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9517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docx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docx

但是,低碳经济发展对于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劳动力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对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禀赋的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经济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从农业向工业,正在向服务业转型。

近几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2006年仅为%,较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65%以上比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我国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行业仍占据比较大比重,但这些行业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例仅为%。

新兴服务行业虽然增长较快,但规模很小,能够吸纳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仅为%;

同时期的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为%,吸纳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仅为%,但该行业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例则高达%。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这些新兴服务业能够吸纳大量就业,特别是能够带动大学毕业生就业,但于条件限制,这些行业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规模较小,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求。

但是我们相信现代服务业中只是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    8  人才的需求都将有很大的空间。

  供需比较分析1.供需情况比较  从有关大学生供求情况的计算中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实际上比表中的计算还要快。

此可以发现,我们所计算的供给数量可能要小于实际的大学招生所产生的供给数量,从而可能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

  从需求情况来看,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内在变动性质。

我国庞大的劳动人口与经济周期的不景气时期同时并存,这加剧了总量问题的严峻性。

  因工业化、产业化加速而导致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供给量的增长压力主要来源,再加上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相互交织,使得我国供需状况矛盾异常激烈。

  2.结论: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人口1000万人,加上其他富余转移人员和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口达到2400万人。

劳动力的需求来看,按照经济增长正常速度保持8%-9%,每年可以新增的就业岗位有800万-900万个,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预计可安排就业人员达1200万左右。

这样一来供需差异导致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200万人左右,高达50%。

总体上来说,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并将    9  长期存在。

因此,如何解决好这种矛盾尤显重要。

  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分别从纵、横两个维度上对“就业难”进行了分析:

横向上即以大学生就业的内在机制着手,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三个角度来透视;

纵向上即以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大环境”、“小环境”、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

  横向分析  1.需求角度:

工作岗位的数量和结构存在问题  从数量来看,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大学毕业生的逐年递增形成对比。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属于新增量就业,受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

2001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引起全球经济性退缩,也引起了导致投资萎缩,最终影响到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企业面对危机的首要决策就是减少增量就业;

同时,为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也开始计算现有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与增量就业人员替代的成本收益关系,这也会间接减少增量就业;

从就业结构来看,即存在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的职业,也存在因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的工作岗位,但这主要属于供给方面的原因。

再从社会上一些特殊职业来看,仍存在大量的需求,如社区护理、社会义工、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等,但这些需求仅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是无法实现供求均衡的,这就需要政策介入。

  2.供给角度:

就业能力不足  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自流    10

      动并通过持续就业而实现潜能的能力。

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既有教育体系发展落后于社会的需要,也有教育体系所固守的价值观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在我们面临着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挑战:

一方面大学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条件使毕业生具有广泛的技能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大学需要完善持续教育机制使得毕业生能不断补充自己的技能从而有效地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

大学应该对一些的教学领域作出适当变革以适应市场对毕业生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需求。

  3.供求匹配:

就业指导不足  这其中的问题主要有:

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的指导、就业信息不对称等。

因为大学生就业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他们对劳动力市场运行不了解,又没有适当的职业规划指导来提供就业信息分析,大学生就业过程显然面临着市场效率的损失。

一些发达国家主要依靠的是公共服务机构专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配置的服务,一些欧洲国家也越来越多地支持提供就业机会的信息而不是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纵向分析  1.大学生就业遇上严峻的“大环境”  大学生就业与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情况有着紧密的关系,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迁的过渡时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期,因此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第一,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隐忧。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攀升接近70%,一方面表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速度加快、与世界经济也逐渐行程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另一    11  方面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也暴露出我国贸易的弊端,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目地集中以及战略资源产品进口依存度攀升等诸多问题。

据统计,1980—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从13%上升到66%,大大高于美、日20%左右的水平,2008年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我国外贸依存度才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

目前来看,任何一个经济体系,都是技术、资金、服务等方面的因素组成,而每一个因素,都有大量的事务和就业需求。

如果是一个自主性很高的经济体系,那么在这个体系中,完成这些因素都以自力更生和自身消化为主。

而我国于外贸依存度高,形成了橄榄型的人才的需求特征。

大头集中在大学生这一中间层,而中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则位于两端,对大学生起补充作用。

  第二,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于我国经济对外贸依存过高,也使得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处于底部,虽然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以牺牲我国产业结构平衡为代价。

具体表现在,制造业发展迅速,服务业相对落后。

这种失衡反映在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和技术性服务业岗位需求不足,而对蓝领型和纯操作型技术含量很低的岗位却出现了异常火爆需求,因此社会上才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工资不如中专生甚至不如农民工的现象。

经济学家郎咸平就曾说过:

“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错不在家长,错在中国的产业链定位。

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

”  第三,我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除了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企业热衷于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线,而忽视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创新产业在很大程度    12  上被企业放弃了,因此高端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都严重不足。

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廉价劳动力便成为企业唯一利用的资源,于是不得不走上加工贸易的依附道路,也就造成了大量的低技术操作工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的怪现象,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数量。

  2.大学生就业面临困惑的“小环境”  大学生就业不仅与大的社会环境相关,还与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高校及其教育制度,与直接接受大学生的用人单位的用工制度存在很大的关系。

  高校教育存在潜在的问题  第一,专业课程设置错位。

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与专业间存在趋同性现象,造成同类毕业生过剩,一起涌入社会造成了就业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同时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为分数论,学生高分低能。

再加上一些高职、高专教育缺乏针对性,应有的动手能力不强,理论功底也不系统。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专业性、动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

当前高校的教育中为分数论严重,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低,造成高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欠缺,企业与高校的联系越来越少,也没有机会去专业的岗位实习。

因此现阶段高校培养的应届毕业生大多都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但是实践相对缺乏。

社会招聘中,很多企业尤其是    13  吸纳力强的民营中小型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导向,在招聘中会明确表示需要相关工作经验,而只懂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因而很多企业明确表示拒绝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

  第三,就业指导缺乏。

通过校园调查我们知道,有64%的学生认为学校对自己提供的就业指导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有13%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问题中将学校就业指导缺乏列为首位。

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体系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人单位选材存在多种误区  第一,过分看重经验。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工工程中提出需要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

但是我们知道,一个理工毕业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磨练几年继续学习相关知识,才能完成这一转变。

然而于供大于求的就业状况,毕业生在择业方面的谈判地位急剧下降,许多用人单位拒绝承担毕业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并提出大学生在实习期没有工资、任意延长试用期、就业合同不规范等不合理要求,严重妨碍了大学生就业。

  第二,过分关注文凭。

如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就越好,这样一来造成受聘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与所任岗位不相适应,造成人才的浪费。

有些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招聘教师要求研究生学历,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研究生实际中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

实际上,只要不是专业性很强的理论性研究工作,不少本科生或    14  者专科生都是能够胜任的。

  第三,存在性别歧视。

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往往会让单位在聘用女大学生后付出更多的劳动成本,结果造成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少招或不招女大学生,减少了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且很多单位在招聘女大学生时对相貌要求更为苛刻,还注明应聘女性的年龄、身高、体重,只录用年轻貌美的女性,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性别歧视。

  第四,生源地域歧视。

很多民营中小企业在招聘中表明,只招本地生源的毕业生,因为他们考虑到本地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习惯,对当地情况更为了解,甚至有一定的人脉关系网,能更好的做好业务。

有的行业也指出只接收本系统、本行业院校毕业的毕业生以及属于本系统职工子女的毕业生。

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和就业。

  3.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就业能力不强。

就业能力包括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我表达能力、求职技巧、社会实践能力等。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60%的学生认为在求职中最大的困扰就是缺乏相关工作经验。

在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也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最大的劣势在于缺乏工作经验。

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对自身劣势的认识评价高度一直,也反映了大学生对自我认识越来越客观理性。

此外,在求职中最大的困扰是“个人能力不足”和“求职技巧欠缺”的人也分别占29%和19%。

其中个人能力不足表现在一下几方面的人分别占到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15

      外语能力、环境适应能力。

  第二,职业规划缺乏。

在与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大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没有清楚的界定,大多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更谈不上也明确的职业规划。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企业文化、发展前景、职业培养等,包括对自己是找工作、考研升造、考公务员等都不明了,很多人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往往投放多份简历,什么都去试一下,考上了又违约不去,结果造成企业、学校、大学生多方的损失。

可见,职业规划是学校和大学生自身都应该非常重视,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方向。

  第三,求职途径单调。

目前大学生常用的就业渠道有:

校园和社会招聘、就业或官方网站、招聘广告、学校推荐、熟人介绍等等。

校园招聘往往收到学校的限制,到校园来的企业往往较为单一,像政法院校,来的大多数企业都招收法律相关专业学生或者更多的是公检法机构。

网站投简历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一般招聘单位都会预先设置好几个关键词,如果在填简历的过程中没有那几个关键词,你的简历也就被淘汰掉了,太以偏概全。

学校推荐一般是年级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比例很小;

熟人介绍,毕竟有关系和背景的同学也是少数,在求职过程中也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第四,自身期望过高。

大学生对自己期望过高,一方面来自于自己,没有正确估量自己的位置好高骛远,“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思想观念影响了毕业生。

此外,据2011大学生月薪期望值调查,本科生达到4500-5000元之间,比2010年的2500翻了一    16  番。

但大多数用人单位去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实际能力与薪资期望成反比;

另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家庭赋予毕业生的压力无形中给了毕业生沉重的包袱,特别是来自贫困山区的同学,好不容易供出一个大学生,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希望能考上公务员、进大企业来跳出农门、改变命运。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组合国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经验1.需求政策:

美国的就业激励  在就业激励方面,美国的体系最为完善。

美国联邦政府采取了免除或部分免除大学生上学期间的就学贷款,以此来激励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或从事特定的职业,比如在指定的社区、教会的中小学任职教师、社区特殊教育工作、全职护士或医疗技术人员、社区志愿者等。

除了联邦政府的政策之外,各州也有不同的激励政策。

并且美国非常鼓励创业精神,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政府、高校、社会组织通力合作,满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的良性发展。

    2.供给政策:

英国的青年新政  英国“青年新政”旨在帮助青年人找到永久性工作并帮助他们提高相应的长期就业能力。

参与这个计划的青年人,将获得政府在4个月内为其提供的广泛的支持服务。

如果在这4个月内,青年人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政府将会为他们提供四种帮助,可以任选其中一中参与,来完善他们的能力,包括参加全时教育与培训、参加志愿部门、参加环境部门、补贴就业。

通过继续学习与升造来适应社会需要。

      17  3.匹配政策:

日本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  日本政府采取了专门针对毕业生的措施,来促进就业匹配。

日本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为毕业生服务,已经行程了良性的运行机制,日本60%-70%的毕业生是通过学校就业服务机构这个主渠道就业的。

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公共就业保障办公室为毕业生提供特定的就业信息、就业咨询与配置等一对一服务。

对未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为他们专门提供与寻找工作有关的课程,并以外包的形式公司和指定学校提供职业培训,更好的适应公司需要。

并且日本各地就业保障办公室也为找到工作但工作不稳定的青年提供就业支持,主要包括职业咨询、就业指导、资质评估等。

日本还有公共人力资源开发机构为各类人员提供公共职业培训,这些措施都为青年的初次就业与持续就业提供了保障。

  完善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策1.政府多管齐下,优化大学生的就业“大环境”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是今后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因此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应在第三产业。

如今,政府应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鼓励办法措施,尤其是金融业、科研教育、IT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激发新型企业、微型企业的创办,刺激企业的创新动力,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同时,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政府要积极出台配套措施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18  的建立和发展,在政策上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绿色通道”,提高产业水平,增加相关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紧密衔接。

  合理调控外贸政策。

我国在世界贸易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子,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外贸,坚持深化对外开放,理性调控外贸依存度过高带来的产业结构失衡,从根源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于此同时,我国应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因为服务业市场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

从历史经验来看,服务业市场的的发展对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它既能扩展GDP的经济规模,又能降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同时服务贸易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可谓一举几得。

所以我们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和让优秀的外国企业“走进来”,在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适用最小化的同时全面优化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和竞争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积极创造就业环境。

为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各级政府要坚持市场取向,进一步优化毕业生就业体制,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严肃查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行为,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

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存在偏向招    19  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规定来避免这一现象,比如,对招聘应届毕业生达到一定人数的企业,实行相关的费用减免和税收优惠,以此来激励企业吸纳更多的应届毕业生。

也可以实行企业与高校的联合办学,企业向高校提高资金帮助、实践机会、岗位支持,学校针对企业需要的人才进行培养,提高其工作技能和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需要。

这样,不仅降低了企业开发和培养人才的成本,也增强了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解决就业问题。

  第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办微型企业。

国家和政府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大学生专门提供相关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市场分析、法律咨询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工商登记、税收、贷款、审批手续等发面给予特殊照顾和优惠,开辟绿色通道,设立创业基金。

鼓励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政府扶持各高校设立微型企业创业指导站,对申请创办微型企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提供小额优惠贷款、风险基金或投资担保,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

  第三,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西部地区就业。

高校可以利用暑寒假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山区进行支教活动,让他们了解到山区对人才的需要。

在政策上还可以通过考研考公务员加分、发放生活补贴、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西部就业。

比如,允许不迁移户口,享受当地政府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标准和医疗保险,把公务员的升迁与有基层工作经验联系起来,对一些专业安排必须到基层进行锻炼和学习,使西部、基层真正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