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1198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Word下载.docx

《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Word下载.docx

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蟾蜍品种是中华大蟾蜍.它体型大,雄蟾蜍体长一般在95毫米左右,雌蟾蜍105毫米。

 

蟾蜍头部宽大,吻端部较圆,眼睛大而突出,头顶部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

躯体粗而宽。

四肢粗壮,前肢短、后肢长,趾端没有蹼。

皮肤非常粗糙,几乎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疣粒,尤其突出特点是眼睛后面有一对略呈长椭圆形的耳后腺,排列呈“八”字形,这里分泌出的白色浆液 

也就是“蟾酥”最多。

这些白色的毒液,味道刺激火辣,只有在被蛇或黄鼠狼等天敌咬住时,才会喷射出来,便于逃生。

而平时,是不会喷射毒液的。

看清楚了蟾蜍的外形特征,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蟾蜍有什么生活习性。

蟾蜍喜欢阴暗的地方,怕强光直射,所以在夏秋季节白天常栖息于沟边、草丛,乱石洞等阴暗潮湿处。

傍晚至清晨出来活动,觅食。

与青蛙不同,蟾蜍行动缓慢笨拙,不善于跳跃,只能作匍匐爬行。

但蟾蜍对陆地的适应性很强,只有在产卵或冬眠时才进入水中。

蟾蜍的主要食物是昆虫,捕食的时候,往往静候在安全、僻静处,蹲伏不动,当鲜活的捕食对象临近时才伸出舌头将其卷起,动作迅速而准确。

因为是水陆两栖动物,所以蟾蜍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弱,属于冷血变温动物。

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32℃,当气温低于10℃时,蟾蜍就会钻进泥土或石洞里冬眠.

等到来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12℃时,便开始出外活动、交配、产卵。

雄蟾蜍没有交配器,产卵受精是通过爬上雌蟾蜍的后背,并紧紧抱住雌蟾蜍,刺激雌蟾蜍排卵,进行体外授精。

这一行为被称作“抱对”。

雌蟾蜍每年产卵1次,卵很小,但数量达5000枚左右。

呈带状,卵胶带长达 

322~336厘米。

受精卵经过一系列胚胎发育形成蝌蚪,蝌蚪用腮来呼吸,在水中生长发育,以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物,直到长出后腿、前腿,最后尾巴退化爬出水面,开始水陆两栖生活。

这一变化通常需要60~90天。

生长16个月左右的蟾蜍才能达到性成熟。

蟾蜍的寿命一般10多年,长寿的可长达30年。

从成为蟾蜍的那一天起到生命结束,每年会脱皮2~3次,退掉皮肤的角质层,长出新的皮肤。

脱皮一般在一年当中的4~10月份,高峰期在6~9月份。

了解了蟾蜍的生活习性,下面咱们再来看看养殖蟾蜍都需要什么条件。

养殖场的必要条件

蟾蜍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房前屋后、果园农田都适合它的栖息。

但要进行饲养,我们还需要根据它的生活习性为不同阶段的蟾蜍搭建养殖场地。

养殖场地最好靠近水塘或小河,这样水源和虫源都比较丰富。

陆地养殖场至少要有2个以上,用来饲养不同阶段的蟾蜍.因为大蟾蜍会误吃掉在眼前活动的小蟾蜍,因此一定要将它们分开养殖。

陆地养殖场四周要用木桩和塑料薄膜做30~40厘米高的围栏,既能防止蟾蜍逃跑,也能防止天敌入侵。

另外,陆地养殖场场地上还应堆积一些石块造成孔洞或种植一些高低植物用来遮阳,或把陆地养殖场直接建在水边的农田里,这样不仅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可以为农田防虫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小河与陆地连接的便利条件,划分出区域,在河中养蝌蚪,因为河中有充足的食物和丰富的溶氧,是天然的养殖场所,当蝌蚪变态成蟾蜍后就会自己从水中爬出,是又经济有省事的方法。

小河中用竹竿固定用网圈出范围就可以了。

另外,养殖场中还要建有一些养殖池,便于蟾蜍产卵,和饲养刚孵出的蝌蚪。

养殖池最好为四壁光滑的水泥池。

新建的水泥池,不能直接注水放养蟾蜍,必须经过脱碱处理。

方法可用10%的醋酸刷洗池壁表面,再用清水浸泡1~2天。

了解了蟾蜍对环境的要求.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蟾蜍是怎样繁殖的。

成蟾蜍的选择和繁殖

我们要想饲养蟾蜍,首先需要使其繁殖。

那么用来繁殖的蟾蜍长什么样子呢?

达到性成熟标准的雌雄蟾蜍都可以进行繁殖。

它们的特征是:

雄性蟾蜍应有明显的婚垫,瞧,就是它手指上这几块黑色的东西。

而雌性蟾蜍腹部要膨大,卵巢轮廓明显。

另外,体型要大,体质要健壮,皮肤有光泽,无病无伤。

成熟度要尽量一致,这样产卵时间相对集中,便于孵化和蝌蚪的培育管理。

那么这些蟾蜍都是从哪来的呢?

经过了一个冬天的休眠,春天来临时,刚出蛰的蟾蜍陆续离开冬眠的洞穴,各自开始寻找理想的对象,这时,我们就可以在有浅水的池塘、沟渠边、或草丛中寻找它们的身影,

捕捉到种蟾蜍后,要先对蟾蜍的身体进行消毒,用3%~4%的食盐水,浸泡15-20分钟。

消毒后,即可把雌雄蟾蜍放入准备好的陆地养殖场,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只左右。

雌雄比例为2:

1或3:

1。

当水温回升至10度以上时,性成熟的雌雄蟾蜍便开始抱对了。

蟾蜍产卵需要在有水的环境中进行。

当发现雌雄蟾蜍开始抱对了,我们就把它们放到水泥池中,让它们产卵。

抱对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2-3天才能产卵,卵从雌蟾蜍的生殖孔排出,呈黑色带状.由卵胶膜包裹成一条连续的线状长带,看上去活像一串珠子。

雌蟾蜍产卵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自然产卵受精多集中在早晨4~8点。

产卵结束后,雄雌蟾蜍自然分开,这时就可以把它们放回陆地养殖场了。

蟾蜍每年只产卵一次,通常种蟾蜍只可以使用3年。

至于受精卵,我们要把它们收集起来,集中孵化。

孵化仍然在水泥池中进行。

为防止卵沉入水底,要在水面上放些水草或浮萍,再将卵放在草上。

放入水泥池内的受精卵密度为每平方米5000粒左右。

要注意同一天采集的卵要放养在同一孵化池内,保证孵化整齐一致.避免出现卵、蝌蚪在同一池中的混乱局面.

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和水温有密切的关系,当水温在25-30度时,只需要2到4天即可孵出小蝌蚪,温度越低孵化时间就越长。

刚孵出的蝌蚪,个体弱小,不会取食,只依靠自身的营养物质为生,不需投喂饵料。

3~4天后,便开始摄食,也进入了蝌蚪培育阶段。

蝌蚪的饲养管理

蝌蚪从孵出到变态成幼蟾蜍需要60~90天。

在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就是饲喂蝌蚪,最好的食物是蛋黄,普通的鸡蛋就可以.把蛋黄捏碎后洒入池内,蝌蚪会聚集到蛋黄附近进行进食.注意蛋黄不要颗粒太大。

还可以投喂一些植物性饵料,比如豆渣,玉米面等。

将普通的玉米面加水,捏成一个个的小团,投放到养殖池内。

也可将蛋黄混在玉米面中,供蝌蚪进食。

饲喂30日龄以前的蝌蚪,每天上午8点投饵1次;

30日龄以后,每天投喂两次,日投喂量一般为蝌蚪总重量的7%-10%.

等到50日龄以后,就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了,我们可以直接将小鱼投到养殖池内让它们自己取食。

我们还可以利用小河与陆地连接的便利条件,划分出区域,在河中养蝌蚪,因为河中有充足的食物和丰富的溶氧,是天然的养殖场所,当蝌蚪变态成蟾蜍后就会自己从水中爬出,是又经济有省事的方法。

适合蝌蚪的生长发育的水温范围是16℃~28℃度,最适宜的温度是18℃~24℃,低于或高于以上温度范围,都会影响蝌蚪的活动、摄食和发育变态。

经过60~90天。

变态完成后的幼蟾蜍,这时就会自行从水中爬上岸,下面便进入到幼蟾蜍的饲养管理阶段。

幼蟾蜍的饲养

幼蟾蜍一旦离开水面,就开始了陆地生活,这时,对于养殖户来说只需要定时定量的投喂饵料就可以了。

幼蟾蜍的食物以活的蝇蛆,黄粉虫幼虫等为主。

日投饵量为蟾蜍总重量的10%左右,不超过15%.投饵量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掌握,以每次投喂的饵料吃完为好,每日要投饵1~2次,投饵1次可在下午4点钟,投饵2次可在上午9点和下午4点。

大约需要16个月的时间幼蟾蜍才能发育为成熟蟾蜍。

但要用作繁殖必需是两年龄以上。

成蟾蜍的饲养

冬眠结束后的成年蟾蜍,出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繁衍下一代。

在产卵期间,无论雌蟾蜍还是雄蟾蜍都不会进食,所以养殖户也不必为它们准备食物。

直到产卵结束后,把成蟾蜍放回养殖场。

成蟾蜍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一冬天都没吃东西了,便开始到处寻觅食物。

可是,春天的气温还不是很高,自然界昆虫还很少,这时养殖户就需要为蟾蜍提供食物,同样是鲜活的蝇蛆和黄粉虫,投喂量与投喂时间和幼蟾蜍相同。

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当气温逐步升高,自然界昆虫数量较多时,我们就可以运用黑光灯来诱虫了。

方法是将黑光灯管每隔20米设在养殖场周围,将黑光灯绑在场地中的柱子上,黑光灯离地20厘米。

接上电源,到晚上,附近的飞虫全会被灯光吸引过来。

此时蟾蜍就聚集在灯下,捕捉掉在地上的飞虫。

通过黑光灯诱虫的方法既方便又节约了养殖成本。

黑光灯诱虫可以一直延续到秋季,但期间也可根据情况补喂饵料。

除饲喂外,冬眠前都无需任何管理。

当气温下降到10度以下时,幼蟾蜍和成蟾蜍便陆续开始冬眠了。

蟾蜍越冬是人工养殖蟾蜍的关键,越冬存活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饲养蟾蜍的产量和效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越冬期都需要做哪些事

越冬期管理

蟾蜍是变温动物,在冬眠期间体重会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会减弱,因此,要加强蟾蜍越冬期的管理。

在冬眠前1个月,要保证投喂足够的饵料,适当多投喂高蛋白质饵料

为了让蟾蜍顺利的越冬,应为其建立理想的越冬场所。

比如,

在蟾蜍冬眠前,挖松陆地养殖场的泥土,当冬天来临时,蟾蜍就会钻入土中把自己埋起来,在土中渡过寒冷的冬季。

另外,也可选择水下越冬。

越冬前在饲养场中挖几条水沟,沟总面积占场地面积的10%~20%,沟内蓄水30~100厘米深。

到开始冬眠时,蟾蜍就会跳入到水中,在水下越冬了。

蟾蜍能耐零下2~3摄氏度,即使水面结冰,也不用担心水下冬眠的蟾蜍被死。

到来年开春,日平均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蟾蜍又会爬出来寻找伴侣了。

幼蟾蜍的越冬方式和成蟾蜍相同,我们就不过多介绍了。

以上,就是蟾蜍的养殖技术。

养殖蟾蜍的目的是为了从它身上获取最大的经济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蟾蜍的初加工,先来看看如何采集蟾酥。

前面我们说过蟾酥是从蟾蜍耳后腺、皮肤腺分泌出的白色浆液,干燥后制成的。

最好的采集蟾酥的时期为6-7月份,可每2周采浆1次。

采集蟾酥的工具有:

铝质或铜质酥夹,可到药材公司购买,

还要准备一个玻璃板用来盛放蟾酥,戴上口罩和眼镜用来防止浆液溅入眼鼻。

获取蟾酥所用的蟾蜍最好是个体大的成年雌性或雄性蟾蜍。

然后,一只手抓住蟾蜍,拇指压住背部,其余4指轻轻拖住腹部,使耳后腺及皮肤腺充满浆液。

另一只手用酥夹夹住耳后腺适当用力,使浆液喷射到酥夹内壁上。

一只蟾蜍通常只夹一次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用力过大造成出血。

取酥过程中,当附着在酥夹内壁上的酥浆有20~30克左右时,用竹片将酥浆刮成一团,在手指上沾些水,像捏面团似反复揉捏,直到捏成直径5厘米左右的圆饼形状,然后放在透气板上阴干。

蟾酥容易发霉、粘结,经加工后的蟾酥,应放在干燥处保存。

采浆过后的蟾蜍,千万不要直接放入水中,以免伤口感染导致发病,最好将其放在干燥的陆地养殖,使其恢复2-3天,其间适当多补充食物,之后可恢复正常饲喂,两周后可再取蟾酥,如果采取正当的管理措施,蟾酥可一直提取到蟾蜍生命终结。

介绍完取蟾酥,我们再来介绍一下蟾衣的采集与制作, 

蟾衣是蟾蜍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痈等有较好的疗效。

最好的采集蟾衣的季节为6-9月。

一般清明以后,蟾蜍陆续上岸觅食繁殖,芒种以后是蟾衣最佳采集期,因为从上岸到芒种,已基本完成了繁殖、休整、补食期,而且气温达到了25℃以上,昆虫已大量繁殖,食源广泛,蟾体健壮,这时就应立即着手准备采集蟾衣了。

这一时期,要时刻观察蟾蜍的各种症状,一般准备脱衣前,蟾蜍表现有离群,单独停留,反应迟钝,外表变湿发亮等,出现这些症状,十分钟左右就会开始脱衣

当发现有这些症状的蟾蜍,应及时将它们放进养殖池中,蟾衣在水中更容易脱落,而且使蟾衣不容易损坏,方便养殖户提取。

蟾蜍脱衣时,一般先从后背开始,表皮从背部裂开,面积越裂越大。

其后是后腿、腹部、头、最后是前腿。

直到完全将角质皮脱下。

脱衣完成后,蟾衣会落入池水中。

这时,养殖户就可以随时捞出。

捞出后即可将蟾衣制成干品,就是通常药店所卖的蟾衣。

蟾衣处理需要用到的工具有镊子、透气板、清水等。

刚脱下的蟾衣有粘性,用镊子夹住蟾衣在清水中轻轻漂洗掉泥沙,再放入另一个水盆中,在透气板上用镊子一点一点的把蟾衣展开。

操作时,用力要轻,不要拉破蟾衣,否则会影响它的收购价格。

蟾蜍脱衣是从背部向两边脱落的,所以一只蟾蜍会有左右两部分蝉衣。

处理蟾衣时应将两张拼凑在一起,取出水中的透气板,这样一张完整的蟾衣就平整的展开了。

接下来,再将它们放在阴凉处晾干。

等完全晾干后,再把蟾衣从透气板上取下,一张一张夹在厚书中压平整,就可以了。

最后经过包装,或密封保存或者出售。

蝉衣随着蟾蜍的大小各有不同,但通常面积越大、越完整、颜色越深、皮脂腺越突出越明显的价格也就越高。

脱过衣的蟾蜍要注意,应在另一个池内或者干燥的陆地上放两个小时,然后正常饲养。

如食料充足,饲养得法,蟾蜍到秋天或冬眠前还能再脱衣1~2次。

目前有一些让蟾蜍短期内多次脱衣的方法,但这样会导致脱下来的蟾衣很薄,而且药用价值不大,没有商品价值。

除了上述两种加工方法外,晒干的蟾蜍包括蟾头、蟾舌、蟾肝等均可入药,但这些东西的药用价值远不如蟾酥和蟾衣高,而且不利于循环再利用,所以这里我们就不再介绍其他方法了。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蟾蜍养殖及如何从蟾蜍身上获取价值有了初步的了解,养殖蟾蜍技术简单又不需要太大得资金投入,是农民朋友农闲时的高效益家庭副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