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Ⅰ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7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2377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Ⅰ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7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课标Ⅰ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7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课标Ⅰ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7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课标Ⅰ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7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课标Ⅰ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7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Ⅰ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7Word格式.docx

《新课标Ⅰ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7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Ⅰ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7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Ⅰ卷高考历史冲刺卷07Word格式.docx

25.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这表明()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汉唐宰相“坐”到宋朝大臣“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从汉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臣多出自“科举”,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故选B;

宋朝时选官依然存在“恩荫制”,故A项错误;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唐、宋时期选官制度均是科举制度,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的演进

【名师点睛】某历史学家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这一描述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6.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

“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

”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  )

A.科举制的实行B.宰相制的废除

C.行省制的确立D.抑商政策的松动

【答案】A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27.李贽提出了“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论断,该论断

A.是在新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全面否定

B.表达了对道学家虚伪说教的无情嘲讽

C.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有力鞭挞和批判

D.反映了思想家对传统道教的极力排斥

材料大意是:

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穿着儒雅,行为却像猪狗一样的无耻。

李贽对程朱理学及卫道士们的揭露真可谓一针见血,句句中的,所以B项符合题意。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

28.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鸦片战争前夕国内主要商品流通量统计表

商品量

商品值

商品量占产量(%)

银(万两)

比重(%)

粮食

245.0亿斤

16333.3

42.14

10.5

棉花

255.5万担

1277.5

3.3

26.3

棉布

31517.7万匹

9455.3

24.39

52.8

7.1万担

1202.3

3.10

92.2

 

A.商品经济取得全面发展B.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政府改变重农仰商政策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9.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

”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答案】D

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和运用史实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材料中体现出陈独秀反对的不是孔子本人,也不是说儒学没有价值,而是在当今社会中,“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从而阻止文明进化,故D项说法正确。

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批“尊孔复古”

30.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迫切任务来抓。

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摸糊

B.从时局出发做出了正确决策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摒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C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的十年对峙·

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

学生容易据所学知识错选BD。

关键在于紧扣材料信息。

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但国民党统治中心还在城市,敌强我弱的形势未变。

事实证明:

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31.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后,我国与前苏联范围的各国都保持正常关系。

这些事实说明

A.中国十分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B.我国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周边环境

C.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D.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名师点睛】

32.《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中指出:

“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

”这表明古代希腊()

A.城邦体制造就了民主政治生活B.民主政治的运行得到法律保障

C.真正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公民的政治权利没有受到重视

材料的主题并不在于强调城邦体制,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可知,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运行,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可知,公民并未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从政治层面上来讲,公民的政治权利还是受到重视的,故D项错误。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运行机制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

法律至上。

但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局限性是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它窒息和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33.“1688年至1689年的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时刻。

革命中,不仅解决了与英国内战有关的长期的宗教和王朝问题,还出现了新的历史力量,这种力量预示着现代的到来。

”“这种力量”是指

A.新贵族阶层B.“至上”的议会

C.信仰新教的国王D.辉格党和托利党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英国光荣革命并在随后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使议会权力上升,本题选择B。

西方近代代议制的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光荣革命

34.英国外交人臣奥斯汀·

张伯伦1932年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的言论:

“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

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B.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自由放任主义的盛行D.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战,矛盾加剧,资本主义国家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前提下,抛弃自由放任、全凭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自我调整的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改变局部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大胆借鉴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教师需足够重视该知识点的分析运用。

35.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幅漫画。

其表明()

A.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搁浅

B.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美国依然主导着世界经济

D.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二、非选择题。

(总共6小题。

40.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1993年,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对世界未来走向描述如下图:

运用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对上图所示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图示中的一组关系或多组关系进行论证;

也可以对上图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构建新图,并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观点:

中西方文明并非冲突性较重,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分)

论述:

中国和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本着互不侵犯、和平共处、重大国际安全事务大国磋商一致原则,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分)中国和美国、加拿大都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虽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本着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的宗旨,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取得了成就,促进了本地区的共同发展。

(4分)

小结:

总之,中西方文明存在多样性,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示例仅供参考,其他阐述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均可得分,但本题总分最高12分)

中西文明观•中西方文明的多样性•影响

【名师点睛】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一般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所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和观点,非常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观点要明确;

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

4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

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

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

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

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

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

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

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虽然巡视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以与之媲美。

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

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

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

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14分)

(2)综合以上两段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存在哪些不同点,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11分)

【答案】

(1)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的天子巡狩和“方伯”监察是萌芽时期;

秦汉时期刺史巡视制度的出现标志着巡视制度正式形成;

隋唐时期的“一台三院”体制标志着巡视制度的成熟;

明清时期御史巡按制度的出现标志着巡视制度更加强化并且完备。

(8分)(罗列史实4分,概括阶段特征4分)历史作用:

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的重要形式之一,可用于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

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阶级服务;

在一定程度上对惩恶除奸、监察百官、反腐肃贪和吏治清明等起了积极作用。

(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不同点: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创立较早,历代沿袭,体系完备,机构健全,属于封建统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以统治者意志为准则;

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建立较晚,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由法学家担任监察官,注重倾听民意,以宪法和法律为准则。

(6分)启示:

巡视制度有利于惩治贪腐、惰政等不良现象;

发展和完善巡视制度必须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立足于我国国情,使巡视制度切实可行。

(5分,言之有理即可)

古代中西的政治制度•监察制度•历史沿革及特点

45.(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一一郭志祥《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

材料二《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

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

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

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

1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刑、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

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

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一一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9分)

(1)原因:

中国原有司法审判制度存在弊端(司法权由行政部门掌管,司法不独立);

西方审判制度和观念的传入;

司法主权丧失(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的刺激。

(2)内容:

成立专门的司法行政与审判机构;

确立民刑分立原则;

确定考试选拔法官制度;

取消满洲宗室的司法特权。

(6分,任意答三点即可)。

影响:

确立了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

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推动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

(3分)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

清末新政·

司法改革

46.(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诺贝尔和平奖是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1978年,埃及总统萨达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

材料二 1997年美国国家安委会发表声明:

“要实现中东地区的全面和平,就要确保以色列的安全与幸福。

这些都为美国的中东利益所在。

——《中东黑血:

地缘政治视野下的中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萨达特、阿拉法特和拉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主要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巴以和平难以实现的因素。

你认为应该如何推进中东和平进程。

(10分)

【答案】

(1)主要原因:

萨达特率先谋求以和平方式解决中东问题。

阿拉法特和拉宾签署巴以和平协议,极大地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

(2)因素: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插手中东事务,支持以色列;

巴以运用极端手段相互报复,导致冲突不断。

战争无法解决阿、以矛盾,和平谈判与政治解决是必由之路;

国际社会应加大斡旋力度,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取得更多成果;

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调解作用。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中东战争·

巴以冲突。

47.(15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孙中山认为:

“美国纠察权归议院掌握,往往擅用此权,挟制行政机关,使它不得不频首总命,因此常常成为议院专制;

除非有雄才大略的大总统,如林肯、麦坚尼、罗斯威等,才能达行政独立之目的。

”在孙中山所制定的革命程序中,第一阶段为“军法之治”,由军政府总摄政权,不需要设立议会;

第二阶段为“约法之治”……;

第三阶段为宪法之治……。

1908年,章炳麟认为,议员必要选举,但无论单选(直接选举)还是复选(制限选举).都会造成“上品无寒门,而下品无膏粱,名曰国会,实为奸府”的结果。

那么,在一个没有代议制的国家里如何实现共和呢?

章炳麟的设计是:

由总统总掌行政、国防、外交,但有外交“宣战诸急务或因事加税时,须商之于民”。

办法是外交诸急务,则临时遣人与政府抗议。

他认为这些人无政党背景,“民得直以其意授之”,如因事加税,则因各地情况不同,由地方官“各询齐民”。

——章开沅、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1)指出孙中山与章炳麟议会制度设计思想的相同点。

(2)指出章炳麟反对代议政治的最主要理由并简评章炳麟议会制度设计的思想。

(1)都主张要预防议会权力出现专制,议院要接受人民的监督;

都认为在当时情况下不宜马上实行议会政治(6分)

(2)章炳麟之所以反对代议政治,最主要是害怕议员被“豪门”所控制,(3分)他认为议员竞选易使政党左右,所以以废除议院的极端办法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既反映了他对西方议会制度没有真正了解,也反映了他力图避免出现西方少数人或少数政党把持议员现象的良好愿望。

但是他的方案没有真正解决民主政治的运作和人民权利的表达问题,所以是无法实现的。

选考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章炳麟

48.(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

他在传统训练中深受湖南籍的清初异端思想家王夫之的影响。

1847年中进士后,曾于翰林院任职。

他在曾国藩手下参与过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实际经验。

郭嵩焘担任过多种官职,包括署理广东巡抚。

然而,他于1877年成为中国第一位驻西方国家的公使。

作为一位外交官,郭嵩焘在工作中密切联系并极度依赖李鸿章。

1862年他曾经在李鸿章的幕府中短暂任职。

虽然两个人在外交事务中的观点接近,但郭嵩焘的改革主张比李鸿章激进得多。

郭嵩焘的欧洲之行激起了轩然大波,使得他回国时(1878年末)没有照例去北京,而是直接回到了湖南。

他被提前罢职后,继续在湖南以通信方式向李鸿章提建议。

——(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成为第一位驻西方国家公使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受冷遇的原因。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

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

洋务运动的开展(6分)

(2)国内顽固守旧势力强大;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有限;

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加激进。

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近代历史人物·

郭嵩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