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1846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牧童卧

黄昏月明

草、笛、蓑衣

教学反思

()月()日总第(12)课时

5、古诗词三首第

(2)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

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

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遮头:

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

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牧童》牧童:

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快乐美好的童年

《舟过安仁》小童:

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月()日总第(13)课时

5、古诗词三首第(3)课时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

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

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

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

吴地的方言。

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

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

老翁、老妇人。

     锄豆:

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

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

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大儿——锄

翁媪中儿——织

小儿——剥

()月()日总第(14)课时

6冬阳•童年•骆驼队第

(1)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

(课件播放歌曲:

《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

(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

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

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

《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

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

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

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

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

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

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不是的,爸!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

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可不是么?

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

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

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

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

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

“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

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

(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

“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

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

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

想象骆驼系铃铛

童年重冬春之交骆驼脱毛

临心头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

()月()日总第(15)课时

7祖父的园子第

(1)课时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

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板书:

                   1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4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

“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

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生机勃勃

祖父的园子式快乐

自由

()月()日总第(16)课时

8童年的发现第

(1)课时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

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

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

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

思考:

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

灾难。

     情不自禁:

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

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

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

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

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阻碍。

     困窘:

为难。

     驱逐:

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

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8童年的发现

发现规律——找到答案——得到证实

()月()日总第(17)课时

9儿童诗两首第

(1)课时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

为什么?

  预设: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

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