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1586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考点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考点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考点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考点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格式.docx

《考点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格式.docx

T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题指南】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战国魏墓出土大量铁制农具”,逐一分析备选项。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说法错误。

C中“随葬必备品”、D中“最早出现于”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

而成套铁农具出现,有利于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4.(2013·

T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

“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解题指南】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理解其基本意思,并结合古代商业发展的内容,逐一分析备选项。

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仕商身份界限模糊,但没有完全打破

错误

B

“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说明商业发展使仕商身份界限模糊,“归乡”意识淡薄

正确

C

地方商业官员经营和民间经营共存

D

清政府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5.(2013·

山东文综·

T10)《汉书·

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解答本题需要从阐释概念的角度来深入分析题干材料。

【解析】选D。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但统治者从维护统治的需要出发还是希望保证小农经济的稳定,因此才有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

A、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B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但与D比较,D应是主要目的。

6.(2013·

安徽文综·

T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题指南】本题以安徽地方的水利工程作为素材,考查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在南北朝之前北方经济较发达,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稳定,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完成,元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具体解析如下:

此阶段安徽农业没有领先全国,主要还是北方地区水平较高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主要趋势是兴修水利工程的次数不断增加,体现出农业稳步发展的态势

表述与材料关系不太紧密,不能以安徽来扩展到长江流域

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7.(2013·

广东文综·

T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考查学生理解推理的能力。

突破口是“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大贾的实力与封君一样。

“比”是差不多的意思。

因而选C。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是在明朝中叶。

材料没有说与封君勾结,排除B。

D过于绝对。

8.(2013·

浙江文综·

T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

“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且要注意是“反向”选择。

从当时商人的乘马“雕鞍银镫,装饰焕烂”,可见其经济地位优越,A表述正确;

但是商人的这种行为在宰相王涯看来是一种“僭越”且为“前代所禁”,可见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B、D表述正确;

C的表述过于绝对。

唐代商运发达,商人群体在社会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虽然社会主流观点对商人是鄙视的,但遭受“全社会”的鄙视显然与史实不符。

9.(2013·

海南单科·

T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选A。

本题结合时代背景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

10.(2013·

T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

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

这表明南宋 (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发生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

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赋税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

11.(2013·

T8)图1反映的是 (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读图分析,图片上半部分是铁犁牛耕,下半部分是女子纺织,放在一起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B。

12.(2013·

新课标全国文综Ⅱ·

T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政策。

解答的关键是认识宋代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影响。

宋代弱化了丞相和地方的行政权力,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由此可知A错误。

材料说明的是宋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未涉及流民问题,B可以排除。

由于北宋政府“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两极分化更为明显,故C说法错误。

宋代土地兼并日益激烈,自耕农失去土地的现象日益增多,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故体现了自耕小农衰退,而地主经济日益发展。

13.(2013·

T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

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

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材料反映的是广东大庾岭以北的丝销往广东,而广东一带的盐铁销往广东大庾岭以北,这反映了当时大规模远距离的商品贩运,由此可知D正确。

材料未体现A、B、C的内容。

14.(2013·

四川文综·

T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关键抓住题干中“纺织业”“商代”两大信息进行逐一排除。

A时间为汉代,与题干商代不符;

B发生在元朝;

D中《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主要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不能证明题干信息。

C中甲骨文为商代的卜辞,时间吻合,“祭祀蚕神”说明统治者对纺织业的重视,故选C。

15.(2013·

天津文综·

T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A、C、D不符合题目要求。

16.(2013·

重庆文综·

T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其内容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中的均田制。

17.(2013·

T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内容是宋朝的金融发展的表现。

A只是在一定的区域和一定的时期流通;

B在北宋中期四川地区出现,而材料中宋太祖时期就出现了;

C不是债券而是兑换货币的书面依据。

18.(2013·

上海单科·

T1)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

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 (  )

A.姜寨遗址  B.炎黄传说

C.二里头遗址D.尧舜禹传说

【考点】中华文明的起源

从题干材料“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可知,这应该是原始社会生产经营模式,姜寨遗址是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部落的遗迹,故A正确。

B炎黄传说反映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

C二里头文明出现在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

尧舜禹传说是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故B、C、D不符合题意。

19.(2013·

T3)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

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  )

A.经济生产B.政治活动C.艺术审美D.日常交往

【考点】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代,中国的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商周时期也被称为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出的大量青铜器主要是供奴隶主贵族日常生活使用或者在祭祀等政治活动中使用,故选B。

20.(2013·

大纲全国卷·

T16)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D.发展商品经济

【考点】明朝经济政策

材料中说明古代民众一旦入户,就严格禁止更改户别,户籍在古代是有身份职业的象征,政府通过严格控制户籍,加强对民众的控制,以此来减少社会民众流动的可能性,便于稳定和巩固其封建统治。

A、D与题干构不成因果逻辑关系,B不是积极作用,而是消极影响,排除。

21.(2013·

T17)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

“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祐、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

”据此可知 (  )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考点】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

题干材料表明了到清朝乾隆时期,台湾还在使用宋朝时期的货币,这充分说明两岸之间的经济往来很少,以至于清朝货币还没有在台湾推广,故选B。

清朝商品经济要比宋朝更为繁荣,A与史实不吻合。

C的表述不符合题意。

D的表述也与史实相违背。

22.(2013·

T3)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年

300

1700

1850年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解答本题注意两点:

一是关注表格的表头,即题目;

二是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全面分析表格体现的信息。

本表格从纵向看,反映的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的变化,无论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都迅速增加;

从横向看,该时间段城镇人口均低于农村人口。

由于该时间段城镇人口均低于农村人口,A错误;

C中农业经济日渐凋敝与表格中农村人口迅速增加矛盾;

本表格只涉及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的变化,无法体现在全国的位置,D错误。

由于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因此城市经济规模扩大,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3.(2013·

T41)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座)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2)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10分)

【解析】

(2)“变化”一问要注意答题角度——数量和分布,既要看到县城总数的增加,也要看到县城数量黄河流域有所减少而长江流域大幅增加的地域差异;

“原因”要对应“变化”并结合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差异分析理解。

【答案】

(2)变化:

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

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

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24.(2013·

新课标全国文综Ⅰ·

T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题指南】本题解答时要紧密联系图示的变化任意提取两项信息分析说明。

提取信息时先要明确图片反映的是东汉和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它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要结合所学进行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地图的观察和解析能力,属于图表型开放式题目。

图9是东汉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图10是唐代开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

提取历史变迁信息时可以根据行政区划的地域分布和区划名称的变化分析其历史信息,然后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说明。

【答案】示例一:

信息:

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

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示例二:

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