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1712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明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元明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元明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元明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元明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明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元明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明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明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欲在家养亲,父不从,蔡伯喈被迫上京赴考;

第二:

考中状元后,蔡伯喈想推辞牛丞相招婚,但牛丞相不从,并以奉旨成婚的方式逼迫蔡伯喈“重婚”;

第三:

蔡伯喈时刻怀念家人,欲辞官归里,可朝廷不从。

即所谓的三不从。

8、南戏

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南戏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

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

南戏的代表作是高明创作的《琵琶记》。

9、四大南戏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被合称为元末明初“四大南戏”或“四大传奇”,这四部作品代表了元末明初南戏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剧中有不少宣扬封建和迷信思想的地方。

艺术上均属本色行当的作品,但失之于粗糙,其中《拜月亭记》成就最高,影响较大。

10、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11、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由同一宫调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

各曲同押一部韵;

有【尾声】或【煞尾】。

12、元诗四大家

“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活跃于诗坛的四位诗人,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

皆雄浑流丽,多模往局,少创新规。

“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

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

擅长律诗,意境浑融,风格深沉。

13、铁崖体

铁崖是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

杨诗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甚至多用撤语僻字,写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一时名震东南,以自由奔放的古乐府为主要形式,时人称为“铁崖体”。

14、历史演义小说

“历史演义”即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历史演义小说是依据史实,进行艺术的加工、创造;

既有史实的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与虚构。

著名作品有《三国演义》和《新列国志》。

15、拥刘反曹

《三国演义》中体现出来的历史道德思维,在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在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在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

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其思想实质,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

从《三国演义》看,“拥刘反曹”既有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人民性,又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还我大汉”的民族性,还有某些封建正统观念的陈腐糟粕。

16、三言

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17、二拍

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18、世情小说

明代中叶以后小说创作三大主潮之一,即写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

所谓世态,指的是整个社会状况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

所谓人情,包含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愿望和理想等整个精神世界。

世情小说摆脱了以往小说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传统,转而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所描写的人物不再是超人或半超人的传奇人物,而是现实生活的普通男女。

出现最早且名声最著的是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它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小说。

19、拟话本

拟话本指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的模仿话本小说的模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为“拟话本”一类。

20、临川派

明代戏曲创作流派。

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后,家传户诵,人们都称他为文采派或言情派,与沈璟的格律派(吴江派)相对称,因汤显祖系临川人,后世评论家遂把汤显祖以及与汤显祖创作风格相接近的阮大铖、吴炳和孟称舜等人名之曰临川派(玉茗堂派)。

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情说,“临川四梦”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

21、“临川四梦”

又称《玉茗堂四梦》,指的是汤显祖的四部戏曲作品。

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由于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而这四部作品均有一个梦的情节贯穿其中,所以称“临川四梦”。

是作者以戏剧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以及意义的思考。

22、昆山腔

昆山腔又叫“昆腔”、“昆曲”,流行于江苏昆山。

魏良辅、梁辰鱼对戏曲进行改革,使昆山腔脱颖而出。

改革后的昆山腔吸收了海盐腔和弋阳腔的长处,曲调清丽婉转、精致纤巧,人们把它称为“水磨腔”。

代表作品有梁辰鱼的《浣纱记》。

23、四声猿

明代徐渭的一组杂剧,《四声猿》包括了《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四本短戏。

《狂鼓史》和《玉禅师》是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的猛烈抨击和尽情戏弄。

《雌木兰》和《女状元》是对女性的赞歌,也是对人才遭埋没的惋惜与哀叹。

徐渭的杂剧创作活泼畅快,嬉笑怒骂,开辟了讽刺杂剧的新路。

他又精通声律,《女状元》杂剧全用南曲,也具备开创意义。

24、明代三大传奇

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

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二、简答题:

1、简述关汉卿剧作的思想内容。

关汉卿的杂剧不论是取材于现实生活还是取材于历史故事,都热情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多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使他成为我国戏剧史上伟大的作家。

关汉卿现存的杂剧,从思想内容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公案剧,代表作品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第二类是婚姻爱情剧。

这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为表现弱者反抗恶势力,主要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制,属于这类作品的有《救风尘》、《望江亭》等;

另一为表现一般的婚姻爱情,代表作为《拜月亭》、《调风月》,其特点是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第三类是历史剧,歌颂历史英雄,较多地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心理和价值观,以《单刀会》成就最为突出。

总之,关汉卿的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恶。

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

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著追求。

2、简述《窦娥冤》中的三层戏剧冲突。

关汉卿《窦娥冤》集中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和关汉卿的思想感情。

其戏剧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意志冲突。

(1)社会冲突:

高利贷的经济剥削,地痞流氓张驴儿父子的社会恶势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压迫,这“三座大山”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外在机缘。

(2)道德冲突:

关汉卿还以形象的笔触揭示了表现在窦娥内心冲突,即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道德无用与不得不遵从道德之间的冲突。

这从窦娥的悲惨命运就可以看出来,如她临刑前,感到天地鬼神昏愦任意把无罪之民推向绝境,又聪明得自觉为蒙冤之人昭显冤屈,天地鬼神的这种矛盾态度,正是窦娥内心矛盾的形象表现。

(3)意志冲突:

《窦娥冤》全剧最后,窦娥的节、孝等道德情操,终因窦娥感天动地的悲剧命运以及清官的秉公执法,而得以高度的彰显,这表现出作者对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的企望。

关汉卿把复兴道德教化,才能挽救社会颓风,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将其艺术化、审美化为戏剧冲突,借各个阶层人们在信守道德与适应现实的两难抉择中的困境,来表现道德破败的社会危机和挽救危机的不懈努力。

3、为什么说关汉卿的杂剧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1)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在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

(2)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济,张驰交替。

(3)擅于设置悬念。

(4)戏剧语言,以当行本色著称,不同人物,不同环境,人物语言变化不同,体现不同人物的气质和个性

4、《西厢记》是怎样对“西厢故事”题旨进行改造的?

王实甫在董解元《西厢记》的基础上,将其反封建的主题进行提炼和升华,超越了“自是才子,合配佳人”、“报德难从礼”的思想局限,使之更加突出、纯净、强烈,突出“一见衷情”“情”的地位。

并以纯正的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而进行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

王实甫勇敢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大胆赞扬了那些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叛逆者,并为他们安排了一个胜利的喜剧结局,从而使“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呼声震世骇俗,流芳后世。

由于作者所作出的超越前人的特殊贡献,从而使这部优秀喜剧,达到了当时同类题材的最高思想水平。

5、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

《西厢记》对当时的一本四折一楔子的杂剧体制,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尝试,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长达五本二十折加五个楔子。

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性的段落;

又有很特别的[丝络娘煞尾]一曲,起着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

剧本也不受一入主唱到底的限制,出现几个角色分唱的形式,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性的壮举。

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6、分析《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西厢记》是一部长篇巨制,结构宏伟,严谨,场次处理得也洗练,戏剧中冲突的孕育,发展形成和最终的解决都很自然。

情节由两条线索构成,第一条是张生、莺莺、红娘对老夫人的斗争,这是主线;

第二条是张生、莺莺、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迂回穿插在主线之中。

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作者运用喜剧手法处理悲剧性的冲突,把大大小小的矛盾组成一个盘根错节的艺术整体,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过程。

作者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不借助于神仙皇帝以及鬼魂妖怪的想象力量,这更需要高超的驾驭生活的艺术能力。

7、分析《墙头马上》一剧中李千金的形象。

8、马致远的《汉宫秋》对历史的昭君故事有何改编?

有何用意?

(1)把汉尊胡卑改为胡盛汉弱,把昭君出塞置于匈奴重兵压境的背景下。

(2)虚构了昭君的皇后身份和未入匈奴便投江殉国的情节。

(3)虚构了毛延寿为汉朝中大夫的身份和投敌卖国的情节。

通过改编,歌颂了昭君对汉朝的忠贞,鞭挞了通敌卖国的权奸,也暴露了元帝及大臣的软弱无能,寄寓了强烈的民族感情。

这些改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元代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宋金相继灭亡而元蒙入主中原后汉民族的心理。

9、《赵氏孤儿》悲壮感人的原因何在?

剧作写春秋晋灵公时赵、屠两个家族斗争的故事。

权奸屠岸贾谋杀了赵盾一家三百余口,还要杀掉赵朔与公主所生的孤儿以斩草除根。

草泽医人程婴冒死救出孤儿。

屠为捕杀孤儿竟下令将全国婴儿一律处死。

于是围绕搜孤与救孤,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为救婴儿,具有正义感的人们一个个赴汤蹈火,前仆后继,舍命相救。

后赵氏孤儿长大,终于复仇,杀掉屠岸贾。

这一悲剧之所以感人,主要原因有:

(1)这是一场忠与奸、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作品热烈歌颂正义,鞭挞奸邪,大力宣扬复仇观念,大义凛然,震撼人心。

(2)塑造了一系列见义勇为的英雄形象。

如韩厥为取信于程婴当面自杀;

程婴献出亲生儿并抚育孤儿成人;

老臣公孙杵臼舍命相救。

他们勇于牺牲、义无反颐的精神,悲歌慷慨,感人至深。

(3)戏剧冲突尖锐激烈,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悬念突出,扣人心弦。

10、郑光祖杂剧《倩女离魂》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情女离魂》用浪漫主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爱情幸福的倩女形象。

它主要通过“离魂”这一独特的关目情节来刻划人物、表现主题的。

张倩女为追随所爱,魂离躯体,陪伴王生三年,身躯却卧病在家,昏昏沉沉,情思绵绵。

这是她身心遭受封建礼教禁锢和折磨的结果。

她一边身卧病床,—边魂随情人的表现,正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妇女既有沉重精神压抑的一面,又有渴望自由幸福的一面。

—个身,一个魂,对比映衬,互相补充,对揭示倩女的思想性格起了独特作用。

这些虚虚实实,假假真真,扑朔迷离的浪漫主义描写,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11、简述《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

民间妇女形象,有敢于承担苦难的自我牺牲精神,有着高尚的人道主义爱情,不受功名利禄引诱的纯洁朴实的生活理想,尽孝、勤劳、善良。

12、简述《琵琶记》结构的艺术特色。

《琵琶记》的结构采用双线对比交错发展的方式,从第七出起,一面写蔡伯喈蟾宫折桂,入赘相府,享尽荣华富贵;

一面写赵五娘含辛茹苦侍养双亲,步步陷入绝境。

两条线索交错发展:

一出演赵五娘遭逢饥荒,一出演蔡伯喈洞房花烛,一出演赵五娘“糟糠自厌,”一出演蔡伯喈荷池弹琴;

一边中秋宴饮,良宵赏月;

一边剪发买葬,包土筑坟。

两种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互相映衬,突出了赵五娘的悲剧形象,强化了悲剧气氛,收到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13、简述散曲有别于诗词的艺术特色。

(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

(2)可以增加衬字,既保持曲词的腔格,又增加了语言生动性,更为淋漓酣畅;

(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

(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

(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特色。

14、张养浩的《潼关怀古》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似乎是喟叹历代王朝的兴亡,实际上却是哀痛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以及在动乱中所蒙受的蹂躏之苦,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

作品用警辟,造意深远。

15、杂剧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杂剧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体制上的缺陷,是导致它日益衰微的重要原因。

它由一人主唱的形式明显地有着说唱文学的痕迹,这固然可以使主角尽情发挥,能较透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其他角色只能作为陪衬,也必然限制了舞台表现力,不利于充分展示生活的矛盾。

同时,一本四折,篇幅短小,也限制了作家的发挥。

其第四折多成强弩之末。

相比之下,南戏在体制上较杂剧更合于戏剧的本质。

当南戏吸取了杂剧的优点,由粗转精,也就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随着《琵琶记》和《拜月亭记》等作品的出现,南戏这个综合了杂剧体制所长,又能扬容其所短的剧种,便取代了杂剧,成为剧坛的主流。

16、怎样理解《三国志演义》的悲剧意蕴?

暴政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作者无奈地将这一场历史悲剧归结为“天意”或“天数”,与其说是肯定了客观历史进展的理则,还不如说是流露了作者对于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所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

一部《三国演义》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一种悲怆和迷惘的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呼唤民族大众传统文化精神的史诗。

17、《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有何特点?

小说在叙事时,是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

全书约可归纳为五条线:

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统一天下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

这几条线,此起彼伏,交互联络,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在魏、蜀、吴三条线中,有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全书的主干;

在写魏、蜀两方时,有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

在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

在写诸葛亮时,以隆中决策为关键。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用浓墨重彩所描绘的隆中决策就是全书的主脑,“其余枝节,皆从此生”。

这样的艺术构思,使全书的结构既宏伟,又严整;

看来头绪纷繁,却又脉络分明。

在这构架上,作者又兼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笔法,时而实写、明写、正写、祥写,时而又虚写、暗写、侧写、略写,使全书的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

18、《水浒传》的结构有何特点?

连环勾锁、百川入海的结构。

《水浒传》的情节结构是以单线纵向进行的。

上半部是以人为单元,下半部则以事为顺序,连环勾锁,层层推进。

在七十一回之前,小说往往集中几回写一个或一组人物,将其上梁山前的业绩基本写完,然后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主要人物,而上一组人物则退居次要的地位。

这样环环相扣,以聚义梁山为线索将一个个、一批批英雄人物串联起来。

七十一回之后,就以时间为顺序,写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以报效朝廷为主干,讲故事贯穿始终。

这样的艺术结构,前半部犹如长江的上游百川汇聚,形成主干;

下半部则如长江的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

它形成一个整体,但各部分往往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前半部的连环列传体的结构形式,固然留有组织改造原有民间故事的痕迹,但也有利于集中笔墨、酣畅淋漓地描写一些主要的英雄豪杰。

19、《水浒传》在塑造英雄形象上采用了哪些方法?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能将性格相近的一类人物写的各各不同。

(1)层次性:

注意多层次地刻画人物性格,比如写李逵莽撞,有时候也写他真率,写他蛮横;

写鲁智深粗豪,有时候又写他的机智,写他的精细。

(2)流动性:

有时能展示人物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的发展和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林冲。

(3)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增强作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20、《西游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何特点?

(1)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所谓“物性”,就是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与习性,一旦成妖成怪,就有了神奇的本领,具有了“神性”,从“真”转化为“幻”。

然而,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他们,将妖魔鬼怪人化,使他们具有“人性”,将“幻”与人间的、更深层次的“真”相融合,从而完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创造。

(2)多角度、多色调描绘形象。

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的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地感觉。

21、西门庆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金瓶梅》以西门庆这样一个兼富商、恶霸、官僚、淫棍等几重身份于一身的人物为中心,对明中叶后社会的黑暗、封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的丑恶、腐朽本质作了较为全面的暴露,形象地勾勒出当时社会的市井众生相。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小说反映的金钱与权力的交易,以及书中主要人物物欲横流、纵欲无度的生活态度。

这两点,正是明代后期“好货”和“好色”两种社会思潮的畸形反映。

①西门庆是一个亦官亦商的恶霸豪富,在他身上体现了明代后期由地主、恶霸、商人等构成的市侩势力的丑恶凶残本质。

正是由于金钱的力量如此迅速膨胀,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土崩瓦解。

②然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强大惯力,使西门庆这样的新兴商人缺乏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那种在商业方面的开拓和进取精神。

因此,这一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

22、从西门庆的身上反映出作者对新兴商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作者对新兴商人抱着一种颇为复杂的态度。

作者在传统的道德观念和“重农抑商”思想的支配下,总体上是将西门庆作为新兴商人的代表方在被批判的位置上,把他写成一个罪恶累累、欲壑难填、不得好死的恶棍。

但与此同时,在新思潮的熏染下,又常常不自觉地把这个不顾传统道德、破坏封建秩序、蔑视朝廷法规、不信因果报应而一味疯狂地追求金钱和女人、尽情的享受人间快乐的商人,写得那样精明强干。

作者在写西门庆这个丑恶的强者时,半是诅咒,半是欣羡,以致情节有时错乱,反映了生活在人生价值取向正在转变过程中的作者,最终还是在情感上游移不定,难以用一定的标准去评判新兴的商人。

23、为什么说“《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清人张潮说过:

“《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它的悲剧意义,不仅仅在于表现了封建专制社会由于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贪赃枉法和资本势力的冲击而日暮途穷;

也不仅仅在于写到了穷人们度日如年,卖儿鬻女的悲惨生活;

而且也在于揭示了中国16世纪商人的艰难崛起,机器在新的经济关系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席,不得不与腐朽的封建势力相勾结的丑态;

也在于客观地表明了晚明涌动着的人性思潮,当还没有找到新的思想武器去冲击传统禁欲主义的时候,人的觉醒往往以人欲放纵的丑陋形式出现,而人欲的放纵与人性的压抑一样,都在毁灭着人的自身价值。

腐朽的当然在走向死亡,新兴的同样也前途渺茫。

整个《金瓶梅》世界一片漆黑,令人感到悲哀,感到窒息。

24、《金瓶梅》是如何展现金钱的巨大能量的?

(1)小说内容中所反映的在金钱与权力的交易中,金钱对政治的侵蚀甚至是决定的作用,这两点,正是明代后期“好货”和“好色”两种社会思潮的畸形反映。

如中心人物西门庆是一个也官也商的恶霸豪富,他勾结官府、鱼肉乡民。

谋害武大郎,迎娶潘金莲,事发后,只稍稍加以打点便安然无事。

(2)由于金钱的力量,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瓦解。

如王三官拜西门庆为义夫,其母竟在挂着“节义堂”匾额的屋子里与西门庆通奸,贵族妇女也投向了市井流氓的怀抱。

(3)封建社会强大的惯力,使新兴商人缺乏商业方面的开拓和进取精神。

如西门庆不是把自己的资本升值,而是主要用在贿赂官府,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势力和用于荒淫无度的生活消费。

25、为什么《金瓶梅》中所塑造的人物都是邪恶的、扭曲的?

(1)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上至朝廷,下及奴婢,雅如士林,俗若市井,无不使之众相毕露;

其社会之黑暗,经济之腐败,人心之险恶,道德之沦丧,一一使人洞若观火。

《金瓶梅》写世情,真是达到了鲁迅所说的“著此一家,骂尽诸色”。

(2)《金瓶梅》写世情不在于一般的描摹,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