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7705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01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2.成就

(1)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2)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意义: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深化探究] 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大幅度、大面积的增产,这项成果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中的一项重大成果。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1)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2)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银河-Ⅰ号”计算机。

(3)此后十几年间,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并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轻巧识记] 

(1)新中国四大科技成就及重要意义

(2)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探究一 新中国科技的发展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 材料一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时间

成就

意义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打破核垄断,步入核国家

1966年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中国拥有战略威慑武器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拥有自己天空眼睛

1997年

“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计算机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2年

中国第一头克隆牛成功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成果

2003年

“神五”飞船发射成功

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2008年

“神七”飞船发射成功太空行走

实现卫星放飞探测手段的多样化

2010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科学家“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发展贡献”奖章

标志着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沿

2013年

“辽宁”号航母正式入列人民海军

表明中国海军航母已经开始进入战斗力生成阶段

材料二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

从地面迈向天空,再迈向太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新华网《嫦娥二号:

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阶梯》

(1)材料一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卫星的运行轨迹上看,“嫦娥二号”卫星有什么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信息解读] 第

(1)问,“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的变化”从比较单一的国防领域变成了“更多领域”说明;

“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的影响”主要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断进步、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方面回答。

(2)问,从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的角度回答特点;

通过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经历的变化说明认识的变化。

[答案提示] 

(1)变化:

70年代前重点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科技;

70年代后在高新技术的多个领域取得众多突破。

影响:

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特点:

“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或“嫦娥二号”主要是绕着另外一个天体运行)。

变化:

由想象到近距离探测。

 

助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5)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题型突破]

 读下框内的文字材料,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思路引导] 

[解析] 从题干可以提取关键信息:

“原子弹、氢弹”“卫星”“重要影响的大国”。

由材料中关于“原子弹、氢弹”“卫星”与中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的关系可判断①②③正确,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④也正确。

[答案]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针对训练1]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

“蛟龙”下海,“神十”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

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

B.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C.全国人民的支持

D.借鉴了外国先进科技成果

[解析] 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多方面,A、C、D三项叙述均正确,但高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一定是以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科技体制的创新为先导,因此B项为最佳答案。

[答案] B

探究二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史料呈现] 材料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举行的中非商务合作论坛上作《发展杂交水稻,促进世界粮食安全》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保障全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好方法是尽可能地增加粮食单产,“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方法,现在看来就是利用杂交水稻技术”。

据上述材料指出,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有何重大意义。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技进步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信息解读] 注意结尾句,认识杂交水稻的意义。

[答案提示] 意义:

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关系:

科技进步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科技进步又会推动社会生产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和促进。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原因

(1)它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

袁隆平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杂交水稻的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2)它又是一次农业上的革命。

由于常规稻的产量、抗病性、各种综合性状都比不上杂交水稻,这就意味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助于缓解日益增加的人口与有限土地之间的矛盾。

(3)它又是一次世界性的革命。

研究和种植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世界上粮食不足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科技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 ④中国载人航天试验成功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②③都是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科技成就,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①是十年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④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

[答案] D

在学习“文革”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时应强调这一阶段,虽然受到种种干扰,但仍然有重大成就出现,如1967年第一颗氢弹,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强化学生记忆并讲解取得成就的原因。

[针对训练2]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

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道:

“(他)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

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

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这是对谁的褒奖(  )

A.钱学森B.邓稼先

C.郭沫若D.袁隆平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此人对中国乃至世界农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对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影响,因此应是袁隆平。

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意义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防御能力,将祖国的发展与命运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2.缩小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某些重要领域的差距,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

3.激发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发愤图强的豪情壮志,培养和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动力量。

4.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使我国赢得了与幅员大国相适应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加强了世界爱好和平一方的力量。

5.奠定了中国开发利用核工业和空间领域的技术与人才基础,推动了科技进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进步。

二、科技进步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加快了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推动了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课时跟踪训练(十九)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成就(  )

①加强了中国国防能力 ②打破了美、苏核垄断 ③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④实施了“863”计划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 依据图片可知是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而④是在20世纪80年代,应该排除。

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发生的,因此打破了美、苏核垄断。

[答案] C

2.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

“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

”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解析]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B、C两项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果;

D项是在1970年。

3.“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

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

……”这是对科学家钱学森的赞誉,其中“两弹”是指(  )

A.原子弹、氢弹B.原子弹、导弹

C.氢弹、导弹D.导弹、核弹

[解析] 钱学森是“两弹一星”的功勋之一,“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故选B项。

4.下框内是新华社对我国某项科技成果的评论,根据评论内容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科技成果应该是(  )

新华社电:

……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它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C.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D.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

[解析] 据材料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文化大革命”可判断该科技成果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C,排除B、D。

据材料中“空间技术”排除A。

5.一位老华侨曾说:

“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升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

”这位老华侨第一次昂起头能够仰望到中国的卫星是在(  )

A.1967年B.1970年

C.1984年D.2003年

[解析]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故选B。

6.某班历史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

C.“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D.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

[解析] “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要求新中国科技需要世界领先,原子弹爆炸、“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和“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都不是世界第一,只有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最为符合,选择D项符合题意。

7.《江门日报》曾刊载“墨顽童”钟志明的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画。

表达了人们对袁隆平的喜爱。

袁隆平备受人们喜爱主要是因为他(  )

A.使人类实现了“丰衣足食”的梦想

B.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

C.推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D.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解析] 袁隆平培育成功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8.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对这四幅图片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

A.图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图二——“神舟5号”飞船

C.图三——正在田间研究水稻的袁隆平

D.图四——“神7”宇航员翟志刚

[解析] A、C、D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图二是1970年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所以B项说法不正确。

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成“两弹一星”、战略核潜艇、银河系列计算机,长征系列火箭并打入国际航天市场等等。

这些自主创新的巨大成就出现的重大意义有(  )

①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证明中国科技创新体制完善 ③证明中国已经是世界科技强国 ④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④

C.②③D.②③④

[解析] 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考查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的意义,旨在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③表述明显错误,①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

10.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化大革命”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南优2号”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解析] “一五”计划从1953年至1957年,A项正确;

“两弹一星”成果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的,B项错误;

C项不符合史实;

“南优2号”是1973年培育成功的,D项错误。

故选A项。

11.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年来,中国科学研究成果在某些领域开始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改革开放新时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有(  )

①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 ②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依靠基因工程改良动植物品种 ④载人航天飞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④

[解析] 四项内容都是达到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成果,但是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不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②。

12.从“两弹一星”、“一箭多星”、载人航天到“嫦娥二号”成功登月,这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其必要的前提和原因有(  )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②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

③正确的发展科技工作的规划方针 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⑤海外一些优秀科学家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解析]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故①正确;

中国政府在1949年和1958年分别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支持科技工作,说明②正确;

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并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说明③正确;

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等归国并努力工作,说明④⑤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15》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成为拥有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6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后两次错失重大机遇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

并分析主要原因和影响。

[解析] 第

(1)问,分别结合1842~1860年、1957~1976年中国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及政治状况分析。

(2)问,阅读材料,据“首次”“第一”“蓬勃发展”“新增产值”等关键信息说明科技发展的特点;

“原因”注意从政治制度、国家政策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方面回答;

“影响”可根据科技成果的项目分角度进行归纳。

[答案] 

(1)第二次: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

西方的殖民侵略;

太平天国运动的消极影响。

第三次:

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

“左”倾错误影响;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科学技术成果丰硕;

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有些项目或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主要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促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项目

时期   

特点

情况

1950~1958年

指数增长期

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59~1962年

非常时期

困难的饱和增长

1963~1965年

每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66~1975年

几乎零增长

1975年以后

增长率基本上与世界水平相近

——《中西500年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科技人员占人口的比例

年份

全民所有制单位中

科技人员的总数

全国每百万人

中科技人员数

每百万职工中

科技人员数

1952

42.5万人

少于7.5人

269人

1987

889.4万人

83.1人

889.43人

1989

996.1万人

88.1人

967.6人

——《奋进的四十年》

材料三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各个阶段影响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三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是怎样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1)问,结合教材知识和表格中不同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

(2)问第一小问,结合第

(1)问和材料二中的“科技人员”及材料三中的“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等可归纳总结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围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决定经济的发展,但又离不开经济为其提供的物质保障,科技的发展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等组织答案。

[答案] 

(1)①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完成以及党中央制定的科学发展远景规划,还有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

②“左”倾错误和三年经济困难。

③党中央纠正“左”倾错误使得形势好转。

④“文革”时,科技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⑤“文革”结束,批判“左”倾错误,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