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8970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x

47:

22调整为“十五”末的21:

58:

21,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得到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2005年占全县经济总量的70%。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

粮食产量稳定在15万吨左右,优质专用粮面积占到90%;

果品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达到14万吨,建成无公害生产基地7个;

畜牧业发展养殖专业村34个,畜牧小区7个,畜牧大镇2个,总产值达到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活力明显增强。

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068户,其中非公企业占到98%,非公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县的90%和72%;

全县规模以上企业23户,工业总产值占全县的24%;

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户,高新技术年产值达到1.5亿元;

民办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达到38户;

9户企业被省市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全面加强。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96亿元,年均增长20.3%,全县共建设各类项目340多个,完成投资16亿元。

通过实施以工代赈、人饮改水、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治理、眉太公路建设、城乡电网改造等项目,建成农村道路360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8万亩,解决了8.5万人的饮水困难,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中心镇道路、供水、排水和垃圾处理系统、电力与通讯系统,防洪、排涝防灾系统等有了很大的改善。

特别是作为全县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后实施了首善街、二道巷、四道巷、美阳街西段、平阳街、景贤路中段拓宽改造,平阳街和美阳街点亮工程,政府广场、北干渠城区改造绿化及张载文化广场等重点工程,县城的中心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旅游业共投资9500万元,完成了太白山-红河谷环形旅游公路、中心大道路桥、汤峪供水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使旅游区基础设施档次得到提升。

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共实施项目80多个,完成投资1.2亿元,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十五”期间,全县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国企改革完成了关泵公司的整体并购、五金公司的整体收购,全县已有26户企业成功实现了改制,同时,在16户企业中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投融资体制改革贯彻落实步伐加快,全面推行了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制度,多元投资主体逐步形成;

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直补工作积极开展,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完成了县乡机构改革、乡镇区划调整和撤村并村工作;

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共争取各级政府性投资项目249个,总投资3.68亿元,引进社会投资项目80个,引进资金11.5亿元。

外贸出口持续增长,砖机、纺织品、浓缩果汁出口进一步扩大,出口交货值达到1.4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十五”以来,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县火炬、星火、科技攻关、成果推广、农业科技进步等计划项目80多项,其中8项科技成果获省、市进步奖,累计申请专利160件。

教育事业成果丰硕,实施了优质高(职)中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远程信息教育、布局调整等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856万元,2004年被评为全省第一个教育强县。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药市场逐步规范,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逐步建立,建成了疾病控制中心,完成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妇幼医院搬迁和中心卫生院建设,全县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乡文化生活日益丰富,50%的村实现了信息网络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光缆线路通达全县各个乡镇,开通了宽带上网服务,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万余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5%。

文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图书大楼和博物馆,2003年挖掘出土的27件窖藏文物对研究西周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5年全县养老保险参加人数达到21448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534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471人,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2.2%,做到了 

“两个确保、两个保证”。

  总体来看,“十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圆满完成了主要计划任务,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平台,但是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发展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低端产品占据主流,市场化程度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

二是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工业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经济自主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是发展活力不强,企业改革、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项改革仍然比较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需要;

四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科技转化率不高,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引进较慢,产业集群发育不够,集约化程度不高,核心竞争力较弱;

五是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这些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必须认真解决。

  第二节 “十一五”我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我县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国家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会明显加快。

西部大开发将进入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并重的新阶段,除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继续得到国家扶持外,我县一些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和产业有望获得国家更多的支持,将会焕发出更大的发展活力。

二是我国宏观调控的持续力和国内外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将促进资本、技术、产业加速向资源富集和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的地区梯次转移,我县具有承接转移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特别是我县处于关中“一线两带”的主体层,又是宝鸡百里工业长廊的核心地带,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

三是我县优势资源富集,旅游、矿产、水资源明显占有优势;

“十五”期间一批成长型企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我县也同样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场将更加开放,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等各个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对我县的产业发展构成很大压力;

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产业升级与扩张的难度加大;

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我县缩小与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平均水平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十一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大县,科教名县,经济强县”奋斗目标,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开放作为第一动力,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以推进科技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为重点,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积极实施科教兴县、城镇一体化、工业强县和项目带动四大战略,培育提升产业集群、交通区位、科技教育、生态旅游四大优势,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富庶、文明、优美、和谐”的新眉县。

  第二节 

 指导原则

  ——坚持把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类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尽快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

  ——坚持把扩大经济总量和增强综合实力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上突出规模效益、集群效益和集约化产出,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条。

  ——坚持加快改革开放不动摇,把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结合起来,突出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机制创新,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县域经济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重要任务,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突出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眉县。

  第三节 

 奋斗目标

  “十一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11%和20%;

全县财税总收入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达到5000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总投资达到8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10亿元。

到“十一五”末,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力争跻身全省前二十名。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

55:

30,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纺织、建材五大产业集群占全县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10%;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提高,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

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农村特困户救助覆盖率达到90%;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

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社会秩序稳定,城乡市场繁荣。

  ——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城镇化率达到4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

非农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0%;

高中段教育入学率达到85%以上;

医疗卫生事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先进县水平;

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5%和60%;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5‰以内,人口质量和素质不断提高;

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渭河和内河污染根本好转,“三废”治理达标率达到95%以上;

资源利用率稳定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53%。

第三章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我县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思路是:

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第一产业由弱变壮;

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优势骨干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

加快旅游业发展,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由慢变快。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工业强县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大力调整工业布局,着力培育成长性强、市场潜力大的新型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到“十一五”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9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20亿元。

加快建设四大工业基地。

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抓好县城科技工业基地、常兴纺织工业基地、河营建材工业基地和桥口煤化工基地建设,把四大工业基地建设成特色突出,产业关联度高,管理先进的新型工业园区。

到2010年,四大工业基地开发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创新工业基地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行体制。

按照“一个政策对外,一个规划运行,一套班子服务,一个窗口审批,一道禁令保护”的管理模式,采取“授权经营,封闭管理,合作建设,开放运行”,由工业基地办公室全面负责基地的规划和开发建设,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建立良好的基地管理运行新机制;

加快基地内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聚集和结构优化升级;

积极探索基地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积极争取县外、省外资金、争取国家政策性投资、引进民间闲散资金等方式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融资渠道,加快工业基地开发建设步伐。

  ——优化工业基地发展环境。

按照城市化的标准和功能,严格遵照规划,超前建设基地水、电、路、气、热等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硬环境;

加强文化娱乐、餐饮、商贸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为投资商和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配套设施和公共产品服务;

建立基地中小企业创业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完善基地技术创新、信息、法律、中介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基地创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充分发挥政策环境对基地发展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完善促进基地发展的产业、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实行投资环境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建立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突出基地发展的政策环境优势。

重点抓好太白路综合开发工程、西环路工程、供排水工程、高低压输配电工程、铜常公路、霸王河供水坝、教坊-年家庄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

  培育壮大五大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我县传统产业优势,重点培育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以食品加工、冶金化工、建材、纺织和机械制造业为重点,以工业基地为载体,依托龙头企业,整合优势资源,优化企业分工,加强产业协作,加快产业升级,培育产业集群。

到2010年,重点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到55亿元以上。

  ——食品工业集群。

以太白酒厂、恒兴公司、老牛面粉公司、陕丰淀粉公司、秦宝牧业公司五大企业为龙头,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发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加大营养健康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性食品、方便快捷食品的开发力度,促进产业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发展,加快实施老牛面粉专用粉、陕丰变性淀粉、秦宝牧业肉制品、恒兴猕猴桃果汁、太白酒果酒等项目,把我县建设成全省食品工业强县。

到2010年,全县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

  ——机械制造业集群。

以宝深、皇城、关中压缩机、平阳风机、天龙泵业五大企业为龙头,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产业协作,围绕建材机械、压缩机、风机、工业泵四大产品,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重点开发新型墙体材料机械、钛风机、耐酸碱耐高温工业泵、低温压缩机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国内外先进工艺对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增强产业竞争力,把我县建设成“西部砖机城”和西北空风机械制造基地。

加快实施3E板新型材料机、钛风机、双螺杆压缩机、特种泵等项目,到2010年,全县机械制造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

  ——建材业集群。

以社会水泥、东兴水泥、渭河玻璃3户企业为重点,加快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步伐,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广新型干法水泥和浮法玻璃生产工艺,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安全性高的新型建材,积极开发特种水泥、超薄超厚特种玻璃和新型包装材料。

到2010年,全县建材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

  ——纺织业集群。

以秦塬、全兴、华瑞、昌隆4户企业为骨干,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攻方向,加强产业内部分工协作,加快淘汰1511、1520型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设备,严格控制棉纺、毛纺、缫丝、涓纺等国家制止的重复建设,积极发展高档纱线、高档织物印染、高档抽纱、刺绣产品生产等国家鼓励类产品,大力引进利用高新纺纱、织造技术和自控技术生产各类高档纺织品和高档服装等,形成纺、织、染、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格局。

重点建设全兴、秦塬、华瑞、金联、芷源等产业升级项目。

到2010年,全县纺织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

  ——冶金化工业集群。

以星王公司、霸王河化工、三义炭素、秦力橡胶、中海油中试基地5户企业为龙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降低环境污染和单位资源消耗,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促进企业纵向合作,发展循环经济。

到2010年,全县化工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0亿元。

大力培植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以老牛面粉、陕丰淀粉、秦宝牧业、社会水泥、太白酒厂、宝深集团、秦力橡胶、天龙泵业、关中压缩机、华瑞纺织、恒兴果汁、星王锌业十二户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纽带,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

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宏观调控,避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促使骨干企业作大作强。

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骨干企业密切分工协作,规范行业管理,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同时,选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积极争取各种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力引进社会投资集,扩大银行信贷投放,促使其进入规模以上企业队伍。

依靠骨干企业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创建一批全国、全省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名牌效应。

“十一五”期间,加快老牛面粉、陕丰淀粉、平阳风机、全兴纺织、秦塬纺织、华瑞纺织、秦力橡胶、秦宝牧业的扩建技改项目建设,力争发展产值过5亿元企业5户,过2亿元企业5户,过亿元企业2户,砖机、面粉、果汁、白酒、压缩机等创建国家级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5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户,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打造一批名牌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大力引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围绕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及应用技术、能源与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加大引进开发力度,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工程,积极推进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纺织业、冶金化工业、建材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运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与质量监控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开发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附加值。

开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引导老牛面粉、陕丰淀粉、关中压缩机等企业建立企业研发机构,不断提高宝深、太酒、天龙等企业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开发前瞻性技术和产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

到“十一五”末,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研究开发体系,以科技中介服务网络、技术孵化网络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新扶持高新技术企业3户,开发新产品25项,高新技术实现年产值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6%以上。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化水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第一产业由弱变壮,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到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净增240元,达到3200元。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粮、果、畜、菜、药五大主导产业区域布局,促进产业向优势区集中,提高主导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加快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格局。

  ——果品基地。

巩固提升高酸苹果、猕猴桃、干鲜杂果、草莓四个5万亩产业基地,扩大优质品种,提高鲜果质量,积极发展高酸苹果、无公害猕猴桃和优质干鲜杂果,形成优质果品生产区,使全县果品面积稳定在15万亩,产量达到20万吨,优果率达到70%以上。

  ——畜牧基地。

加快发展以奶牛、秦川肉牛、莎能羊为主的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以秦岭北麓的青化乡、横渠镇、汤峪镇、营头镇、齐镇和首善镇、马家镇为重点,扶持发展2万户舍饲养殖大户,建设20个畜牧示范小区、10个育肥中心和全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年发展商品牲畜5万头以上,使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优质粮基地。

充分发挥渭北两镇和横渠镇、金渠镇等传统粮食生产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优势,积极推广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高蛋白玉米和优质专用杂粮,建设20万亩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和示范基地。

  ——蔬菜花卉基地。

以现有的精细蔬菜、名特花卉苗木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和无公害生产,沿西宝南线建设3000亩高效设施蔬菜花卉基地。

  ——中药材基地。

加快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建设,以中药材GAP规范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为方向,充分挖掘太白山中草药资源,开展太白山地道药材的产地认证、开发利用和珍惜濒危品种人工繁育种植,沿秦岭北麓建设1000亩示范园和5000亩种植基地。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充分发挥我县果业大县优势,加速推进标准化生产,以优质精品为发展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和观光农业两大特色产业。

  ——无公害优质果品。

以我县已经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的金渠镇第二坡村猕猴桃、营头镇董家山村中华寿桃、槐芽镇赵家庄草莓、汤峪镇尖嘴石村秦王桃、横渠镇王家堡村红提葡萄、恒兴公司高酸苹果等6个无公害生产基地为基础,大力实施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战略,积极推广“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大关键技术和标准化规范生产,努力提高果品质量,开展原产地和产品认证,加快绿色无公害基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使全县无公害果品占到果品总面积的80%以上,成为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示范县。

  ——观光农业。

发挥我县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以太白山森林公园、陕西省苗木中心、金果公司为依托,沿法汤路、河营路和关中旅游环线等旅游线路建设苗木花卉、蔬菜、草莓、猕猴桃示范园,发展5000亩生态农业和高效设施农业,形成集展览、示范、科研、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观光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加大农业良种、良法和栽培新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以农业专家大院为载体,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作为主攻方向,推广配方施肥、专用肥应用、节水灌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