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第31讲 现代世界和中国的科技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0237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第31讲 现代世界和中国的科技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第31讲 现代世界和中国的科技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第31讲 现代世界和中国的科技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第31讲 现代世界和中国的科技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第31讲 现代世界和中国的科技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第31讲 现代世界和中国的科技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第31讲 现代世界和中国的科技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第31讲 现代世界和中国的科技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第31讲 现代世界和中国的科技与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①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②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信息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③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2.探索生命的奥秘

(1)生物工程

①形成:

20世纪70年代,由于得到化学、计算机等领域技术进步的支持,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②应用:

农业、医药等行业。

(2)遗传工程

①地位:

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②成就:

1990年,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1997年,人类第一次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

3.登上太空

(1)人造卫星:

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

(2)宇宙飞船

①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②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③航天飞机:

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轻巧识记]       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

[教材补遗]__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大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国家对科学领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扶持和资金投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3)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

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

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

史料一 所谓科学革命一般说来指的就是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迄今为止,科学史上有据可查的关于物质世界的一般理论总共不过三种,分别以亚里士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但①真正的科学革命,实际上只发生过两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史料二 爱因斯坦与牛顿的对话(虚拟):

爱因斯坦:

你真伟大,你建立了牛顿力学框架体系,相对论中存在的问题都被你指了出来。

牛顿:

你比我更伟大,相对论在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和量子力学一起,已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②相对论包容了我的三条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

你我的理论都有瑕疵。

哪有十全十美的理论,大家不用我们的理论,他们没有别的理论可用,圣人、神仙也要犯错误,你我都是凡人,你我的身躯已经融入了自然界,但是,你我的灵魂还留在人间。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关于“真正科学革命”的含义

①→第一次是17世纪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第二次是20世纪初的相对论和量子论。

这里强调了牛顿经典力学和相对论及量子论的地位

史料二: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间的关系

②→强调了经典力学和相对论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史料应用]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

他们留给人类的“灵魂”是什么?

提示:

关系:

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

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与发展。

灵魂:

科学探索精神。

[史论归纳]

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的关系

(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是整个力学的基础,但这些定律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即物体在低速运动情况下。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提出时空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运动而变化,物体的质量也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提出了质能转化原理,这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对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相对论没有否定牛顿力学,而是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在1935年的一篇论文中,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新证据:

断言量子理论无法对自然界进行完全地描述。

根据爱因斯坦的说法,一些无法被量子理论预见的物理现象应该能被观测到。

阿斯派特做了一系列著名的实验,证明了量子理论的正确性。

材料主要说明(  )

A.量子论可解释微观领域的运动现象

B.爱因斯坦否定了量子论的正确性

C.宏观世界只能用相对论来解释

D.现代物理学注重理论研究和实验

D [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

爱因斯坦只是说明了量子理论的局限性,不是否定量子理论,故B项错误;

相对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的信息说明现代物理学重视理论研究和实验相结合,故D项正确。

]

2.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

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

材料中的“它”是(  )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普朗克的量子论

D [根据材料中“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得出不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故A项错误;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的是宏观宇宙领域,与题干中的“微观现象”不符,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量子理论的提出,故D项正确。

3.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为了在军事领域中快速进行弹道计算和控制防空火力的需要,在军事需求的刺激和牵动下,第二、第三、第四代计算机迅速发展并日趋完善。

随着电子计算机功能的提高和数量的飞速增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B.军事需求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C.现代科技的发展加剧了军事竞争

D.民用技术迅速地转化为军用技术

B [材料没有涉及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故A项错误;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为了在军事领域中快速进行弹道计算和控制防空火力的需要”说明军事需求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军事竞争,故C项错误;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最初并不是民用技术,故D项错误。

4.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

“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

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

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

”下列与巴雷特的主张不符的是(  )

【导学号:

75740189】

A.因特网推动全球化进程  B.因特网应受法律控制

C.因特网应立足部族化D.因特网应受政府管控

C [由材料中的“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可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由材料中的“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可知B、D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与“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相悖,但符合题意。

考点2|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对应学生用书第252页)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背景:

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2)目的:

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3)成就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②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③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概念阐释]       “两弹一星”的含义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

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东方魔稻”

(1)研制: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2)意义:

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在世界各地推广。

3.“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①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②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影响:

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神舟”号飞船

(1)发射: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上太空。

(2)意义

①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②在未来的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③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轻巧识记]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二、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扫盲教育

(1)政策保障

①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实习学校。

②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

“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③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2)主要成效:

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

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义务教育

(1)措施

①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③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2)成就:

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概念阐释]       科教兴国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高等教育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②1958年“大跃进”时期,实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的“教育大革命”。

③1961年,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2)“文化大革命”期间:

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专家教授被批斗。

(3)“文化大革命”后

①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③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都有长足发展。

[误区警示]       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2)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3)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4)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三、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地位: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①“双百”方针符合我国文艺和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促进文艺繁荣、学术民主、科技兴旺有重要作用。

②“双百”方针在文艺界和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③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以及人口学、遗传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遭遇曲折

(1)原因:

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破坏。

(2)表现

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②“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再遭重创。

文化大革命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几乎中止。

3.文学艺术的春天

(1)“双百”方针重新确立: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把“双百”方针当做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2)文学艺术的春天

①文学上:

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②学术和科技上:

理论界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束缚;

一度被撤销的社会学等学科相继恢复。

从1996年至今开展“三下乡”活动。

学术事业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学术春天。

[易混辨析]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中的“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适用领域分别是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

“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有区别,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与鲜明的阶级对立;

而“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为学术问题的全面发展,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

1.“863计划”

“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

这个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一些有限的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研究的国家性计划。

20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高科技蓬勃发展的趋势以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倡导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

“863计划”选择具有世界战略性高度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以及海洋高技术等8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2.“希望工程”

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全面复兴,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

其宗旨是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希望工程援建、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少年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希望工程,已经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社会公益事业,开辟了一条动员社会力量协助政府办教育的新路子。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史料一 ①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

史料二 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

②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要意义

①→“两弹一星”显示了中国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

②→恢复被“文化大革命”时破坏的高考制度,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性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阐述“两弹一星”的主要历史功绩。

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二中“推荐制度”指的是什么?

“恢复文化考试”的决定反映了什么社会要求?

有何重大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高校招生制度。

社会要求:

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恢复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

影响:

恢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和高考制度,为新时期社会改革和发展做了知识和人才的积累和准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1)国家政权建立,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建立科研机构,培养科技人才,制定方针、计划、发展战略。

(2)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科技成就的取得提供了物质条件。

(3)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4)广大科研人员的艰辛付出。

(5)教育的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储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双百”方针

史料一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①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史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③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实施“双百”方针的目的

①→实施“双百”方针的根本目的;

②→实施“双百”方针的直接目的

落实“双百”方针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③→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对洋务运动评价的影响

(1)根据史料一,指出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现代科技和繁荣文学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

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认识“双百”方针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

(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

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1.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这主要说明了(  )

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

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A [“两弹一星”的发展是在当时美苏争霸和当时中国国防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故A项正确;

“两弹一星”不属于“大跃进”,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可知当时我们并不是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故C项错误;

中共“八大”已经确定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发展国防高科技,故D项错误。

2.美国普渡大学名誉教授汤·

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

“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

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这段话反映了(  )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

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

C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故选C项。

3.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

这一调整(  )

75740190】

年份

1949年

1953年

1965年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26.2%

37.7%

43.8%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33.1%

14.9%

6.8%

(1962年数据)

A.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B.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C.确保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