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爱情文章红楼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6605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爱情文章红楼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经典爱情文章红楼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经典爱情文章红楼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经典爱情文章红楼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经典爱情文章红楼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爱情文章红楼梦Word格式.docx

《经典爱情文章红楼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爱情文章红楼梦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爱情文章红楼梦Word格式.docx

  19、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20、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

  21、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22、莺愁蝶倦晚方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23、月窟神仙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经典爱情文章红楼梦篇【2】:

红楼梦爱情句子  1)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2)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3)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4)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5)一个是镜中花。

  6)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7)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8)若与多情小姐共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9)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10)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11)月窟神仙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12)莺愁蝶倦晚方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13)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

  14)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15)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16)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17)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18)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19)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20)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21)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22)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23)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下页更多精彩经典爱情文章红楼梦  经典爱情文章红楼梦篇【3】:

《宝黛情爱之路》

  上

  前些天写《红楼妻妾关系》时,曾对一个朋友说,红楼里是没爱情的。

那里的男人妻妾成群,他们只有女人而没有爱;

那里的女人也只热衷生孩子,巩固地位,并不真正爱自己的丈夫。

说完后,方觉失言,因为宝黛之情,无疑就是划破这茫茫黑夜里的一颗流星。

  对于宝黛的爱情历来人们评价极高。

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就言称,宝玉是中国文化里的亚当,尽管有些人认为此言差矣,但我还是赞同。

何为文化,文化就是文明教化,就是一个社会的和谐和美好,任何书籍与知识,都是为此服务的。

我们地球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一个歧视妇女的社会,肯定是野蛮愚昧的。

而宝玉无疑是一面鲜红旗帜,一下子警醒了世人的目光。

  宝玉是一种精神的化身,一个人性美的使者,更是中国爱情字典里的开山鼻祖。

曹雪芹对红楼以前的爱情下的定义是“淫邀艳约,私定偷盟。

”他曾借贾母之口批驳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是毁人子女,妒人富贵。

说那里面的女子只要一见到男人,就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想起自己的终身大事来了,何谈大家之仪。

同时也说明中国古代女子身居闺中极其闭塞,对男子难得一见,根本就没有萌生爱情的土壤。

  那在曹雪芹眼里,真正的爱情又是何样的呢?

就两个字“体贴”,亦称“意淫”。

也就是以精神恋爱为主,真性情的表达。

他认为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都是强拉硬扯,忽聚忽离,严重脱离实际,编造成分居多,并且没有感情基础。

他把男女风月之事分为皮肤之滥与意淫两种。

皮肤之滥意指纯肉体和纯物质的,或因一时迷恋苟合的。

当然贾赦贾珍贾琏贾蓉都属此例。

贾珍聚麀,可以和很多男人共女人;

贾琏属熊瞎子掰苞米,掰一穗,丢一穗;

贾赦是多多益善;

贾蓉是无耻下流,这里都没有爱的成分。

警幻仙姑对宝玉说,吾敬你是千古第一大淫人,也就是宣布,宝玉是精神恋爱的启蒙者。

  那么宝玉的爱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不妨看一下。

  红楼是一部为女人树碑立传的书。

在那个男尊女卑,拙荆贱内不离口的时代,实是开历史之先河,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是男人喜欢看,从上往下流传,手抄风行;

其次女人爱读,包括后来的慈禧,皆如获至宝。

书里描写了各色美好少女,她们青春浪漫,纯美无瑕。

但所有这些,我们都是通过宝玉那双清澈的眼睛看到的,他的眼睛就像一把尺子,为你丈量出这些女孩子精神世界的纯度。

宝玉最大的好,是对女性高度的尊重和对美好事物的发现,其次是自身善良干净,当然还有才华,如无品学,焉有红楼一书。

虽书中一再贬低自己,实是自站脚步,个人口角而已,不可当真。

他不仅敬重黛玉这样不染世俗,才貌双全的女子,还关爱像二丫那种普通贫穷的劳动少女。

在这个贵族公子的眼睛里,是没有贫富,没有阶级和势利的,只有人性的深度美,这点极是难能可贵。

所以在爱情的王国里,我们要学会相信一个人的品质,而不是一味夸大个人魅力。

  宝玉是一个光环性的人物,在贾府被称作“活龙”“凤凰”,喜欢他的女子不计其数,那么他为何独钟情黛玉呢?

书里讲得很清楚,就两个字“知己”。

何为知己?

就是懂得、疼惜和尊重,也就是会心。

彼此之灵魂能在一起呼吸,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讲一些大道理或一味改造捆绑对方。

宝黛二人因有共同清澈的内心,共同对事物的认知,共同的价值取向,所以才互相倾慕。

那么,我们不妨看下他们是怎样一路走来的。

  红楼以神话开篇,点明故事出处。

讲的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一颗绛珠草,绛,红色;

珠,血泪也。

就是带红色泪珠的小草。

因赤瑕宫神瑛侍者,每日浇灌,得以存活,后受天地精华,雨露滋养就成了仙。

化作女体后,她不吃饭,饿了就食“蜜青果”,渴了就喝“灌愁海水”,这个人就是黛玉。

也就是说黛玉本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

赤,红色;

瑕,瑕疵。

点红。

神瑛侍者就是宝玉,宝玉一生喜红,他不仅自己穿红,并且喜欢穿红衣服的少女,他还喜欢吃丫头嘴上的胭脂,他门斗上贴的是绛云轩,他住的是怡红院,他幼时的名号叫绛花洞主,曹雪芹的书房也称悼红轩。

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宝玉一生爱红,是个内心热情,流淌着鲜红血液的人。

他讨厌那个外表看似繁华而内在冰冷的社会,他喜欢这些心底纯美的少女。

他始终认为她们才是最可爱的,只有她们的心灵没被世俗所污染。

  一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想到凡间历幻一番,警幻问及灌溉之恩。

绛珠说:

“他用甘露惠我,我并没有此还他,他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我用一生的眼泪来还他,也就抵偿过了。

”以此可见,天界的神瑛侍者是喜爱绛珠的,要不不会精心呵护,有救命之恩。

绛珠也有情有义,要不不会随其下凡,目的很纯粹,只为还泪。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生命之旅,是一场浩大的心灵之约,同时也为我们开启了一段伟大浪漫的爱情故事。

甲戌侧批:

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

明言宝黛是全书的男女主角,余者皆是陪客,没有宝黛就没有红楼梦的诞生。

蒙侧批:

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

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眼泪是真性情的代表,是内心的甘泉,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不光黛玉爱哭,宝玉更爱滴泪。

脂砚斋曾批:

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

是说作者历尽了各种风月故事,情感滋味后,认为只有不带任何功利的感情,才是弥足珍贵的,因此用这木石情缘来倾泻心中的郁愤。

那我们就不难理解红楼曲中的终身误: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啥叫终身误,就是误了一生,对自己的婚姻不满,对金玉之说极其痛恨。

因为只有草木之情才是纯洁芬芳的,有呼吸有生命力的,是爱情最好的底色和成本。

  红楼无非就是一记棒喝,警告后人,那些只图别人家世,依附男人改变命运的女子,是永远得不到真爱的,即便有一时的蜜里调油,也会转瞬即逝。

那些见一个爱一个,恨不得天下女人皆为我用的男人,也是与爱无缘的!

  我们接着往下看,宝玉和黛玉不是一天落地的。

天上一天,人间一年,宝玉生日书中没有明写,应是四月春夏交替之际,黛玉生日书中明言是二月一十二日,也就是宝玉比黛玉大将近一岁。

他们出生地也不同,一个投生到苏州林家,一个出生在京城贾府。

  他们在人间的第一次见面,已是七年之后。

宝玉那年七岁,黛玉六岁。

黛玉从苏州乘船迤逦而来,是一个非常美丽乖巧冰雪聪明的江南小女子。

宝玉见之心头一震,说这个妹妹我见过,并奉为天仙。

那么黛玉对这位表哥也有耳闻,以为是一个什么样的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但见后也是大吃一惊,暗忖何至眼熟至此。

实都是对方梦中之人。

  从此二人便和贾母同住,一个碧纱橱内,一个碧纱外,只一帘之隔。

过去的碧纱橱相当于现在的隔断,用木格雕花作为装饰,把房间分开,当然也有人说是活动的屏风或帷幔之类。

不管怎么样,两个人同处一室是真,关系极其亲密融洽,可谓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这种风平浪静美好的日子有多久,书中没有明言,因为下一节宝钗紧接着进府。

但推算应该至少有四年。

因为宝钗进京已十四岁,为选秀而来,她比她哥薛蟠小两岁,薛蟠十五岁那年打死冯渊,加之路程,到京城估计宝钗也就十四了。

宝钗过十五岁生日回,凤姐就对贾琏说过这是薛大妹妹进府的第一个生日,可知此言不谬。

宝钗比宝玉大两岁,比黛玉大三岁。

那么那年黛玉最少也有十一岁了,在贾府已生活四五年。

后文我们也多次通过薛姨妈和宝钗之口,印证黛玉小时既来,和宝玉一处长大。

  宝钗的到来,如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顿起波澜。

宝黛之间开始出现小摩擦,当然,这主要来自黛玉,因为黛玉忽然有了对手,并且宝钗丰美端庄又很会为人处世。

那时宝黛还处在孩童时期,并不知道情爱之事,宝玉待姐妹们皆出一意,并无区别。

但由于和黛玉熟惯亲密,性情相契,就格外好些,也就时时在乎黛玉的情绪。

只要黛玉一不高兴,他就前去俯就,软语慢肯,直到黛玉开心为止。

一切都在自然发展中,但这仅仅只是黛玉不舒服的开始。

  在这里,我们理下关系。

黛玉是宝玉的姑表妹,宝钗是宝玉的姨表姐,这是对宝玉而言。

对贾母,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她母亲贾敏是贾母最疼的子女。

黛玉来后的吃穿用度都和宝玉一样,亲孙女迎春探春暂且靠后,可见贾母对黛玉之宠爱。

并且黛玉是母亡后,贾母派人放船千里接来。

宝钗只是贾母儿媳妇王夫人娘家妹妹的孩子,拐了几道弯,与贾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在贾母眼里只是客。

对王夫人来讲,黛玉是丈夫的亲侄女,宝钗是自己的亲外甥女,自然待宝钗要比黛玉亲厚些,这都好理解。

但那时贾母还活着,一切归贾母说了算,留下薛姨妈一家,也是贾母发的话。

人多说,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实际那时宝钗客居在此,想不懂事都很难。

宝钗点戏吃东西,都会顾及贾母,平时还要承色陪坐,这原是她懂事,也是无奈。

但黛玉没必要这样刻意对待她的亲姥姥,一切出于自然就好。

  黛玉和宝钗一家都是依附贾府而来,但性质不同。

黛玉最后是双亲皆亡,孤苦无依,就在贾府常住下来。

薛姨妈一家虽然有钱,但是没人没权,已趋没落,属于精神依附。

后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说薛家“仗势依財”四个字。

并一住就住了很多年,先在梨香园,后筹建大观园,把这处给了戏班子,他们也没走,只不过挪了一个位置。

薛蟠结婚也结在了别人家,连薛蝌宝琴进京,也投到这里。

他们就是有家不归,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多年,一直从曹侯笔下的第三回延至八十回末。

  情节继续往前滚动,到第六回,宝玉有了性爱。

这是在大观园没建,元春未省亲之前。

宝玉那年最多不会超过十二岁,发生的对象是花袭人。

袭人和宝钗同岁,比宝玉大两岁,已经渐醒人事。

那时宝玉刚成人,有了性能力,花袭人是她的贴身丫鬟,睡在他外床,每日耳鬓厮磨,接触最多。

即便宝玉没有梦中警幻之事,发生性爱的对象也会是身边最近的人,可以是晴雯,也可以是麝月,只要谁和他睡在一起就会是谁。

这和爱没关系,只是看谁近水楼台。

  紧接着第八回,就传出金玉之说。

回目叫: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寒酸。

宝钗小恙,宝玉探视,宝钗要看宝玉的通灵玉,莺儿说上面的话和她家姑娘的像是一对。

这一回,金玉之说正式露面。

实际丫鬟就是小姐的代言人,莺儿多处为宝钗打广告,后面紫鹃也急着给黛玉张罗婚事,可与莺儿对看。

  这时候,我们已知宝钗落选无疑,要不不会传出金玉之说。

如果说非要找个有玉的才能嫁,那么我们不妨把“有玉的”三个字细思之。

什么才叫有玉的,是指身上佩的还是祖传的,如果是这两种,那些达官贵人几乎人人都符合条件。

要说胎带的,恐怕只有宝玉。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言京城出了一大奇事,亦指宝玉衔玉而诞,可见轰动。

那么这个金锁岂不是有备而来。

  但金玉之说并没有影响宝黛爱情的萌芽。

第十九回宝黛情窦初开“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黛玉独自午睡,丫鬟皆不在,宝玉前来探视,怕黛玉睡出病来,就编故事讲她听。

两人同处一榻,情意绵绵,言语诙谐幽默,自然干净,无一丝淫气,一切都是那么纯洁美好,连读者都伏案击节。

黛玉聪慧,聪慧到你不知道她何为心,何为齿,也不知她脑子里都装些啥,人又娇媚可爱。

宝玉说她身上有奇香,黛玉就抿着一缕头发歪着头笑问:

“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

”宝玉不解。

因问:

“什么‘暖香’?

”黛玉点头叹笑道:

“蠢才,蠢才!

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

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可见那时金玉之说已是满城风雨,尽人皆知。

黛玉本是调侃,但意思很明显,言下之意薛家之金是后天硬造的,专门为玉而来。

  那么我们不妨看下这个金锁的来历。

第八回我们从莺儿口中得知,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两句吉利话,须錾在金器上,这里并没说非要有玉方配。

后来宝玉挨打,宝钗思忖:

“经常听妈对王夫人等说,金锁是和尚给他,要等有玉的才能嫁......”这里还有个“等”字,可见和很多人都提起过,薛姨妈这是在借题发挥编故事和大造舆论。

宝玉有玉不假,是胎带的,实是石头变的,是幻像,是块假宝玉。

可是在世俗人的眼里,就成了真玉,可知看走眼的不在少数。

但在作者心里,只是块顽石,这块顽石是要配草的,而不是金。

何为金,不难理解,就是金钱;

何为玉,就是权利。

过去汉朝佩玉要看官阶,玉始终是权势的象征。

金玉之说实是金钱和权利进行婚配,重走家族联姻的老路。

另外,宝钗进京入选时,并没提及此说,可见是退而求次。

  但就是在这种压力下,大自然的顽石和小草还是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紧接着湘云第一次出场,宝钗过十五岁生日,大观园落成,元春省亲等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事情过后,忽然春暖花开,姐妹们搬进了大观园。

她们下棋作画吟诗唱赋,过着世外桃园的生活。

宝玉在百无聊赖之际,做了《四时即事》,才名远播,那年他仅十三岁。

进入青春期后,这也不好,那也不对,在茗烟挑唆下开始看杂书。

  一次,宝玉独自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偷看《会真记》,看到落红成阵时,恰有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满书满衣皆是,宝玉怕践踏了,就兜着放入池中。

这时恰逢黛玉背着花锄袅娜而来,看到便说我那边建了花冢,何不埋起干净,又问他看的何书等等。

这,我们就不难想象黛玉平日的行径,自是与别个不同,有着自己独特别致的小情趣,不是庸俗之辈。

然后两个人共看西厢,你言我语,情意浓浓,好看煞!

儿女情,丝毫无淫念,韵雅直至!

  什么是知音?

这就是知音,因为他们有共同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珍爱,身上流畅着和谐的韵律之美,像一泓清泉,而不是死水。

葬花这种事,在当时有些人眼里也是可笑的,认为花开花落,本是自然规律,何苦伤悲,做无病呻吟之状。

要不人也不会笑颦儿痴,宝玉傻,实是说者灵魂之呆板。

这个花锄你得看谁背,五大三粗的也不像,即便是学,那也是东施效颦,这是只属颦儿的千古一景。

这个书你得看谁读,心生杂念的当然看不到绿洲;

胸有稼穑的自有收获,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

就像有些人看《金瓶梅》那是满纸淫荡,有些人读起来却是爱不释手。

曹侯这段其实想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和变化。

实际他本人经过很多岁月后,并不看好这些故事,但对作为年少的宝黛来讲,却是新鲜和具有吸引力的,这点毋庸置疑。

  宝玉看杂书这件事,他是不敢和宝姐姐讲的,如果和宝钗说,宝钗就会教育他,让他多看点《大学》《中庸》之类的正经书。

但宝钗也是从这个年龄段走过来的,这些书她早就看过,连宝琴都读过。

四十九回宝琴做了十首怀古诗,最后两首暗隐《西厢》《牡丹》两景。

宝钗便说,听着怪生的,何不另作。

宝琴是她堂妹,她是怕宝琴有失风范,丢了薛家的脸面,被人耻笑了去。

在当时,《西厢记》《牡丹亭》被视为淫词艳曲,不光闺阁就是男孩子也不许看。

那个社会就是如此虚伪,正常美好的人性要被压抑和扼杀,而那些狂嫖滥赌,男盗女娼之事却习以为常并得以纵容。

薛姨妈对贾母说过,我们家也没这些杂话给孩子们听,实是做大人的往自己脸上抹粉,看一看薛蟠的行径就知道了,看了春宫,还要炫耀一番,只不过是把唐寅读作了庚黄。

  黛玉就对宝钗说,宝姐姐你也太胶柱鼓瑟了,谁还没听过这两出戏。

实是宝钗这个人太凝色虚伪,娇柔做作了。

如果是生,就不会令删掉,皆是太熟之故。

并且这些故事,李纨、探春、迎春都晓得。

再者这世间何为正事,并不是八股科考才是正事,并不是为官做宰才是正事,往往无用之事才养心,有用之事才劳神。

一个人读书听曲,吟诗作画,做点闲事,心灵自然干净通透一些。

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如果总想着,如何取悦别人,如何留意别人的态度,如何品评算计别人的生活,如何出人头地等等,心灵自然枯竭,因为生命这场盛大旅行,毕竟还是属只于自己的。

我们可以看到袭人湘云议人长短,但你不见黛玉背后评人是非,因为她的心思全不在此。

  看完西厢,宝黛收拾好残花,黛玉回房,路过梨香园墙角,听到小丫头们演习词曲,有一两声断断续续飘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听得如醉如痴。

心想:

“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这就是黛玉,更注重文章辞藻的美好,而不是情节的热闹和俗艳。

庚辰侧批:

“非不及钗,系不曾于杂学上用意也。

”明言宝钗比黛玉看得杂书多。

  这时候,尽管有金玉之说,但在别人眼里,宝黛还是天生的一对。

二十五回凤姐就说,你吃了我们家茶,咋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呢?

一直到六十五回,四五年过去了,兴儿对尤二姐和尤三姐说,看情景宝玉已经有了,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老太太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但这时候宝黛关系还是一波三折,虽有甜蜜但还处在试探和猜疑阶段。

宝玉当然没话说,对黛玉那是无微不至,实在的好,只怕她想要天上的星星,他都可以变着法子摘下来,一切惟妹妹为是。

黛玉对宝玉也是关爱有加,休戚相关,这里就不赘述。

但金玉之说始终是笼罩他们头上的阴影,黛玉更是常常挂在嘴边,以此打趣宝玉。

宝玉呢,内心着急,赌咒发誓,想表白又表白不清,因此他们之间就不断发生琐碎口角。

  第二十六回,晴雯迁怒宝钗深夜来访,害得她们不能休息,便连黛玉叫门也不开。

黛玉错疑到宝玉身上,接着又传出宝钗说笑之声,便心中动疑,徒生伤悲。

想起自己无父无母,宝玉竟然也靠不住,回去滴了一夜的泪。

第二天又遇芒种饯花之期,便一人躲至花冢,且哭且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就是有名的《葬花吟》。

宝玉找不见黛玉,就知道她躲了起来,看见许多凤仙石榴花锦重重落了一地,她也不收,便兜了起来,穿云渡水奔了那日葬花的旧址。

到了香冢,看见黛玉在此一行数落一行哭,不觉痛倒。

黛玉见他,抽身便走,宝玉赶上拦住说:

“要有今日何必当初,姑娘刚来时,凭我多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

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

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

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

”这些,都是宝玉掏心掏肺的话,宝钗对他来说只是外人,是礼、情之事,对黛玉那是比亲人还亲,并时时处处把自己和黛玉划为一体。

宝钗病时,他吩咐丫鬟:

“谁去瞧瞧?

只说我和林姑娘打发了来请姨太太姐姐安。

”这样的例子,在书里不胜枚举。

  黛玉因为无父没母,寄人篱下,心里极其脆弱。

看到那晚情景难免不疑,这都是恋爱中小女子正常的表现,并不是一味小性,不可看做拈酸吃醋之辈。

另外也不要以为黛玉一天总是哭哭啼啼,她只是一时伤感,平日和姐妹们在一起还是活泼可爱,诙谐幽默,玲珑乖巧的。

她的眼泪也只给宝玉,别人想得也得不到。

她心里时时在乎的只是宝玉的态度,对姐妹们还是极好的。

即便和宝玉生气,也是点到为止,并不多做纠缠,很快就云开雾散,风过无痕了,并且每次收得机智巧妙。

为不开门之事,宝玉说回去要好好教训下那帮丫头,黛玉听了,就一本正经地道:

“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只是我论理不该说。

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

”说完抿着嘴笑。

宝玉听了,哭笑不得。

这一段就此收过,两个人随即天晴。

  没想到一波没平,一波又起。

转眼端午节到了,元春赐出节礼,独宝玉和宝钗的一样,黛玉与迎探惜三春相同。

当时宝玉就很奇怪,问是不是传错了,应该我和林妹妹一样才对,怎么会和宝姐姐的一样。

实是元春表明态度,暗示金玉之说。

有些红学家言称这是对宝钗落选的安慰,实不敢苟同。

宝钗选秀是十四岁的事,十五岁生日在进大观园前就过了,宝玉的春夏秋冬诗也已面世,过了这么久,还安慰啥,明摆着是支持金玉之说。

虽然这个家是贾母说的算,但皇权是至高无上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节礼这事大家都心知肚明。

宝玉忙让紫绡把自己的端去给黛玉选,黛玉回说前都得了,二爷自己留着用吧。

等宝玉再见到黛玉,问起此事,黛玉脱口就出:

“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宝玉一听就急了“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

”黛玉也知道自己说错了,就笑了。

宝玉又接着道:

“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

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

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

”宝玉实在是好!

一直在给黛玉去疑,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给她看,但这金玉之说就像赖在他们身上的狗皮膏药,怎么揭也揭不掉。

  接着清虚观打醮,全府出动。

张道士开始给宝玉提亲,这是第一次有人正式给宝玉提亲,但被贾母拒绝了,说宝玉还小不应早娶,言下连元春之意也一并否了。

你想宝玉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那宝钗呢,比宝玉大两岁,作为大观园首席女子,却稳坐泰山。

她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