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7534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第四步,带领学生观察,注意学生所描述的“多一些”“多一点”“少一点”的等词汇,同时在纸带上把这些描述不清的部分涂上颜色,学生会发现用不同的物体量都会存在一部分“说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告诉学生这部分叫“误差”。

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

是误差部分多测量结果准确还是误差部分少更准?

用哪一个物体量误差最小?

通过这一环节将误差清晰可视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小立方体的优势,从而引出下一节课中用同一物体来测量,要选小立方体的理由。

【学生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将遇到一些困难,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1.预测。

“预测”这个词第二次出现,教师同样需要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预测,比如:

先观察不同的测量工具有多长,再观察代表桌子长度的纸带有多长,边看边比一比,做出基本的预测。

预测时,教师要强调仔细观察和比对。

2.合作。

在这一单元的活动中,合作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的质量、默契的程度将直接影响课程完成的质量。

刚开始上科学课的学生即使有过一两次合作的经验,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实践“合作”。

因此,教师不仅在活动前要给出明确的合作要求,在活动中也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都投入到活动中,及时对不恰当的分工提出意见,尤其要鼓励和帮助用小立方体测量的小组。

强调分工合作,要坚持、要细致、要多次检查,才能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3.数据分析。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分析数据的环节难免显得枯燥,更要鼓励学生勇敢、真实地分享数据,要让学生感到光荣,发现自己在班级“大数据”中的作用。

另外,有的学生对数字敏感,有的学生对图形敏感,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纸带,它不仅仅是便于学生测量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会在图形分析中发挥作用。

纸带隐藏着很多学生待发现的概念点,如等长、不会变、误差、十进制等,慢慢地,它就变成了测量纸带,变成了尺子。

4.前后活动的衔接与呼应。

前后相关联的活动设计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像解开谜底一样,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

因此,在这节课的结尾,不仅要发现小立方体的优点,也要找出它的不足,如太小,太麻烦,量较长的物体太困难,不如小棍儿好用等。

让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所收获的同时发现新问题,让解决新问题成为继续研究的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难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器材准备】

为每个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为每个小组准备:

1条纸带,1支油性彩笔,橡皮(若干)、小棍儿(若干)、小立方体(若干)。

为班级准备:

班级记录表两张(含上节课的科学词汇表)。

【教学过程】

一、回顾聚焦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比划“拃”的手势,并提问:

同学们还记得这个测量单位吗?

它叫什么?

学生回答。

谈话: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拃”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可以测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我们测量时每一拃的长度不固定,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准确。

另外,每个人手指长度不同,每一拃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无法准确知道测量结果。

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2.聚焦任务。

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今天我们一起尝试用橡皮、小棍儿、小立方体来进行测量。

课件出示:

橡皮、小棍儿、小立方体。

提出任务:

今天,我们要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二、 

探索

1.选择测量工具。

小组讨论一下,从中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并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相应表格内画“√”。

2.指导预测并记录。

观察你们选择的测量工具,再观察一下桌子的长度和活动手册的长度,分别预测一下,大约会用多少块橡皮?

多少根小棍儿?

多少个小立方体?

把预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我选的物体

桌子的长度

活动手册的长度

预测

测量

橡皮

 

小棍儿

小立方体

3.指导测量。

测量桌子的长度时,我们可以像上节课一样借助纸带来进行测量。

小组讨论:

你们想怎样量?

怎样量会更准?

班级讨论:

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测量单位,并始终用这个物体来测量。

一个一个地量,画线做标记。

首尾相连。

4.指导测量后及时记录。

5.指导学生根据需要有秩序地领取材料。

6.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

留意终点和起点;

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做好标记。

7.分享测量结果(汇总班级记录表)。

可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再将用不同物体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纸带按对应的物体单位排开,粘贴在学生可观察到的地方。

三、研讨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和纸带(代表桌子长度的纸带)。

1.观察同是用橡皮测量桌子长度的纸带、同是用小棍儿测量桌子长度的纸带、同是用小立方体测量桌子长度的纸带。

2.讨论:

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是什么原因?

与用手相比更准确吗?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

用不同物体作为标准物来测量,由于每一种物体长度都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差异很大,同时也发现,用同一物体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单位的长度不随意改变,每个小组测量出被测物体的长度相差不大,且比用手量更准确,因为不同人手的长度不同,一拃的长度不同,且很难保证每拃都是相同的长度。

3.指导学生关注数据,理解误差。

如:

小棍儿,5个多一些,多一点儿,这些描述不清的部分占了多少?

观察小立方体的数据,67个半,多一点,这些描述不清的部分占了多少?

我们把描述不清,测量不出的部分称为“误差”。

4.讨论。

用哪一个物体测量误差最小、更准确呢?

下节课我们将尝试用同一种物体来测量,你打算用哪个物体来量呢?

做一个测量纸带教案教学设计

本课是一年级《比较与测量》单元的第6课,是在第5课中,学生利用小立方体这个标准物来测量物体,并且学习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即把十个小立方体粘贴在一起又快又准确地测量较长的物体。

但在使用小立方体测量圆桶的边沿长度或测量更大体积物体的长度时,还是非常不方便。

所以本课中学生将以小立方体为单位,制作一种便携、可弯曲、能测量更大物体、方便计数的测量工具——测量纸带。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会再次体会“起点”“首尾相连”“标准单位”等测量因素的重要性。

在利用制作好的测量纸带进行物体测量的活动中,学生将进一步深化对测量需方便、准确等概念的理解。

经过前五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测量物体时需要有“起点”,需要测量中“首尾相连”及感知了“十进制计数”的方便。

而本节课通过制作纸带,进一步改进测量工具,使学生感受到测量更加便捷、准确。

科学知识目标

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按照步骤制作测量纸带。

体会测量工具的改进为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为每组学生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10个小立方体、1把剪刀、1卷透明胶带、1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一、聚焦

1.导入。

教师给学生出示小立方体及小塑料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小立方体来测量,又方便又好用。

同学们用小立方体测量了书的长度和桌子的高度。

今天,老师想知道这个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用小立方体能测量吗?

怎么测量呢?

学生思考,并提出测量办法。

(1)可以用纸带量完铺平,再用小立方体测量纸带。

(2)可以先在纸带上画出小立方体,再围绕小桶一圈,这样直接就能测出来了。

2.小结。

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就方便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了。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导入,有利于减少学生对新课内容陌生感,更容易将思维集中到新的探究问题上,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二、探索

活动一:

制作测量纸带。

1.观察测量纸带,小组讨论:

怎样来制作这样一条测量纸带呢?

学生观察测量纸带的特点,讨论制作方法。

教师板书:

起点

标数字

教师板书并讲解在纸带上标数字的方法和必要性。

2.按照课件演示的步骤,小组合作制作一条测量纸带。

在观察测量纸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抓住纸带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特点讨论制作过程,为学生有序完成测量纸带的制作打好基础。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继续指导、落实学生的良好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活动二:

测量小桶边沿长度。

1.思考:

用测量纸带测量小桶边沿长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选择适当长度的测量纸带。

(2)测量纸带在围绕小桶转一圈时不能折叠。

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加有序准确地完成测量,减少测量的误差。

2.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制作的纸带测量小桶边沿的长度,并填写记录表。

利用纸带进行测量,按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会进一步体会测量纸带的作用。

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

3.汇报测量结果。

记录表

小桶边沿长度

预测(个)

实际(个)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4.讨论:

测量纸带和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活动三:

拓展测量。

请同学们利用测量纸带,测量自己的身高。

测身高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测量纸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小结、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又进一步地优化了测量工具,学习制作了测量纸带,它不仅可以测量规则的物体,还能测量一些曲面的物体和不规则的物体的长度。

其实,生活中很多物体也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优化改进的。

整理本节课要点,为下一节课引出尺子的概念做准备。

【板书设计】

做一个测量纸带

30

……

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