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3609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Word下载.docx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Word下载.docx

2、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并能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己生活与发展问题的时间能力

3、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析不同发展观的认识、分析能力

4、对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驾驭能力

5、能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有关坚持或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典型案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2、树立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

3、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4、坚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信念

重点:

总体小康的不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难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讲授式教学法

计 

教学准备

收集近几年我国经济变化发展的事例及数据,整理成学案,辅助教学。

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怎样提出的?

“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怎么回事?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

多媒体展示并讲解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

“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材料二: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他说:

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

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

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

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材料三: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2000年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国现在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材料四:

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

“展望新的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下个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实际上提出了到下个世纪中叶,跨度达50年的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展开,是原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具体化。

按照新的“三步走”战略规划,进入小康生活后的战略规划,将分2010年、2020年和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下面我们就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问题。

【进行新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5页探究活动,并联系上面四则材料思考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处于什么状态?

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材料,积极思考

教师点拨:

到20世纪末,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总体小康水平

(1)总体小康的发展历程: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总体小康的成就

①微观上: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消费结构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富裕型服务类消费迈进。

②宏观上:

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

(3)总体小康的不足:

现在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首先,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

2000年,从人均收入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6280元人民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有2253元。

而且,农村有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镇尚有1800万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贫困人口,全国尚有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的温饱。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GDP仍然不高。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达到4.2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人均GDP3315美元,居世界108位)。

可见,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依然处于低水平阶段。

其次,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仍然是不全面的。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的小康基本上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最后,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仍然是发展很不平衡的。

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小康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

从城乡看,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2.79∶1。

2006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28∶1。

从地区看,2005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上海市(34345元)是最低的江西省(13688元)的2.51倍。

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生活水平的分析报告,1999年西部地区小康水平实现程度为84.18%,东部实现程度为97.86%,中部为93.18%。

从GDP来看,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上海市,已突破400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却只有300多美元。

从不同收入群体看,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很不平衡,而且存在着扩大的趋势。

正因为我国现阶段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以,不管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多大的成就,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看待总体小康中的不足,分析前进中所存在的困难,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关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主要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

这些内容,分别安排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来讲。

至于《经济生活》,只讲与经济建设相关的新要求。

材料:

2004年中国原油消耗量占世界消耗量的7.4%,原煤占31%、铁矿石占30%、钢材占27%、氧化铝占25%、水泥占40%,而创造的GDP仅为世界的4.4%;

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

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

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

图片和材料分别反映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并说明怎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新要求的具体内容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③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⑤城镇人口比重显著增加

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提问过渡:

这个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这个成果要使谁受惠呢?

学生回答:

人民。

教师:

我们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要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

如何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①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②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③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误区警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不是全面同时实现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

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来探讨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首先请大家探讨课本87页的探究活动:

某地砍伐了一大片森林,制作家具等物品,然后通过市场销售进入消费过程,这个地区的GDP因此增长了。

但是,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滥,甚至使人们失去了家园和生存空间。

这种GDP增长,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国家的发展有益吗?

阅读教材,积极思考回答:

无益。

这一材料说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这从反面证明:

经济发展不能片面追求GDP,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可介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1)片面追求GDP的后果

(2)科学发展观的地位: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我们应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呢?

请同学们看教材88页“张家港发展材料”,想一想所提的两个问题。

积极思考,发表见解

材料分析:

第一个“看不见”,主要说明该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工业、服务业比较发达;

第二个“看不见”,主要说明该市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

第三个“看不见”,主要说明该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四个“看不见”,是说该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张家港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社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也给该市居民带来极大的实惠。

张家港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收入的全面增长,保护了环境,人民群众得到全面发展。

它启示我们,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使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张家港的发展把发展作为其目的,提高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发展的要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体现了我国的性质、发展经济的目的、社会生产的目的。

张家港的发展最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十个统筹”——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组织学生探讨88页探究活动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

我国彩电、手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

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活动:

联系上述材料,谈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实现国民经济有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

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我国是纺织服装出口大国,但不是强国。

我国出口的服装,质地、板型、做工均不错,但售价仅为欧洲同样服装的十分之一;

能卖出大价钱的是洋品牌,我们要从赚的钱中拿出很大一部分交给品牌持有者。

电器商品也是如此。

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只能为洋人打工,辛辛苦苦生产却让洋人拿大头。

这是为什么?

就是因为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强,没有自己更多的世界名牌和核心技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经济发展靠创新,人才培养靠创新,搞好管理靠创新,提高效益靠创新,节约资源靠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靠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靠创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一切问题都要靠创新。

为此,国家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国人要培养创新精神。

作为学生,现在要努力学习,为掌握创新本领作准备。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地位——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②要求——经济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走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备选资料:

2006年,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中国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向全国人大报告有关工作时说:

"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

在我国的发明专利中,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占绝对多数,其中国外企业的专利主要分布在高科技领域。

1998年到2003年,国内专利申请中,我国企业的申请量不到总数的30%,且大部分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申请不足总数的20%。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对《人民日报》记者说:

据2005年统计,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超过17万件,而在这17万件中,还有一半来自外国公司,主要是跨国公司。

美国在中国申请专利,每年的增长量都超过20%,2005年申请量已超过2万件。

我国个人和企业申请的每100件专利中,发明专利只占18件。

而国外的申请,每100件有86件是发明专利。

我国个人和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中,最集中的领域是中药、非酒饮料、食品,前三位都是吃的喝的,第四位是中文输入法,这四类专利共占79%,而国外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于高科技领域。

请同学们探讨89页探究活动及以下材料

2007年我国GDP中的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

第一产业:

11.7%;

第二产业:

49.2%;

第三产业:

39.1%。

(注:

在发达国家的GDP中,第一产业比重低于3%——5%,第二产业比重低于30%左右,第三产业大于65%以上)——说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

三大产业内部,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2007年我国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第一产业3.6%;

第二产业54.1%;

第三产业42.3%。

——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一、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强。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加速发展服务业,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探究活动结论:

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消费的贡献率低,应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和资源消耗过大,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改变。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具体:

“一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方针”: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

A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B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C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其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1979~2005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6%。

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高达92.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只有7.4%。

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

近几年,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

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2000年的63.8%,降到2006年的38.9%。

我国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

从消费领域自身来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

这一问题,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其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

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

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

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

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2年以来一路攀升,由44.8%提高到2006年的48.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5%。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2年达到峰值以来一路走低,由41.5%减低到2006年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7%降到38.6%。

因此,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

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

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

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其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

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

2005年,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561万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

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

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国己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

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材料介绍:

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3.22:

1,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实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在3倍以上(4——6倍)。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