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每日一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67750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每日一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每日一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每日一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每日一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每日一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每日一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地理每日一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每日一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每日一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实践应用

资源勘探

石油、天然气

地下水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

原因

岩层封闭,为“储油气构造”

底部低凹,易存水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

工程建设

挖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大坝、铁路等

稳定,无地下水,相对好挖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大坝易坏,水库水易渗漏,铁路遭破坏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

A.花岗岩形成早于石灰岩B.乙为断块山

C.甲位于向斜槽部D.地形主要为山地

2.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 ②断层破碎带 

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 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1.C2.D

【解析】1.花岗岩侵入石灰岩,所以花岗岩晚于石灰岩形成;

乙处为侵蚀后形成的山地;

甲为向斜槽部;

该处海拔在500米以下,为丘陵。

2.图中在丙断层处可明显看到相对位移以及破碎带。

读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板块共有

A.1块B.2块

C.3块D.4块

2.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A.冰岛B.非洲东部

C.太平洋西岸D.大西洋西岸

本题组出错的原因:

一是没有掌握板块边界的地表形态特征;

二是不了解各大板块的分布位置及边界类型分布。

1.C2.C

1.从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

选C。

2.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

【解题必备】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形态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注意】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

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

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下图中a、b、c是沿某纬线分布的三个板块。

据此回答1—2题。

1.海岸山脉多分布在

A.a板块上的东侧,c板块上的西侧B.c板块上的东西两侧

C.a板块上的西侧,b板块上的东侧D.a、b板块上的东侧

2.①②③三处对应的边界类型是

A.①②属于生长边界B.①是生长边界;

③是消亡边界

C.①③属于消亡边界D.②是生长边界;

【答案】1.C 2.B 

【解析】1.根据图中经线的提示可判断:

c为太平洋板块,b为亚欧板块,a是美洲板块。

海岸山脉是由大陆与大洋板块碰撞挤压,大陆板块隆起抬升而成的,对应图中a板块西侧(a、c交界处)和b板块东侧(b、c交界处)。

2.根据板块运动的方向判断①为生长边界;

②③为消亡边界。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岩石或沉积物按形成的早晚排序,正确的是

A.花岗岩、砾岩、页岩、沉积物B.砾岩、页岩、花岗岩、沉积物

C.砾岩、页岩、沉积物、花岗岩D.沉积物、页岩、砾岩、花岗岩

2.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断层北侧的岩层相对上升B.甲处山谷由地壳断裂下陷而形成

C.乙处为年轻的背斜山D.丙处易出露泉水

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不能根据岩层的位置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导致第1题判断错误;

二是不能根据地质剖面图判断地质构造,导致第2题判断错误。

1.B2.D

1.读图,沉积岩年龄由下往上越来越年轻,则石灰岩、砾岩、页岩越来晚。

花岗岩穿透了页岩,说明形成在页岩之后,大理岩和玄武岩更在花岗岩之后。

沉积物堆积在玄武岩火山锥侧,说明它形成于玄武岩之后。

故选B。

2.读图,断层北侧岩层相对下降,A错;

甲处山谷是页岩被侵蚀,另一侧被火山喷出的玄武岩阻挡形成的,B错;

从岩层弯曲状况判断,乙处不是背斜,C错;

丙处位于断层,地下水容易沿断层上升形成泉水,D对。

故选D。

【解题必备】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

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例如:

下图中丙侵入岩脉存在于①②③④岩层中,故丙地层应晚于①②③④地层,而①②③④地层属于沉积岩地层,按照一般规律,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③②①,⑤为变质岩地层,其形成应晚于丙。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

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地质年龄越大;

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地质年龄越小。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河流阶地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河流地貌,即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平均水位时,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坡地的地形。

河谷中常有多级阶地,其中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被称为一级阶地,向上依次为二级阶地、三级阶地。

在正常情况下,阶地越高,其形成的年代越老。

读河流阶地形成示意图,完成1—2题。

1.形成图中河流阶地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

A.地壳下降、流水侵蚀B.地壳抬升、流水沉积

C.地壳下降、流水沉积D.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2.河流阶地发育过程中,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B.③④①②C.②④①③D.③④②①

【答案】1.B2.D

【解析】1.河流阶地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河流地貌,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

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阶地呈现一层一层的堆积状态,可以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抬升和流水沉积。

选B。

2.在正常情况下,阶地越高,其形成的年代越老。

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各级阶地的分界线,根据分界线的高低,可以得到河流阶地发育过程中,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③④②①。

选D。

★★★★☆难易程度:

博斯腾湖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隶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管辖。

博湖县水草丰美、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被誉为鱼肥、草茂、粮多的“塞外江南”。

读图回答下题。

下列关于甲、乙两河与博斯腾湖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秋季输入博斯腾湖的泥沙最多B.甲河流量变化深受博斯腾湖影响

C.乙河是博斯腾湖的重要补给水源D.乙河对博斯腾湖具有排盐作用

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不会根据地形或等高线判断河流走向。

D

由图中1200米等高线弯曲的方向可以看出,甲河是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博斯腾湖流量深受甲河影响;

水量大时泥沙含量大,所以甲河在夏季输沙量最大;

由图中1000米等高线弯曲的方向可以看出,乙河发源于博斯腾湖,对博斯腾湖具有排盐作用,故选择D项。

【解题必备】风向和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2.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如工业区一般位于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

(6)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

若能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那这条河一般是著名的或有特色的河流。

(7)根据干支流交汇情况和河面宽度变化判断流向:

一般来说,河流干流与支流就像大树的树干和其上的枝丫,水流由支流向干流汇集(如图甲);

河流越靠近下游,河面越宽(如图乙)。

下面甲图是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示意图,乙图是EF河段河床剖面示意图,丙图是河流上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甲图中AB段河流

A.由西北流向东南B.由东南流向西北

C.A处水流较B处平稳D.不能确定

2.该河最高水位出现的原因是

A.气旋活动B.“梅雨”连绵

C.冰雪融化D.春雨霏霏

3.关于乙图EF河段河床剖面的描述及形成理由正确的是

①E岸河床较缓,F岸河床较陡 ②E岸河床较陡,F岸河床较缓 

③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河水发生偏转,F岸遭受冲蚀力大 

④由于该处河流是弯道,E岸遭受冲蚀力大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下图为某旅游爱好者于9月下旬拍摄到的沙漠日出景观。

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地区当时的主导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

5.该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

A.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B.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沙漠

C.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D.印度河流域的塔尔沙漠

★★★☆☆难易程度: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本题组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审题不清,没有准确从题干中提取关键信息,误认为降水变率增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忽略了“森林植被遭破坏后”这一重要条件;

二是主次不分,误认为森林植被恢复一定会造成降水量增加,忽视了降水量增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是未意识到或不理解图中倾斜岩层对两侧山坡地下径流的影响,导致错选。

1.B2.C3.D

1.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类似于水库的调节作用;

雨季植被可以将吸纳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

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

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

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

2.降水量增加与否与植被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和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有关;

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降水下渗比例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

由于植被增多和地下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

3.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后,坡面下渗量增加,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后,通过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

从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岩层倾斜情况来看,更多的坡面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到乙河流,所以乙河流流量增加;

由于植被恢复,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增加,而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给地表河流,所以甲、乙两河流的流量总体减少。

【解题必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的麦克默多干燥谷,大约有200多万年没有降水,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

干燥谷中有冰层达数米厚的盐湖。

干燥谷的边缘有时还能看到一条从冰川中流出的富含铁的河流,被称为“血瀑布”。

下图为南极洲麦克默多干燥谷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1.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而冰层下的湖水水温却高达25℃,比较温暖,其主要原因是

A.湖底地壳活跃,释放大量热能B.夏季冰川融水注入,增加了湖水的温度

C.阳光透过冰层,冰层阻止其热量散失D.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

2.有关麦克默多干燥谷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推论正确的是

A.该地深受极地东北风的影响,风力强劲,干燥

B.该地多为V型谷、角峰、刃脊、冰斗等冰蚀地貌

C.每年7月在干燥谷附近可以看到“血瀑布”现象

D.在干燥谷谷底可能有风成沙丘的分布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1.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一是把题干中水分等同于降水,错误地认为降水多等于磷积累量大,导致错选;

二是读图分析能力较差,不能从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导致错选。

1.A2.C

1.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的海拔在4300米左右;

四川西部山地该海拔附近的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

2.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

由材料可知,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

由于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较磷高累积区的海拔低,因此气温较高,A选项错误;

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为森林植被,生物生产量较高,B选项错误;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则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磷累积,C选项正确;

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因此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累积,D选项错误。

【解题必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成因

典型地区

水平地域分异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东西方向(平行于纬线)

南北方向(垂直于纬线)

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低纬和高纬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南北方向(平行于海岸线)

东西方向(垂直于海岸线)

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即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

中纬度大陆地区

垂直地域分异

水平方向(平行于等高线)

垂直方向(垂直于等高线)

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纬度低、海拔较高的山地

二、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

S—30°

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部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热带(稀树)草原带

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气流暖湿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高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下图中的安赫尔瀑布落差达979.6米,瀑布底部附近雨林密布,回答下题。

1.瀑布顶部所在高原的自然植被最可能是

A.落叶阔叶林B.针叶林

C.温带草原D.热带草原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答案】1.D

【解析】1.根据图示经纬网可以判断瀑布大体位于(6°

N,62.5°

W),属于热带,由于海拔较高,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其植被为热带草原。

【答案】2.①地:

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或②地:

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解析】2.典型的热带雨林发育在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里,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地区。

①地靠近南回归线,应从气温(为什么高)和降水(为什么多)两个方面分析其形成热带雨林的原因。

首先,①地纬度较低,加上受沿岸暖流的影响,气温高;

降水从海陆位置(临海)、大气环流(受东南信风影响)、地形(迎风坡多地形雨)、洋流(暖流增湿)等方面说明。

②地植被的垂直变化即垂直地域分异现象。

垂直地域分异主要是气温和降水随海拔升高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当然山体要有水热变化需要的足够海拔和相对高度。

如下图A所示,甲、丙两地位于安第斯山的西侧,乙、丁两地位于安第斯山的东侧,图B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地的平均雪线高度。

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图中四地雪线高度不同的因素是

①纬度位置 ②地形 ③海陆位置 ④洋流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当甲地的雪线高度比往年平均雪线高度低时,则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澳大利亚东部多降水天气B.台风登陆我国的次数增多

C.我国北方将迎来寒冬D.我国南方多低温阴雨天气

一是不理解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导致无从下手;

二是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不太熟悉,不理解厄尔尼诺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1.C2.D

1.影响雪线高低的直接因素是温度,而影响温度高低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坡向(向阳坡与背阴坡)与海陆位置等。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③正确。

2.甲地雪线高度比往年平均雪线高度低,说明此地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大。

该地降水量大的年份,也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

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澳大利亚东岸降水量偏小,登陆我国的台风次数减少,我国南方多低温阴雨天气,我国北方将迎来暖冬。

【解题必备】雪线高度的判断方法

温度(热量和纬度)

雪线高度和气温成正比,阳坡高于阴坡

降水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

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地貌

坡度越陡,雪线越高;

坡度越缓,雪线越低

季节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

冬季气温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

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综合影响

若一山坡既是迎风坡又是阳坡,降水条件超过热量条件,雪线低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

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

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读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