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9021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卫生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

《环境卫生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卫生学重点文档格式.docx

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problems):

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

microcimate(小气候):

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湿度,温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有机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endocrinedisruptor(内分泌干扰物):

某些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调节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

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1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社会环境(socialenvironment)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

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从广义上讲,生态环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组成: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界

食物链(foodchain)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重金属(heavymetal)元素和难降解(degradation)的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高位营养级生物的体内,而使其浓度逐级在生物体内放大,即生物放大作用。

(水俣病、痛痛病)

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整体性(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都是起作用的)

2.开放性(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与其外界沟通,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自调控(①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

②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

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

4.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是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health)是指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一)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

(二)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四、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

一种是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另一种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一)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1.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2.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3.生物性迁移。

(二)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1.扩大暴露范围2.增加暴露途径3.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4.影响暴露剂量

暴露特征与反应:

1.影响总暴露量2.影响吸收率3.改变作用靶

剂量-反应关系:

(1)无阈值化合物(No-thresholdcompound)是指在大于零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有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零阈值化合物。

其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认为这类化合物无安全剂量。

(2)阈值化合物Thresholdcompound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低于其阈剂量则不产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多呈S形或抛物线形。

有两个阈值的化合物呈U形。

功能蓄积(functionalaccumulation):

有些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

多次重复暴露或长期暴露后,不在机体内蓄积。

但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产生的有害效应可逐渐累积,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这称为功能蓄积。

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的类型

1.相加作用additiveeffect2.协同作用Synergy

3.增强作用potentiation4.拮抗作用antagonism

健康效应谱(spectrumofhealtheffect):

指人群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在性质、程度和范围上所表现出的征象。

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

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

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

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riskassessment,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

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暴露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

高危(险)人群(highriskgroup):

敏感人群和高暴露人群。

如吸烟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交通警察是汽车废气和铅危害的高危人群

environmentalresponsegene(环境应答基因):

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environmental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EDC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environmentalepidemiology(环境流行病学):

是应用传统流行病学的方法,结合环境与人群建康关系的特点,从宏观上研究外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人体接触某一有害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暴露(exposure)

外剂量(externaldose)环境介质中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如接触的时间、途径等),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内剂量(internaldose)机体内已吸收的污染物的量。

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effectivedose):

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

当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影响到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

1急性危害Acutehazard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2慢性危害Chronichazard环境中有害污染物(因素)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3致癌致畸作用

第三章大气卫生

大气圈Atmosphere:

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厚度2000~3000Km以上。

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5层:

1对流层(10-16KM)1)气温水平,垂直运动;

2)h↑,t↓

3)重量,3/4;

4)气象变化的主要发生层。

2平流层(16-55KM)上部:

h↑,t↑;

同温层 h↑,t→

3.中间层(55~85Km):

h↑,t↓4热成层(85-800KM)5散逸层(800KM以上

空气的离子化Airionization:

指大气分子或原子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过程

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中,当污染物的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浓度超出大气卫生标准的要求,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影响或危害时,叫大气污染

污染源:

1自然污染源

2人为污染源:

1)工农业业污染:

燃烧染料,排放污染物2)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3)交通运输4)其他:

地面尘土飞扬、意外事件

总悬浮颗粒TSP(totalsuspendedparticulates):

指粒径≤100µ

m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液体与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可吸入颗粒IP(inhalableparticulates)Dp≤10µ

m,因其能进入人体呼吸道而命名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1排出量:

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

2排出高度:

烟囱本身高度+烟气抬升高度

3与污染源的距离:

污染物排出后经过的距离越远则烟波的断面越大,稀释程度越高,因而浓度越低

4排出方式

二、气象条件

1风和湍流Windandturbulence是一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像大气中的动力机器起着输送和扩散有害气体及微粒的作用。

湍流强,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2.气温:

大气稳定度表示大气垂直运动的程度。

与γ、γd二者的相对值等因素有关:

γ>

γd 不稳定状态;

波浪型γ=γd 中性状态;

γ<

γd 稳定状态;

锥型γ<

0 逆温极稳定状态;

扇型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形成上层气温高于下层气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3.气压:

4.气湿5.降水、雨雪

三、地形条件1.山地和谷地2.海风和陆地风

城市温度高于郊区的现象,在气象学上通常称为城市的“热岛效应”。

二次污染(secondarypollution):

某些污染物进入大气环境后,本身没有消失,一旦转移后的环境发生一些变化,该污染物仍可回到原先的大气环境,对该大气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pollutants:

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受到化学作用或光化学作用,本身产生了各种化学变化,转变成毒性比一次污染物更大的化学物质

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经呼吸道2经消化道3经粘膜或皮肤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1)急性危害:

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大量进入环境,使得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出现不良反应

1烟雾事件:

煤烟型和光化学烟雾:

Photochemicalsmog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型

2生产事故

2)慢性危害:

环境中有害因素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1影响呼吸系统功能(COPD)2心血管疾病3降低免疫功能4引起变态反应

大气污染的间接健康危害

1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2温室效应:

A海平面上升,冰雪覆盖面积缩小;

B加速大气中反应,臭氧浓度增加,促进酸雨形成C热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D虫媒传染病流行范围加大

3酸雨:

降水的PH值小于5.6就是酸雨,我国是属于硫酸型酸雨,酸雨成因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向大气排放SO2和NOX气体,这些气体可被热形成的氧化剂或光化学产生的自由基氧化转变为硫酸和硝酸其主要对土壤和植物危害;

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此外还可以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

防治对策:

控制二氧化硫的污染

4臭氧层破坏:

皮肤癌、白内障机会增多;

消耗臭氧层的主要有N2O\CCL4\CH4以及CFCS,减少臭氧层破坏就要限制以上气体的排放。

温室效应:

greenhouseeffect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基准Criterion:

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

标准Standard:

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直接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影响的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它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

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dailyaverage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

指任何一天内多次测定的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

一次最高容许浓度:

momentary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

任何一次短时间采样测量结果的最高容许值

大气卫生防护措施

一规划措施

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2加强绿化3加强对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

二工艺措施1控制燃煤污染2加强工艺措施,减少废气排放

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及主要方法?

1不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应对人体健康无不良影响4选用最敏感指标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方法:

1大气中有害物质嗅觉阈和刺激作用域的确定

2毒理学实验3流行病学方法4快速计算方法5健康危险度评价

第四章水体卫生

水资源(waterresources):

是指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天然水所含物质:

①溶解性物质,如钙、镁②胶体物质如硅酸胶体

③悬浮物质,包括粘土、砂、细菌、藻类及原生动物等。

天然水资源分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类。

降水(precipitation)是指雨、雪、冰雹,水质较好、矿物质含量较低,但水量无保证。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季节分配也很不均匀;

卫生学特点:

1)大气质量影响降水质量:

如酸雨等。

2)来源:

如海水含碘量高等。

地表水(surfacewater)是降水在地表径流和汇集后形成的水体,包括江河水、湖泊水、水库水等。

①由于地表水与当地地质长期接触,地表土壤中的物质会溶解在地表水中。

②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是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最主要因素。

地下水(undergroundwater)是由于降水和地表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到地面以下而形成。

卫生学特点:

地下水水质直接受地表水水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物理性状指标

(一)水温

(二)色(三)臭和味(四)浑浊度

水浑浊度(turbidity)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浑浊度的标准单位是以1L水中含有相当于1mg标准硅藻土形成的浑浊状况,作为1个浑浊度单位,简称1度。

化学性状指标

(一)pH值:

天然水的pH值一般在7.2~8.5之间。

(二)总固体(totalsolid)是指水样在一定温度下缓慢蒸发至干后的残留物总量,包括水中的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

(三)硬度hardness:

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3(mg/L)表示;

水经煮沸后能去除的那部分硬度称暂时硬度,永久硬度指水煮沸后不能去除的硬度。

(四)含氮化合物

NH3

NO3

污染新陈状况

新近污染

陈旧污染

(五)溶解氧(dissolvedoxygen,DO)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

(六)化学耗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

(七)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oxygendemand,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以20℃培养5日后,1L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5日生化需氧量(BOD205)。

清洁水生化需氧量一般小于1mg/L。

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1.指示菌Indicatorbacteria:

具有代表微生物污染总体状况的菌种称为指示菌。

2细菌总数(bacteriacount)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小时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

3大肠菌群(totalcoliforms)是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小时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水体污染(water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一)工业废水

(二)生活污水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由于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红色、绿色、蓝色等,这种情况出现在淡水中时称水华(waterbloom),发生在海湾时叫赤潮(redtide)。

(三)农业污水(四)其他固体废弃物等

各种水体的污染特点

(一)河流:

污染程度取决于河流的径污比(径流量与排人河流中污水量的比值)

(二)湖泊、水库:

水面宽阔、流速缓慢、沉淀作用强,稀释混合能力较差,水交换缓慢。

(三)地下水:

地下水污染过程缓慢。

但流动极其缓慢、微生物含量较少,自净能力较差。

(四)海洋:

污染源多而复杂;

污染范围大

水体自净(self-purification)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水体自净的机制

1.物理净化:

通过稀释、混合、吸附、沉淀等改变污染物的浓度分布

2.化学净化:

由于进入水体的污染物与水中成分发生化学作用,致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毒性消失的现象

3.生物净化:

生物通过它们的代谢作用分解水中污染物,使其数量减少,直至消失

如下图:

Cp点为溶解氧的最低点,在此点之前,耗氧作用大于复氧作用,水中溶解氧逐渐降低,水质逐渐恶化。

Cp点以后,复氧作用大于耗氧作用,溶解氧逐渐恢复,水质逐渐好转。

Cp点溶解氧含量大于地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数值(4mg/L),表明废水中耗氧有机物的排放未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

反之则水质严重恶化、变黑发臭

水体污染的危害

一、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1.介水传染病:

水体受生物性致病因子污染后,居民常通过饮用、接触等途径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最常见的疾病包括霍乱、伤寒、痢疾等。

2.水体富营养化

二、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汞污染与水俣病(慢性甲基汞中毒)

三、物理性污染的危害:

(一)热污染

(二)放射性污染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

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infection):

介水传染病就是由于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

特点:

1流行呈爆发型,多数病人多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

2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类

3多发生在农村地区,饮生水者多见传

4一旦对污染的水源采取有效措施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道得到控制。

5流行病学调查可找到水源污染的途径,水质一般细菌学检查有异常改变。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原则

1.流行病学上安全。

2.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无害

3.确保水的感官性状良好4.经济技术上的可行。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常规项目主要为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性指标2毒理学指标3细菌学指标4放射性指标

水源选择原则:

1水量充足2水质良好3便于防护4技术经济合理

水源卫生防护

地表水:

1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严禁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2取水点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水域不得排放废水污水

地下水: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严禁排入渗坑或渗井,人工汇灌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要求

水质处理;

水质净化和消毒;

净水原理;

氯化消毒原理。

混凝沉淀Coagulationprecipitation:

在天然水中加入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相互粘附聚合成较大颗粒,然后从水中沉淀下来

原理:

压缩双电层作用;

电中和作用;

吸附架桥作用;

过滤Filtration:

指浑水通过滤料层水中悬浮颗粒和微生物等杂质留在过滤层上或过滤层中,达到净化过程。

氯化消毒Chlorinationdisinfection:

含氯制剂加入水中生成次氯酸,体积小为中性分子,较强渗入细胞壁功能,同时又是强氧化剂,损害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

第六章土壤卫生

土壤中的背景值(backgroundlevel)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背景值的意义:

评价化学污染物对土壤污染程度的参照值;

是制订土壤中有害化学物质卫生标准的重要依据;

是评价土壤化学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重要依据;

也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

环境容量(environmentcapacity)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对该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

腐殖质(humus)即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是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

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吸附性、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等。

土壤污染(soilpollution)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土壤污染的基本特点:

1.土壤污染的隐蔽性;

2.累积性与地域性;

3.不可逆转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