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3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8162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3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3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3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3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3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3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3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3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3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化学研究的专门性方法,化学学科认识世界的视角及思维方法;

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发展动态。

2.化学课程知识

(1)理解初中化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主题内容的标准和要求。

(3)理解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知识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3.化学教学知识

(1)了解化学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等一般知识。

(2)认识化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掌握中学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等核心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及教学方法。

(3)知道化学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课外活动、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化学教学活动。

(二)教学设计

1.化学教材分析能力

(1)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特点,理解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确定课时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化学教学内容与化学课程内容、化学教材内容和化学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能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

(3)通过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析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阐述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

2.确定化学教学目标

(1)领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含义。

(2)能够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准确表述。

3.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3)了解化学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4.设计化学教学程序

(1)理解化学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2)通过研究典型的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评价教学案例的合理性。

(3)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应用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案设计。

(三)教学实施

1.课堂学习指导能力

(1)了解化学情境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掌握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基本特点,能够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2.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1)掌握化学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决化学教学过程中各种冲突的能力。

(2)了解对化学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因素进行调控的方法。

3.实施有效教学能力

(1)能依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化学课堂教学。

(2)掌握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特点和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能恰当选用教学媒体辅助化学教学,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

1.化学学习评价

(1)了解化学教学评价的知识和方法,具有正确的评价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2)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化学学习的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化学教学评价

(1)能够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

(2)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

三、试卷结构

模块

比例

题型

学科知识运用

30%

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教学设计

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教学设计题

教学实施

单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

教学评价

10%

单项选择题诊断题

合计

100%

单项选择题:

约40%非选择题:

约60%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在环保部门可用氯化钯(PdCl2)检测CO对空气的污染情况。

已知CO与PdCl2溶液反应产生黑色的金属钯粉末,有水参加反应。

反应中CO具有

A.氧化性B.还原性C.催化性D.不稳定性

(2)含有下列离子的溶液,与Na2S溶液反应不生成黑色沉淀的一组是

A.Fe2+,Bi3+B.Cd2+,Zn2+C.Fe3+,Cu2+D.Mn2+,Pb2+

2.简答题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启蒙性、基础性。

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列举初中化学3个最基础的化学知识。

(2)请列举初中化学2个最基本的化学技能。

(3)请列举中学化学中3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3.诊断题

(1)一次实验结束时,小明忘记将酒精灯灯帽盖上,第二天再去点燃时,怎么也点不着,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明想探个究竟,于是便设计并进行下列实验:

①检查灯内是否还有足量的酒精,发现酒精量充足;

②将酒精灯内的酒精倒出少量点燃,能很好地燃烧;

③挤压灯头处的灯芯,很难挤出液体,点燃挤出的一滴液体,该液体不能燃烧;

④将酒精灯盖好放置几个小时后,或直接在灯头上滴上几滴酒精,再去点燃时,酒精灯能正常燃烧。

小明还去学校图书馆查阅了有关资料,记录了如下信息:

酒精(学名乙醇)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

它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化合物。

酒精容易燃烧,金属钠与酒精能发生置换反应,酒精能与醋酸发生酯化反应……

实验室酒精灯所用酒精一般是95%的工业酒精……

酒精的沸点为78.5℃,水的沸点为1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酒精的化学性质有        ;

       (写两点即可)。

②小明设计实验①②的目的是                  。

③实验③挤出的一滴液体不能燃烧的可能原因是          。

④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小明最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⑤上述试题在某初三年级学生中考试结果显示,(3)(4)两问得分率偏低,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①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是:

现象是    ,原因是        。

②试对学生解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4.案例分析题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

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

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作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

(1)增加;

(2)减少;

(3)不变。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

包括:

[实验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进行实验]依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对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

●“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又没有气体生成。

●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

[重新设计并完成实验]略

[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提出问题]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

[解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

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

所以说,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练习巩固]略。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

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密闭容器);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数据记录,得出结论]在这两个反应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讲述]18世纪下半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实验的进展。

在化学实验室里有了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这使化学研究工作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从对物质的简单定性研究进入到较精密的定量研究。

在该过程中,拉瓦锡作出了重要贡献。

拉瓦锡使几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经过反复实验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结论;

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

这个结论就是现在的质量守恒定律。

要想进一步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但在18世纪,实验设备和技术还达不到这种要求。

后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等,以求能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

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略)

[问题]

·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根据这一观点,结合化学变化的本质,从微观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

[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

它认为,物质只能相互转化,而不能任意消灭或创生。

但是,当人们在赞美蜡烛高贵品质的时候常说:

“照亮别人,毁灭了自己。

”这里所说的毁灭自己,是否指物质任意的消灭呢?

如何解释?

[解释并总结]略。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①比较两位老师教学内容的异同,并说明各自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及不足。

②这两位老师的化学教学内容组织采用了哪种形式?

③请判断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案是否体现了科学探究思想,为什么?

④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

⑤试说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与地域有关系?

为什么?

5.教学设计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用装在集气瓶中的氧气做了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

同学们可知道这一瓶瓶氧气在实验室是怎样制得的吗?

生:

摇头。

(小声低语:

不知道)

大家可能在医院见过氧气钢瓶。

医院的这些氧气又是怎么制得的呢?

好,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在学习实验室制法时,我们将从反应原理、所用药品、制气仪器装置与操作、气体收集方法及原理几方面来系统学习。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试列举新课导入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上述“导入新课”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一种方法?

(4)以实验室制取氧气为例,说明演示实验的教学要求。

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板书是在讲授过程中按步骤、分阶段地把教学信息呈现在黑板上。

请对本课进行板书设计。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笔试大纲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

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

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了解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

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三)中学教学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了解感觉的特性;

理解知觉的特性。

2.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5.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6.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7.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2.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3.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4.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5.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6.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7.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1.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2.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七)中学德育

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5.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2.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了解课堂气氛的类型,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3.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理解课堂结构,能有效管理课堂;

了解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掌握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4.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5.了解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有关知识,包括课外活动的意义、主要内容、特点、组织形式以及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6.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方式等。

7.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8.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

(1)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

“两个必须”是指

A.教育必须为当前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工农相结合

(2)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是

A.人格B.性格C能力D.气质

2.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2)负强化等同于惩罚。

3.简答题

(1)我国中学应贯彻哪些基本的教学原则?

(2)如何组织有效的复习?

4.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有关理论进行简要评析。

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教育救国”的理论。

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农民存在贫、愚、弱、私四大病害,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仁人志士深入到广大农村推行相应的四种教育,即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述四大病害,中国自然就富强了。

但实践证明,这种设想只是善良的愿望,并未成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教育救国”,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明学习非常用功,平时各科成绩都还不错,但每逢大考前他就非常紧张、烦躁、害怕,前一天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进入考场头脑就一片空白,结果成绩总是不理想。

老师与同学都认为,李明的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努力程度不相称。

问题:

①运用情绪相关知识分析李明同学面临的问题。

②作为教师,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他?

《综合素质》(中学)笔试大纲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