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5696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5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今Word文档格式.docx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政策调整: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反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2.中美建交: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2)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展开反恐外交。

4.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2)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3)保持同欧盟的友好关系,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5.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1.新时期中国全面改革的成就

(1)政治上,确立“依法治国”的国策,实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2)外交上,实施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战略。

(3)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文教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与科技。

2.两岸关系发展的三大阶段及特征

(1)两岸关系紧张对峙期(1949~1979年):

两岸关系是一种隔绝、敌对、对抗的关系,两岸隔海对峙,人为地将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

(2)两岸关系民间接触期(1979~1992年):

1979年元旦,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两岸关系进入了“冷和”阶段。

随后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使得两岸关系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方面得到发展。

(3)两岸关系和平交流期(1992年至今):

1992年“两会”达成了“九二共识”,1993年实现“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

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3.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外交的关系

时间

阶段

新中国外交

1949~1955年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

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

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对立。

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

20世纪70年代

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中苏关系全面恶化;

美国改善对华关系

20世纪80年代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中苏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

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1991年后

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中国积极融入世界;

外交上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短板1 时空逻辑不足

例1 (2010·

新课标全国卷文综)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查短 1989年以后,中国不再订立同盟条约,主要原因当从中国内部寻找,本着此原则可快速确定D项为答案,错选主要原因是考生不会灵活运用分析历史原因的逻辑关系。

补短 分析历史现象的原因时注意以下几种现象的决定地位:

如内因、主观、生产力、经济基础等范畴内的历史现象。

答案 D

[针对练1]

有学者认为:

“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

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

这说明“八二宪法”(  )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答案 C

解析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八二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部宪法,规定国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A项错误;

“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B项错误;

“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C项正确;

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D项错误。

短板2 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固

例2 (2012·

北京文综)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

其主要表现为:

非洲发展中国家(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查短 本题考生主要错在记忆不准,与非洲国家相关的外交活动是史料考查主旨,50年代初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与非洲无关,不结盟运动不是中国发起,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与中国北方周边国家发展外交合作,均与非洲无必然联系,由此排除②③④,答案为A。

补短 全国卷在本考点下的命题频率很少,多集中于基本史实的识记,难度也较小,对主干知识的记忆应是备考的主方向。

答案 A

[针对练2]

有学者在总结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外交时,概括为:

“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

”结合下表,对此概括解读错误的是(  )

三句话内容

解读及其表现

形势大变化

A.指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

政策大调整

B.指维护我国的独立自主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外交大发展

C.一是指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组织的活动

D.二是指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政治的外交活动和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 B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判断,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独立自主政策是我国一直以来始终奉行的基本外交政策,不符合“大调整”,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组织的活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改革开放以来,在反霸、维护世界和平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基础上,中国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政治的外交活动,并加入世贸组织,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

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

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改人民公社为乡镇人民政府。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三、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1.1984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推进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4.意义: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1)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特点:

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六、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交通事业

(1)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

(2)改革开放后,取消了对乘飞机的许多限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通讯事业

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4.大众传媒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

1.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2.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四大因素

(1)政治上,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思想自由开放。

(2)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科技上,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了人们物质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4)外交上,对外开放后,中外交流日益频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综合认识

(1)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一个目标:

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两个领域:

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

(4)五个转变: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

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短板3 解读史料时忽略重要信息

例3 (2014·

江苏单科·

10)有学者指出:

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查短 在备选项所列举的历史现象中,由“农民积极主动发起接受”是关键信息,由此可排除A、B、C项,因为这三项史实均为政府发起,农民被动接受。

补短 紧扣史料主旨大意去对应分析备选项特点是得分的不二法门。

析选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四川农民于1978年底至1979年初率先实行的,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下,这一制度迅速扩展到全国农村,使农民告别了人民公社制度,符合材料“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故D项正确。

A、B、C三项都是政府行为,不符合题意。

[针对练3]

下图为中国1953~1999年部分经济周期GDP年平均增长率及振幅(周期内年增长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变化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一五”计划期间轻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稳定增长

C.改革开放促使GDP年平均增长率连续攀升

D.市场机制逐步成长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稳定度

解析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轻工业,A项错误;

1958~1962年“振幅”最高,故B项中“经济稳定增长”的说法错误;

连续攀升,与“1987~1990年”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不符,C项错误;

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逐步成长,经济稳定增长与图中后三个时段的“振幅”相符,D项正确。

短板4 解题思维缜密度不够

例4 (2013·

12)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查短 “1990~1995年”的经济理论在中国现代史上只有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精神,只需在备选项中找到和此相关的内容即可,而结合所学,A、B项发生于1990年以前,D项与经济理论无关。

补短 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获取和对所学知识的熟练记忆、正确调用是备考的必备素养。

析选项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不是经济理论,排除D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A、B两项。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做了深刻阐发。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1990~1995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经济理论。

[针对练4]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对外开放可以分为“政策性开放”和“制度性开放”两个阶段。

依据这一观点,属于“制度性开放”新阶段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经济特区的创办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中国对外开放的初期,对特定地区和对象采取特殊政策,即差别待遇和优惠措施,称为“政策性开放”。

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开始从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制度性开放,D项正确;

A、B、C三项均发生在2001年以前,属于“政策性开放”,不符合题意。

一、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1.酝酿: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

在邓小平支持下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提出:

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发展: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完善: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

载人航天:

2003年,我国“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中高等教育。

3.推动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比较

思想体系

解决问题

思想精髓

历史作用

毛泽东思想

中国革命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教育发展与时代环境的关联

(1)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事业。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掀起“教育大革命”,既有成就也有教训。

(3)1966~1976年,“左”倾错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遭受挫折,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

(4)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全面快速发展。

短板5 巧用时空信息解题意识不足

例5 (2015·

1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查短 由“怕引来坏的东西”即可断定邓小平讲话发生于改革开放之初,只要将备选项中的历史现象按时间先后排序就会快速找到答案。

补短 弄清基础知识的时空顺序,建立完整的时空体系是备考的重要要求。

析选项 依据材料信息“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可知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是让人们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据此判断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故A项正确。

浦东开发与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排除B项。

“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改革开放,故排除C项。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的,故D项错误。

[针对练5]

据新华社电: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解析 材料中“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强调的是航天业将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并不能说明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A项理解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在世界航天业中的地位和打破大国空间技术垄断的信息,B、D两项理解错误;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表明航天技术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项理解正确。

短板6 巧用图片信息的能力不足

例6 (2014·

11)下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查短 备选项皆是邓小平的活动,看似很难,结合图片中“教育、科技”主题,眼前迷雾会极快消散。

补短 图片内容、时间、图例、说明是命题解题最需关注的切入点。

析选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限定词“‘文革’后”和图片信息“科教后勤部”进行判断,A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故排除;

B、D两项不涉及科教方面,不符合题

意;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故C项正确。

[针对练6]“强盛中国梦”“‘老虎’‘苍蝇’一起打”、构建“权力之笼”、反腐“零容忍”与“官二代火箭升迁”、“最牛城管”等共同成为2014年媒体高度关注的热词,其字里行间透出的是公平与正义的时代呼声,对此相关的历史解读不恰当的是(  )

A.是现代传媒社会监督作用增强的直观展示

B.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日益发展的趋势

C.大众传媒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多样的便捷方式

D.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融合结果的体现

解析 紧扣材料信息及选项表述是解题关键,现代传媒体现出的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均为国内的社会信息,与各国文化交流无必然联系,故答案为D。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

(1)政治上

①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律化。

②祖国统一问题上,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经济上

①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

②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发展思想从片面盲目发展向全面科学发展的方向转变。

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外交上

①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