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373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x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x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

比丘尼绛央益西

第一课

大家好。

我们今天要讲的《大乘百法明门论》是大乘法,所以我们先要发起一个大乘人的心,来学习这个论。

请大家默念三遍: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好,那么我们在讲课之前,首先要澄清一点,也就是我们网上的这种学习,是不构成佛教的师徒关系的。

但是,这也不妨碍大家能够学到佛法的知识。

今天学的是《大乘百法明门论》。

这个论很短,但要开演起来的话,也可以很复杂。

大家可能大多数人都是初学者,所以我不打算用很复杂的办法来讲,尽量清楚明了一点,大概用五堂课来把它讲完——如果可行的话。

首先讲一讲《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叫大乘?

我们知道,佛教有大乘、小乘,这个“乘”的意思,是“运载”,就是车,为什么用交通工具来称呢?

因为佛法能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运送至觉悟的彼岸。

那大和小又有什么区别?

这个在经论中有非常多的讲法,我们不讲那么复杂,我们今天只说大小乘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主要是看有没有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就是我们之前发愿的时候所说的“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个心,就是菩提心。

真正的菩提心,是在利益有情的动机之下,希求菩提(佛果位)的心。

我们可以在经典中看到许多其他的,比如说见到佛的庄严之后,发愿自己也要成佛;见到佛的神通之后,发愿自己也要成佛。

这种,也许在经典中也叫发菩提心,但我们说真正的菩提心,一定是以利益一切有情——让他们都脱离轮回、成就佛果——为动机的。

至于如何发起真正的菩提心,那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要放到以后再讲。

小乘人没有这种菩提心,他们和大乘人一样,能够对轮回产生厌离,也能够悲悯一切有情的痛苦,但没有那种亲自去承担、去救度的勇气,他们觉得只要首先把自己拔出轮回就好了。

这部论的题目写明是“大乘”,那就是简别掉了小乘,说明这个论是在大乘的范畴之内,具有大乘的目的。

我们再顺带讲一下大乘经和小乘经是怎样划分的。

主要的教化对象是大乘人的,就是大乘经。

主要教化对象是小乘人的,就是小乘经。

至于我们,很不幸,我们估计目前既不属于大乘,也不属于小乘,因为既没有发起真实菩提心,也没有能发起小乘人那种出离心。

我们最多只能算是“学大乘”的人。

讲了“大乘”,我们再来讲“百法”。

百法,就是一百种法。

佛教讲的“法”,概括来说有两种含义。

一个是“任持自性”,一个是“轨生物解”。

什么叫任持自性?

就是能保持自体的本性。

事物可以保有它自己的那种性质,比如苹果有苹果的性质,水有水的性质。

这个任持自性的意义,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百法”的这个“法”,也就是一切的“存在”。

至于“轨生物解”呢,就是规范、标准、法则、道理,我们说“佛法”的这个“法”,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百法”和“佛法”中的这两个“法”字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大乘百法明门论》阐述了一百种法,也就是一百种存在。

这一百种法,出自《瑜伽师地论》的《本事分》。

“本事”的意思,就是根本的事情。

《本事分》讲了六百六十种法,那么在《百法》当中,提纲挈领地选了一百种极重要的列出来。

《瑜伽师地论》采用的是唯识派的见地,《百法明门论》也是。

一般来说,佛教的见地可以归纳为四派:

小乘的有部、经部,大乘的唯识、中观。

最高的是中观。

如果想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去看一看法尊法师的《四宗要义讲记》,那个很清楚。

《百法明门论》的“明”字,指的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一种法,也就是“慧”。

明就是通过拣择之后而通达、了解。

“门”,可以让人趋入。

趋入什么?

趋入这百种法的事理。

论,就是用往还问答来显扬教义。

我们说“论”,比如《大智度论》的这个“论”,音译为阿毗达磨、阿毗昙、毗昙。

意译为“对法”,是将经典所说的要点,加以分别、解说,是三藏之一。

但我们这里的《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论,不是这个意思,是往复的问答。

好,现在我们把这个《大乘百法明门论》的题目解释完了。

接下去我们谈谈天亲菩萨,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世亲菩萨,他造这个论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这些在轮回里面打转,始终也出不来的众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没有办法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呢?

有两个很大的原因。

一个,是执着一切法,也就是一切的存在,它是断灭的,不相续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人死了就是死了,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庸俗唯物论。

这里面还有一种想法,就是执着一切法都是没有的,彻底的没有意义的,虚无主义。

以上这些想法,在佛教里面叫“断见”。

另外一种把我们束缚在轮回里的想法,是“常见”,也就是,比如,认为有一个永恒不灭的“我”,或者叫“灵魂”。

无论是常见还是断见,都是极大的错误。

因为从这两种想法,可以产生非常多的烦恼,做很多的错事,造轮回痛苦的因。

世亲菩萨为了破除我们的这两种执着,就讲这个百法,讲百法,以显示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完全的没有,破除断见。

后面,他又讲人无我和法无我,以破除常见。

破除了常断二边,就是佛法的中道。

依靠中道才能脱离轮回。

这是世亲菩萨的慈悲。

不过这里要补充一点。

不论是大乘还是小乘,四派中的任何一派,都称自己是宣说“中道”的,但它们各自宣说的“中道”,它们要断除的那个“我”,却有很大的不同。

这是因为佛陀对机说法,不同根器的人就认同不同层次的讲法。

这些不同的讲法彼此并不抵触,而是像台阶一样,一层一层地把万法的真相剥离出来,最后达到最究竟的见地。

但如果我们没有循序渐进地学习这些内容,就会认为佛教是自相矛盾的,好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如果我们以后请观清师父来讲宗义,大家就会很清楚了。

另外,从很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修学佛法是为了断除烦恼,增长善法,成佛度众生。

那如果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烦恼,烦恼有哪些,又怎么能谈得上断烦恼?

你连敌人都认不出,怎么能杀敌?

还有,我们要增长善,可是你知道什么才是善呢?

如果不知道,很可能就会把恶当成善。

我们举个例子。

前几天有位居士跟我说,学佛以后他就吃素,而他特别看不起那些吃肉的人,觉得这些人完全是嘴上一套行动一套。

他这个想法,看上去好像很“正义”,其实,是一种烦恼,叫做“慢”,是要断除的。

而如果我们没有学过这些法类,就始终都认不出烦恼的伪装。

烦恼是很会伪装的,有时候它会把自己伪装得特别正义,特别善良,我们都要通过学习去把它认出来,断除。

这是举一个例子,其他还有很多。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世亲菩萨。

世亲菩萨的具体生年现在难以知道,大体上是公元三、四百年时候的人。

他有一个哥哥,就是无著菩萨。

他们兄弟两个,是大乘瑜伽行派(唯识派)的奠基者,非常了不起。

但是一开始,世亲菩萨是在有部出家——刚才我们说佛教见地大体分四派,其中有一派是有部,是属于小乘。

他在起初是小乘的大学者,非常能辩论,非常有智慧,著有《俱舍论》这部名著。

但是,他不认同大乘,诽谤大乘。

而他的哥哥无著菩萨是大乘的见地。

无著菩萨想了很多办法去劝化弟弟,最后世亲菩萨终于明白了以前的错误,极为后悔曾经诽谤大乘,悔恨之下,要把自己的舌头割掉来谢罪。

无著菩萨劝他说,与其把舌头割掉,不如留着宣讲大乘法。

所以后来世亲菩萨尽全力来宣说大乘。

传说他一生著了一千部论,有千部论师之称。

所以我们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作者是非常殊胜的。

今天我们讲了《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个题目的意思,它的目的,介绍了他的作者。

这样细讲,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这部论著的重要性,劝勉大家能好好地来学习它。

那么今天就先到这里。

我们把今天的闻法功德来做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沈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第二课

请大家在闻法之前,发起大乘菩提心,默念三遍: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上次我们讲了《大乘百法明门论》的题目、目的和作者。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玄奘法师翻译的,中国古来对它的注解有许多家,比如玄奘法师的亲传弟子窥基,普光,窥基的弟子义忠,还有明代的几个注本。

明代的人,离玄奘法师已经太远了。

窥基的注本,后来也有明代人增修,现在分不清到底其中哪些内容是基大师注的原貌,并且这个注本实在是很有基大师作注解的风格,一般初学者不会有耐心去读。

义忠的注本曾经非常流行,日本有金泽文库刻本,中国有支那内学院刻本,但我手边没有,以后有了,自然也可以参考。

而普光的疏很容易见到,且注得详略适当,所以这是我这次讲百法的主要依据。

不过并不是完全按照这个来讲,有不少地方,普光法师讲得不太明白,那么我们就参考《杂集论》来讲。

毕竟大家是没有多少理论基础的初学者,我们这次先力求把基本概念简单明了地讲完,等以后理论水平提高了,再把其中复杂的东西给大家讲。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正文的学习。

各位可以对照原文来看。

《论》云:

“如世尊言。

一切法无我。

世亲菩萨在《百法》的一开头,先举出释迦世尊在很多经中说过的一句话:

“一切法无我。

”这是引经典来标明自己这部论的宗旨,也就是纲领。

这部论要讲的,就是所谓“一切法”和“无我”这两个方面。

所以接下来就循着经典上的这句话来发问了:

何等一切法。

云何为无我。

——什么样的一切法?

为什么说无我?

这样一问,是为了要利益有情的,并不是菩萨自己不明白,只是自问自答。

那下面他就自己回答说:

“一切法者。

略有五种。

“法”的意思,我们上次说过,就是“存在”。

三千大千世界,法有无量无边,这里只说五种,为什么呢?

因为这五种,可以涵摄一切法。

一切法大略地分类,可以分成五类,也就是下面说的:

心法。

心所有法。

色法。

心不相应行法。

无为法。

总括来说,佛教说一切法都是“所知”——能够成为心的对境的。

在所知上,唯识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两种,一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叫做有为法,比如桌子。

一种不是因缘和合生的,叫无为法,比如空性。

在这里我们补充一点唯识的基本知识。

唯识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提出三种性相:

依他起、遍计执和圆成实。

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生的,所以是依他起。

遍计执,就是对法的错误认识,比如我们凡夫所执着的那个恒常不变的“我”,还有比如在黑暗的地方看见一根绳子,我们却以为是一条蛇。

而依他起上空掉遍计执,就叫圆成实。

我们来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苹果。

苹果,它显然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它是依他起。

凡夫看见苹果,起法我执,就是遍计执。

苹果上的法无我性,就是圆成实。

唯识家认为,依他起和圆成实都是真的有,而遍计执则是假的。

知道这个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上面说法分五类,那么前四类:

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都是因缘生的,都是有为法。

第五个就是无为法。

按这样的顺序排列五类法,有什么道理?

为什么要把心法放在第一个呢?

因为,《论》上说:

“一切最胜故。

”这就是说,在一切的法里面,心法是最强的。

《杂阿含经》上有句话:

“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我们凡夫流转生死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我们的心。

悉达多太子成佛的原因是什么?

也是因为心。

心的作用有这么大,所以又叫心王。

把它放在第一个,是合适的。

心所法排在第二个,是因为“与此相应故。

”心所是和心王相应的。

心所是随从心王而起,离不开心王,是与心王相关的心理活动,是同时的。

比如说,心里想起一个敌人,恨这个心所出现的时候,一定同时存在着与它相应的第六意识心王。

它们的所依都是意根,所缘的境,则都是心里想出来的那个“敌人”。

二所现影故。

色法在第三个。

为什么放它在第三个,因为它是心、心所的对境。

离开心,没有办法谈境。

如果要按唯识来讲,这里会弄得非常复杂。

我们现在就单讲法相,对大家来说已经够了。

三分位差别故。

第四心不相应行。

心不相应行其实并不是像心、心所、色法那样的存在,它们只是在以上三者的变化上安立出来的。

四所显示故。

第五无为法。

无为法,比如圆成实,不是凡夫能直接明白的,只能靠上面四种法来彰显无为法的存在。

接下来就先讲心法。

心法有八种: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第一眼识。

什么叫眼识呢?

“识”是能了别的意思,就是能够了解、分别。

眼识怎样了别?

眼识依于眼根,能够了别色尘。

因为是依赖于眼根的识,所以叫眼识。

既然知道了眼识,那么耳、鼻、舌、身、意识也就很容易推知了。

眼识了别色尘,这个色,是眼识所能认识的对境,是只能靠眼根才能缘到的。

所以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