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思考杨君丽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0477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思考杨君丽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思考杨君丽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思考杨君丽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思考杨君丽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思考杨君丽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思考杨君丽Word格式.docx

《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思考杨君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思考杨君丽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思考杨君丽Word格式.docx

三、同质化的弊端5

(一)同质化的原因,收视率和竞争5

四、如何将创新应对同质化6

结论6

参考文献7

摘要:

电视从发明到现在广泛应用经历了一个比较短的阶段,也可以说是飞速的发展,随着电视的发展,节目的样式也逐渐的多了起来,然而给大众最大娱乐的就是综艺娱乐节目。

近几年来,国内电视荧屏因为各类综艺节目的“如火如荼”,显得格外的“生机勃勃”。

然而,但是即使就在多种多样的综艺娱乐节目中又有许多的综艺节目存在同质化的现象,同类型节目多,大量引进,透露出国内电视综艺节目“拷贝”国外同类节目现象严重、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隐忧。

深究起来,国内原创电视综艺节目缺乏、创作力量薄弱等根本性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我国的综艺娱乐节目创新不足,这就是要在本论文中提到并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同质化引进原因弊端创新

一、同质化形成大浪潮

(一)媒介商业环境冲击

由于商业文化大潮的巨大冲击,中国电视产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日益增大,收视需求也向多元化发展,一家电视台往往开设多个频道以播出更多的电视节目,各大卫视进入竞争时代。

但同时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各式节目而来的——电视节目同质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所谓电视文化的同质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的电视节目出现的某种程度的“互文本”现象。

形象地说,就是所谓“克隆”;

通俗地说,就是“扒过来”。

所谓电视节目的同质化,是指同一类型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是营销手段等不同方面相互模仿,以至日渐趋同的现象。

电视媒介同样是一个生产商品的单位,它生产的电视节目是一种精神产品。

作为典型的文化工业,它必然会走向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以应付大量的收视需求,同时这样还可以降低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

但当高度类型化的节目日渐趋同时,同质化现象就会出现,最终导致节目的没落。

由于电视娱乐节目是电视文化的四大功能之一,通过收看电视娱乐节目获得休息和消遣,是人民群众非常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而,在电视传播领域中,综艺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尤为突出。

(二)各种同质化风潮不断助长

唱歌选秀风

有人坦言近年来中国式选秀被过度消费,最近几年,从“娱乐选秀热”到“K歌风潮”,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少不了的是扎堆模仿。

2005年的《超级女声》火爆全国之后,2006年这股势头继续维持,东方卫视的《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

》、央视的《梦想中国》、江苏卫视的《名师高徒》等纷纷亮相荧屏;

2008年,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大获成功之后,湖南卫视的《挑战麦克风》、贵州卫视的《我为麦克疯》、山东卫视的《先声夺人》、江苏卫视的《谁敢来唱歌》等纷纷出现。

今年湖南卫视很火的歌手挑战类节目《我是歌手》取得相当的收视率和关注度后,安徽卫视立马跟风,于是《我为歌狂》顶风冒出,近期江苏卫视也急忙推出《全能星战》,央视也将在2014年1月2日推出《中国好歌曲》,正面对战《我是歌手》第二季。

《中国好声音》取得超高收视之后,湖南卫视《中国最强音》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广西卫视《一声所爱大地飞歌》等又相继出炉。

唱歌选秀节目过多,观众腻了!

就拿《我是歌手》与《全能星战》来说,都是请已成名的歌手来挑战比赛,在赛制上两家也有少许不同思路,如直接让明星“回炉”进行PK等,但经过了几个月的音乐“洗礼”,观众已普遍表现出对同类节目的倦意。

有观众表示,这类节目“已经失去趣味性”“太雷同,没特点”;

有的直言,现在换台都没用了,听了十几种不同版本的《剪爱》、《回家》,腻了。

表面上看,这些综艺节目豪华的阵容、顶尖的设备、超前的舞台设计似乎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盛宴,实则是不断被重复、同质化。

为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引进、鼓励原创、防止同质化的措施,如择优选取一档歌唱类节目在黄金时段播出等。

婚恋交友风

从2010年至今,又充斥着“婚恋交友风”,最新一轮的“复制”浪潮是相亲类节目的走红。

“电视红娘”们从遍地开花、一夜爆红到被整改,再到“转型”,一路“跌宕起伏”,依然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态势。

不少卫视都开播名目不同的相亲节目,甚至同时开上两三档,有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称心如意》,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爱情连连看》、贵州卫视的《相亲相爱》、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等等。

这些节目不但名称大同小异,连内容和环节上的“起承转合”也都基本雷同“你有我有全都有”的节目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及后来居上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曾因版权问题大打口水仗,前者声称自己是合法引进,江苏卫视涉嫌侵权;

后者声称自己大有创新和独特之处,湖南卫视有点吹毛求疵。

不管怎样,双方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复制”方,如果不摆脱同质化,此类争端必将再次上演。

亲子真人秀风

歌唱节目已然疲软,2013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各电视台又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代”,而“喜新厌旧”的观众也再度转移了兴趣。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收视与口碑齐火了之后,各大卫视又掀起一轮一系列亲子秀节目热,纷纷将亲子类综艺节目提上日程。

浙江卫视更是重磅打造第二季《人生第一次》,请来小沈阳一家、钟丽缇母女、台湾天团5566副队长王仁甫带着一双儿女及世界先生徐冲一家来参加节目。

据悉从今年年底到明年将有24档亲子类节目登上各大卫视荧屏,《老爸老妈看我的》,《家有儿女》《我猜我宝贝》《爸爸你好吗》《辣妈学院》《花样爷爷》《因爱而生》《萌宠成长记》《爸爸请回答》《改造熊孩子》《宝贝看你的》《中国新生代》……江苏、浙江、东方、安徽、湖北、青海等多家卫视将制作播出以上提到的亲子类节目。

唯一区别是一线卫视请来明星当主演,二三线卫视同类节目的主角则是草根居多。

虽也有人质疑说这只是将之前“消费明星”的节目发展成“消费星二代”或“消费下一代”,但总体来说,节目中探讨的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关注度和现实意义。

喜剧逗乐风

2014新春伊始,继亲子热后,又迎来了一个喜剧类综艺热潮,2014可以说是喜剧元年,据悉全国将有20余档喜剧类综艺节目集体“井喷”,各卫视之间有关节目内容的制作和收视竞争十分激烈,继数家卫视争抢周星驰等喜剧笑星之后,又上演了一出卫视之间的“间谍门”,安徽卫视《超级笑星》的录制现场,竟出现了3家卫视节目制作团队人员以观众身份混入,偷拍录制内容,挖抢节目优秀选手让人啼笑皆非。

央视《喜剧星》湖南卫视《我们都爱笑》江苏卫视《中国笑星》浙江卫视《中国喜剧王》安徽卫视《超级笑星》东方卫视《笑傲江湖》天津卫视《喜剧之王》辽宁卫视《喜剧之王》《本山带谁上春晚》,湖北卫视《喜剧之王》《喜剧周末》江西卫视《谁能逗乐喜剧明星》《整蛊大明星》《家庭幽默录像》等8档喜剧节目以及贵州卫视《非常欢乐》等等,这些节目大多数请来了大牌导师,有几家甚至名字都一样,表演形式基本大同小异。

一直以来,荧屏都习惯玩煽情,“看哭”观众似乎是最大目标。

如今,煽情风要熄一熄了,电视台开始琢磨着怎么“逗笑”观众,改一改口味是好的,但众多的喜剧看哪一档是个难题。

如此一来,在不断冒出的“风潮”中摇摆的观众,审美会何时疲劳?

一档优秀节目出台,很多媒体立刻一哄而上,拼命仿制,把节目本来有限的收视率和利益迅速榨干,直到这种节目形式被观众彻底厌倦,再也无法榨出一滴利润。

二、节目多引进,缺乏原创力

(一)大量引进,从欧美到日韩

有人调侃说:

想知道中国电视明年流行什么节目,只要去看看外国电视今年流行什么就知道了。

过去10年,中国电视创新从模仿学习港台开始,然后是日本,然后是韩国,然后是欧美,现在已经发展到印度、拉美等等,用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换来“创新”效果,以至于今天中国的电视频道已经是电视形态的“世界之窗”。

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有热播节目,中国几乎都会有“山寨”版或引进版。

到目前为止,本土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还没有走出“小台抄大台,大台抄港台,港台抄日韩,日韩抄欧美,现在直接抄欧美”的模仿怪圈,同时,电视台之间还相互克隆、一哄而上,导致市场蛋糕被无限切分,利益不断摊薄,《中国XXX》遍地开花,直至受众审美疲劳。

欧美引进热

国内流行的不少新旧名牌栏目都移植自欧美已经成熟的节目,落地成功后,其他电视台再跟风而上,做出多台形式雷同、质量参差的同类型节目。

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脱胎于美国NBC的《合唱小蜜蜂》、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模仿英国节目《GOBINGO》、湖南电视台《超级女生》、《快乐男声》模仿美国节目《美国偶像》,《舞动奇迹》和《名声大震》来源与英国BBC电视台火遍全球的《strictlycomedancing》,《舞林争霸》引进正版美国《Soyouthinkyoucandance》、《顶级厨师》原版是英国《MasterChef》。

目前仍然火爆的《一站到底》来自于美国NBC《Who'

sstillstanding》,《中国好声音》来自荷兰,《中国达人秀》引自英国《英国达人》,《中国梦想秀》源于英国《就在今夜》,《年代秀》引进比利时的《GenerationShow》,《中国最强音》和《激情唱响》都来自英国《XFactor》,《百变大咖秀》来自西班牙《yourfacesoundsfamiliar》,《星跳水立方》引进德国的《BanijayInternational公司制作的《StarsinDanger:

TheHighDive》,《中国星跳跃》原版为荷兰的《SterrenSpringenOpZaterdag》,

韩国引进热

随着近年来韩流的大热,韩国电视剧在国内的热播以及韩流明星来华吸金,韩国综艺节目成了国内引进的“香饽饽”,在国内收视颇高的《妈妈咪呀》、《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儿》《两天一夜》都是引进于韩国同名节目。

在韩国三大综艺节目之中的《爸爸我们要去哪儿》和《两天一夜》分别落户湖南卫视和四川卫视之后,另一大节目《RunningMan》也将在今年进军中国,浙江卫视也正在与韩国SBS电视台联合开发中国版的《runningman》,据悉名字暂定为《跑起来,好兄弟》,有望在今年第四季度播出。

此外,《我们结婚了》、《不朽的名曲》这些韩国节目也都在国内开花,SBS、MBC、KBS三大电视台的综艺节目都已经出现了需要提前预订版权的情况。

就连韩国有线频道TVN旗下的《TheRomantic》、《三个傻瓜》、《游戏的法则》等节目的版权都已售卖一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电视台哄抢韩国的综艺节目版权,韩国方面价格也水涨船高,与2013年的《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儿》平价版权费相比,2014年韩十倍国综艺节目版权费涨了近,再也回不到一集1到3万元的价格了。

韩国综艺节目的火爆,不仅让中国人感到惊讶,甚至连韩国媒体都觉得意外。

《朝鲜日报》等多家媒体曾指出,在某种程度上,韩国综艺节目在中国比在韩国更火爆。

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不少电视台几乎将欧美成熟的模式全部买了一遍,韩国等地的模式也买得差不多了,现在拉美国家的一些节目模式渐火,未来可能要去拉美抢购电视节目版权模式。

然而,这样缺乏原创的“拷贝”模式,这样唯收视率至上、一窝蜂拥上的功利做法,绝非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只有集中精力于原创和自我开掘,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才有可能走出同质化发展的怪圈

纵观国内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史,从模仿热到引进热,可以说就是一部山寨克隆模仿史,缺乏原创力,这也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最大弊端。

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呼唤增强电视节目的创新力,强化电视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也为此提出要实现“栏目特色化”、“节目个性化”等,重点突出品牌意识;

同时也有人说,同质化现象的出现是一种媒介对市场控制无力感的具体表现 

三、同质化的弊端

(一)同质化的原因,收视率和竞争

同质化恐怕只是商业化、市场化大潮下的一个附属产物。

在经济效益当头的现代社会,正如大多数人以销量衡量一本书的优劣,以传唱衡量一首歌的高下一样,收视率成了决定电视媒体发家致富,甚至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有了收视率,才有广告投资;

有了广告投资,才有经济收益。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1997年《快乐大本营》的播出获得了巨大成功,最红火时平均收视率曾达到33%,广告价格甚至超过中央电视台的平均价格。

这样的成功立刻引发了全国电视的“仿效”热潮,各地省级卫视和城市台在短时间内纷纷上马以“快乐”为宗旨、以“游戏”为内容的综艺节目,如北京台的《欢乐总动员》、江苏台的《非常周末》等。

在这样的狂轰滥炸下,观众对无所不在的“快乐”由惊喜迅速转为厌倦,各地的“快乐”节目收视都开始大幅下滑。

众多选秀节目的出现和引起的巨大轰动,也虽然说明了电视节目目前在满足受众收视需求方面的成功,但娱乐选秀节目的泛滥,节目策划制作之间的相互模仿,使得中国的电视节目生产愈加难以摆脱同质化的趋势。

在传统的经济学观点中,同一市场中产品提供者之间的竞争会促使生产者制作出多样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要,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范围和品种,同时会避免垄断,因为垄断会带来产品的均一性。

但对于处在同一级别竞争市场上的中国电视来说,尤其是许多省级卫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和传统经济学相悖的案例。

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不但没有促使他们去制作出多元、具有独特创意的节目,反而促使它们相互之间盲目模仿别人的节目制作策略,从而生产出比在垄断的环境下更加同质化的节目。

对于一个争夺观众市场的电视台来说,它们既可以去瓜分大众市场也可以去争取少数人的市场;

既可以为大众提供符合主流观众收视愿望的节目,也可以为少数观众提供非主流的节目。

但是,处于竞争中的频道发现,依靠提供相近的可替代性的节目去瓜分具有大众兴趣的观众市场比去迎合少数人的兴趣争取小的市场更加有利可图。

对于大部分收益仍然依赖于广告的电视台来说,如果大多数的观众希望看到同样类型的节目,那么处于竞争中的电视台就很有可能针对这一广大观众群体提供非常相似的节目。

因为这样可以在吸引广大观众的同时,又可以吸引到广告客户。

于是各台纷纷开始制作这种符合广大受众需求的节目,这种现象对于中国的电视节目来说就是一种“竞争性复制”,因为这种节目样式上的复制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或者挪用,而是处于竞争中的电视频道为了争夺同一个市场而采取的策略。

这样一来,为迎合大众兴趣而设计的节目数量将会更多,观众的兴趣越一致,竞争性的复制就越强。

同质化也必然会导致很多弊端,首先是电视节目同质化使节目内容趋于单一层次,十分容易造成某类信息传播过量,形成低效重复,重复的投入,导致资源浪费。

其次,某家电视台制作了一个成功的栏目,其他电视台纷纷效仿,一时间,同一类电视节目充斥全国各个荧屏,这容易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再次,媒体各自为战,容易被其它领域眼球市场占据,也有可能导致复制品自身的衰退

四、如何创新应对

摆在中国娱乐节目面前的是严峻的形势:

没有源头的死水,没有创造的生命,长此以往,必将走向灭亡。

当然,要避免同质化,并不排除合理的引进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电视节目。

最关键的是要找到节目自身的精神内核。

但电视节目同质化的严重危害也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传统说法中的创新自然是解决之道。

从电视节目的普遍属性而言,要维系长久的收视率,必须要常变常新。

因为观众的欣赏趣味在变,在升华,所以电视节目通过创新来满足观众的喜新厌旧是必然的。

就此逻辑关系看,越是好看的节目,就越应该是充满新意的。

但另一方面,创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模仿也不是绝对的错误和绝对的简单。

在有限的精力、资源下,好的模仿是一个节目成功的一半,应该值得提倡。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模仿与借鉴要有广阔的视野。

不能局限于国内或港台,尤其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电视类型的跨文化传播更为普遍,“得风气之先”意味着快速地占领类型高地,因此,要有全球视野。

第二,在进行模仿之前,要对原节目有充分的了解,明确其内在要素,以及彼此的关联。

辨析哪些是卖点,可以突出强调;

哪些已时过境迁,必须剥离。

第三,因为模仿总是在“跨语境”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必须要做社会语境的估量与分析。

比方说,考察不同地域受众的心理状况、意识形态的因素,以及文化差异(如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惟其如此,才能使电视类型的重新组合真正成为一种创新。

第四,国家应该完善对节目的知识产权保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曾说过,在中国,一个电视节目的生命周期非常短,高峰期很快就过去,因为中国电视节目的同质性不受任何知识产权限制,节目很容易同质化。

任何一个形态都会出现大量模仿者,大量替代品。

而替代品出现后对原有节目构成侵害,稀释了受众,稀释了需求。

而这方面的改进,只有依靠国家制定相应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予以缓解。

结论

同质化现象近些年作为一种流行的电视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一方面带给观众更多娱乐的同时,也使得电视节目越加趋向单调化,反而从另一方面减少了观众的娱乐范围。

在它带来的利与弊中,需要政府和电视制作部门共同努力,才能使其在今后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匠:

《电视娱乐节目理念、设计与制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2]欧阳宏生:

《电视批评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张锐 

,孙帅:

《从<

超级女声>

看电视节目的竞争性复制与类型化》,《北方传媒研究》,2006年第3期。

[4]赵雪杉:

《电视节目同质化的AB面思考》。

[5]易前良:

《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理论透视》。

中国选秀节目发展简史

2000年6月,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节目开播,让中国观众首次领略到了“真人秀”这种全球炙手可热的电视节目的魅力。

随后,中央电视台及上海、湖南、四川、贵州、浙江等省级电视台纷纷开办真人秀节目,一试身手。

一股“真人秀”浪潮席卷全国。

2005年是国内真人秀快速发展的一年。

其中,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表演选秀类”成为最大赢家。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和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使真人秀这一电视节目形式,从单纯的节目样态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电视产业。

受《超级女声》产业化成功运营的启示和诱惑,2006年,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大行其道,成为最热门的节目形态。

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渐入佳境,表演选秀类真人秀火爆荧屏,职场类真人秀异军突起,婚恋类、旅游类、整容类等各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从2000年至今,中国节目真人秀发展的过程大体可以划分兴起和发展二个阶段。

1.兴起阶段(2000——2004年)

国内首个独立制作的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节目的创意来自于香港亚视与日本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系列节目《电波少年》的启发。

该节目是讲述两位分别来自日本及香港的青年结伴而行,互帮互助,历经几个月的颠簸流浪,战胜了饥饿、寒冷、孤寂、疲惫,完成横越非洲艰苦旅程的故事。

1995年,广东电视人看到《电波少年》节目,第一次了解到“真人秀”这种全新的电视节目样式,开始萌生出打造“真人秀节目”的念头。

1996年暑假期间,广东电视台在一档以青年为对象的栏目《青春热浪》中推出了“生存大挑战”专题节目。

该节目跟踪拍摄了一些大学生在兜里只有五块钱的情况下,从广州到佛山的生存经历。

在接受挑战的短短几天内,大学生们凭借自身顽强的毅力,在面包店、大排挡、职业介绍所、汽车服务站毛遂自荐,自谋职业,赚得餐费和住宿费,全面挑战自身的意志与信心,知识面、交际能力、承受能力等等。

2000年6月18日到12日,广东电视台推出了第一届《生存大挑战》。

该节目从全国500多名应征者中挑选出三名互不相识的"

挑战者"

——湖北籍青年诗人吕岛、新加坡航空公司空姐王樱和北京退伍军人张钧,要求他们每人在6个月的时间里只带一个背囊、一双运动鞋、一些药品及地图、指南针、水壶、帐篷和4000元旅资,完成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八省的3、8万公里边境地带的旅途,整个过程历时195天。

在活动过程中,贯穿着真人秀节目的原则:

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摄制组不能在经济上、交通上提供任何帮助。

第一届《生存大挑战》,在国内各地乃至国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全国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中央电视台的王牌节目《实话实说》曾邀请3名挑战者到现场参加了一期《生存大挑战》专题研讨。

尝到了甜头的广东电视人一年后又推出第二届《生存大挑战》。

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第二届生存大挑战选择“重走长征路”为挑战路线,即从江西瑞金正式起步,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行军的路线,翻越五岭、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等山脉,涉过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等河流,最后抵达甘肃会宁的吴起镇。

电视台先初选47名选手,先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然后在他们中间确定了13男7女挑战者,和另外的两名特邀挑战者。

挑战者身上没有一分钱,全程都要徒步,晚上则靠自带帐篷露宿。

第二届《生存大挑战》是在美国CBS《幸存者》节目已经传入中国的情况下进行的(《幸存者》于2000年中开播)。

第二届《生存大挑战》节目借鉴了美国《幸存者》等经典真人秀节目的手法,引入淘汰机制、竞技游戏设置等真人秀节目元素。

比如《幸存者》中有20名选手参加竞赛,《生存大挑战》有20名选手参与集体角逐。

再比如《幸存者》采取淘汰方式进行竞赛,《生存大挑战》也通过自然淘汰和社会淘汰两种方式,引发挑战者之间的竞争。

《生存大挑战》节目是我国“真人秀”节目的雏形,此后,这类节目在国内被广泛模仿或移植。

中央电视台在《龙行天下》基础上推出的《金苹果》,浙江卫视推出的《夺宝奇兵》,贵州电视台在《星期四大挑战》基础上推出《峡谷生存营》,拇指英雄联合央视在《开心辞典》、《幸运52》特别节目的基础上制作《欢乐英雄》等节目纷纷登台亮相。

以2003年在贵州召开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论坛为分界点,前期电视真人秀节目除《完美假期》外,其他节目几乎千篇一律是“野外生存挑战”类的“野外真人秀”,而后期逐渐走向多元化。

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由于国情、文化传统和观众的收视习惯不同,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引发了众多非议。

如湖南经济电视台制作的《完美假期》被相关部门叫停,浙江卫视推出的《夺宝奇兵》、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金苹果》等也受到广泛争议。

但“真人秀”已经不可阻挡地成了国内电视业界的一个新潮流,“真人秀”节目在质疑声中越战越勇。

2.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其中,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表演选秀类真人秀”成为最大赢家,《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和《莱卡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

同时,一批职场真人秀节目如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也发展起来,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成为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又一大热点。

早期的一些真人秀节目也不甘落后,不断创新,新节目、新创意层出不穷。

《生存大挑战》在联合北京维汉文化传播公司共同制作《英雄古道》后,开始与加拿大电视台联合制作以北极为基地的新节目,《欢乐英雄》在连续推出几期以汽车驾驶为主要题材的节目后制作了《好男人训练营》和《实习生》等。

这一时期的选秀节目数《超级女声》最为成功,其颠覆传统的一些规则,使之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成为当时大陆颇受欢迎的娱乐节目之一。

据电视调查机构央视索福瑞公布的资料显示,超级女声播出时期,湖南卫视收视率在中国大陆地区排名居第二位(总收视率第一位央视一套);

超级女声节目也是同时段节目的收视率第一位。

8月26日总决赛的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