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8277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

建国初期,面对我国十分落后的工业,毛泽东感慨地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实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全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伟大事业。

那么,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工业化的起步》一课。

[导入语示例二]同学们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同学们,上图是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内,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

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1955年9月1日兴建,1957年10月13日全部建成通车。

在通车典礼上,有数百辆汽车驶过公路桥面。

全桥总长1670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

宽约20米,为4车道。

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

每孔跨度为128米,终年巨轮航行无阻。

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

若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建成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之相关的内容。

[板书]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

[教师分析]同学们,我们在前边学习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经济的内容。

从1949年到1952年,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经过三年时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三年中平均年递增率为21.1%;

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1%,年递增率为34.8%,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53.5%,年递增率为15.3%。

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建国前最高水平。

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结构改善。

文教卫生事业得到相应发展,职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有所改善。

1952年同1949年相比,全国职工总数由八百万增加到一千六百万,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先后在企业中实行劳动保险制度,在公教人员中实行公费医疗制度,据调查,解放前职工生活水平最高的1936年,全国职工家庭每人每年平均消费额为140元(按1957年价格计算)。

1952年达到189.5元,增长35%。

农民收入1952年同1949年相比,一般增长30%以上。

但是,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连印度也不如。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公斤

4公斤

538.3公斤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主席当时曾感慨地说:

”那么,怎么样改变这种情况呢?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1953年1月1日,党和政府通过《人民日报》社论宣告:

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周恩来年初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指出:

“1953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动员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克服困难,为完成和超额完成1953年度的建设计划而奋斗,是我们贯穿全年的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第二年,他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

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开始执行,“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

”全党和全国人民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上来,兴高采烈地迎接和投入新中国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高潮。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段内容看一下,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板书]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要求]请大家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复述一遍。

[学生复述]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

[教师讲解]要讲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必须提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在1952年即将结束,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许多新的问题。

党领导人民继续前进,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当时的形势是:

抗美援朝战局早已稳定,和谈在主要问题上已经达成协议,新中国被迫进行的这场战争不久可望结束;

土地改革的任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

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三年就实现并超过了预计的目标,这一切说明,我们已经具备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条件。

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需要党有明确的方针和系统的政策来逐步加以解决。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经过将近一年的酝酿,形成和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

这是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

党及时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主持,从1951年开始着手。

根据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第一个五年计划一方面初步编制和开始执行,一方面继续不断讨论修改,先后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

1955年3月经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于同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

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总之,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虽然基础是薄弱的,限制因素是多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有利条件也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主体,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在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的艰苦奋斗中,中国的工业化在扎扎实实地取得进展。

[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

一般来讲,应该是先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对呀?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生甲:

旧中国的工业十分落后,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不能自己制造机器,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生乙:

中国在近代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就是因为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国防工业落后,要想避免历史的重演,必须发展重工业。

[教师明确]大家知道:

我国曾经是一个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国家,经济是很落后的。

在解放前,我国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而且主要是一些轻工业,这些轻工业很多还是依赖于外国进口原料的加工工业,至于重工业的基础则更加薄弱,虽然也有某些重工业,大多只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机械修理厂,或者只是为帝国主义国家提供原料和半成品的矿山和工厂。

我国这种因为缺乏重工业的基础而造成的国民经济十分落后的状况,使我国百余年来国弱民穷,受尽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压迫。

国民党统治中国二十多年,也没有建立起什么工业。

全国解放以后,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只有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即建立起现代化的钢铁工业、机器制造工业、电力工业、燃料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基本化学工业等等,我们才可能制造现代化的各种工业设备,使重工业本身和轻工业得到技术的改造;

我们才可能供给农业以拖拉机和其他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供给农业以足够的肥料,使农业得到技术的改造;

我们才可能生产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如火车头、汽车、轮船、飞机等等,使运输业得到技术的改造;

我们也才可能制造现代化的武器,来装备保卫祖国的战士,使国防更加巩固。

同时,只有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显著地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不断地增加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由此可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是使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政策,实行这个政策将为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物质基础。

有人认为,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于苏联革命胜利后的情况,我们现在有了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何必急于工业化呢?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我们在国内面对着国民经济的落后状态,在国外还有帝国主义的包围,不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不仅不能使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且有使我国不能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不能保持经济上和政治上独立的危险。

由此可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国民经济,是中国人民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

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对我国的帮助,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有利条件。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板书]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生回答]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汽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关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总之,在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投影显示]

[教师讲解]中国在“一五”期间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53年到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工业生产指数为:

美国2.8%,英国4.1%,中国18%;

钢为:

美国3.9%,英国5.7%,中国31.7%;

原煤为:

美国0.4%,英国负增长,中国14.4%;

发电量为:

美国9.1%,英国7.8%,中国21.6%。

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从几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1957年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建国前最高产量的5.8倍。

原煤产量达到1.3亿吨,比1952年增长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2.1倍。

发电量达到193.4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为建国前最高年发电量的3.2倍。

工业建设的强劲发展势头,表明了新中国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和富强的历史真正揭开了新的篇章。

[教师引导]那么,对于课本上“动脑筋”栏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观点应该怎样看待呢?

我们说,看待任何事物,必须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解放牌汽车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它诞生的意义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而不能拿它和现在的产品去比。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看下面的材料,了解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

附材料:

1956年7月13日,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1885年诞生的,不久汽车就传到我国。

解放前,我国的公路上,就像开办“万国汽车展览”一样,行驶着130多种不同牌号的汽车,但却没有一种是我国制造的。

解放牌汽车的问世,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是通用性的载重汽车,载重量为4吨,装有90马力六缸汽油发动机,最大时速为65公里/小时,满载时经济时速为33~35公里/小时,比较适合当时我国公路干线和桥梁负荷条件。

解放牌汽车结构坚固,使用寿命长。

可是从1956年7月13日开始,老型解放车一生产就是30年,体现出我国汽车产品结构单一的状态。

过去,奔驰在华夏大地上的中国汽车,每两辆就有一辆是解放牌。

50年代,“解放”曾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的骄傲!

可是现在它“老了”,1980年,长春市郊的荒地里,上万辆滞销的“解放”排成长龙。

1986年9月29日,第1281502辆“解放”车,开下了总装配线,生产了32年的“老解放”最终停产了。

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研制成功141新型车,终于打破了“三十年一贯制”的局面。

新“解放”在市场上站住脚了!

1987年9月,在国家评比中,新“解放”141被评为一等品;

在国际招标中,它又连中三元。

长春一汽这个老企业,又进入了产品系列开发阶段。

“一汽”的变化正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缩影。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形成新型的管理体制,产品结构日趋合理,更新换代日益加快,中国汽车开始大批量打入国际市场,汽车工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建国以来,我国一共生产了各类汽车五百多万辆。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板书]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这次大会的概况。

[教师讲解]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加强各项政治建设,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已提上党的重要议事日程。

1953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提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召开由选举产生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1954年9月,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在会上,毛泽东致了题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热情洋溢的开幕词,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以来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肯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并且用法律的形式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

宪法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从而确立了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从而确立了我们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宪法还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总之,这个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记载了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胜利成果,指明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的正确道路。

大会根据宪法的规定,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工作人员。

毛泽东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

刘少奇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庆龄等十三人为副委员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从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中央人民政府。

[布置作业]

1.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成就中的“第一”。

(任意三个)

参考答案:

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2.想一想: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肯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民主原则。

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活动与探究

阅读材料,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化起步的特点。

材料:

1952年,我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如人均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美国为538.3公斤,日本为81.7公斤,苏联为164.1公斤;

如人均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日本为604.1度,苏联为553.5度。

这时,我国许多工业部门还未建立起来,农业生产手段也很原始,还没有现代化的国防工业,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仍然很低。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说: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指出:

“牛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翘起来。

”中国人还得谦虚谨慎,发愤图强,继续奋斗。

就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即将结束的时候,党中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以工业化为主体、以三大改造为两翼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全党各项工作树立了不可偏离的灯塔。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党中央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描绘了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蓝图。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是工业化建设,而重工业又是工业建设的重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近代中国百年来之所以积贫积弱,原因之一就在于工业落后。

新生的共和国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文化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实现工业化,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从哪里入手?

毛泽东和党中央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决定优先和重点发展重工业。

重工业是社会主义的最为根本的立足点,是擎起社会主义大厦的栋梁,是社会主义能够顶天立地、百摧不折的“钢筋铁骨”。

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社会主义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大机器工业,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

发展轻工业,固然投资省、见效快,又能直接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但如果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设备从何而来?

如果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创造任何机械的原材料也无从保证。

如果没有能源和交通,整个国民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转。

如果机器依赖进口,其一我们缺乏资金,其二帝国主义实行封锁,其三全部依靠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既不现实,亦非长久之计。

因而,要建设工业化,要更好地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五”初期,抗美援朝战争尚未结束。

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反共势力,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虎视眈眈,欲扼杀之于摇篮之中。

他们之所以胆敢发动和扩大侵略朝鲜北方的战争,除了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和胆略外,再就是认为中国累年战争,元气大伤,小视新中国的力量。

这场战争给人们以教训,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和“武力威慑”必须用革命的钢铁武器来还击和粉碎。

战争中消耗的相当部分的军火都是由苏联提供的,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人们,为了防御帝国主义的任何新的战争企图,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增强自己的国防力量。

当时有些人看不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中国历经多年战乱,亟需休养生息,当务之急是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应多搞些轻工业。

还有人提出,工商业者可专搞轻工业,国家则专搞重工业,这样分工合作,可以既利民又利国,这实际上也是没有把重工业放到应有位置。

毛泽东把这些观点称为“小仁政”思想,对它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强调我们要改善人民生活,但更要进行重工业建设。

毛泽东说:

“所谓仁政有两种:

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

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两种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

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

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

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

要建设,就要资金。

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

就是说,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

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

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

这是毛泽东同志于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讲的一段话。

它告诉人们,发展重工业和发展轻工业、农业一样,都是为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计;

但发展重工业,为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的是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无远虑必有近忧。

从长计议,人民的眼前利益才有可靠保证。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智举也是善举。

怎样发展重工业,上哪些项目,部门间保持什么样的比例,当时并不太清楚。

所以“一五”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

苏联的帮助,是中国工业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156项工程”成为联结中苏两国兄弟般友谊的纽带。

“156项工程”主要是重工业项目。

从实际施工的150项看,军工企业有44个,冶金工业企业20个,化工企业7个,机械加工企业24个,能源工业企业52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

这些建设项目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

其中的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的有50个,中部32个;

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35个。

通过这150个项目的建设以及为其配套的项目的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工业偏重沿海的状态,迅速展开较为合理的工业局面,建立起较完整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起到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