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3京剧趣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9396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3京剧趣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3京剧趣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3京剧趣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3京剧趣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3京剧趣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3京剧趣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Word下载.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3京剧趣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3京剧趣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3京剧趣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Word下载.docx

)对!

“趣”字是关键,这个字提示了我们这篇课文虽然是讲解京剧的相关知识,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趣的。

关于京剧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呢?

我们现在就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篇

1.简单介绍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还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甚至传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京剧的了解。

3.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将课文读正确,不回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学习,也可以问问同桌。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京剧的哪些特点。

4.教师出示字词,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驰骋尴尬彻底鲜明虚拟唯恐制服高妙

凸显无穷无尽约定俗成不可开交戛然而止风雨不透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趣谈“马鞭”。

(1)学生快速默读《马鞭》一文,圈画不懂的地方。

(2)结合阅读提示,思考从本篇文章中了解到了京剧的哪些艺术特色。

(3)教师补充资料,出示图片、京剧选段,学生欣赏后再默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补充文字资料。

趟马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摔叉、掏翎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动作的组合就是京剧的趟马。

趟马的形式多样,一般用来表示人物骑马的心情,或用来显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行动目的。

②播放视频资料。

京剧《追韩信》中韩信、萧何、夏侯婴三人在互相追赶时依次上场趟马片段。

《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的片段。

《金玉奴》中小生演员喝完豆汁后用嘴舔筷子片段。

(4)出示阅读思考卡,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阅读思考卡

A.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呢?

B.“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C.“马鞭”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D.文中除了讲到“马鞭”这种虚拟道具,还讲到了哪些虚拟道具?

是怎样过渡到对这些道具的介绍的?

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E.说说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5)汇报交流阅读思考卡上的问题,品析课文。

预设: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回答。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对于马鞭的产生、马鞭的作用和舞台效果都介绍得非常清楚。

阅读时要留心,找出对应的句子回答即可。

“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所以马鞭便产生了,这是一种虚拟的道具。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所体现的程度之深。

“彻底”指“全面的、充分的”,“彻底解决”和“无比漂亮”都包含着一种赞叹,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佩服的感情,这也说明“马鞭”是一种凝聚着智慧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学生应该已掌握找过渡句的方法:

过渡句一般在句段或段首。

文中的过渡句非常明显,学生很容易找到: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所以文中除了讲马鞭外,还讲了针线、饭菜等虚拟道具,这些虚拟道具是和鞋底、酒壶酒杯这样的实体道具配合使用的。

课题是《京剧趣谈》,“趣”是一个关键字。

所以此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觉得哪些地方有趣,这样能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趣谈“亮相”。

了解了京剧中道具的使用情况后,我们再来看看“亮相”。

(1)指名分段朗读《亮相》一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指出朗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教师出示相关视频资料:

亮相。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画自己觉得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先在小组内交流,若还不能理解再在班上提出来共同探讨。

预设难点一:

第1自然段中有几个加了引号的字,如“杀”“醒”“完”,这里的引号表示什么?

明确:

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因为舞台上的“杀”“醒”“完”都是虚拟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要加上引号。

预设难点二:

文中讲了哪两种“亮相”?

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课文中讲了两种亮相——静态的亮相和动态的亮相。

静态的亮相是在紧张而激烈的情节当中突然停下来,一切都像是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作用是以静显示武艺的高强,显示必胜的信心。

动态的亮相是双方正在交战时,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耍刀或枪。

这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作用是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预设难点三:

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几句话:

“这,哪里还是戏剧?

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

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

”你读完这几句话后有什么感觉?

你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这几句话仿佛一问一答,观众说出他的疑问,作者解答对方的疑问。

两个反问句写出了观众的吃惊,这其实也是我们的疑问:

耍兵器似乎和京剧的情节没有多大关系,为什么要这样呢?

经过作者的解答,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京剧自发展初就延续下来的,既使京剧表演更加精彩、有可观性,也显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章语言的通俗、亲切、自然。

(4)交流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3.创设小舞台,趣味表演。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京剧中一些有趣的知识,我们也观赏了一些经典的京剧片段。

现在让我们也来演一演,亲自体味一下京剧的魅力吧!

(1)出示几个关键词,同桌之间或小组内可以自己演一演。

骑马快奔绱鞋底主客饮酒静态亮相

(2)邀请几名同学上台表演。

(教师若能提前准备一些道具更好,如马鞭、鞋底、酒壶酒杯、假兵器等。

)四、质疑交流,拓展阅读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除了马鞭和亮相,有关京剧的有趣的知识还有许多。

比如京剧的脸谱与人物分类、京剧的音乐、京剧的服饰等。

京剧虽然有这么深厚的艺术底蕴,但我们一提到京剧,首先想到的京剧爱好者是老人,年轻人喜欢京剧的却不多。

有些人还说京剧是“老人的艺术”“过时的艺术”,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你认为京剧为什么不能普及呢?

其实不仅仅是京剧,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受众小、被人淡忘的尴尬处境。

听听学生的意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加强这方面的熏陶和学习。

教师要强调,我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要多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不要因为人云亦云而去忽略它、排斥它,要真正去了解它。

只有真正走近它,才能体会它的无穷魅力。

2.补充资料,出示一些关于京剧的关键词,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京剧的魅力。

京剧的四大基本功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

“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

“打”则指的是武功。

京剧的四大行当人们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京剧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

“生”“净”两行是男角色;

“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京剧的脸谱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一般来说,红色脸谱代表忠义;

紫色脸谱象征刚正;

蓝色脸谱代表勇猛;

黑色脸谱代表耿直;

绿色脸谱表示侠骨义胆;

白色脸谱表示奸诈、狠毒;

金、银二色脸谱则多见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

京剧界四大名旦“四大名旦”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投票选举产生的,前四名依次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梅、尚、程、荀四人在艺术上各具特色。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下搜集更多关于京剧的资料,欣赏相关表演。

有条件的话,可以到现场去看一场京剧表演。

【教学反思】

《京剧趣谈》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徐城北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出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是:

京剧是学生们比较陌生的领域,通过资料补充,对课文内容稍作细致了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京剧是我国流传最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戏曲剧种。

但是现在的孩子们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很少,在教学“学戏曲”这一单元里,我先问孩子们他们对戏曲的了解,很多孩子说他们听不懂戏曲里唱的是什么。

所以在教学中我先从听入手,比如在教学本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风趣诙谐的京剧《红灯记》导入新课。

然后我引导学生逐渐地体会听出京剧的韵味,听出唱词的精炼。

又给学生听了婉转、哀怨和节奏比较慢的《大雪飘》。

俗话说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听的次数越多的唱段会越喜欢。

看着孩子们对戏曲有所感兴趣了,我就鼓励孩子们上“中国京剧艺术网”,让他们搜集一些喜欢的唱段听,或者了解更多的京剧知识。

2.我对教学环节作了合理设计,让同学们在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的同时,参与实践和探究,唱一唱,做一做,念一念,说一说等等,在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的活动中获得了京剧知识,感受了京剧的魅力。

在讲解“马鞭”“亮相”以及名段欣赏的过程中,我通过恰当的开导,合理自然地融入了京剧的三个艺术特征“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同学们对京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论高度。

在他们参与实践时我及时地给予了语言鼓励,我知道,同学们在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他们能学得最好。

3.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习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

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的学习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为了让同学们辨别唱腔类别,我为大家学唱了一段《红灯记》选段,带动了大家学习京剧的热情。

在教唱京剧片段环节,我先唱一遍,再用钢琴教唱,化难为易,同学们旋律唱得准确,唱得都很投入。

三、不足之处

在整合学生材料方面要多加注意,还需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京剧艺术,进一步喜欢京剧艺术尽一份力。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首先课前播放视频《京剧经典唱段》,创设情境。

接着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看看文章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京剧的哪方面知识,然后小组合作学习:

读课文,画出知识点,列示意图,分析重点句子,找关键词,补充资料。

小组派代表把本组列的示意图写在黑板上,并向大家讲从哪些句子里学到的,并给大家讲所搜集到的资料,让同学们通过讲解,更多地了解京剧的知识,同时体会说明文章的表达方法。

最后拓展延伸。

——除了京剧,我国还有许多优秀的剧种,你还知道哪些剧种或剧目呢?

也可以给大家唱一唱。

(准备《花木兰》《女驸马》《红灯记》《花为媒》)。

 

类文阅读-23京剧趣谈

京剧脸谱(节选)

京剧舞台上,几千出戏,数不清的花脸角色,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画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脸谱。

脸谱看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实自有一套章法,也就是说各有各的谱。

如果从线条和布局来看,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白粉脸、太监脸以及小花脸,等等。

每一种脸谱虽画法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

以三块瓦脸的基本画法而论,即由眉子、眼窝、嘴窝这“三块”组成,其他画法大多从这三块瓦脸演变而来。

如十字门脸,即从脑门至鼻梁有一条黑道,俗称“通天纹”,与两只眼、眉连接起来像一个黑“十”字。

又如花三块瓦脸,即在夸张的眉眼中加一些颜色和装饰图案。

如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

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

曹操“面带奸诈”便是一副奸白脸。

京剧脸谱根据某种性格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以色定调。

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

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

紫色表示老实忠厚;

黄色表示凶狠勇猛;

蓝色表示桀骜不驯、刚强爽快;

白色表示奸诈多疑;

绿色表示骁勇鲁莽;

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

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

(选自《走进传统文化》)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

(2)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2.每一种脸谱都是从人的、出发,以、、、

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

3.用“”画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4.将脸谱的颜色及其性格和人物连在一起。

金银色刚正不阿程咬金

红色忠诚耿直关羽

白色表示庄严包拯

黑色骁勇鲁莽曹操

绿色奸诈多疑二郎神

5.京剧脸谱如果从线条和布局来看,大致可分为哪几种?

【参考答案】

1.

(1)铁面无私

(2)五花八门

2.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夸张美化变形象征

3.京剧脸谱根据某种性格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以色定调。

4.金银色刚正不阿程咬金

红色忠诚耿直关羽

白色表示庄严包拯

黑色骁勇鲁莽曹操

绿色奸诈多疑二郎神

5.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白粉脸、太监脸以及小花脸,等等。

砸锅

生活中,事儿没办好叫“砸锅”。

人们为什么这么说,“砸锅”最初指的是什么,它是因何而来?

“砸锅”一词源于戏曲行业,是戏曲界的行话。

在戏曲表演中,经常出现不同剧种的演员同台演出的现象,人们称这种现象为“两下锅”或“三下锅”。

这里的“两”和“三”指的是两种、三种;

“锅”自然指的是戏曲。

“两下锅”“三下锅”指的就是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表演形式。

采取这种演出方式,并不是说各种戏曲杂糅在一出戏中演出,而是各戏种独立出演,保持自身戏曲风格,同台不同戏。

通过这种形式,曲艺艺人们可以相互吸收借鉴其他戏曲流派的表演长处,完善自身戏曲的不足。

不同于上述表演形式,戏曲界还有另外一种“两下锅”。

它是将两种戏剧风格融为一场戏剧中,即同一出戏剧中,前半场用一种曲风演出,后半场用另一种曲风演出。

像这样的“两下锅”比较有名的戏曲有:

京派名家梅葆玖与豫剧名家马金凤合演的《穆桂英挂帅》;

京剧艺术家杨春霞与昆派艺术家蔡正仁合演的《桃花扇》;

京派李宏图和汉剧李仙花合演的《蝴蝶梦》等。

这种演出形式并不常见。

随着曲艺被广大国人接受,戏曲行业的一些行话也在大众中流传开来。

“砸锅"

开始指戏剧演出不成功,戏曲演员被观众喝倒彩,后渐渐引申为做事情失败。

如今,人们早已经淡化了它在戏曲中的内涵,而专指事情办砸。

(选自《图解国学知识全新图解版》)

1.在括号内填上不同的量词。

一()戏一()戏一()戏

2.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

3.“砸锅”一词源于戏曲行业是指,现在专指。

4.对“两下锅”“三下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不同戏曲的表演长处在一出戏中演出。

B.各戏种独立出演,保持自身戏曲风格,同台不同戏。

C.两三种戏曲形式融为一场戏剧中。

5.除了上文中的戏名,你还知道哪些著名京剧的名字?

(写出两个以上)

1.出台场

2.长处不足

3.戏剧演出不成功事情办砸

4.B

5.《锁麟囊》《贵妃醉酒》《四郎探母》

《23.京剧趣谈》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中“驰骋、尴尬、虚拟”等几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京剧表演的特点及运用的说明方法。

3.想象京剧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喜欢京剧吗?

说一说你喜欢的京剧名段吧。

2.教师板书课题点明“趣谈”。

“趣谈”是什么意思?

3.“京剧趣谈”是什么意思?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2、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不理解的词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词语。

2.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

3.再读一遍课文。

看看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

(一是利用虚拟的道具能演出得具有神韵,二是奇特的亮相表演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1.老师导语引入:

作为戏曲表演,要在舞台上展示各种生活场景。

但是,舞台的空间总是有限的。

要表现骑马的一个场景,应该怎样来实现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2.用虚拟的马鞭来表现骑马,成功吗?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演员用马鞭来表演骑马很成功。

主要表现在:

(1)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

(2)马鞭拿在手里,演员可以很自由地做出各种动作,表示出各种意义。

3.京剧中有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使用,为了说明这个事实,作者举出了哪两个例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然后回答。

五、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要求:

自读《亮相》一部分课文,看看作者讲出了京剧的什么艺术特色。

想象自己是一位解说员,要向外宾们介绍京剧的这种艺术特色,想一想,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按什么顺序来讲呢?

2.提示学生注意讲出以下两点:

(1)双方交战正激烈时,演员的动作忽然停止。

此时无声胜有声。

(2)双方交战,一方败阵逃走,另一方不去追,反而在原地耍“杂技”,凸显人物英雄气概。

3.学生当解说员,模拟场景练习解说。

4.思考讨论:

作者在介绍各种京剧艺术特色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京剧趣谈》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课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这篇课文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是非常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

1、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播放京剧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

京剧是我国流传最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戏曲剧种。

但是现在的孩子们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很少,因此,在教学中我先从听和看入手,播放有关京剧的视频,从视觉上让学生们感受京剧的魅力。

2.初读课文,体会“马鞭”和“亮相”的有趣。

在学生对京剧感兴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读课文,让学生讨论京剧里有趣的地方,引出书上重点“马鞭”“亮相”等有趣的地方,先让学生熟读,并想象其中的画面,再播放有关“马鞭”“亮相”等视频片段,让学生形成视觉冲击,让京剧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3.学唱京剧,亲身体会京剧的有趣。

在授课中我让学生学唱一段京剧,感受京剧有趣,我在讲解的基础上,找了几名同学演示京剧里的有趣的地方,例如,找几个同学学一学视频中播放的关于“马鞭”的片段。

学生们参与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在热烈的氛围里,学生们也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我全心投入,以真情感动学生,利用好课堂学习时间,如果要让学生在一堂课内真正有收获、有提高,引导他们全心投入学习之中是很重要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全情投入,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吸引。

在上本课时,我始终全神投入其中,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京剧艺术。

正是因为这样的引导,课堂上学生们的探求欲很高,在交流、学习中,学生们对于京剧艺术都有了更多的了解,达到了教学开始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虽然学生们体会到了京剧的有趣,但我觉得京剧艺术包括的内容非常多,而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所有一些重要内容只能被一带而过。

在这堂课教学中,能让学生对中国的国粹有初步的了解,真正让学生完全了解京剧,还有很大的欠缺。

今后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课程,我会积极地收集多方面的素材,争取在短的课堂时间里,补充进来更多的知识,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吸引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23.京剧趣谈》教学设计

课题

23.宇京剧趣谈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重点

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