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模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5958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模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历史必修模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历史必修模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历史必修模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历史必修模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模块Word文档格式.docx

《历史必修模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模块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模块Word文档格式.docx

加强中央集权

1.1.8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B)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决策,内阁出现。

大学士拥有票拟权,但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清雍正年间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见,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1.1.9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

①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人民处境的恶化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

②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2.1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A)

1840.6鸦片战争英国(1842.8《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

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1858《天津条约》1859火烧圆明园1860《北京条约》)→加深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1895.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1900八国联军侵华(1901.9《辛丑条约》)→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

1.2.2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A)

1839.6林则徐虎门销烟;

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

……

1.2.3侵华日军的罪行(A)

1931九一八事变;

1937七七事变;

1937.12南京大屠杀;

1941潘家峪惨案;

七三一部队细菌试验

1.2.4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及意义(B)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国民党:

正面战场:

组织四大会战(淞沪会战<

宝山战役、上海四行仓库坚守战>

太原会战、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缅甸远征军。

共产党:

敌后抗战,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新四军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3.1太平天国的主要史实(A)

理论准备:

创拜上帝教

胜利进军路线:

1851金田→永安(初步建立政权)→1852突围北上(迅速壮大)→1853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定都天京后的措施:

政治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军事上组织了北伐、东征、西征。

天京变乱:

由胜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

后期防御战:

(1856——1861):

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

失败标志:

天京沦陷(1864)

1.3.2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与局限(B)

民主革命作用:

几千年来农民革命战争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

局限性: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1.3.3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A)

①历史背景:

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宪政失败,民族资本发展及保路运动的促进②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创立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③1894建立兴中会,1905创立中国同盟会④发动武装起义,积累军事经验(黄花岗起义)⑤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成立湖北军政府⑥各省独立,南北和谈⑦1912创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⑧袁世凯强迫清帝退位,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1.3.4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C)

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⑤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3.5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C)

①五四运动背景:

经济基础:

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政治基础:

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②五四运动的过程:

5月4日~6月初:

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

6月5日后:

运动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

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③五四运动的意义: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特点(各阶层作用):

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

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办学校、建工会;

影响: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3.6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B)

①诞生条件:

经济基础是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组织基础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成立。

②中共一大:

时间:

1921年7月23日;

地点:

上海(嘉兴南湖);

主要内容:

确立党的名称;

制定党的纲领;

明确中心任务;

选举领导机构。

③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中共二大(1922年7月);

条件:

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分析;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④诞生的意义:

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

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3.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A)

中共诞生后,确立了中国革命首先需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然后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革命战略。

1924年,中共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吸取失败教训,走上武装革命道路,发动武装起义。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抗。

1.3.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4.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

1.4.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背景:

建国后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成为迫切需要,人民当家作主需要一个具体形式;

过程:

一届人大召开(1954):

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二届人大召开(1959):

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三届人大召开(1964):

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多党合作政协制度:

性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

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作用,1954年后起政协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提出(1956年)意义:

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我国民主政治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l.4.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

民族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确立完善:

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五个自治区:

内蒙1947年;

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965年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1.4.5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A)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③1979年通过《刑法》④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法律体系。

⑤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完善“1982年中共与民主党派方针”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民族域自治法》……

1.4.6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B)

(“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无视国家法律,肆意冲击和破坏民主法制,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民主权利被肆意践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

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将党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

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

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1.4.7“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B)

邓小平大陆社会主义,香港台湾资本主义;

1997.7.1香港回归1999.12.20澳门回归

1.4.8祖国完成统一对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C)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5.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A)

新中国外交: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17国建交8国承认;

1950中苏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12周恩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5.2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A)

1954日内瓦会议(瑞士):

参加者:

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

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团积极推动下,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大大提高新中国国际声誉;

1955万隆国际会议(印尼):

内容:

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成功,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

1.5.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A)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台湾国民党集团占据;

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

事件: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提案;

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1.5.4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及其影响(B)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长期遏制与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及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地位,中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以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考虑;

经过: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12月,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关系正常代

中日关系正常化:

美国“越顶外交”的震动;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1978年,中日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翻开中日睦邻友好新篇章

1.5.5新时期的外交建树(B)

改革开放:

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10“上海共识”);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6.1古希腊的城邦制(A)

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1.6.2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B)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

提供通向外部条件;

便于汲取亚非文明营养;

地理环境:

多山使其出现众多“蕞尔小国”;

经济条件:

经济发达(奴隶劳动提供物质保证);

历史条件:

城邦发展(原始民主习惯与;

凝聚力量需要);

政治条件:

改革家的推动

1.6.3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B)

铸就了希腊人民族性格(渴求知识,乐于探究);

使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

为西方文明及至世界文明留下宝贵遗产;

局限:

少数人民主;

只适应小国寡民的城邦;

依靠奴隶制繁荣,又随奴隶制而衰落;

衰落: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王国亚力山大征服希腊,希腊城邦制度日益衰落。

1.6.4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和影响(B)

起源:

1、定义: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2、罗马习惯法;

3、《十二铜表法》背景:

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内容广泛条文明晰,审判与量刑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发展:

1、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

2、《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的最终完成。

1、内容:

从形式上分成文法与习惯法,从结构上分公民法与万民法,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作用:

①罗马法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统治,为罗马统治者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②维护奴隶制度和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

③顺应经济发展和变化,对公民的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保护私有财产;

④建立大量自治市,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每一个角落。

进一步稳固了帝国基础。

意义①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②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③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1.7.1《权利法案》的制定(A)

光荣革命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限制国王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

议会的权利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利,国王“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7.2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B)

1721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沃尔波尔第一位首相。

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与首相共进退。

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

1.7.3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B)

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1.7.4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A)

宪法内容:

序言:

阐明制宪目的:

正文:

规定政府构成(国会总统联邦法院);

规定其它立法事项;

规定州下联邦政府的关系;

规定了修订案制定和生效。

美国联邦政府—国会(立法)、总统(行政)、最高法院(司法)

l.7.5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B)

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政体不一样。

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中,君主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

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

美国是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制,总统由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

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极广泛的权利。

1.7.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A)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立法权属于议会(参议院任期9年;

众议院4年),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7年)。

国家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1.7.6《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A)

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宰相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1.7.7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B)

异:

英国属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从法律上看,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但实际上英王的权力虚有其表,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德国属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中心在君主。

同:

都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1.7.8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B)

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矛盾。

各党、各派、各团体的意见,通过议会的讨论、协商,形成共同的意见,避免了使用暴力解决分歧的情况发生,用和平方式调节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持了经济持续发展。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8.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A)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B)

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

1.8.3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及其意义(A)

1.背景:

①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普军直逼巴黎城下。

②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

这一政府采取投降政策,与德国签订割地赔款的条约。

③巴黎人民组织国民自卫军奋起保卫祖国。

临时政府却秘密调集军队,准备武力解散国民自卫军。

巴黎人民武装反抗,巴黎公社革命由此爆发。

2.过程:

①1871年3月18日,国民自卫军打败偷袭的临时政府军队;

梯也尔政府仓皇逃往凡尔赛,国民自卫军占领了巴黎市政厅,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0天后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②巴黎公社自革命开始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处在梯也尔反动军队和德国军队的包围之中。

梯也尔政府同德国俾斯麦政府勾结,重新集结反动力量,向巴黎公社进攻。

5月21~28日,经过一周的浴血奋战后失败。

3.公社的革命措施:

政权建设——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

②规定公职人员由民选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其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

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维护工人的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

4.局限性:

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革命者联系,没能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导致临时政府的反扑。

5.意义: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其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1.8.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A)

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8日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取得胜利。

同时全俄工人代表苏维埃二大在彼得格勒召开,大会正式宣告临时政府被推翻,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

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接着,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相继取得成功。

1.8.5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B)

对俄国历史的影响:

①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

②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③加速了苏联的现代化进程。

国际影响和意义:

①它的胜利冲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政治大格局。

它把人类历史带入一个新时代,世界从此进入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9.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A)

(1)背景:

①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

②随着战时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

(2)实施:

序幕:

1946年英国前首相邱吉尔访美,发表“铁幕演说”,由此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手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尔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美苏战时同盟彻底破裂,“冷战”正式开始。

马歇尔计划:

1947年提出1948年实施。

美国实施的目的之一是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在政治上稳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在稳定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的基础上,美国还欲进一步加强对西欧各国的政治控制,将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战略步骤上来。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1949年,美、英、法、意等西方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

北约组织的建立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

1.9.2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B)

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个部分。

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威胁之下。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