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的成因与消解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9807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歧义的成因与消解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歧义的成因与消解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歧义的成因与消解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歧义的成因与消解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歧义的成因与消解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歧义的成因与消解Word下载.docx

《歧义的成因与消解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歧义的成因与消解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歧义的成因与消解Word下载.docx

1.由同音现象引起的歧义语言的音节是有限的,要表示越来越多的客观事物就必然会产生一些同音词。

这些同音词在口语交际中就有可能引起歧义。

如:

(1)我们要建设一个fazhi(法制或法治)社会。

(1)既可理解为“我们要建设一个有法律制度的社会”,也可理解为“我们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由多音多义引起的歧义汉语中有一定量的多音字,它们虽然字形相同,但读音和功能却完全不同。

如果语言环境不能有效地唯一确定它们的读音和意义,则可能造成歧义。

(2)头发又长了一些上例中的“长”是多音多义字,整个句子既可以理解为头发比以前长(chang)了一些,也可以理解为头发生长(zhang)这一状态。

3.由语调引起的歧义所谓语调,包含话语内容和说话人对事物的态度感情,如肯定、否定、强调、委婉、祈求、命令、提问、追诘、语速(急促或舒缓)、口气、腔调等。

这些语调在书面语中由于无法显示而产生歧义。

(3)你能做好吗说话人可以选择一般疑问的语气,询问“能不能做好”,也可以选择质疑的语气,表明“你估计不能做好这件事”。

4.由重音引起的歧义有时同一句话中,重音所在的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

(4)他一节课就做了三道题例(4)中重音放在“就”上,强调“效率低”的意思,重音放在“三道题”上,则表示“效率高”的意思。

5.由停顿引起的歧义停顿是一个句子内部词语之间在声音上的间歇,同一个句子,停顿的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

(5)孩子离开了母亲就不能活这句话如果在“离开了”后面停顿,就表示母亲离不开孩子,如果在“孩子”后面停顿,则表示孩子离不开母亲。

二、词汇方面在词汇方面,主要是兼类词和多义词会引起歧义。

1.由词的兼类引起的歧义“词的兼类是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即在甲场合里有甲类词的功能,在乙场合里有乙类词的功能,不是说在同一场合里有甲乙两类词的功能。

兼类词一定要声音相同,词义有联系,意义无关或失去了联系的词不是兼类词,而是同音词。

”2这一类词语出现在句子里就会引起歧义。

有很多研究者把这一类歧义归为语法歧义,同样具有合理性。

(6)妈妈要热汤例(6)中的“热汤”可以兼表动宾短语和定中短语,理解为“热的汤”这一食物和“热这碗汤”这一动作。

2.由词语多义引起的歧义“一个能独立运用的概括而固定的词的意义单位叫义位。

一个词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义位,这个词就是多义词。

”3在使用过程中,语境会对这一类词的词义进行筛选,使其单一化,如果多义词在特定语境中仍有多个意义,就会引起歧义。

(7)来这的多半儿是学生(8)他已经走了半天了例(7)中的“多半儿”可以理解为“大多数”,也可以表示推测的意思。

例(8)中的“走”可以表示“离开”的意思,亦可以表示“走”这一行为。

三、语法方面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着重研究词的功能类别,词语组合所形成的成分关系和层次关系以及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句子的结构类型等。

所以语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歧义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结构层次相同,结构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9)新街口和街道口两个地方4a.新街口和街道口是两个地方(主谓)b.新街口和街道口这两个地方(同位)(10)阅读短文a.(仔细)阅读短文(动宾)b.阅读用的短文(偏正)这种类型的结构是由两个基本单位构成的只有一个层次的短语,“一个句法结构,词语与词语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组合起来的,这种结构关系有时不止一种,因此,尽管结构层次相同,也会引起歧义。

”52.结构关系相同,结构层次不同引起的歧义(11)每个重点班的学生a.每个|重点班的学生(偏正|偏正)b.每个重点班的|学生(偏正|偏正)(12)撕破衣服a.撕|破衣服(动宾|偏正)b.撕破|衣服(动宾|中补)这类结构之所以产生歧义,是因为一个句法结构有时可以有两种以上的结构层次,直接成分的切分点不同。

3.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12)广东和福建的北部a.广东|和福建的北部(联合|偏正)b.广东和福建的|北部(偏正|联合)(14)热爱人民的总理a.热爱|人民的总理(动宾|偏正)b.热爱人民的|总理(偏正|动宾)这类结构之所以引起歧义的原因是结构关系和结构层次都不相同。

四、语义方面语义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以及语义特征三个方面,以由语义因素引起的歧义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语义关系不明引起的歧义“语义关系是指句中词语与客观事物(符号与客观事物)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动词和名词之间的施事、受事、与事、工具、时间、处所等,其次是名词与名词之间的领属和非领属关系。

”6如:

(13)鸡不吃了(16)王师傅的鞋做的好例(13)中a“鸡”是施事,表示吃不吃食了;

b“鸡”是受事,表示人不吃鸡了。

例(16)中a“王师傅”和“鞋”是领属关系,鞋是王师傅的;

b“王师傅”和“鞋”不是领属关系,王师傅做鞋的技术好。

2.语义指向不明引起的歧义语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一成分跟另一成分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的直接关联性。

如果某一成分的指向不明确,就有可能产生歧义。

(14)我在屋顶上发现了小猫例(14)中“在屋顶上”可以指向“我”,表示我在屋顶上;

也可以指向“小猫”,表示小猫在屋顶上;

还可以指向“我”和“小猫”,表示我和小猫都在屋顶上。

3.语义特征的差异引起的歧义“词的语义特征是指从一类词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义素,这种义素更多地具有语法性质,因为它同词的潜在的组合可能性是结合在一起的。

”7所以某一词语有多项语义特征,会造成整个结构的歧义。

(15)山上架着炮谓语动词“架”具有+状态+持续两种语义特征,直接影响着这一结构的意义。

a表+状态时,说明大炮已经架在山上,是一种静态的状况;

b表+持续时,说明“架”这一动作正在进行,是一种动态持续的过程。

五、语用方面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撇开具体的词和短语,一句话或者一句话的有机组成成分在语言环境中造成的歧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用歧义即语境歧义。

语境歧义,是指说写者的表达有明确的语义内容,而听读者在理解时由于受语境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歧解。

王建华在语境歧义分析一文中写到“可以把语境分为外显性和内隐性的两种。

外显性语境指在交际过程中对话语有影响的,可以把握的具体因素。

这包括实践、地点、目的、对象以及具体的上下文等等。

内隐性语境指对交际有影响的隐含的因素。

这包括说写者和听读者的预设,双方共同具有的背景知识以及交际所处的社会、时代环境,等等。

”8这个观点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所以探讨语境方面造成歧义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语境不明引起的歧义一个语句可以同时和两个语境的话题联系,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这就产生了歧义;

或者上下文语境制约不够,使听话人产生歧义。

(16)讽刺与幽默上面登载的一幅画:

一饭店女服务员正将一盘菜肴端上,同时高声叫嚷:

“谁的肠子?

”委实让人惊诧。

例(16)中女服务员的话之所以满堂诧异,是因为上下文语境制约不够。

她想要询问的是“谁点了大肠这道菜?

由于没有表述清楚从而产生歧义。

上面说的是外显性语境引起的歧义。

2.预设和其他因素引起的歧义“预设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假设。

”9一个句子如果有几个不同的预设,便会造成歧义。

另外,交际双方所具备的背景知识、社会文化、心理习俗等内隐性语境因素也常影响到交际和理解,导致歧义产生;

时代因素也是一种对交际有影响的内隐性语境。

(20)曹操行刺董卓未成,逃亡时带陈宫一起到了他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吕出门沽酒款待)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

操曰“:

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

缚而杀之,何如?

”操曰“:

是矣!

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

”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

宫曰:

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

10在这里,由于交际双方的预设(各自独有的背景)不同,结果造成了理解上的歧义。

其他因素就不一一举例。

上面说的是内隐性语境造成的歧义。

王建华还说道:

“内隐性语境的影响要比外显性语境的影响大的多。

”六、歧义的消解歧义的存在具有其两面性,它既凸显了自然语言的多样性、灵活性,人们可以发挥聪明才智,合理利用歧义;

另一方面,歧义的存在也会导致人们的沟通障碍,削弱语言的交流功能。

那么,我们怎样有效地消解歧义呢?

歧义的消解大致有句内调整和句外调整两个方面。

(一)句内调整1.换用意思明确的同义词例如“来这儿的多半是学生”,可以将“多半”替换成“应该”,表示猜测来这里的是什么人;

或者替换成“大多数”,表示学生居多。

2.添加词语例如“新街口和街道口两个地方”可以通过添加词语的方式转换成“新街口和街道口是两个地方”或者“新街口和街道口这两个地方”,这样就消除了歧义。

3.改变语序例如“广东和福建的北部”可以变换语序成为“福建的北部和广东”,歧义消除。

4.改变句式例如“山上架着炮”改变句式,成为“炮架在山上”,这样就只会理解成“炮在山上”这样的静态情景。

5.添加标点例如“孩子离开了母亲就不能活”,通过添加标点转换成“孩子,离开了母亲就不能活”或者“孩子离开了,母亲就不能活”,这样意思就很明确。

6.加强语气因语调和重音引起的歧义,比较好的消解方式是在陈述的过程中主动加强语气,起到识别的作用。

例如“他一节课就做了三道题”,如果在说话的过程中自觉地强调“就做了三道题”或者“一节课”,就不容易产生歧义了。

(二)句外调整利用上下文,依照实际情况于思维顺序提供充分的语言环境。

歧义一般是可以在一定的语境中消除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

“在一定的上下文或者一定的生活环境里,真正存在歧义的情况是很少的。

”11。

例如“热爱人民的总理”有歧义,如果放在“我们热爱人民的总理”这样的语境里,就不会产生歧义了。

又如“谁的肠子?

”这一句,客人初听可能会有所诧异,但是在特定的情景语境下就能明白服务员想要表达的正确意思。

另外,歧义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肢体语言来消解,例如“你给我看看那件衣服”,说话者可以加上一些肢体,如果是想要对方给些意见,那就可以拿起衣服比划一下,或者是想看一下对方的衣服,那就可以指指对方之类的,这样可以避免说话过程中的歧义。

当然在这还要强调一下,并不是所有的歧义都可以消解成为单义句式的,朱德熙先生在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一文中就提出了两个不能把分化的多义句,这点是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需要注意的。

结语汉语歧义现象久已存在,学者对其认识也是由起初感性的认识歧义现象,在生活中巧妙的运用歧义现象,解决问题,或者利用歧义制造笑料,如后汉给事中邯郸淳撰的笑林中即有以歧义现象为线索制作的笑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的目光由简单的歧义现象转向归纳其中的原理,逐渐有了以后各个年代越来越深入的关于汉语歧义的研究。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五个方面分析歧义形成的原因,每一大类下又细分小类加以详细的阐述,力图做到尽量全面的归纳汉语歧义的成因。

但事实上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远远多于上文所列举的例子,自然存在一些歧义现象很难归类,比如吕叔湘先生在歧义类例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我差一点跟他结婚了”,倘若采用本文的分析方法,之多可以归类在语用方面的歧义,从而分析出两层含义,a“很可惜没有跟他结婚”,b“很庆幸没有跟他结婚”,但吕叔湘先生却分析出三层歧义c“跟不跟他结婚都无所谓”。

所以说,关于汉语歧义的成因问题,或者说分类问题,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真理,大都成一家之言,导致了皆可的局面,但也不是说非得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多元性才能开出灿烂的思想之花。

关于歧义的消解这个问题,本文主要从句内调整和句外调整两方面着手分析,对于句内调整又详加分析,各种情况都加以举例。

事实上,笔者觉得歧义的消解问题相对于歧义的成因问题更为灵活,更加的注重实际的效用性,只要能够分析出所要表达的唯一含义,未必要拘泥于固定的三五种所谓方法,语言说到底重在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