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总复习笔记人教版8年级上册Word下载.docx
《初中物理总复习笔记人教版8年级上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总复习笔记人教版8年级上册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注意事项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使用前:
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
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知识点2、熔化
1、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
定义:
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特征:
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条件:
达到熔点,持续吸热.
晶体:
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
常见的晶体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等.
非晶体:
没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蜂蜡、沥青.
熔点:
晶体熔化时所需的确定温度。
图像:
晶体熔化图像:
非晶体熔化图像:
举例:
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知识点3、凝固
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特征:
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放热.
条件:
达到凝固点,持续放热.
凝固点:
晶体形成时所需的确定温度。
晶体凝固图像:
非晶体凝固图像:
(猪油、蜡烛凝固)
①冬天河流结冰②铜像雕塑
知识点4:
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特征:
吸热
两种方式:
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蒸发
沸腾
不
同点
发生地点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温度条件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在一定温度(沸点)下才能发生
剧烈程度
比较平和
剧烈
共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收热量,都是液体变为气体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速
沸腾的条件:
达到沸点,持续吸热
现象:
a.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b.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知识点5:
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特征:
放热
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
氢的储存和运输;
液化气现象:
a.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b.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
知识点6:
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升华现象:
樟脑球变小;
冰冻的衣服变干;
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凝华现象:
雪的形成;
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知识点7:
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
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
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
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白气”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
第二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知识点1.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一般指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
2、参照物:
宇宙是由运动的物质组成的,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平时我们认为是静止的树木、房屋,实际上也随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可见,说某物体是运动的或静止的,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而言,如前述中的树木、房屋以地球为标准是静止的,但以太阳为标准则是运动的,所以,在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总是事先选择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在选取了参照物后,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无位置的变化,有位置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否则物体就是静止的.
知识点2速度、速度单位及换算
1、速度的单位:
由速度的定义式可知,速度单位由路程单位与时间单位相除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由于v=s/t中,距离的主单位是m,时间的主单位是s,所以速度的主单位是m/s;
在交通运输中,路程常以km为单位,时间常以h为单位,这样得到的是速度的常用单位km/h.除此之外,速度还可为由其它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如km/min、cm/s
2、速度单位的换算:
速度单位的换算通常可由以下两种方法进行:
3、由路程和时间单位分别换算求得
这种方法先将组成复合单位的各单位分别进行换算,然后再通过计算得到结果.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复合单位间的换算.(单算合一:
长度与长度换算,时间与时间换算,最后合在
一起)如想知道72km/h=?
m/s,便可按上述方法进行如下计算:
72km/h=
=
=20m/s;
又如想知道5m/s=?
km/min,可由如下计算求得:
5m/s=
=0.3km/min.
4、由速度单位间的进制求得
这种方法是将所需进行换算的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记住,直接由它们的换算关系求得.
例如由前述方法可求得:
1m/s=3.6km/h,1km/h=
m/s,记住了这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后,在进行这两个单位间的换算时便可由此换算关系进行换算.如前面提到的72km/h=?
m/s,就可由72km/h=72
1km/h=72
m/s=20m/s.求得,又如5m/s=?
km/h,可由5m/s=5×
3.6km/h=18km/h求得.
5、过桥问题
6、追击相遇问题
7、回声问题
第三章、声现象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条件:
一是有声源,二是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2、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往返一次叫振动一次.固体、液体、气体在振动时都能作为声源发声,在生活中所听到的钟声、海浪声和悠扬的笛声,分别是由固体(钟)、液体(海水)和笛子中的气体振动发出的.
声源的振动通过气体〔空气〕、液体、固体等介质传播到人的耳朵里,被人感知后人就听到了声音.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信息。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及传播速度
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即v固体>v液体>v气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知识点3、回声
1、回声的产生:
如果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则发生声音的反射,形成回声.
2、人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人耳只能区分时间间隔0.1s以上的两个声音.如果回声与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那么人耳就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这时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如果回声和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s,人耳就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从而听到回声.
3、利用回声测距:
声音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变的.从声源发声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声音的运动经历了“声源——障碍物”和“障碍物——声源处接收器(如人耳)”两个过程,所以声音从
声源到障碍物所需的时间是整个时间的一半,即t=t总/2,则s=v
t总/2,因此,当已知声音在某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时,只要测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就可算出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知识点4.声音的三要素
1、音调:
音调就是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声源的频率高低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管乐器的音调由发音部分的气体体积大小决定,体积越小,音调越高.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我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2、响度:
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由声源的振动幅度决定: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在声学中,人们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15~4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应不超过50dB;
为保证正常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3、音色:
音色(也叫音品)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如两个发声体即使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但人耳仍能分辨出来,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其振动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的特色也就不同.
[参考资料]:
音调和响度:
理解音调和响度这两个概念时,要注意生活中的语言与物理学中的语言是有区别的。
在生活中所说的声音高低,有时指音调;
如唱歌时说音起得太高,唱不上去;
有时指响度,如说某人说话太低,听不清.但在物理学中指音调时说高低,指响度时说大小,二者不能混淆。
“音调高就是响度大,音调低就是响度小”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又如日常生活中所说“高声大叫”、“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实际指的是响度大小,而“高音歌唱家”、“低音歌唱家”才是指音调高低.
知识点5.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1、人耳要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发声体振动,发出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响度足够的声音;
(2)、具有能传播声音的介质;
(3)、人耳具有正常的听觉.
2、人耳听到声音的具体过程如下:
发声体振动引起周围的介质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以发声体为中心由近及远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传播到人耳处,引起人耳鼓膜发生相应的振动,形成听觉,这样人就能听到声音了.
我们是怎样听到他人的声音的呢?
物体振动时,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首先,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即传播物质,假如声源处与人耳处之间是真空,则人耳听不到声音(宇航员在太空中就不可能直接交谈);
其次,人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每秒20次到20000次,所以当发声体的振动频率低于每秒20次或高于20000次时,人耳也听不到此声音;
第三,人耳能否听到声音还与声音的响度有关,若发声体振幅太小,或距离人耳太远,人耳也不能听到声音.
知识点6.声音的种类
乐音: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为乐音,它是声源有规律振动时产生的。
如钢琴、胡琴等乐器在演奏乐曲时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
噪音:
令人厌烦的声音为噪声,一般是由声源的无规律振动而产生的。
如汽车喇叭声、机器的轰鸣声等为噪声.
1.物理学角度的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和噪声是有一定区别的.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噪声即嘈杂、刺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保护角度的噪声: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所有声音都有可能成为噪声.例如:
当有人想睡觉时,其他人唱歌或听音乐,此时的音乐妨碍了他人的休息,对想睡觉的人来说就成了噪声.
3.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工厂里,发动机的运转声,材料的锯割、冲压、切削声;
公路上,车辆的鸣叫声,发动机振动和排气声,以及车身的振动声;
建筑工地上各种机器和设备发出的噪声,安静图书馆里说话声等都是噪声.噪声对人体的危害轻则会妨碍工作、休息、影响工作效率,重则会引起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等疾病,甚至会使听觉器官失去听力.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4.控制噪声的措施:
①在声源处;
②在传播过程中隔声、吸声;
③在接收处(人耳处)减弱.
知识点7.噪音
1、噪声的意义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不规则的、间歇的、随机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指任何难听的、不和谐的、高分贝的声音或干扰,即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干扰人的听觉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夜半歌声”、阅览室外传来的歌声、上课时某些学生的窃窃私语声等都属于噪声.也就是说,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乐音和噪声没有严格的界限,所有的声音,包括乐音都有可能成为噪声.
2、减弱噪声的途径
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工具、工业设备.减小噪声,一方面要减小噪声声源的振动,另一方面要隔离噪声声源.
因为声音是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并且通过介质向外传播,最终在人耳处形成听觉.所以要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最终目的是要减弱人耳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因此减弱噪声要从发声体、传播过程(介质)、人耳处减弱.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章、光现象
知识点1.光源的概念
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有好多种,按成因分,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按发光原理可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
人造光源有:
手电筒、火把、油灯、蜡烛、白炽灯、日光灯、霓虹灯等;
自然光源有:
太阳、萤火虫、水母等;
热光源有:
太阳、手电筒、火把、电灯等;
冷光源有:
萤火虫、水母等.
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知识点2.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
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布不均匀,即使是同一种介质光也不会沿直线传播,要发生折射.例如太阳光在地球周围大气层中传播路线是弯曲的.如果介质分布均匀,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中时,一般也会改变传播方向,不再沿原方向直线传播,即光的折射现象.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即某一光束的传播与同时是否有其他光束在同一区域内传播无关,两光束相遇时互不干扰.
2、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
108m/s,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小于这个值.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近似为C=3
108m/s,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远小于光速,所以闪电和雷声同时产生,我们却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光年是天文学上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一年内所走的距离(9.4608
1015m).
3、影的形成:
影是自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在物体背光面的后方形成的光所达不到的区域.
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如图所示,可以看出影是发自光源并与投影物体的表面相切的光线围成的.
如果用一个发光面比较大的光源来代替点光源,影的情形就会不同.发光面上的每个发光点都可以看做一个点光源,它们都在物体的背后造成影区,这些影共有的范围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叫做本影.本影的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部分光照射的区域,叫半影.如图所示.光源的发光面越大,本影区越小.
4、日食、月食的成因: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如图1所示,A区域是太阳光完全不能到达的区域,地球上位于A区域的人完全看不到太阳,形成日全食,B区域或C区域是一部分太阳光能到达的区域,地球上位于B区域或C区域的人,可看到太阳的一部分,形
成日偏食;
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当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较远时,地球上的人可能位于D区域,可观察到太阳的外环,形成日环食.
当地球运行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如图2所示,C区域是太阳光完全不能到达的区域,月球完全进入此区域时,地球上的人可看到月全食;
A区域或B区域是一部分太阳光能到达的区域,月球部分位于该区域,部分进入C区域时,地球的人可看到月偏食.
注意:
地球上处于月球半影中的人将看到日偏食;
而月球处于地球半影时,与平时并无显著变化.因此,不把这种情况看做月偏食.
同月球相比较,地球的本影要长得多,月球在轨道上运行不可能进入地球的伪本影,所以,没有月环食现象.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只有在日、月、地三球近似排成一条直线时,才有可能发生日食或月食,所以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即农历的初一,月食总是发生在望日,即农历的十五或十六.由于月球绕地球运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平面并不重合,而是约有50度的夹角,因此,并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或月食.
5、小孔成像:
是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倒立的.
知识点3.光的反射
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定量地确定了两组关系:
一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的关系(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二是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反射角的大小等于入射角的大小).
(2)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反射角、入射角均指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非光线与界面的夹角;
②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即逆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反射光线将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③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反射角分别随入射光线、入射角变化而变化,只能说反射角的大小等于入射角的大小,而不能颠倒因果关系.
2、应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题
应用光的反射定律来分析和计算有关问题,是近年各地中考的热点,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步
骤是:
(1)根据题意正确地画出光路图,这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
(2)在光路图中确定入射角、反射角;
(3)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几何知识求解.
3、两种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
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
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光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
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
不同点是:
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
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
(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知识点4.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如图所示,发光点S发出射向平面镜的任意两条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
两条反射光线呈发散状态,不能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就会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判断物体的位置,认为物体在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S′处,觉得光线好像是从镜后S′处射来的,其实镜后面并不存在发光点S′,所以是虚像.
(3)理解平面镜成像时应注意:
①物点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从物点发出的所有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实际并不存在,是虚像.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像才是实像
②物体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与物大小相等,像相对于物是正立的,像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简称具有对称性
③作平面镜成像光路图时,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利用对称性先确定像的位置,再补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4)作平面镜成像光路图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作图须规范,应该用作图工具规范作图,切不可随手画.
②虚实应分开,实际光线画实线,法线、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等辅助线画虚线;
实像画实线,虚像画虚线.
③箭头不可忘,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箭头应在图中画出,但虚线不加箭头.
知识点5.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
3、折射角:
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知识点6、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在空气中的角度最大,在水中的角度次之,在玻璃中的角度最小。
(利用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大小来判断)
3、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
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知识点7、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
(1)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
(2)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
(3)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
(4)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
(5)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
(要求会作光路图)
知识点8、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
红、绿、蓝;
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世界上没有黑光;
知识点9、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
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电视遥控器用红外线来传递信息。
2、紫外线:
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消毒、杀菌)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从而吸收钙元素(小孩多晒太阳),荧光作用(验钞)
第五章、透镜
知识点1.透镜的基本概念
1.透镜的种类及相关概念:
(1)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2)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3)薄透镜:
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我们这里研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是薄透镜.
(4)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径.
光心:
光轴上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2.透镜的作用: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实验表明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光心O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表明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用F来表示.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也叫做发散透镜.
(3)正确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并非任何光经凸透镜都一定变成会聚光,而是出射光比入射光会聚了一些.同样,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也并非任何光经凹透镜后都一定变成发散光.只是出射光比入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