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地质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8022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储层地质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储层地质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储层地质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储层地质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储层地质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储层地质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储层地质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储层地质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储层地质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K扩张裂缝与拉张裂缝答:

扩张裂缝是在三个主应力均为压应力情况下派生的张应力形成的张裂缝,而拉张裂缝是在三个主应力中至少有一个拉张力的情况下拉张形成的张裂缝。

K控制储量与探明储量答:

控制储量为在某一圈闭预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在评价钻探过程中钻了少数评价井后所计算的储量。

探明储量为在油气田评价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S上覆地层压力与油层压力答:

上覆底层压力:

是指上覆地层形成的压力。

油层压力:

作用于油层孔隙空间内流体上的压力,又称为孔隙流体压力。

Y预测储量与探明储量答:

预测储量:

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综合解释有油气存在时,对可能存在的油气田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低的地址储量。

探明储量:

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可以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

Y油层静止压力与井底流动压力答:

油层静止压力:

在油田投入生产后,关闭油井,待压力恢复到稳定状态以后,测得的井底压力,即为该油井的油层静止压力。

Y原始地层压力与油层静止压力答:

原始油层压力为油气层尚未钻开时,在原始状态下所具有的压力。

油层静止压力为在油田投入生产后,关闭油井,待压力恢复到稳定状态以后,测得的井底压力。

Y油水界面与油水过渡带答:

凡含油气水的圈闭内,流体总是大致成层排列的,气最轻,占据圈闭最高的位置,油居中,最下面是水,油和水的接触面就是油水界面。

油藏在垂直方向油与水的分界面。

界面以上产纯油,界面以下油水同出或产纯水。

平面上内外含油边界之间的区域为油水过渡带。

Y油水界面与油水过渡带答案:

油藏在垂直方向油与水的分界面,包括内含油边界---油层底面与油水界面(油底)的交线。

外含油边界---油层顶面与油水界面(水顶)的交线。

内、外含油边界之间为油水过渡带。

Y油矿地质学答:

综合运用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基本理论,研究地下油气田(藏)的地质特征,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服务。

Z钻时与岩屑迟到时间答:

钻时为每钻进一定厚度的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

min/m。

岩屑迟到时间为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Z直井与定向井答:

直井为沿铅直方向所钻的井;

定向井为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方位和井眼的轴线形状钻的井。

Z折算压力与地层压力答:

折算压头:

是指井内静液面距某一折算基准面的垂直高度所折算的压力。

地层压力:

作用于岩层孔隙空间内流体上的压力,又称为孔隙流体压力。

容积法计算石油地质储量的公式为:

N=100A⋅h⋅φ⋅(1-Swi)⋅ρo/Boi

油中的溶解气量=石油地质储量*原始溶解气油比

石油地质储量丰度=石油地质储量/含油面积

油水界面海拔P=h*ρ*gP2=P2~界面+P界面~1+P1

1.标注钻柱测试压力卡片各点压力。

答:

(1)初始静液柱压力;

(2)初流动开始压力;

(3)初流动结束压力;

(4)初关井压力;

(5)终流动开始压力;

(6)终流动结束压力;

(7)终关井压力;

(8)静液柱压力。

2.判断井下断层存在的标志有哪些?

答:

(1)井下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2)在短距离内同层厚度突变(3)在近距离内标准层海拔高程相差悬殊;

(4)石油性质的差异;

(5)折算压力和油水界面的差异;

(6)在地层倾角测井矢量图上显示空白带或杂乱模式。

3.简述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及其在油田注水开发中的应用。

研究内容包括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各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层间裂缝等。

在油田注水开发中,当层间非均质程度大时,高渗层易出现单层突进,而低渗层可能不出油,从而导致油田开发的层间矛盾。

4.简述异常压力的预测方法。

地震资料分析法、钻井资料分析法(钻井速度、D速度、返出钻井液温度、泥页岩岩屑密度)、地球物理测井法(电阻率测井、声波测井、密度测井)。

5.油层有效厚度的概念及其必备条件?

油层有效厚度是指油层中具有产油能力部分的厚度,即工业油井内具有可动油的储集层厚度。

作为油层有效厚度必备的两个条件:

一是油层内具有可动油,二是在现有工艺技术条件下可供开采。

6.简述砂岩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剩余油分布的一般特征。

(1)未动用或基本未动用的剩余油层;

已动用油层的平面剩余油滞留区;

已动用油层的未动用厚度;

水淹层内的微观规模剩余油。

7.简述主要的完井方法。

油气井的完井方法,因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大类:

(1)先期完成:

包括裸眼完成、衬管完成;

(2)后期完成:

包括射孔完成、尾管完成、贯眼完成。

8.试述碎屑岩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及对比步骤?

在碎屑岩油层对比中,根据油层特性的一致性与垂向上的连通性,一般可将油层对比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单油层四级。

油层对比单元级别越小,油层的一致性越高,垂向连通性愈好。

油层对比的方法通常采用在标准层控制下的旋回—厚度对比法。

具体对比步骤是:

(1)利用标准层对比油层组;

(2)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层组;

(3)利用岩性和厚度对比单油层;

(4)连接对比线。

9.简述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及其在油田注水开发中的应用。

砂体几何形态、砂体连续性、砂体连通性、砂体平面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变化性与各向异性。

在油田注水开发中,当平面非均质程度大时,高渗层易出现平面舌进,导致低渗层可能不出油,从而导致油田开发的平面矛盾。

10.试述并比较储量计算的容积法和物质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条件。

容积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储集油气的容积来计算储量,即通过求取油藏的含油面积、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油气密度、体积系数来计算油气储量。

应用条件是能够确定储量计算的地质参数。

物质平衡法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守恒定律。

在油气层开发过程中,油气物质的总量总是保持平衡的,在某一具体的时间内,流体的采出量加上剩余的储存量等于流体的原始储量。

或者说,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储油气的孔隙体积保持不变。

应用条件为:

(1)按水动力系统计算储量;

(2)查明油气藏驱动类型;

(3)在油田开采一段时间,地层压力明显降低(1Mpa)和可采储量采出10%以后。

1、录井方法一般包括哪几种?

钻时录井:

没钻进一定厚度的演出呢过所需要的时间为钻时。

据钻时的大小随埋深变化曲线,可定性判断井下地层岩性变化和缝洞发育情况。

岩心录井:

在钻井过程中,用一种取芯工具,将井下岩石取上来,称为岩心,岩心录井包括岩心录取过程、岩心观察、描述及分析化验等内容。

岩心分析可以获得地下多地层、岩性、沉积、构造和油气水及储层等特征的地质信息。

岩屑录井:

地下的岩层被钻头破碎后,带到地表称为岩屑。

钻井过程中,按一定取样间距,收集与观察岩屑并恢复地下地质剖面的过程。

可以了解井下地层、岩性及含油气水情况。

钻井液录井:

钻井过程中,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来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和特殊岩层的录井方法。

气测录井:

通过钻井液中天然气的组分和含量测量,判断地层流体性质,间接评价储层的录井方法

荧光录井、罐装气录井、地化录井

2、简述岩心归位的原则与步骤

原则:

以每筒岩心为基础,用标志层控制,在磨光面或筒界面适当拉开,泥岩或破碎处合理压缩,使整个剖面岩性、电性符号,解释合理。

步骤:

1、校正井深:

岩心录井以钻具长度来计算井深;

电测曲线以电缆长度来计算井深。

2、以筒为基础归位:

每筒岩心作为一个归位单元,余心留空位置,套心推至上筒。

3、以标志层做控制:

岩性、电性特征明显,厚度不大的层。

4、岩、电相符,拉、压合理:

压:

泥岩膨胀(实取长度>

解释厚度)拉:

磨光面(实取长度<

解释厚度)

5、岩心位置的绘制:

以每筒岩心的实际长度绘制,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在该栏目中,空白、斜线相间。

6、样品位置的标注:

用符号在距本筒顶的相应位置上。

3、泥浆的功能:

①带动涡轮,冷却钻具;

②携带岩屑,返出井口③保护井壁,防止地层垮塌④平衡地层压力,防止井喷、井漏

4、完井因地质方法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类?

1、先期完成:

先下入油层套管,再钻开油层。

1裸眼完成:

钻至油气层顶部后,下油层套管固井,然后用小钻头钻开油气层,完井后,油气层部位直接与井眼相连

2衬管完成:

与裸眼完成不同之处是钻开油气层后,再下衬管完成

优点:

油气层被泥浆浸泡的时间短,可以采用清水或轻泥浆钻开油气层,油层暴露充分,有利于保护并解放油气层

2、后期完成:

先钻开油气层,然后再下油层套管

1射孔完成:

钻开油气层后,下油层套管至生产层底部固井。

下入专门射孔器在油气层部位射孔,穿透套管和水泥环进入地层,从而为油气流进入井内造成通道

能够封隔油气水层,防止互相窜扰,有利于进行分层试油,分层开采,分层注水,分层压裂等。

能消除井壁坍塌对油气井的影响。

2尾管完成:

钻至油气层顶部,下入油层套管,然后钻开油气层,再在油气层段下入尾管,用射孔的方法使油气层与井眼连通。

除射孔完成法的优点外,还可节约大量的钢材,水泥等固井材料,降低钻井成本

5、区域地层对比的方法

概述:

指勘探过程中利用古生物、岩性、测井、地震等资料,在油区范围内,进行全井段的对比。

目的:

建立标准剖面;

通过井间剖面对比找出地层的区域变化规律;

确定生、储、盖组合;

为油层对比奠定基础,提供框架和指导。

方法:

一、岩石地层学方法

岩性对比法:

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法;

岩石组合法(沉积旋回法);

矿物(组合)法

二、生物地层学方法

利用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类型、化石组合及含量差异,鉴别地层时代,划分与对比地层的方法。

标准化石法;

微体古生物对比法;

化石组合法

三、层序地层学方法

地层对比的步骤:

确定对比标志;

典型井(典型井段)的选择;

骨架剖面的建立;

面积控制及地层分层数据表;

对比过程中的地质分析

6、油层对比的依据、方法和步骤

依据:

岩性特征(岩性及其组合)、沉积旋回、地球物理特征

对比方法:

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

利用标准层对比油层组;

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层组;

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关系对比单油层;

连接对比线

7、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分为哪几级?

1、在油田范围内,将油层对比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四级:

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单油层

2、①单油层:

组合含油层系的最小单元,相当于沉积韵律中的较粗粒部分。

同一油田范围内的单油层具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并具岩性和储油物性基本一致的特征。

单油层间应有隔层分隔,其分隔面积应大于其连通面积

②砂层组:

是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成。

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其岩性特征基本一致。

砂层组上下均有较为稳定的隔层分隔。

③油层组: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

以较厚的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底层,且分布于同一岩相段内。

岩相段的分界面即为顶、底界面

④含油层系:

是若干油层组的组合,同一含油层系内的油层其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含油层系的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一致性

8、碳酸盐储集单元及其划分原则是什么?

储集单元:

碳酸盐岩油气层剖面中,能封闭油气并具有统一压力系统的基本岩石组合

同一储集单元必须具有完整的储、渗、盖、底的岩性组合;

同一储集单元具有同一压力系统;

同一储集单元内,流体性质基本相似;

组成储、产、盖、底的层位相同,但平面上被断层分隔,造成压力系统不同,油水界面不在同一海拔高度,可划分为两个储集单元

9、储层单元的对比

对比依据在标准层控制下的盖、底层岩性对比来进行。

因此,储集单元对比与地层单元对比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都相似。

同时,存在两点差别:

A)储集单元对比的界面不受地层层位关系的约束,

可以斜切几个地层单位的界面。

B)一个储集单元可相当于若干个地层单元(可以包含十几个小层),具有几百米高的油柱;

有些为岩性均匀的白云岩块状油气藏,

10、储集单元对比的步骤

1.建立标准剖面,划分储集单元2.选择标准层,确定水平对比基线3.连井剖面对比4.连接对比线5.动态资料验证

11、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

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

它使储层的分布以及内部的各种属性都存在极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分类:

12、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一、层内非均质性:

①粒度韵律;

②沉积构造;

③夹层的存在;

④颗粒的排列方向;

⑤微裂缝;

⑥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

二、平面非均质性:

①砂体几何形态是砂体各向大小的相对反映;

②砂体规模及各向连续性;

③砂体的连通性;

④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三、层间非均质性:

①层间间隔;

②层间差异;

③裂缝,四、微观非均质性:

①碎屑岩喉道的非均质性;

②碎屑岩微观孔隙结构;

③碳酸盐岩微观孔隙结构

定量表征:

①反映孔喉大小的参数:

排驱压力、最大连通孔喉半径、饱和度中值压力、喉道半径压力、平均喉道半径、主要流动孔喉半径平均值、孔喉半径平均值、难流动孔喉半径

②反映孔喉分选特征的参数:

孔喉分选系数、相对分选系数、均质系数、偏态、峰态、峰值

③反映孔喉连通性和控制流体运动特征的参数:

退汞参数、最小非饱和孔喉体积百分数、迂曲度、孔隙结构综合评价系数、视孔喉体积比、结构均匀度、孔喉配位数

13、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一、沉积因素:

由于沉积条件的不同,如流水的强度和方向、沉积区的古地形、水盆的深浅,碎屑物质供应的差异,造成了碎屑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排列方向、层理结构和砂体几何形态的差异。

二、成岩因素:

沉积物沉积之后的压实、压溶、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等改变了原始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分布形态,增加了储层的非均质程度。

三、构造因素:

构造断裂活动使储层产生大量的构造裂缝,这些构造裂缝改变了储层渗透性的方向,造成储层的渗透性在纵、横向上有很大的差异。

第四章

一、地下构造的研究方法

1、利用钻井和测井资料研究构造

(1)确定井孔剖面的地层产状

(2)判断地下构造的偏移方向

(3)褶皱构造的识别方法

1)依据矢量图+测井曲线确定褶曲类型

2)利用井段产状统计成果判断褶曲类型

2、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构造

3、利用动态资料研究构造

二、研究油气田地下断层的实际意义

断层在油气田地下构造中普遍存在。

1、研究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封闭、通道/破坏。

2、根据断层研究的结果作出断层图件,指导新井的部署,减少开发井落空的可能性。

3、计算油气田的油气储量时,断层图可帮助准确地确定含油气面积。

4、断层封闭性,是划分开发区块、拟定开发方案、进行油田动态分析的主要地质依据之一。

二、地下断层存在的标志

1.井孔地层剖面的重复与缺失

2.非漏失层发生泥浆漏失和意外的油气显示

3.近距离内标准层的标高相差悬殊

4.近距离内同层厚度突变

5.短距离内同层内流体性质、折算压力和油气水界面有明显差异

6.地层倾斜矢量图上的特殊显示

井下断点的确定

1、测井曲线与综合剖面反复对比,→判断重复与缺失;

2、地层倾角矢量图的红蓝模式转换、杂乱模式等

3、落实断点位置、判断断面产状(倾向、走向)。

三、井间断点组合的一般原则

1、钻遇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断层性质应该一致,断面产状应大体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2、经断点组合后,同一盘的地层厚度不能有突变。

3、断点附近地层界线升降幅度与铅直断距基本符合;

各井断失层位应大体一致或有规律变化。

4、断层两盘的地层产状要符合构造变化的总趋势。

断点组合方法

1、有倾角测井资料时,可根据各断点的走向和倾向(断面产状应大体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进行断点组合,并考虑同一断盘地层界面、厚度等相同、相近或有规律变化;

2、无倾角测井资料时,通过尽量多的井,作构造剖面(草图),进行断点组合(考虑同一断盘地层界面、厚度等相同、相近或有规律变化);

3、作断面等高线图组合断点:

在断层彼此交叉的复杂地区,一口井往往钻遇多条断层,具有多个断点,此时应绘制断面等高线图来组合断点。

四、断层封闭性研究

1.断面两侧的岩性条件

储层与对盘非渗透性岩层接触;

储层与对盘渗透性岩层(如砂岩)接触;

储层与对盘低渗透性岩层接触。

2.断层面及两侧岩层的排驱压力

断层两侧岩层的排驱压力相同或接近---断层不封闭;

排驱压力差别大--断层封闭;

断面(断裂带)排驱压力>两侧岩层排驱压力--断层封闭

断面(断裂带)排驱压力<两侧岩层排驱压力--断层开启

3.断层的力学性质

通常认为:

张性断裂---易造成开启性断层,

压扭性断裂---易造成封闭性断层。

4、单井断点的测井曲线特征

开启性断层,因断层和断裂破碎带具有渗透性:

表现出:

声波时差大、井径扩大、密度小等特征。

5、断层两盘的流体性质及分布

若断层两盘流体性质差异,油-水界面高差悬殊--断层封闭(重要标志)。

6、钻井过程中的显示

钻井过程中,钻遇断层时若发现:

钻井液漏失、井涌及异常油气显示,岩心有断层角砾岩,钻时减少,岩屑中存在次生方解石、石英含量增高等现象,则认为是开启性断层,否则,一般认为断层是封闭的。

7、断层活动时期与油气聚集期的关系

油气聚集期及之后继续活动的断层,多具纵向开启性;

油气聚集期已经停止的断层,一般具封闭性;

同生断层常常具有良好的封闭性。

第五章地层压力和温度

原始油层压力分布特点:

A、原始油层压力随油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

B、流体性质对原始油层压力分布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井底海拔相同的各井:

井内流体性质相同→原始油层压力相等;

井内流体性质不同→流体密度小,原始油层压力大。

C、气柱高度变化对气井压力影响很小。

当构造平缓、含气面积不大时,油-气或气-水界面上的原始油层压力可以代表气顶内各处的压力。

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

1、成岩作用:

泥页岩压实作用,蒙脱石的脱水作用,硫酸盐岩的成岩作用。

2、构造作用(断裂、剥蚀、刺穿)

断裂:

发生断裂,切断油藏与供水区联系;

且由于剥蚀作用使油藏埋深变浅,油藏中保持原来压力值→高压异常;

断层切割,并使油层变深,油藏中保持原来压力值,造成低压异常。

剥蚀:

在一些高原地区,河流侵蚀(不均衡侵蚀)形成深山峡谷,泄水区海拔很低,测压面横穿圈闭,导致油藏内地层压力非常低。

刺穿:

在不均衡压力作用下,塑性岩层发生侵入、刺穿作用,使上覆一些软的页岩和固结的砂层发生挤压与断裂变动,从而减少孔隙容积,使其中流体压力增大而形成高压异常。

3、热力和生物化学作用:

热力作用,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温度增加引起岩石和岩石孔隙中流体膨胀,使该系统压力增大;

温度增加引起岩石中流体相态变化,析出COCO2等气相物质。

高温使干酪根热裂解,生成烃类气体;

生化作用,研究证明,催化反应、放射性衰变、细菌作用等,使烃类的微小颗粒裂解为较简单化合物→体积增大,在封闭的系统中形成高异常地层压力。

4、测压水位影响:

测压水位高于井口海拔高度→油井显示高异常地层压力

测压水位低于井口海拔高度→油井显示低异常地层压力

5、流体密度差异:

流体密度差异影响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别是气--水系统。

当地层倾斜较陡,气藏高度大时,影响更明显。

位于气藏顶部的气井往往显示出特别高的异常地层压力。

6、渗析作用:

在粘土或页岩地层两侧液体的含盐浓度不同时,浓度低的液体以粘土或页岩作半渗透膜,向浓度高液体渗流,而产生渗析压力。

在封闭的地质环境中,形成高压异常。

异常地层压力预测方法:

1、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波传播速度--层速度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

2、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页岩密度测井--密度向降低方向偏离正常趋势线;

电阻率测井--电阻率向降低方向偏离正常趋势线;

声波测井--传播时间向增加方向偏离正常趋势线。

3、钻井地质资料分析法

(1)钻井速度:

钻入高异常地层压力过渡带,钻速立即增大。

(2)返出钻井液温度:

异常高压带常伴有异常高温带出现。

(3)页岩岩屑密度:

在异常高压过渡带,欠压实→页岩岩屑的密度急剧变小而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

(4)钻井过程中的井喷、井涌、转盘扭距突然增大、起钻时阻力加大等现象,均可作为钻遇高压异常的显示。

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

1、大地构造性质:

活动性、地壳厚度等,大地构造性质及所处构造部位是决定区域地温场基本背景的最重要的控制因素。

大洋中脊为高地温,海沟部位为低地温,海盆部位一般地温,稳定的古老地台区为较低地温,中新生代裂谷区为较高地温;

地壳厚度对地温也有重要影响。

如我国东部地区地壳普遍薄于西部,故东部各盆地的地温及地温梯度一般均高于西部。

2、基底起伏:

隆起区高地温梯度、坳陷区低地温梯度

3、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或喷出的地质年代越新,就有可能形成地热高异常区。

侵入体的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