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全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0464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全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数学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全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数学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全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数学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全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数学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全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全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数学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全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全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全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假如我们对选班长问题有兴趣,通过什么方式选出大家满意的班长呢?

你准备怎么做?

进行全班普查,具体步骤:

第一步:

明确调查问题——谁最受全班同学的信赖。

第二步:

确定调查对象——全班每个同学。

第三步:

选择调查方法——采用投票选举的民意调查方法,得票数最多者当选班长。

第四步:

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将自己心目中认为最合适的候选人的名字写在纸上,投入选举箱。

第五步:

记录结果——一同学唱票,一同学计票(以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每位候选人的得票数),一同学在旁监督。

第六步:

得出结论——宣布得票数最多的那个同学当选班长。

思考:

开展调查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得出结论:

(1)首先确定调查目的;

(2)其次确定调查对象,明确总体与个体;

(3)设计调查表,收集数据。

活动三1、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如人口总数、人口分布、家庭人口、人口增长、年龄构成、文化程度等),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指出总体、个体。

调查目的:

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

总体: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口年龄。

个体:

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

注意:

(1)总体,个体均指人口年龄,而不是指人。

(2)调查方式:

采用普查。

(因为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

2、全国所有七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吗?

你准备如何得到这个数据?

3、你能用普查的方式调查某一天离开你所在地区的人口流量吗?

4、你愿意采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一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吗?

5、电视台需要在本市调查某节目的收视率,每个看电视的人都要被问到吗?

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

你认为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作的调查结果一样吗?

(三)例题分析,领悟新知

例1某灯泡厂对生产的10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调查,采用哪种调查方式较为合理?

为什么?

例2学校所有七年级(八个班)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全国所有七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你准备如何获得这个数据?

与同伴交流.

小结:

(1)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普查的工作量大;

(2)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调查;

(3)调查具有破坏性时,采用抽样调查方式较好。

总之,确定调查目的,分清总体、个体与样本,采取合理调查方式。

(四)拓展延伸,运用新知

1、P168练一练

2、下列调查中,分别采用了哪种调查方式?

(1)为了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

(2)为了了解你们学校学生对新教材的喜好情况,对所有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进行调查。

(五)课堂小结,优化新知

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普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什么时候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

(六)布置作业

P168习题12.11、2

 

12.2统计图的选用(第一课时)

1、了解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2、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3、能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从而作出合理的决策。

4、体会数据对制定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体会统计的作用。

能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获取多一些信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为了解某些情况而采取的两种调查方式:

普查与抽样调查,并要求掌握总体、个体、样本这些基本概念。

这节课我们学习统计图的运用,学习用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我校计划星期五下午举行一场“体育友谊赛”,可供选择的运动项目有:

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跳绳……但由于时间和场地的原因,只能举行一到两个项目,每位同学只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项目。

你认为这场友谊赛该举办什么项目?

(让学生体会统计的作用,并在统计的过程中学习统计知识,积累统计经验。

1、民主投票,根据每个项目选择的人数的多少来决定选择什么运动项目。

七年级(*)班最喜欢的体育运动统计表

足球

篮球

乒乓球

羽毛球

排球

跳绳

其他

人数

请两位同学协助老师统计数据。

数据统计好后,带领学生检查数据的准确性,让学生对数据进行主动分析。

这些数据还有其他直观的表现形式吗?

你认为扇形统计图必须有哪些内容?

七年级(*)班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扇形统计图

(标题、来源、扇形代表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比,圆代表整体。

引导学生归纳扇形统计图的概念:

像上面的统计图,以整个圆代表统计项目的总体,每一统计项目的部分分别用圆中的不同扇形表示,扇形面积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就代表该统计项目占总体的百分之几。

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的选择与制作

出示课本P170—P172“1990年我国每10万人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情况的统计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提问:

(1)图12-1中,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2)1982年我国每10万人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多少?

(3)图12-1中,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

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议一议

(1)图12-1中,各个百分比与相应的扇形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2)你能算出各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吗?

在扇形统计图中,扇形圆心角度数=该部分的百分比×

360°

做一做完成P173表格

引导学生总结制作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列出扇形统计图的标题以及数据来源;

(2)计算各项目占总体的百分比,进而计算扇形圆心角,并画出各扇形;

(3)清楚标明各项目的名称及百分比。

例根据下表所列数据,制作扇形统计图表示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

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统计表

安排的项目

时间/h

学习

8

睡觉

9

活动

4

吃饭

1

2

(1)计算各项目的百分比并填写在表格中。

(2)计算各项目对应的扇形圆心角度数并填写在表格中。

各项目所占的百分比

各项目对应的扇形圆心角度数

33.3%

120°

37.5%

135°

16.7%

60°

4.2%

15°

8.3%

30°

合计

100%

练习P174练一练1、2、3

(四)课堂小结,优化新知

1、举例说明统计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2、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有什么特点?

3、制作扇形统计图的关键是什么?

制作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P179习题12.21、2

12.2统计图的选用(第二课时)

1、知道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体会统计图表的选取对更好地反映数据特征的作用。

2、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乐于合作交流的品质和素养。

培养学生通过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以及运用合适的统计图可以更有效、清晰地表示和描述数据,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和作出合理的决策。

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在阐述某件事实或为了说明某个问题时常常需要做各种调查,在调查中就需要收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集数据、分析与整理数据,因此常常会用到统计图。

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什么样的统计图呢?

(生活中的统计图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今天只研究其中的三种——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出示课本P175“2000年我国每10万人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扇形统计图”、“1964~2000年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数折线统计图”和“2000年我国每10万人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条形统计图”。

议一议

(1)图6-1、图6-2、图6-3分别表示什么?

(2)你能从哪幅统计图中明显地看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的变化趋势?

(3)2000年每10万人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是多少?

你是从哪幅统计图中得到这个数据的?

(4)2000年每10万人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约占多少?

你可以从哪幅统计图中得到?

(5)比较3种统计图的特点,并相互交流。

生活中有的时候、有的地方使用扇形统计图,有用条形统计图的,也有用折线统计图的。

那么,人们在选择统计图时有没有什么依据呢?

(通过学生对统计图特点、作用的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1)特点:

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

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及其之间的大小关系。

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

(2)统计图的作用:

·

可以清晰明确地表达数据;

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

可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

练习P176练一练

(三)课堂小结,优化新知

1、举例说明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2、怎样合理选择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P180习题12.24、5

12.3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第一课时)

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

2、能根据需要合理分组并填写频数分布表。

3、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

频率与频数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合理分组并填写频数分布表。

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

数学实验室为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学校举办“环保节”,要求每班选出1名“环保小卫士”,选举办法如下:

(1)民主提名候选人,全班同学举手表决,得票数较多得前3名为正式候选人;

(2)再同一发放得白纸(选票)上,各自写上你认为应当选的1名候选人名字;

(3)将选票投入票箱;

(4)由全班推选的3位同学分别唱票、监票和记录统计;

(5)根据统计结果,得票最多得同学当选为“环保小卫士”。

候选人

唱票记录

得票数

得票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同时引入概念:

在记录时,候选人的名字出现的次数有的多,有的少,或者说它们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

通常,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用“划记”的方法累计(例如,1票一划,5票为一“正”)。

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称为频率。

议一议

(1)选举“环保小卫士”用的是哪种调查方法?

调查的对象是谁?

(2)每位候选人得票的频数指的是什么?

(3)每位候选人得票得频率指的是什么?

(4)你认为通过选举“环保小卫士”与指定某同学为“环保小卫士”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

(三)尝试反馈,领悟新知

了解你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科目是哪科,为什么喜欢?

分析:

先列表,再统计,调查探讨喜欢的原因.调查不爱学的那门科目的原因。

(课后完成)

列表如下

科目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美体

学生数

频数

频率

你还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上表所收集数据的内容?

练习P183练一练

1、频数与频率两个基本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并会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来表示数据。

3、举出与频数、频率有关的几个生活实例。

P187习题12.31

12.3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第二课时)

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

2、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

3、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

决定组距与组数,数据分布规律。

七年级学生身高在什么范围内?

整体分布情况如何?

首先,抽样测量某中学七年级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如下(单位:

cm)

150148159156157163156164156159

169163170162163164155162153155

160165160161166159161157155167

162165159147163172156165157164

152156153164165162167151161162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

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5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的大小。

身高分组

频数划记

146.5-149.5

149.5-152.5

3

152.5-155.5

5

155.5-158.5

158.5-161.5

161.5-164.5

13

164.5-167.5

7

167.5-170.5

170.5-173.5

50

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率分布表。

根据上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频数分布直方图直观地给出了样本中学生身高处于各个组内的人数,由此可估计该年级学生身高的整体分布状况。

为了更好地刻画数据的总体规律,我们将每个小长方形上面一条边的中点顺次用折线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分布折线图。

(P186)

做一做调查你所在班级的同学的身高,将数据适当分组、列出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想一想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频数分布直方图,从不同的角度清楚、有效地描述数据。

请你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并与同学交流。

某班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

6485925470826270927982816877828095

6270907171888287918986687284887688

9754677578

要求:

(1)将上述数据整理成频数分布表,并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及频数分布折线图;

(2)制图后4人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阶段?

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

练习P186~187练一练1、2

1、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作用是什么?

2、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是什么?

P188习题12.32

第十二章小结与思考(一课时)

1、回顾、整理本章所学知识内容,构建知识结构框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反思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体会并初步培养统计意识和统计推理。

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

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一)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全章的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再现本章重要知识,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本章知识框图。

利用数据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和表示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数据在我们周围 

            普查        抽样调查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频数分布表

          统计图的选用—描述数据 频数分布直方图

                       频数折线图  

                 分析数据—样本估计总体

得出结论

(二)探究性学习

活动一 把班级分成4大组,分别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10次、30次、70次、100次,记录每次朝上的点数,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10次

30次

70次

100次

1点

2点

3点

4点

5点

6点

根据表中的数据,说一说你的发现或猜想,如果有兴趣,在做100次甚至200次或者更多次,检验一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活动二 小明、小亮从同一本书中分别随机抽取了6页,在统计了1页、2页、3页、4页、5页、6页的“的”和“了”出现的次数后,分别求出了它们出现的频率,并绘制了下图:

随着统计页数的增加,这两个字出现的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你认为该书中“的”和“了”两个字使用的频率哪个高?

(三)练习反馈

1、这是小丽统计的最近一个星期李大爷平均每天能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

雪糕

数量

A

131

0.253

B

182

0.351

C

68

0.131

D

39

0.075

E

98

0.190

518

1.000

根据上表绘制一张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

(1)根据小丽的统计结果,请你为李大爷设计一个进货方案。

(2)A多进多少?

B多进多少?

D进多少?

如何通过比例确定?

(3)如何确定进货的总数,还应考虑哪些因素?

2、储蓄所太多必将增加银行支出,太少又难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此,银行在某储蓄所抽样调查了50名顾客,他们的等待时间(进入银行到接受受理的时间间隔,单位min)如下:

152018325346017

24233035423724211

14123422133482231

24173341423323328

422514223142342614

2540142411

(1)将数据适当分组,并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2)这50名顾客的平均等待时间是多少?

根据这个数据,你认为应该给银行提什么建议?

3、P192复习巩固1、2、3、4

(四)归纳总结

1、如何整理所收集的数据。

2、将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

3、各种统计图、表的优缺点。

4、根据统计图表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

P194复习巩固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