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红外光谱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外光谱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外光谱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的跃迁产生的吸收峰,通常其频率在基频峰的2倍、三倍的位置;

合频峰:

基频峰相互作用,形成频率等于两个基频峰之和或之差的峰;

泛频峰:

倍频峰和合频峰的统称,一般比较弱。

2.1.2分子振动类型

1.伸缩振动

2.弯曲振动

对同一键型:

反对称伸缩振动的频率大于对称伸缩振动的频率;

伸缩振动频率远大于弯曲振动的频率;

面弯曲振动的频率大于面外弯曲振动的频率。

vas>vs>>δ面>δ面外

3.多原子分子的骨架振动

2.1.3红外光谱的吸收强度

1.红外吸收峰强度的分类

ε>

200非常强吸收峰vs

75<

ε<

200强吸收峰s

25<

75中强吸收峰m

5<

25弱吸收峰w

0<

5非常弱吸收峰vw

由于红外光谱易受多种环境条件的干扰,很难精确测量其吸收的绝对强度。

2.红外吸收峰强度的影响因素

(1)振动能级的跃迁几率:

振动的基频(v0→1)的跃迁几率大于振动的倍频(v0→2、v0→3、v0→4),因此基频(v0→1)的吸收峰强度比倍频(v0→2、v0→3、v0→4)强。

(2)振动能级跃迁时,偶极矩的变化:

根据量子理论,红外光谱的强度与分子振动时偶极矩变化的平方成正比。

同样,基频振动(v0→1),偶极矩的变化越大,吸收峰也越强。

(3)与振动形式有关:

吸收峰强度:

反对称伸缩振动>对称伸缩振动>

>变形振动

(4)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

通过影响化学键偶极矩的大小影响吸收强度

共轭效应:

使π电子离域程度增大,极化程度增加,使不含饱和键的的伸缩振动强度增加。

(5)氢键的影响:

氢键作用会提高化学键的极化程度,伸缩振动吸收峰加宽、增强。

.

红外吸收峰强度比紫外吸收峰小2~3个数量级;

(6)振动耦合:

使吸收增大。

指分子有近似相同振动频率且位于相邻部位的振动基团产生两种以上的基团参加的混合振动。

(7)费米共振:

使倍频或组频的吸收强度显著增加。

指一个化学键的基频和它自己或与之相连的另一化学键的某种振动的倍频或合频的偶合。

2.2影响红外光谱吸收频率的因素

上图为基频峰的分布情况,可见同一化学键的同一振动的频率是不确定的,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总结如下。

1.质量效应

由上述胡克定律公式

可得:

化学键的力常数K越大,原子的折合质量越小,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

反之,出现在低波数区。

(两振动原子只要有一个原子的质量减小,μ值减小)

2.电子效应

(1)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使基团电荷分布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键的力常数,使振动频率发生变化。

对于取代羰基化合物,推电子基,C=O电荷中心向O移动,C=O极性增强,双键性降低,低频移动;

吸电子基,C=O电荷中心向几何中心靠近,C=O极性降低,双键性增强,高频移动。

(2)中介效应:

含有孤对电子的基团可以与π电子云共轭,称为中介效应。

中介效应使不饱和基团的振动频率降低,而自身连接的化学键振动频率升高。

电负性弱的原子易给出孤对电子,中介效应大,反之则中介效应小。

(3)共轭效应:

π电子共轭离域,降低了双键的键力常数,从而使化学键的伸缩振动频率降低,但吸收强度增高。

3.空间效应

(1)空间位阻:

当共轭体系的共平面性被破坏时,吸收频率增高强度降低。

(2)环力:

环力大较大时,环外双键加强,吸收频率增大;

环双键减弱,吸收频率减小。

4.氢键

影响原化学键的键力常数,吸收峰向低波数移动;

峰型变宽;

吸收强度加强。

5.振动耦合

分别产生振动频率高于和低于单个谐振子位置的两个频率。

6.外在因素

(1)一般,同种物质:

气态的特征频率较高,液态和固态较低。

气态有精细结构,固态有晶格振动的峰掺杂。

(2)溶剂化:

极性溶剂对非极性物质的谱图影响不大,对极性物质会使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降低。

2.3红外光谱仪和样品的制备技术

2.3.1红外光谱仪

由光源(硅碳棒、高压汞灯)、Michellson干涉仪、检测器、计算机和记录仪组成。

主要有色散型红外光谱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后者与前者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已逐步取代前者。

2.3.2样品的制备

1.固体样品的制备:

溴化钾压片法、糊状法、溶液法、薄膜法、显微切片、热裂解法。

2.液体样品的制备:

液膜法、液体吸收池法。

3.气体样品的制备:

气态样品一般都灌注于气体吸收池进行测试。

2.4各类化合物的红外特征光谱

2.4.1饱和烃

 

基团

振动形式

吸收峰位置(cm-1)

强度

备注

asCH3

sCH3

asCH3

sCH3

2962±

10

2872±

1450±

1380~1370

S

m

异丙基和叔丁基在1380cm-1附近裂分为双峰

asCH2

sCH2

CH2

2926±

5

2853±

1465±

20

sCH

CH

2890±

~1340

w

~720

n4,n越大,峰吸收强度越大。

2.4.2不饱和烃

1.烯烃

烯烃类型

=C-H/cm-1

(强度)

=C-C/cm-1

γ面外=C-C/cm-1

R-CH=CH2

3080(m)

2975(m)

1645(m)

990(s)

910(s)

R2C=CH2

同上

1655(m)

890(s)

RCH=CHR

(顺式)

3020(m)

1660(m)

760~730(m)

(反式)

1675(w)

1000~950(m)

R2C=CHR,

1670

840~790(m)

R2C=CR2,

2.累积双烯类

丙二烯类:

sC=C=C2000~1900cm-1(s);

C=C=C-H(ip)850cm-1(vs)

异氰酸酯:

asN=C=O2275~2263cm-1(vs)

3.炔烃

端基炔烃有两个主要特征吸收峰:

(1)叁键上不饱和C-H伸缩振动C-H约在3300cm-1处产生一个中强的尖锐峰

(2)CC伸缩振动C-C吸收峰在2140~2100cm-1。

若CC位于碳链中间则只有C-C在2200cm-1左右一个尖峰,强度较弱。

如果在对称结构中,则该峰不出现。

4.芳香烃

υ=C-H3000~3100cm-1(芳环C-H伸缩振动)

υC=C1650~1450cm-1(芳环骨架伸缩振动)

面外=C-H900~650cm-1用于确定芳烃取代类型(与芳环取代基性质无关,而与取代个数有关,取代基个数越多,即芳环上氢数目越少,振动频率越低。

面外=C-H倍频峰:

2000~1600cm-1(w)用于确定芳烃取代类型

综上,判断苯环存在首先看3100~3000cm-1及1650~1450cm-1两个区域的吸收峰是否同时存在,再观察900~650cm-1区域,以推测取代形式。

稠环芳烃与芳环化合物类似,化学键的振动数据大小也相近。

2.4.3醇、酚、醚

(1)醇和酚的特征峰:

游离OH伸缩振动3600cm-1尖峰

缔合OH伸缩振动3600cm-1又宽又强吸收峰

υC-O1250-1000cm-1

面OH1500-1300cm-1

面外OH650cm-1

(2)醚

1210-1000cm–1是醚键的不对称伸缩振动υasC-O-C

2.4.4含羰基化合物

化合物

υC=O(cm-1)

其它特征频率

脂肪酮

1730~1700(最强)

脂肪醛

1740~1720

羧酸

1720~1680

缔合

υOH3200~2500(宽)

δOH~930(宽)

羧酸盐

1650~1550,1440~1350,

-CO2的υas和υs

1750~1730

1300~1000两个峰

C-O-C的υas(最强)和υs

酸酐

1825~1815和1755~1745

酰胺

1690~1650

3500~3050υNH双峰;

δNH1649~1570(叔酰胺无)

酰卤

1819~1790

1.酮:

羰基ν(C=O):

1715~1710cm-1。

羰基如果和烯键C=C共轭,羰基ν(C=O)将移向低频1680~1660cm-1附近。

2.醛:

特征1:

醛羰基ν(C=O):

~1725cm-1。

特征2:

2820cm-1和2720cm-1弱的双峰。

3.羧酸:

ν(O-H):

3400~2400(宽峰宽度)

δ(O-H):

1400,950~900

ν(C=O):

1710(-H)or1760

ν(C-O):

1320~1220

是红外光谱中识别羧酸的主要系列峰。

4.酯:

(1)ν(C=O):

~1735cm-1特征吸收峰。

(2)ν(C-O-C):

1300~1030cm-1的强吸收峰,二个峰;

C-O-C基团的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

不对称伸缩振动的谱带强、宽且稳定,称为酯谱带。

特征:

甲酸酯1180cm-1,乙酸酯1240cm-1,丙酸以上的酯1190cm-1,甲酯1165cm-1

5.酰胺:

酰胺的特征频率:

酰胺结构中既有羰基又有氨基。

酰胺的特征频率主要是ν(N-H)伸缩振动:

伯胺:

3500cm-1、3400cm-1出现双峰(游离态)

3350cm-1、3180cm-1出现强度相同双峰(缔合态)

仲胺:

3450cm-1出现单尖峰(游离态,稀溶液)

无论是游离态或缔合态往往出现顺式和反式结构(C=O与NH基团在分子链的同侧或异侧),造成单峰分裂成两个吸收带。

所以,N-H的伸缩振动都是双峰

2.4.5含氮化合物

1.胺、亚胺和铵盐

(1)特征吸收:

N-H伸缩振动、N-H变形振动和C一N伸缩振动;

(2)N-H伸缩振动

伯胺(R—NH2和Ar—NH2):

N—H伸缩振动特征:

产生双峰;

υas3500cm-1,υs3400cm-1

单峰,R—NH—R’:

3350~3310cm-1;

Ar—NH—R:

3450cm-1

(3)N-H变形振动:

1640~1500cm-1、 900~650cm-1

(4)C-N伸缩振动:

脂肪胺υ(C—N):

1203~1030cm-1,芳香胺υ(C—N):

1360~1250cm-1

2.硝基化合物

(1)脂肪族:

υAS(N=O)=1565~1545cm-1;

υS(N=O)=1385~1350cm-1

(2)芳香族:

υAS(N=O)=1550~1500cm-1;

υS(N=O)=1365~1290cm-1

2.4.6其他含杂原子有机化合物

由于质量效应,在4000~700cm-1区只能看到有机卤化物的C-F和C-Cl键的伸缩振动,C-Br和C-I键的伸缩振动出现在700~500cm-1区。

C-F伸缩振动出现在1400~1000cm-1,强吸收。

C-Cl伸缩振动处在800~600cm-1。

由于卤素的电负性强,其对相邻基团的振动吸收影响是很大的。

2.4.7金属有机化合物

金属有机化合物在中红外区的吸收主要是由其配位基的振动引起的。

由于配位基的特征吸收位置几乎不受所连金属离子的影响,因此类似的金属“夹心化合物”的谱图都大致相同。

金属羰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对了解分子中的羰基的性质非常有用。

如果谱图中只出现~2030cm-1吸收,说明碳氧键只具有三键性质,羰基以端基形式存在;

若还有~1830cm-1吸收,则表明分子中有桥式羰基。

2.4.8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红外光谱中吸收最强的谱峰往往对应于其主要基团的吸收,因此较为特征。

如聚丙烯腈红外光谱中的~2245cm-1的谱峰对应于CN伸缩振动吸收。

2.4.9无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的红外谱图比有机化合物的要简单得多。

其在中红外区主要的吸收是由阴离子的晶格振动引起的,与阳离子的关系不大,因此常常只出现少数几个宽吸收峰。

阳离子的质量增加,仅使吸收位置向低频稍作位移。

2.5红外谱图解析

2.5.1红外光谱的分区

四个区:

4000-2500cm-1:

X-H单键的伸缩振动区

2500-2000cm-1:

叁键和累积双键伸缩振动区

2000-1500cm-1:

双键伸缩振动区

1500-600cm-1:

弯曲振动,C-C、C-O、C-N等伸缩振动。

1.第一峰区(4000-2500cm-1)

X-H伸缩振动吸收围。

X代表O、N、C、S,对应醇、酚、羧酸、胺、亚胺、炔烃、烯烃、芳烃及饱和烃类的O-H、N-H、C-H伸缩振动。

(1)O-H

醇与酚:

游离态:

3640~3610cm-1,峰形尖锐;

缔合态:

3300cm-1附近,峰形宽而钝

羧酸:

3300~2500cm-1,中心约3000cm-1,谱带宽

(2)N-H

胺类:

游离——3500~3300cm-1

缔合——吸收位置降低约100cm-1

伯胺:

3500,3400cm-1,(吸收强度比羟基弱)

仲胺:

3400cm-1(吸收峰比羟基要尖锐)

叔胺:

无吸收

酰胺:

伯酰胺:

3350,3150cm-1附近出现双峰

仲酰胺:

3200cm-1附近出现一条谱带

叔酰胺:

(3)C-H

烃类:

3300~2700cm-1围,3000cm-1是分界线。

不饱和碳(三键、双键及苯环)>3000cm-1

饱和碳(除三元环外)<3000cm-1

炔烃:

~3300cm-1,峰很尖锐

烯烃、芳烃:

3100~3000cm-1

饱和烃基:

3000~2700cm-1,两个峰

-CH3:

vas~2960(s)、vs~2870cm-1(m)

-CH2-:

vas~2925(s)、vs~2850cm-1(s)

>CH-:

~2890cm-1

醛基:

2850~2720cm-1,两个吸收峰,C-H伸缩振动与C-H弯曲振动(约1390cm-1)倍频产生Fermi共振。

巯基:

2600~2500cm-1,谱带尖锐,容易识别

2.第二峰区(2500-2000cm-1)

叁键(C≡C、C≡N);

累积双键(C=C=C<、N=C=O等)谱带为中等强度吸收或弱吸收。

干扰少,容易识别。

C≡C:

2280~2100cm-1乙炔及全对称双取代炔在红外光谱中观测不到。

C≡N:

2250~2240cm-1,谱带较C≡C强。

C≡N与苯环或双键共轭,向低波数移动20~30cm-1

3.第三峰区(2000-1500cm-1)

双键的伸缩振动区(C=O、C=C、C=N、N=O);

N-H弯曲振动

(1)C=O1900~1650cm-1,峰尖锐,强吸收峰。

酰卤:

吸收位于最高波数端,特征,无干扰。

酸酐:

两个羰基振动偶合产生双峰,波长位移60~80cm-1。

酯:

脂肪酯:

~1735cm-1;

不饱和酸酯或苯甲酸酯--低波数位移约20cm-1

~1720cm-1;

若在3000cm-1出现强、宽吸收,可确认羧基存在。

醛:

在2850~2720cm-1有m或w吸收,出现1~2条谱带,结合此峰,可判断醛基存在。

酮:

唯一的特征吸收带

酰胺:

1690~1630cm-1,缔合态约1650cm-1;

常出现3个特征带:

酰胺Ⅰ、Ⅱ、Ⅲ带

~1690cm-1(Ⅰ),1640cm-1(Ⅱ氢键缔合)

仲酰胺:

~1680cm-1(Ⅰ),1530cm-1(Ⅱ,N-H弯曲),1260cm-1(Ⅲ,C-N伸缩)

叔酰胺:

~1650cm-1

(2)C=C:

1670~1600cm-1,强度中等或较低

烯烃:

1680~1610cm-1

芳环骨架振动:

﹝苯环、吡啶环及其它芳环﹞1650~1450cm-1围

苯:

~1600,1580,1500,1450cm-1

吡啶:

~1600,1570,1500,1435cm-1

呋喃:

~1600,1500,1400cm-1

喹啉:

~1620,1596,1571,1470cm-1

硝基、亚硝基化合物:

强吸收

脂肪族:

vas1580~1540cm-1,vs1380~1340cm-1

芳香族:

vas1550~1500cm-1,vs1360~1290cm-1

亚硝基:

1600~1500cm-1

胺类化合物:

-NH2位于1640~1560cm-1,s或m吸收带(弯曲振动)

4.第四峰区:

指纹区(1500~600cm-1)

X-C(X≠H)键的伸缩振动及各类弯曲振动。

(1)C-H弯曲振动

烷烃:

-CH3δas约1450cm-1、δs1380cm-1

-CH(CH3)21380cm-1、1370cm-1(振动偶合)

-C(CH3)31390cm-1、1370cm-1(振动偶合)

>CH-1340cm-1(不特征)

面:

1420~1300cm-1,不特征

面外:

1000~670cm-1,容易识别,可用于判断取代情况。

(P229)

芳环:

1250~950cm-1围,应用价值小

910~650cm-1,可判断取代基的相对位置

(P230)

苯:

910~670cm-1

一取代:

770~730cm-1,710~690cm-1

二取代:

邻:

770~735cm-1

对:

860~800cm-1

间:

900~800cm-1,810~750cm-1,725~680cm-1

(2)C-O伸缩振动1300~1000cm-1

醇、酚:

1250~1000cm-1,强吸收带

酚:

~1200cm-1

伯醇:

1050cm-1

仲醇:

1100cm-1

叔醇:

1150cm-1

醚:

C-O-C伸缩振动位于1250~1050cm-1,确定醚类存在的唯一谱带

C-O-C伸缩振动,1300~1050cm-1,2条谱带,强吸收

C-O-C伸缩振动,1300~1050cm-1,强而宽

(3)其它键的振动

NO2:

对称伸缩振动,1400~1300cm-1

1380~1340cm-1

1360~1284cm-1

COOH,COO-:

羧酸二聚体在约1420cm-1,1300~1200cm-1处出现两条强吸收带。

(O-H面外弯曲振动与C-O伸缩振动偶合产生)

NH2:

面弯曲:

1650~1500cm-1;

面外弯曲:

900~650cm-1

[CH2]n:

800~700cm-1,平面摇摆,弱吸收带

n

1

2

3

≥4

吸收峰位置

785-770

743-734

729-726

725-722

2.5.2红外图谱的解析

基本步骤

1.计算不饱和度

2.官能团的确定(>

1500cm-1)

3.指纹区确定细节(1500~600cm-1)

4.综合以上分析提出化合物的可能结构

2.6拉曼光谱简介

拉曼光谱(Ramanspectra),是一种散射光谱。

拉曼光谱分析法是基于印度科学家C.V.拉曼(Raman)所发现的拉曼散射效应,对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散射光谱进行分析以得到分子振动、转动方面信息,并应用于分子结构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

2.6.1拉曼光谱原理

(1)Rayleigh散射:

弹性碰撞;

无能量交换,仅改变方向;

Raman散射:

非弹性碰撞;

方向改变且有能量交换;

E0为基态,E1为振动激发态;

E0+h0,E1+h0激发虚态;

获得能量后,跃迁到激发虚态。

(2)Raman散射的两种跃迁能量差:

E=h(0-):

产生stokes线;

强;

基态分子多;

E=h(0+):

产生反stokes线;

弱;

(3)Raman位移:

Raman散射光与入射光频率差;

2.6.2拉曼与红外的比较

1.活性比较

(1)红外活性振动:

永久偶极矩;

极性基团。

瞬间偶极矩;

非对称分子。

红外活性振动—伴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可以产生红外吸收谱带.

(2)拉曼活性振动:

诱导偶极矩,=E。

非极性基团,对称分子。

拉曼活性振动—伴随有极化率变化的振动。

(3)对于对称分子:

对称振动→拉曼活性;

不对称振动→红外活性。

2.分析方法比较

拉曼光谱

红外光谱

光谱围40~4000cm-1

光谱围400~4000cm-1

水可作溶剂

水不能作为溶剂

样品可盛于玻璃瓶、毛细管等容器中直接测定

不能用玻璃容器测定

固体样品课直接测定

需要研磨制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