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67452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莞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技术创新的区域化表现为一些地区集结了大量的科技资源,成为许多重大创新的发源地,成功推动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

如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以及上海、深圳等科技发达地区,都建有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基础设施先进、科技中介服务完善、投融资体系健全,为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提高当地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国内外挖掘并利用地方的创新资源,提高地方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特别是提高内源性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我市要提高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创新网络,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加强技术交流与协作,共同参与,有机分工,降低成本,减少损耗,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三)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我市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实力雄厚,为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2年,我市国民经济多项指标在全省和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2.27亿元,增长幅度已连续6年保持在18%左右的水平;

全年进出口总额(海关统计口径)442.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

全年预算内三级财政总收入(含关税)167.88亿元,比上年增长33.5%;

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55.29亿元,比上年增长42.9%;

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790.18亿元,比年初增长22.7%。

  我市产业相对集聚,产业链比较完整,以电脑资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机械设备、塑料制品、纺织、服装、皮革、皮毛、食品饮料、造纸及纸品、文教体育用品等传统产业形成一定规模,为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强大的产业需求。

我市拥有制造业企业2万多家,其中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制造业企业3000多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5%,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44%,电脑整机外围设备的配套率已达95%以上,从电子浆料、敷铜板等基础材料生产,到彩管、线路板、电脑磁头等零部件加工,再到计算机、电视机、电话机、音响设备等整机制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我市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比较活跃,为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积极的合作机制。

目前,我市已与美国、欧盟、日本、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拥有14000多家外资企业,为我市企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国内98家高校科研机构与我市各镇区、企业建立联系,形成了一批合作项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我市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技术源泉。

  我市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环境逐步完善,为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较好的建设基础。

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2001年全省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中我市名列全省第六位,其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位于全省第三位。

我市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建立健全,先后建立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现代制造技术服务中心和中国虚拟制造协作网等;

松山湖生产力促进基地、市科学技术博物馆等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

我市科技政策逐步完善,颁布了引进人才“三个规定”,各有关职能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经费2000万元,用于鼓励和扶持我市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学历、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来莞创业;

认真研究制定了《东莞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管理办法》、《东莞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措施。

  二、目标与任务

  

(一)发展目标

  建设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战略目标,全面提高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是:

  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龙头,以东部工业园、西部沿海产业带为两翼的科技产业园(带)技术创新发展格局。

  到2010年,逐步完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体系。

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数据库;

建立一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其中12-15家省级重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建立一批行业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

  到2010年,初步建成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一批重点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立综合型、专业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孵化器,建设和完善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到2010年,基本建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投入体系。

全社会投入的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以上;

大中型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占其销售额的比例达到2%以上,其中市重点企业集团、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依托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

各类科技风险投资总额达到50亿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建设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构想是“培育三大创新主体,营造五大创新环境”。

  1.培育三大创新主体

  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大创新主体,概括来说是“三大系列,九大专项,各具特色,功能互补”,一是具有项目源和环境载体功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系列,包括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东部工业园、西部沿海产业带;

二是具有创新源和组织载体功能特色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系列,包括以东莞理工学院研究院和松山湖工程技术开发院为代表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专项、以专业镇和行业协会组织为依托的行业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专项和以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的关键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专项;

三是具有催化剂和社会运行环境功能特色的科技中介系列,包括以松山湖生产力促进基地为主体的以技术咨询和管理顾问为主要业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专项,以专利代理、科技资产评估和技术交易代理为主体的科技服务机构专项,以风险投资和信用担保为主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专项。

  

(1)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根据东莞经济发展形成的格局和产业调整确立的重点,建设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龙头,以东部工业园、西部沿海产业带为两翼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开拓技术创新的技术源和项目源,使之成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创新创业的环境载体。

  龙头: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

200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松山湖)。

根据松山湖的基础背景、自然条件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松山湖将建设成为规模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创新创业活跃、科技人才荟萃的综合性生态型高科技新城,是未来东莞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和产业支援服务业中心。

  松山湖要发挥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龙头作用,将重点建设松山湖生产力促进基地、东莞大学科技城和松山湖工程技术开发院。

  东翼:

东部工业园。

2002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常平、桥头、企石、横沥4镇结合部规划建设面积为36.56平方公里的东部工业园区。

  东部工业园整体建设构想是以常平为经济中心、东部工业园为产业核心构成发展轴,通过发展轴推进整合地区功能,形成园区及周边镇区功能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经济共同体。

  东部工业园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重点建设现代制造业研发中心、常平物流技术创新中心等。

  西翼:

西部沿海产业带。

2002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广深高速公路以西,紧靠狮子洋东侧岸线的狭长地带,北接东江北支流水道,南至市域行政边界,包括麻涌、沙田全部用地和虎门、长安部分用地,建设面积为290平方公里的西部沿海产业带。

  西部沿海产业带的发展定位是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新型临港产业聚合带,连接穗深港重要的交通廊道,承担港口工业园与城镇配套功能,并成为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旅游休闲中心和生态建设基地,形成未来东莞发展新亮点。

  

(2)建设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根据东莞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特点,以东莞理工学院和大学城为依托建立公共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专业镇和行业协会组织为依托建立行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重点企业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研发机构建设,使之成为技术创新的组织载体。

  一是公共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包括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平台

  ——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重点建设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①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主要研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芯片切割技术及测试等,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计划在5-8年内形成集成电路产业群体,促进集成电路设计与整机开发相结合,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

  重点建立集成电路设计开发专业技术平台;

开办专业技术培训课程,形成一支国内优秀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的技术人才队伍和管理人才队伍;

逐步建立和完善不同芯片生产厂商、不同工艺的标准单元版图库;

逐步建立集成电路后工序切割加工及测试企业,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制版、投片、测试、切割、封装到产品销售的体系;

实施PDC计划逐步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集成电路制造公司、电脑资讯产品制造企业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集成电路的运作模式。

  ②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在制造业企业中广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从而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建设内容一是加快区域性网络化制造协作平台的建设;

二是建设一批行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三是实施制造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普及计划;

四是培育和建设快速成型技术中心、模具制造技术中心和激光加工技术中心等一批服务机构;

五是培育和引进IC产业;

六是建设东莞数字化基础件研发和制造基地;

七是发展和壮大制造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八是营造良好的制造业信息化氛围。

  ③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以我市制造业中的化工、纺织、造纸、家具行业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和示范带动,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污染预防,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建设内容一是研发和推广一批对我市经济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的成熟有效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

二是培植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三是树立一批原污染严重、经治理效果明显的清洁生产典型;

四是建立和完善我市清洁生产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

五是培育一支熟悉清洁生产的技术人员、专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

  ——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平台:

重点建设公共实验室、公共数据库、技术协作和集成综合性网络平台和行业信息网络平台等。

  ①公共实验室

  公共实验室,是公共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测试测验的技术基础设施。

  根据东莞的产业技术特点,选择若干个技术领域,建立若干个公共实验室,使之成为该技术领域的公共性的技术创新依托,提高该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如信息技术领域,建立互联网技术公共实验室等;

生物技术领域,建立酶技术公共实验室等;

环保技术领域,建立清洁生产技术公共实验室等;

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建立虚拟网络化制造技术公共实验室等;

新材料技术领域,建立纳米技术实验室等。

  ②公共数据库

  公共数据库,是公共信息的存储、查阅和咨询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建设若干个与技术创新有直接关系的公共数据库,提高技术创新资源的利用水平,如专利数据库、高新技术数据库(可以按技术领域划分)、高新技术产品数据库、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科技人才数据库、技术专家数据库、统计信息数据库、工商企业数据库、专业市场数据库、教育数据库、公共信息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和外经贸数据库等。

  ③制造业技术协作和集成综合性网络平台

  制造业技术协作和集成综合性网络平台,是充分应用网络技术,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综合协作环境。

  充分发挥“中国虚拟制造协作网”的作用,重点研究开发区域性PORTAL、典型行业产品PORTAL、基于订单信息流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

  ④行业信息网络平台

  行业信息网络平台,主要是整合社会资源,共享行业最新知识和技术,推动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增强行业市场竞争力。

结合实施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计划,建立专业镇信息网络平台,为专业镇的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选择若干个特色行业,建立行业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化手段,为行业内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建设内容一是建设高速宽带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建立信息网络平台辅设高速信息通道;

二是建立行业信息网站,为企业提供信息查询、信息存储、信息交换、数据处理和网上营销等服务,并具备决策咨询信息导航的强大功能;

三是建立行业专利、新产品、科技人才和知名企业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库,为企业提供专业信息服务。

  二是行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结合实施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计划,选择若干特色产业,联合同一产业领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行业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目前,我市经省科技厅认定的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有6个,即石龙互联网应用专业镇、石碣电子信息专业镇、常平物流专业镇、厚街家具专业镇、虎门服装专业镇和长安五金电子专业镇。

  每个专业镇都应建立起具有本镇产业特色而且能带动全市行业技术创新的行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即石龙互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石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常平物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厚街家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虎门服装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长安五金电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三是企业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载体。

要抓住国家鼓励引进研究开发机构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研究开发机构,提高对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

同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技术环境、信息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才环境,促使东莞外资企业和内联企业把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经营销售等功能从海外地区、市外地区转移到东莞来,进一步提高东莞的科技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要全力抓好“广东省技术创新工程”和“广东省科技创新百项工程”的实施,严格按照《东莞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管理办法》,组织实施“东莞市技术创新试点企业计划”,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优先支持一批对重点行业、领域发展有一定带动作用、自身具有一定规模和研究开发基础的企业,成立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3)建设科技中介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是指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既是各类技术创新主体的粘接剂,也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润滑剂和催化剂。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重点建设和完善生产力促进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三大科技中介机构。

  ①生产力促进机构

  生产力促进机构是外部智力资源的整合平台,是连接科技界与企业界的桥梁,是政府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助手,是培养企业创新和创业人才的摇篮,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智慧团。

生产力促进机构的功能作用是集成社会资源,为企业提供全程、综合服务,包括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服务、孵化企业服务、招商引资、技术服务以及其他中介服务。

  重点建设松山湖生产力促进基地,整合现有技术服务机构,包括市先进制造技术服务中心、中国虚拟制造协作网和东莞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服务机构,创建国家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使之成为我市科技中介业的“集成平台”和“产业龙头”。

有条件的镇区应积极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

  ②科技服务机构

  科技服务机构是围绕技术创新,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各项社会化服务,包括专利服务机构、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投标中心和技术市场等机构。

  专利服务机构:

建立市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开发专利数据库和专利信息检索系统,为企业提供专利信息服务;

完善现有的专利代理机构,引进国内专利代理机构落户东莞,扩大专利代理队伍;

加强培养和引进专利代理人队伍,提高专利代理水平和质量;

引导有条件的律师事务所开展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服务。

  技术标准服务机构:

进一步完善市标准编码中心服务功能,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提高其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

建立IT产品的检测实验室;

建立和完善标准情报研究机构;

推动IT、机械、家具、毛织和服装等产业建立行业性的技术标准研究联合体。

  科技评估中心:

服务功能包括科技项目的前期立项、中期实施、后期效果的评估;

科技成果的鉴定,包括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评估;

科技奖励的评审;

科技计划的执行情况、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效果评估;

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科技投资行为及营运绩效评估;

科技企业认定的资格审查;

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立项、贷款、投资过程中需要的评估;

产权利益主体发生变动的(包括技术转让、拍卖、技术出口价值和技术入股价值等)评估。

  科技项目招投标中心:

服务功能是承担政府部门和企业委托的科技项目、技术创新工程、电子商务和信息网络建设的招标、评标服务;

承担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技术产品、计算机应用软件和技术设备等)招标、评标服务。

  技术市场:

服务功能是为科技型企业、科技成长型企业以及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融资市场,促进技术与资金的高效融合;

为创业风险资本提供进入机会和退出渠道,促进风险资本的流动性,并为创业投资基金提供私募场所;

为交易双方提供完全信息机制,减少交易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等问题,维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为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提供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

为交易双方提供专业化交易服务,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真正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

  ③科技风险投资机构

  尽快成立市科技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积极探索科技项目投资风险规避的新模式、新办法,努力创建融资担保和风险投资相结合的新机制。

  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积极吸纳境外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到我市落户,以形成强有力的多元化投资的地区性风险投资体系。

  2.营造五大创新环境

  营造技术创新体系的五大创新环境,主要包括“宜于创业”的人才环境、“鼓励创新”的投资环境、“推动创新”的政务环境、“尊重创新”的社会环境和“保护创新”的法制环境。

  

(1)营造“宜于创业”的人才环境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多层次的奖励制度,鼓励科技人员投身技术创新;

建立公开、公平的用人机制,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大胆把优秀中青年人才推向重要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

形成创新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鼓励和支持创新。

  认真贯彻市引进人才“三个规定”,加大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东莞市科研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资助高级科技人才来莞创新创业;

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入股、技术分红、期权等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积极创建研发平台、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和科技中介平台,为来莞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兴办各类科技培训机构,特别是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来莞办学,加强人才培养;

大力加强职业技术培训,特别是抓好现代科技能力的培训和考核体系建设。

  

(2)营造“鼓励创新”的投资环境

  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市关于财政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用于资助科技人才创新活动和扶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财政投入在财政总体科技投入中占有一定比例,逐步加大资助创新的力度。

  争取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增加科技贷款,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增加科技信贷,扶持社会性重大科技项目和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事业,吸引海内外的风险投资公司在我市设立风险投资机构;

启动市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以此引导和带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不断扩大风险投资基金的规模;

尽快成立市科技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融资担保和风险投资。

  认真贯彻落实《东莞市鼓励民间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办法》,充分发挥民间资金充裕、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引导民间资金以参股、合资和独资的方式投资高科技产业。

  (3)营造“推动创新”的政务环境

  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刻领会技术创新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调整“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传统发展思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新路子。

  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按照省、市党政领导干部推动科技进步实绩考核工作的要求,把技术创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领导班子思想,重点抓好技术创新体系规划和技术创新大型项目建设等。

  成立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和负责全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由科技、经贸、外经贸、农业、计划、教育、环保、质监、人事、财政、税务、工商、卫生、银行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由分管科技副市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统筹利用全市科技资源,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成立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外专家组成,为提高技术创新工作的领导、决策和管理水平服务。

该委员会属于非常设机构,不定期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利用专家的知识、技术、经验和社会关系为我市的科技经济发展,特别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出谋划策,提供决策参考。

  按照镇区推动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要求,各镇区必须安排一名主要领导负责本镇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在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全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的内容和有关要求,结合本镇区实际,开展各项技术创新工作。

  (4)营造“尊重创新”的社会环境

  培养创新精神。

建立“创新论坛”,积极开拓创新,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浓厚创新文化氛围。

  培育创新文化。

激励发明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