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学与问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8098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3 学与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3 学与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3 学与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3 学与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3 学与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3 学与问Word文档格式.docx

《23 学与问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 学与问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3 学与问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师:

1.教学课件。

2.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

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

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

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

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

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老二一无所获吗?

假如你是你一位智者,你会给这位只知道学的老二指点迷津吗?

今天咱就来学习23课《学与问》。

2.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能否读正确。

钥匙沈括日新月异不懈探求

翱翔强健瞬息万变相辅相成

 

(1)指名读正确,纠正发音不准的,“钥匙”中的“匙”读轻声;

“瞬”读“shù

n”。

(2)指导书写,提醒学生左右结构的生字在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重点指导写好“沈”字的最后一笔。

(3)指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认识文体结构。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

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指导学生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3)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思考课文的结构与学过的哪些课文相同?

结合《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引导学生认识这篇课文属于说理性文章。

3.默读思考,按照“提出观点、举例说明观点、总结明确观点”把课文分作三部分。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说理文的结构,感悟第1自然段是提出观点;

2、3、4自然段是举例论证,5自然段是总结观点。

4.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1)默读课文,思考并标画相关语句。

出示1: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出示2: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齐读,你读出了什么?

(3)认识首尾呼应

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结论。

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

勤学好问

(4)质疑:

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举事例:

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初知课文大意,在理解各段意思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明确说理性文章的结构,感知首尾呼应的重要性,把《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落实到实处。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抓住比喻句,突破“学”与“问”的关系

1、学和问有着怎样的关系?

结合课文的事例谈谈认识,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交流:

-----比喻句:

抓住“金钥匙”和“铺路石”感知“问”的重要性;

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初感“学”与“问”的联系。

出示: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板书:

学与问------相辅相成

2、同学们还记得老师在刚开始上课时给你讲的那个故事吗?

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

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3.请你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列举具体的事例。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例如: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为落实这一实施建议,我抓住比喻句和结论理解学与问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解决本课的重点。

回归故事,解决故事中的问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初学课文后,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积累名人名言,用名人名言阐明观点能深化学生对说理性文章写法的理解。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学与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出示1:

”-----齐读

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

为了让别人也信服自己的观点,作者是如何利用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呢?

(五)自主感悟,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思考:

从哥白尼的事例、沈括的事例中你领悟到什么?

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理解。

(六)走进哥白尼的故事,感受“好问”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重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此,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哥白尼的勤学好问,沈括的善于观察思考,明白只有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感知说理性文章围绕观点选择典型事例表达自己看法的表达方法。

1.(课件出示哥白尼图片)介绍哥白尼的成就,简单讲解他创立的”日心说”。

2.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哥白尼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好问)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3.交流预设:

(1)——学生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省略号)

(2)从"

经常"

"

缠着"

这两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经常”说明小哥白尼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缠”字我们可以看出小哥白尼喜欢刨根问底,有着不懈探求的精神。

(3)指导朗读------谁愿意当小哥白尼,带着缠着的语气读这几句话?

(4)同学们注意到省略号了吗?

省略了什么?

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师引导学法:

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抓住字、词、句、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理解“金钥匙”和“铺路石”,感知“问”的重要性。

5.知识迁移训练

照例子,仿写句子。

例句: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是的金钥匙,是的铺路石。

“学”是的,是的。

6.师小结:

哥白尼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勤学好问。

可见,问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课文说的,引读两个论点。

(七)走进沈括的故事,感悟“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过渡:

从哥白尼的事例上,我们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

1.出示:

《大林寺桃花》这是白居易的诗,谁来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2.质疑:

---你有什么疑问吗?

---沈括满意妈妈的答案吗?

---沈括是怎样获取最准确答案的?

---从“仍然”一词中你感悟到什么?

3.你从中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4.你还能举出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名人例子吗?

(八)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默读第3段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

(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结合语境,理“解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意思。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

——(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齐读 

讲解: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天资聪明,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

5.小结:

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九)总结拓展: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明确结论,感悟怎样才能做学习真正的主人,解决课文的难点。

拓展延伸一些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让学生设计两条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配上图画做成卡片送给别人作为座右铭,意在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把语言应用到实处,更赋有语文味。

1.学和问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齐读

理解“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是指“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并感知“学”与“问”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3.现在我们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哪位同学能结合课文的理解说说?

4.检测课文内容理解

课文是围绕的中心观点,列举了和的事例,从他们的身上,我懂得了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现在老师也送想你们一把金钥匙。

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老师出示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指名读名言。

---老师已经将这些名言做成卡片,你想拥有一张吗?

说一说想要的理由!

---请你能设计两条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吗?

配上图画,做成卡片送给同学。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还要注意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板书设计

勤学好问

23、学与问求得真知

观察思考

附件一:

预习单

23.学与问

一、请读准字音,并规范书写生词。

Shěnkuò

á

oxiá

ngshù

nxīwà

nbià

n

xiāngfǔxiāngché

ng rì

xīnyuè

2、阅读课文,填写自己的收获。

1、全文的论点是、。

2、第四自然段中的总起句是。

3.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4、时期的沈括是个,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

原来。

三、搜集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

四、搜集关于哥白尼与沈括的相关资料。

五、预习中,你还有什么疑问,请记录下来。

 附:

沈括的趣闻轶事:

弹琵琶手指位置没有错

还有一次,一些人看开封相国寺里一幅壁画,壁画上画着管乐队在演奏。

有人说画家画错了,理由是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可是那个弹琵琶的手指不是在拨“四”字音所在的上弦,而是掩着下弦。

沈括仔细琢磨以后,钦佩地说,这位画家太高明了,很精通音乐!

接着他用亲身体验作了精辟的说明:

弦乐同管乐是不同的。

吹奏管乐,手指按在什么部位就发什么音,是同时的;

弹琵琶就不同了,手指先拨弦,然后才发音,也就是动作要比声音早。

所以,演奏管乐的人在吹“四”字音的时候,弹琵琶的人的手指已准备拨下一个音了。

在场的人无不为沈括的高见所折服。

沈括处处精细观察,事事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他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b、哥白尼的故事

一天,哥白尼去沃德卡家作客,老师不在。

他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打开一看,老师在折了角的地方写了一条批注:

“圣诞节晚上,火星和土星排成一种特殊的角度,预示着匈牙利的皇上卡尔温有很大的灾难。

”正在这时,沃德卡推门走进来。

他见哥白尼在家里看书,高兴地说:

“孩子,又看什么书了?

哥白尼毕恭毕敬地把书递过去,老师边接书边关切地问:

“能看懂吗?

”哥白尼认真地回答说:

“老师,我看不懂。

火星也好,土星也好,都是天上的星星,他们与卡尔温毫无关系,怎么能预示他的祸福呢?

”“怎么不能呢?

”沃德卡反问道,“命星决定一切!

哥白尼当仁不让,大声反驳说:

“如果是这样,那人还有没有意志?

如果有,人的意志和天上的星星又有什么关系?

”对于哥白尼尖刻的反驳,沃德卡并没有生气,他明白,信不信天命是关系到天文学命运的重大问题。

对这个问题,他对传统的偏见有过怀疑,但又说不出道理。

他踌躇再三,深情地对哥白尼说:

“孩子,天命决定一切,这是几千年以来的一条老规矩,我不过是拾前人的牙慧罢了。

至于你提的问题,确实很有意思。

但我没有能力回答你,你如有毅力的话,以后研究吧!

”老师的希望,不久就变成了现实。

几十年后,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的伟大理论,宣告了“天命论”的彻底破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文是说理性的文章,我注重了说理文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如何提出观点、举例说明、总结观点三个部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通过默读,圈画批注,分析事例,拓展延伸等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读悟结合,明确了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在精读课文时抓住中心论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经常”“缠”省略号,联系上下文细致研读哥白尼的事例,感受哥白尼勤学好问的精神;

从沈括的事例中感受沈括的勤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最后在对比研读中,懂得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完成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实处。

2、抓住“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个比喻句,引导学生仿写句子,进行语言知识点的训练,学会知识迁移。

拓展延伸了很多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让学生设计两条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配上图画做成卡片送给别人作为座右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语言赋有语文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