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桂走廊石器晚期遗存看舜帝死葬苍梧之野的真实性Word下载.docx
《从湘桂走廊石器晚期遗存看舜帝死葬苍梧之野的真实性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湘桂走廊石器晚期遗存看舜帝死葬苍梧之野的真实性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于苍梧之野。
”此段文字记载于由西汉礼学家戴德汇集孔子与弟子问答录编纂而成的《大戴礼记·
五帝德》中。
孔子虽然明言舜帝葬于苍梧之野,但没有说明苍梧之野的具体方位。
这就给后人留下了争论的空间。
但是汉代以前的学者基本上是认为苍梧之野在南方,舜帝陵墓在江南九嶷山,也就是今湖南南部宁远县的九嶷山。
具述如下:
《古本竹书纪年·
五帝纪》:
“帝葬苍梧。
”《竹书纪年》系战国时期魏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述从夏禹以前至魏哀王时期的历史。
晋代从河南汲郡古墓发掘出土,经荀勖、和峤等人整理成书,唐代逐渐散佚。
宋代复现全本《竹书纪年》,但系伪造。
清人从宋以前古籍中辑录《竹书纪年》佚文,编成《古本竹书纪年》,可窥原书之部分。
此段佚文辑自宋·
罗泌《路史·
发挥五》引《竹书》。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但其史料多为战国以前。
其《海内经》言道: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海内南经》云: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大荒南经》云:
“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墨子》是战国末期墨家创始人墨翟及其弟子的著作言论汇编,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其《节葬下》说:
“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领,谷木之棺,葛以缄之,已葬而市人乘之。
”又唐代刘赓《稽瑞》引《墨子》佚文云:
“舜葬于苍梧之野,象为之耕。
”这表明,《墨子》所说的南己之市与苍梧之野为同一处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撰写而成,其《孟冬纪·
安死》言:
“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
”东汉高誘注:
“市肆如故,言不烦民也。
传曰舜葬苍梧九疑之山,此云于纪市,九疑山下亦有纪邑。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121年)召集门客所撰写,其《修务训》说:
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
”《齐俗训》说:
“昔舜葬苍梧,市不为变其肆。
西汉武帝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其《秦始皇本纪》记载: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
……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
”其《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在出任孝文园令后(约在武帝元狩五年)作《大人赋》,中有“吾欲往乎南嬉,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虞舜于九疑”之辞。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帛画《地形图》,在现湖南宁远九疑山位置绘有九根柱状物及五个“∧”形屋顶,旁注“帝舜”二字。
该墓的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
这些资料均表明,虞舜死葬于南方苍梧之野之说,自春秋末年就得到包括孔子及其门徒、墨子及其门徒、吕不韦门客、淮南王门客、司马相如在内的主流学者的相信。
故司马迁(前145~前90)作《史记·
五帝本纪》时就作出结论:
“(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东汉郑玄对《礼记·
檀弓上》“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的注解是:
“舜征有苗而死,因留葬焉。
《书》说舜陟方乃死。
苍梧于周南越之地,今为郡。
”而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的“卒于鸣条说”基本上无人附和。
到魏晋时期皇甫谧(215~282年)编写《帝王世纪》时更是将鸣条地望也放到了苍梧之野附近,说:
“舜年八十一即真,八十三而荐禹,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五年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
殡以瓦棺,葬苍梧九疑山之阳。
是为零陵,谓之纪市。
在今营道,下有群象为之耕。
至此,可谓诸说归一。
到了南宋,随着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舜葬海州苍梧山,近莒之纪城”的说法,但信者寥寥,因为在海州苍梧山没有任何舜祠、舜墓之类的遗迹和传说。
明人李贽在《疑耀》中对此有很精到的驳斥,此不赘述。
(二)湘桂地区与舜帝有关的纪念建筑及民间传说
舜帝死葬于苍梧之野后,历代受到官府的祭奠和人民的怀念。
据文献记载,自夏代开始,中原帝王就经常对九疑山舜帝陵进行祭祀。
《清一统志》载:
“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山而祭舜。
”浙江会稽则有人民自发建造的望陵祠。
2003年9月~2004年4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九疑山隔江村山门脚古遗址考古发掘出夏代的祭坑,出土了象征权杖的石钺、石镞、石斧等众多文物,这就证实远在夏代九疑山就已经有了祭舜陵活动。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一月南巡狩至于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汉武帝元封五年冬南巡狩至于盛唐(县名,属南郡),“望祀虞舜于九嶷”。
自汉以后在九嶷山下建有祭祀舜帝的舜祠,自古禁樵采并设有守陵户。
现在还保存下来的有关遗迹有湖南宁远九嶷山舜祠、舜陵;
湖南洞庭湖君山湘妃祠、二妃墓;
湖南零陵鼻墟;
广西桂林虞山舜帝庙;
广东始兴鼻天子塚。
1、湖南宁远九嶷山舜祠、舜陵
清吴传祖《九疑山志》载:
“舜庙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盖三代时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土坛犹存。
秦时迁于九疑山中,立于玉琯岩前百步。
洪武四年(1371),翰林编修雷燧奉旨祭祀,迁于舜源峰下。
”《前汉书·
王莽传》载:
孺子婴居摄五年(公元6年),王莽下令于九疑山修建“虞帝园”,“四时致祠其庙”。
东汉應劭《风俗通义》卷6记载:
“昔章帝時,零陵文學奚景於冷道舜祠下得生白玉管,知古以玉為管,後乃易之以竹耳,夫以玉作音,故神人和鳯皇儀也。
”可知在汉代在九嶷山就立有舜祠。
2004年湖南考古工作者在九嶷山玉琯岩前发掘出唐、宋两朝祭祀舜帝的陵庙遗址,并发现其下还有汉代遗址,证明所记非虚。
遗址呈南北向、东西向叠压,其南北建筑分布区直线距离超过150米,依次为寝殿、正殿、六宗殿、配享殿、厢房。
正殿和两边厢房为九开间、五进式,符合古代帝陵“九五至尊”的建筑规制。
其中,正殿面积有876平方米,寝殿有412平方米,其规模在古代陵庙中十分罕见。
舜帝陵一名永陵,其位置原本“在九疑之中”,难以确指。
宋王存等撰《元豐九域志》卷六及祝穆撰《方輿勝覽》卷二十四曾明确记载“在九疑山女英峯下”,并引《寰宇記》云:
自古禁樵採,置守陵六戸,但只是缩小了范围,具体位置仍然无法确指。
2、湖南洞庭湖君山湘妃祠、二妃墓
湘妃祠(又名湘山祠)和二妃墓,均位于洞庭湖中君山东侧,为湖南最早的祠墓建筑之一。
早在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就根据民间祭祀神鬼的乐曲而写成《九歌》,其中有《湘君》和《湘夫人》二首就是祭祀舜和二妃的。
《山海经·
中次十二经》还有“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的记述。
《史记·
始皇本纪》云: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
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能渡。
上问博士曰:
‘湘君何神?
’对曰:
‘闻之:
尧女,舜之妻,葬此。
’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遂自南郡由关武归。
”《博物志》、《水经注》、《群芳谱》等书说,舜之二妃——娥皇、女英——随舜南巡,舜死于苍梧后,二妃悲痛之极,投湘江而死。
唐代巴陵县令李密思《湘君庙纪略》载:
“昔人有立湘君祠于此山,复谓之君山,其庙宇为秦王毁废后,亦久无构置。
”可见秦代以前就已有湘妃祠,祠里供奉湘妃--虞帝二妃。
3、广西桂林虞山舜帝庙
桂林北部有一山名叫虞山,山下原有舜庙。
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记载:
“舜祠在虞山之下,有澄潭号皇潭。
古老相承,言舜南巡曾游此潭。
”明戴中虞山题诗记云:
“桂林何为而有虞山舜帝庙,说者谓舜巡狩至此,后人景仰,故名其山,立其庙,以崇祀典也。
山之阴有洞曰韶音,山之阳有亭曰南熏,亦皆兹意。
”张谰亦有诗云:
“古庙巍巍近碧湾,圣躬端拱殿中间。
曾闻班瑞朝群后,遥羡敷文靖八蛮。
辇路?
深芳?
合,韶音岁久洞门关。
重华大德人咸仰,?
事苍梧竟不还。
”但虞山舜庙的始建年代已很难确指。
明邝露《游虞山记》云:
“虞山帝祠,秦松夹道,……其碑,晋有庾阐之叙,后魏有温子升之碑,……”庾阐之叙即东晋庾阐之《虞舜像赞并序》,温子升之碑即温子升之《舜庙碑》,欧阳询《艺文类聚》均收录。
其中温子升《舜庙碑》云:
“陟方之驾遂往,苍梧之窆不归。
爰自先民,实存旧庙。
”又唐韩云卿虞山舜庙碑云:
“帝舜……在位五十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南人怀思,立祠祷祭,历夏、殷、周、秦,拒乎有国,凡更十姓,享奠不替。
”二人都认为虞山舜庙自古即有。
这虽未必可信,但虞山舜庙在东晋时就已存在很久却是肯定的。
舜南巡至此的传说当然要比庙的出现早得多,完全可能自古即有。
4、广西桂林双女塚
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记载,桂林府城北十里有双女塚,“俗传舜妃寻帝,卒而葬于此。
塚高十余丈,周回二里余。
”现已无遗迹可寻。
君山二妃墓则遗迹尚存,但并不能就此断定二妃遗体一定葬于君山。
很可能是二妃投江后遗体没有找见,属下遂立衣冠塚以示纪念,故两地皆有二妃墓。
5、湖南零陵鼻墟
舜之弟名象。
象与舜本来不和,但在舜的感化下最终和好,故《楚辞·
天问》有“舜服厥弟”之语,《孟子·
万章》亦云:
“象至不仁,封之有庳。
”有痺的所在,据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转引王隐《晋书》所云,是“大泉陵县北部东五里”的“鼻墟”(在今零陵县北)。
《越绝书》、《论衡》、《括地志》均记述有这样的传说:
舜葬九疑,象来至此,为舜耕,为民田。
6、广东始兴鼻天子塚
宋·
罗泌《路史》卷三十六《发挥五·
辨帝舜塚》注引《幽明录》云:
“始兴有鼻天子塚、鼻天子城,……昔人不明为何人,乃象塚也。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九《坟语》记载:
“始兴县南二十里,有鼻天子塚,或以为象。
”但屈大均同时记载了另一种说法:
“或曰:
按越灭吴,遂有南海,其后越为楚所灭,越王子孙自丹阳皋乡人始兴,有皋天子城。
其曰鼻天子墓者,或越王子孙死葬始兴,因称墓曰皋天子不可知。
鼻者,皋字之讹也。
曰天子者,句践大霸称王,其子孙因僭称天子也。
则亦一说也。
”其实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怀疑。
明李贽《疑耀》卷六言:
“《幽明録》始兴有鼻天子冡、鼻天子城,今《统志》亦载之。
……余窃惑之。
《统志》又云始兴鼻天子墓昔人掘之,见铜人数十,拥笏列侍,器饰皆金银,俄闻墓内击鼓大呼,惧弗敢取而返。
夫铜人狥葬乃出扵末代,非有虞之世所宜有也,此鼻天子非象明甚。
”明方以智在《通雅》卷十四中径言:
“始兴之鼻天子冡非象庳也。
”但二人对象封于有庳均无异议。
(三)质疑及考辨
大约从唐代开始,一些学者如唐代的刘知己、北宋的罗泌、司马光等开始对舜葬苍梧之说提出怀疑,但怀疑的理由并不充分。
唐代刘知己撰《史通》,在《疑古篇》对舜帝南巡提出怀疑:
“舜必以精华既竭,形神告劳,舍兹宝位,如释重负,何得以垂殁之年,更践不毛之地乎?
”北宋的司马光也说:
“虞舜在倦勤,荐禹为天子,岂有复南巡,迢迢渡湘水?
”根据《古文尚书》、《史记》、《大戴礼》、《帝王世纪》等书的记载,舜死时已是百岁高龄了,因此刘知己和司马光的怀疑不无道理(商周断代工程推定,舜生于公元前2173年,卒于公元前2073年)。
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应该辩证看待。
首先,如果我们相信古籍关于舜帝南巡时年纪的记载,那么似乎就不应该怀疑关于其南巡而死的记载;
其次,古人对于上古帝王年纪的记载多数是不准确的,往往有夸大年岁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年代久远且没有准确纪年的原因,但对于大事件的记载则大致是可信的,如对于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尧帝与丹朱的丹水之战等。
以舜帝王之尊,且其时代较炎黄为近,其死葬之事应该不会有大的谬误。
何况汉代及其以前的古籍对舜死于巡狩或勤民事而死的记载众口一词,如《书·
舜典》记载舜是“陟方乃死。
”《墨子·
节葬下》记载舜是“西教乎七戎,道死。
”《国语·
鲁语上》记载舜是“勤民事而野死。
”《淮南子·
修务训》记载舜是“南征三苗,道死苍梧。
”第三,如果舜帝真活到百岁,其以百岁之躯践不毛之地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虞舜”之“虞”的本意,根据《书·
尧典》的记述,应是猎夫的意思。
舜“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虎狼不犯,虫蛇不害”,也正是作为一个出色的猎夫所应具有的本领。
舜壮年时如此神勇,居位后又坚持五年一巡狩,身体看来是比较健壮的,并非全无以百岁高龄仍能出巡的可能。
古今中外也不乏证据确凿的百岁寿星,如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生于隋开皇辛酉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寿高101岁(公元581~682);
法国女寿星詹妮·
路易·
卡门(JeanneLouiseCalment)寿高122岁半(1875~1997),100岁时还在骑自行车;
日本男寿星泉重千代寿高121岁(1865~1986),一直工作到105岁;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西岸银坑村的女寿星李彩容,寿高120岁(1885~2006),2003年118岁时还能游览北京八达岭长城;
巴西女寿星玛利亚·
卡尔莫,1871年出生,2000年去世,寿高129岁,被誉为“巴西人祖母”;
乌兹别克斯坦女寿星尤苏波娃1880年7月1日出生的,2009年1月仍然在世,其年纪已达128岁。
因此,虞舜活到100岁并非不可能,以舜年岁已高作为其不能巡狩从而不可能死在南方苍梧之野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北宋罗泌提出的怀疑理由是:
“夫苍梧自非五服,人风婐划,地气髙瘴,在虞夏乃无人之境,岂巡狩所至耶?
”这个理由在今天看来已不值一驳。
首先,从古文献记载来看,古苍梧之野地区,也就是今南岭南北地区,在五帝时代并非无人之境。
五帝本纪》云:
“帝颛顼时,南至交趾。
”《书·
尧典》云:
舜“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
这里的“至”,当然还只时指颛顼的势力或影响所及。
这个“交趾”和“南交”,也许还不是指马援所征的交趾,但在《禹贡》划定的九州之一荆州以南也就是南岭及其以南地区应是肯定的。
可见自颛顼至舜时期岭南地区已笼统地包括在“中国”的版图之内。
又《山海经·
海外南经》云:
“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
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郭璞注:
“讙兜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祀之。
”又注“三苗国”云:
“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
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
”此南海当指今广西东部至广东一带地区。
可见尧舜之时岭南地区已有北方部落迁居。
又据《逸周书·
王会解》及所引商伊尹佚文,在商周时期苍梧之野地区的“仓吾”部落是接受商王和周王统治并履行纳贡义务的重要方国之一,据此可以推测在虞夏时期仓吾部落可能已经活动在苍梧地区。
其次,考古发掘表明,早在距今数万年前就有人类在岭南地区居住,如距今3万年以前的广西柳江人、宝积岩人和广东罗沙岩人;
到距今万年前后,岭南地区的居民甚至早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居民发明了陶器,如在广西桂林庙岩遗址、大岩遗址、甑皮岩遗址和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都发现年代超过万年的陶器。
到了四五千年以前,北方部落也有迁入了,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白陶等都被认为是从北方长江流域传入的。
因此,舜帝是完全有可能在百岁高龄出巡并巡狩到南方苍梧之野的,当然也就完全有可能死在南方苍梧之野。
既然史籍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后人也就不应该妄加否定。
二、古文献记载的三苗南迁
事实上,虞舜以百岁高龄巡狩南方,并非如秦始皇巡狩般游山玩水,而是情非得已。
虞舜巡狩的原因,《墨子》说是“西教乎七戎”,《淮南子》则说是“南征三苗”,其实指的都是同一回事,即教化和收服反叛失败后逃亡到西南地区的三苗部落。
据传,舜帝生前曾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歌,以表达他征服南方的雄心: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一)三苗探源
三苗,又称有苗,是中国五帝时代一个著名的部落,曾长期与唐虞部落争战。
关于三苗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尚书·
吕刑》:
“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孔传云:
“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不用善化民而制以重刑,惟为五虐之刑,自谓得法。
”孔颖达疏引郑玄云:
“苗民即九黎之后。
”又引韦昭云“三苗,炎帝之后,诸侯共工也,三苗之主实国君也。
”宋郑樵《通志》卷二《五帝纪》亦引韦昭云:
“三苗,炎帝之后,诸侯也。
尧舜之时,诛讨有罪,废絶其世,不灭其国,立其近亲绍其先祀,所以有苗国歴代常存,屡不从化。
”但韦昭注《国语》卷十八《楚语下》又说“三苗,九黎之后也。
髙辛氏衰,三苗为乱,行其凶徳如九黎之为也。
尧兴而诛之。
”可见韦昭并无定论。
笔者以为,从《尚书·
吕刑》及《国语·
楚语下》的原文来看,并没有明说三苗是九黎之后,而只是说“复九黎之德”,即是说继承了九黎的所作所为。
九黎居少昊之墟,在今山东省境,属东夷族,而三苗地域从未见于山东者,故郑玄的三苗乃九黎之后之说不足为信,韦昭的炎帝之后之说倒是值得重视。
现代许多学者认为长江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属于三苗文化。
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95年,主要分布在湖北全境和湖南西北部,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地区,东、西面均未越过湖北和湖南地界。
石家河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1950年,其分布范围与屈家岭文化大致相同,但其发展水平高于屈家岭文化,已出现冶铜,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和地域与古籍记载的三苗年代和地域大体一致。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以及近年新发现的高庙文化应归属于炎帝祝融文化。
笔者认为,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既是炎帝祝融文化,也是三苗文化,因为三苗本是炎帝之后。
屈家岭文化时代较早,当属于炎帝祝融文化;
石家河文化年代较晚,当属于三苗文化。
从文化特性上看,两者都属于稻作农业文化,而在传说中稻作农业是由神农氏亦即炎帝发明的。
关于此一问题,笔者将撰专文讨论。
(二)三苗与尧舜禹的战争
关于三苗与尧舜禹的战争,古文献有大量记载,略述如下:
司马迁《史记·
“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
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
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舜典》:
“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大禹谟》:
帝曰:
“咨,禹!
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
“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民弃不保,天降之咎。
肆予以尔众士,奉辞罚罪。
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
益赞于禹曰: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
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慄,瞽亦允若。
至诚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
“俞!
”班师振旅。
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孙膑兵法·
见威王》:
“尧有天下之时,诎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国四。
故尧伐负海之国,而后北方民得不苛;
伐共工而后兵寢不起;
尧身衰而治屈,胥天下而传舜,舜毄讙收,方(放)之宗(崇),毄归(鲧)方之羽,毄三苗,方之危,亡有户(扈)是(氏)中国。
有苗民存?
为弘(强)。
舜身衰而治屈,胥天下而传之禹,禹鑿孟门而通大夏,斩八林而焚九?
西。
西而并三苗。
《吕氏春秋·
召类》:
“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舜却苗民,更易其俗。
《战国策·
魏策》载吴起对魏武侯述及三苗在禹时所居的具体区域,云:
“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帝王世纪》记载:
“有苗氏负固不服,舜乃修文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
《说苑·
君道》:
“有苗氏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
谕教尤未竭也。
乃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
从这些记载来看,三苗与尧舜禹的战争应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虞舜并不是完全靠武力征服三苗。
他还采取过怀柔政策。
这为他晚年南巡打下思想基础。
据古本《竹书纪年·
五帝纪》,“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这些征兆犹如《窦娥冤》中的咒语,可见上天也不忍看到三苗的灭亡。
虞舜“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降服三苗,也算是遵从上天的仁慈,故历来受到人们的赞颂。
(三)三苗逃入南海
舜禹最后运用“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恩威并施降服了三苗,但只是一部分三苗,这部分三苗被舜禹安置到西方的三危之地,成为后来的西羌先祖。
据《后汉书·
西羌传》云: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
还有一部分三苗并没有臣服,他们弃地南迁而去。
海外南经》: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
一曰三毛国。
”东晋郭璞注云:
“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
”赤水即今红水河,赤水之东即今红水河之东,按方位大约在今桂东至广东一带。
又,南海并非指今南中国海,而是很可能与秦代设置的岭南三郡之一的南海郡存在某种关系。
若如此,则南海亦当指今广西东部至广东一带。
另据《太平御览》引《外国图》:
“昔唐以天下授虞,有苗之君非之,苗之民浮黑水入南海,是为三苗民,去九嶷山三万三千里。
”香港郭伟川先生认为其为海南岛苗族来源。
不过即便如此,进入海南岛的三苗也应该是逃到广西东部和广东的三苗中继续南迁的一支。
(四)虞舜南巡狩是为了继续征服三苗
既然三苗逃亡岭南,而虞舜又想感化三苗,那么虞舜南巡就是顺理成章之事,其死于巡狩途中也是符合情理的结果。
至于三苗逃入南海和虞舜南巡的时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夏商周三代纪年,夏代纪年的开端为公元前2070年,那么如此就可以确定,虞舜南巡及死亡时间当在此前三年即公元前2073年,三苗战败南迁的时间当在公元前2073年之前,虞舜与三苗的战争则当发生在虞舜执政的50年间即公元前2122至2073年。
三从湘桂走廊的考古发现看舜帝死葬苍梧之野的真实性
以上考证足以表明,古文献关于三苗南迁和虞舜南征三苗死葬苍梧之野的记载是可信的。
但是,争论之所以存在而且存在上千年,是因为后人总是抱着岭南在上古时代乃蛮荒之地的成见,以为虞舜无必要前往蛮荒之地。
然而时至今日还有人不愿相信,那即使不是受疑古思潮影响太深而近于走向历史虚无,也是对当代考古成果的无知。
为此,有必要把岭南考古成果加以介绍,以证历史之不谬。
(一)湘桂走廊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1999年在广西资源县延东乡晓锦村后龙山上发现的晓锦遗址,是目前在南岭山地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
从地理上看,晓锦遗址位于南岭之首越城岭北侧,资江上游。
资江古称夫夷水,发源于越城岭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