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9084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文档格式.docx

《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文档格式.docx

五、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任务(非工程性措施)……..32

(一)防灾减灾指挥系统………….………….……….32

(二)气象灾害监测监控系统….…………….……….33

(三)气象灾害预测预警……….……..……….…..34

(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重建技术研究….……….35

(五)气象灾害防御………………...……….……...35

六、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39

(一)防台防汛抗旱工程………….……………….39

(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40

(三)防雷工程……….….………….………………..40

(四)应急避险工程……….………….……………….40

(五)警示标志工程……………...………………...41

(六)信息网络工程……………...……………………41

(七)应急保障工程…………………………………...41

七、气象灾害防御的保障措施…………………………..41

(一)加强组织领导……….…………….…………….41

(二)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42

(三)强化法制建设………….……….……………..42

(四)完善各类制度………….……………………….42

(五)健全投入机制…………...…………………...42

(六)依托科技支撑………...……………………...43

(七)加强部门联动………...……………………...43

(八)提高防灾意识…….…….….………………...43

(九)强化监督实施………...……………….……...44

前言

气象灾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70%以上,由气象原因引发的气象次生灾害也较为严重。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据统计,近2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800万公项,造成人员死亡44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800多亿,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

南通地处中纬度地带,滨江临海,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象灾害种类多、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

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有干旱、雷电、低温冻害、高温、暴雨、大风。

南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交通运输繁忙,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候系统的复杂变化,气象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影响,对生态、环境、资源构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我市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了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但气象灾害防御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大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全面统筹规划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以进一步增强我市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增强我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要求,制定《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期为2011-2020年。

本《规划》由南通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

(一)目的和意义

我国正处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2009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011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2010月,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提出了未来十年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战略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建设工程和保障措施。

未来几年是南通全面加速发展,向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迈进,是南通全面转型升级,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攻坚赶超期;

是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加快打造江苏新增长极的奋力突破期。

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来加强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安全保证体系建设,提高人类认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对于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构建“和谐南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深远。

以《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为准则,科学编制《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对加强气象灾害的科学预测和预防,加快我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森林防火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

2.《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江苏省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管理指导意见》等;

3.《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等;

4.《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南通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

5.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三)适用范围

规划适用范围:

南通市区域内。

规划期限:

规划期为2011—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

近期到2015年,远期到2020年。

一、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主要气象灾害

南通地区的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次高和危害重等特点。

影响南通的气象灾害多达10余种,其中,危害较大的主要有:

暴雨洪涝、台风、大风、冰雹、干旱、低温冻害、寒潮、高温热害以及连阴雨等;

发生频率较高的,也就是主要气象灾害有:

干旱、雷电、低温冻害、高温、暴雨、大风。

从时间范围看:

春季有低温阴雨,初夏有暴雨洪涝,盛夏有高温干旱、台风,秋季有寒露风以及连阴雨,冬季有低温冻害和寒潮;

从地域范围看,自北向南都可能发生多种气象灾害;

从危害的广度来看,农、林、牧、渔、交通、工业等各业均受其害。

1.暴雨。

南通市暴雨一年四季均有出现,但主要集中在5~9月份。

根据南通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除特别说明外,本规划使用资料年限均为1961-2010年),平均每年2.9次,最多年份有7次(见图1)。

从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来看,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前期,暴雨日数总体上偏多,且年际变化相对稳定;

90年代中期至2010年,年平均暴雨日数有所减少,但年际间相差较大。

一些强度大、时间短的强对流性暴雨以及持续降雨过程导致的暴雨,由于降水量过于集中,往往容易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

图1南通市暴雨日数年际变化

2.干旱。

南通地区干旱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夏、秋两季是最易发生的季节,春旱相对较少。

夏旱(又称伏旱)但大多数都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份,早的年份从6月下旬开始,结束晚的到9月上旬,如遇夏秋连旱还可能延续到11月上旬。

夏旱发生频率自南通北部沿海地区向西、向南逐步增加;

全域性干旱、区域性干旱交替出现。

秋旱发生在秋分至小雪间,大多为全域性干旱,地域间差别不明显,总体呈西高东低的趋势。

按照中国气象局《干旱监测和影响评价业务规定》关于干旱等级指标划分标准,把干旱分成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4个不同严重程度等级,选取重旱和特旱等级(干旱强度S≥0.80)的干旱来分析南通的干旱灾害,可以看出上世纪60年代中前期及本世纪以来干旱灾害较多发生,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干旱相对较轻,2009年是近50年来干旱最严重的一年;

1965年和1967年为第二严重干旱发生年(见图2)。

图2南通市干旱强度年际变化

3.高温。

南通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9月,据统计,全市年平均≥35℃高温日为4.9~7.3天,基本呈北多南少分布;

全地区极端最高气温39.5℃,2003年8月2日出现在南通市区,东南部沿海极端值相对较低。

7月高温最多,占全年高温总日数的56~64%;

历史上高温持续时间最长为12天。

高温年际分布不均,其中市区2003年出现19天,少的年份未出现。

从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看(图3),上世纪60、70年代高温日总体上偏少,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高温日数年际间变化较大,而9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年高温日数明显增多且年际变化较小,这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图3南通市高温日数年际变化

4.大风。

一般将当风力达8级以上(即风速大于17米/秒)者,称为大风。

根据统计,南通市年平均大风日9.6次,从大风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看(图4),以1965年最多,达到44次;

历史上极大风速为31.5米/秒,2000年5月13日出现在如东。

南通境内大风大致可分为冷空气大风、台风、雷雨大风、冰雹大风以及低压造成的大风等。

冷空气大风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具有范围广、时间长等特点;

雷雨大风和龙卷风以夏季为主,范围小,时间短,强度大,破坏严重;

冰雹大风以春夏居多;

台风以夏秋季节为主,影响时常伴有暴雨,地区间降水强度不一。

图4南通市大风日数年际变化

5.雷电。

雷电在气象学上称为雷暴。

据统计,南通年平均雷暴日为31.0天,其中1963年出现最多,达到54天。

从雷暴日的年代际变化来看,上世纪60年代雷暴日总体上偏多,70年代中后期相对偏少,之后变化相对稳定。

每年的4-9月为南通雷暴的多发月份。

统计分析2007年至2010年闪电监测资料,4年内南通境内共发生闪电103274次,其中负闪100778次,占了总闪的97.6%,说明南通市以负闪为主,正闪较少发生。

闪电主要分布在夏季,以一天中的12-20时最为集中。

闪电强度主要集中在20-40kA,占所有闪电的57%,其次是40-60kA占28%,平均闪电强度为39.9kA。

6.低温冰冻。

南通市低温冻害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

根据统计,年最低气温≤0℃日数年平均47.6天,1967年最多,达81天。

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13.4℃,1991年12月29日出现在如皋。

从低温日数的年际变化来看(图5),上世纪60-80年代,南通低温日数总体上偏多,自90年代以来,低温日数逐渐减少。

图5南通市低温日数年际变化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

1.气象灾害防御非工程现状

成立了《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所有乡镇都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预案,成立了由129名乡镇气象协理员、1687名村(居)气象信息员组成的信息发布、灾情收集上报、气象科普宣传队伍,成立由水利、农业等部门专家组成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专家队伍,气象灾害社会化管理水平和全社会主动防灾意识得到明显提升。

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已经建成了由8个国家气象站、1个新一代天气雷达、1个风廓线雷达、1个闪电定位仪、1个海洋浮标站、1个船舶自动观测站、3个海洋生态站、3个移动气象站、3个土壤水分自动测站、133个自动气象站、6个梯度风观测站,15个小气候观测站组成的气象灾害监测网;

建成由有线和无线通讯以及气象、水利等部门建成的连通省市县、分级管理、集中控制的计算机广域网等组成的灾害信息传输网络;

组成了由气象兴农网、电子显示屏、96121、气象预警信息短信发布平台及电视、广播组成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

建成卫星通讯、数字专线、省市县高速气象通讯网。

省市县视频会商系统、气象卫星综合应用系统,有效提高了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

近年来,全市积极组织实施火箭作业,在减轻和缓解干旱对我市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依托气象灾害预警中心业务平台和气象信息分发服务系统,初步建立了政府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可转发和传递上级发布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实现统一业务、统一服务、统一管理。

2.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现状

目前全市共有江、海、洲堤防共476.0km,其中主江堤167.3km,江堤上共有大、中、小型穿堤建筑物98座,海堤全长206.3km,穿堤建筑物40座;

境内有一级河道12条,长742km,二级河道111条,长1854km。

通过1998年开始的江海堤防达标建设,全市已初步建成了防洪挡潮、除涝、灌溉、降渍等水利工程体系,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防洪安全保障和水资源供给保证;

一系列的减灾工程建设,对减轻气象灾害的发生程度,减少灾害发生的范围,减少因灾造成的损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长江险工险段实行有效防护,完成了长青沙西南侧应急抛石工程、海门青龙港及大洪港等地长江护岸工程;

新建、加固或改造一批穿堤建筑物,完成了海门港闸、碾砣港闸、南通节制闸改造工程,新如靖界河闸、如皋港水利枢纽工程、戴案港闸等工程正在建设过程中;

积极实施长江岸线调整,已完成大新至灵甸段、新通海沙整治、连兴港至戤效港段岸线调整工程。

全面完成新一轮海堤达标建设工程,省确认海堤线已基本达到50年一遇标准。

新建塘芦港老闸至协兴港闸外侧堤防,海门市东灶港和启东海启界至蒿枝港相继实施抛石防护工程,掘苴新闸、东安新闸、新中闸、团结新闸完成外迁,塘芦港新闸、遥望港闸、茅家港套闸先后进行加固。

部分实施了重点河流综合治理和区域防洪工程的更新改造,通吕运河、通启河启东段、通扬运河海安部分河段、如泰运河如皋段、如东段等河段的整治已经完成,通吕运河海门段、通启河海门段、九圩港通州段、新江海河通州段等河段的整治正在建设中。

新建、改造海安里下河圩口闸83座,排涝站8座,新建排涝站、闸站结合工程37座;

更新改造三余水系控制建筑物16座。

完成了碾砣港闸、永平闸、营船港闸等下游港道清淤,进一步改善了口门的引排能力。

全面实施了各级河道的综合整治,南通市区“十一五”期间共投资6亿元,整治河道130条(段),清淤土方280万m3,新建护岸80km,新建沟通涵6座,新建滚水坝2座,新建涵闸6座,改造涵闸5座,新建提水泵站6座。

市区河道面貌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城市除涝能力已接近20年一遇。

掘港镇、金沙镇、海安镇等其他中心城区城市防洪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3.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是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成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

二是现有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还不完善。

农村雷电监测、海上气象要素、高速公路大雾等的监测能力不足。

各部门与气象灾害防御相关的信息尚未做到实时共享,突发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预警能力较低。

预警信息发布尚未做到全天候、无缝隙和全覆盖。

三是防灾减灾工程体系达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重大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仍显不足。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还没有全面落实,一些建(构)筑物缺乏必要的抵御重大气象灾害的装置和设施。

一些堤防、排涝泵站等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

气象与特色农业生产及其病虫害发生规律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充分,缺少防范不利气象条件造成的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

四是基层和公众气象灾害主动防御能力不足。

重大气象灾害应急能力较弱,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尚未制定本地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气象灾害防御有关常识的宣传还不够,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是尚未完全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保障的公共气象业务工作体系与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三)气象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

在过去10年里,我市经历的极端气象灾害有:

暴雨洪涝、暴雪、连续高温、干旱、强雷电、低温雨雪冰冻、台风、持续大雾、60年一遇的严寒等天气。

极端强降水和干旱发生概率均呈增大趋势,洪涝灾害重现期缩短,大面积干旱时有发生。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构成更加严重的威胁。

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受全球气候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建设的影响,大气气溶胶含量增加,雾、霾以及酸雨等事件也呈增多、增强趋势,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新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气象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江海联动、陆海统筹及南通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等,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防御突发性气象灾害为重点,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加强合作与交流,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防(减)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气象灾害防御中,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完善紧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坚持预防为主原则。

气象灾害防御立足于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

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作用,深入研究气象灾害发生的机理,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探索轻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有效途径,加强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行配套综合治理,发挥各种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损失。

3.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

气象灾害防御要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

采取因地制宜的防御措施,按轻重缓急推进区域防御,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集中资金,合理配置各种减灾资源,减灾与兴利并举,优先安排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性工程,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易发区的综合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4.坚持陆海统筹原则。

在进一步加强陆域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海上气象监测网建设,提升海洋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加强海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完善海洋气象信息发布网络。

5.坚持依法科学防灾原则。

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国家和江苏省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并依托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防灾减灾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减灾水平,逐步建立预测、防治、抗御、救援的预警预报和应急救组织管理体制,提高我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三)规划目标

通过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制体系、组织体系、监测预警和防御体系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提高全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使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率显著下降,人员伤亡明显减少。

1.近期目标(2011—2015年)。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协调机构,依法、科学、规范、高效处置各类气象灾害。

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编制以干旱、雷电、低温冻害、高温、暴雨、大风为重点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防御规划。

加强对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致灾机理,以及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科学预测预防水平。

推进防雷减灾的社会化管理。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

2.远期目标(2011—2020年)。

全面完善我市气象灾害防御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

全面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成各类突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的工程治理力度,使大部分特别危险、危害特大,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气象灾害重灾区得到有效治理;

开展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为城市建设规划、重点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起为全社会服务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

到2020年,使我市气象灾害发生率明显降低,实现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量减少40%、人员伤亡减少50%,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一)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危险性区划

暴雨的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暴雨日数、极端日最大降水量和暴雨灾情记录。

暴雨日数选取南通地区各站历年暴雨日数资料,其中南通、海安、如皋、如东、通州、启东和海门的年平均暴雨日数分别为3.0天、2.8天、3.1天、3.1天、3.0天、2.9天、2.7天,相比较而言,海安和海门、启东年平均暴雨日相对略偏少,其他地区略偏多。

极端日降水量呈中间多,两头少的特征。

灾情记录为收集到的南通地区各县(市、区)的历史暴雨洪涝灾情。

通过分析,将以上三个影响因子通过权重分别为0.3、0.4和0.3计算得到暴雨洪涝危险性等级。

由图6可见,如东、海安大部及如皋西北部地区为暴雨洪涝高危险区;

海门的局部地区为低危险区;

其余地区为中等危险区。

图6南通市暴雨洪涝危险性等级分布图

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干旱强度和发生概率。

将两个影响因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