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二、探究展示: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5、“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6、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三、练习反馈:
阅读《善良的心》,完成后面习题。
善良的心
王建兰
①开春,他把自己像种子一样随意撒在一个海参养殖场。
多次求职碰壁,无奈只能像现在这样以一个民工的身份被雇用。
尽管他的专业就是海水养殖,可是一个三流大学的毕业生,谁能相信他,敢把动辄百万元的海参养殖池交给他?
②秋天,突然接到了母亲因脑出血要做开颅手术的电话,他惊得魂飞魄散。
独自把他和弟弟抚养成人,又殚精竭虑供养他上大学的母亲,是他生命的全部。
他忐忑不安地站在老板面前,卑微得像根草。
他想支走半年的工钱,又嗫嚅着,乞求老板能借给他几千元钱,只要能救母亲的命,他自当竭尽全力为老板打工抵债。
出乎意料,老板似乎没有半点迟疑,为他筹措了一万元钱。
他怀揣着这份温暖,一刻也不敢停留,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凭据。
临上火车,他对驱车来送他的老板递上欠条,不料被老板挡了回来:
一百个欠条和誓言也抵不过一颗善良的心。
他听了,心动如潮。
他把那张欠条藏在贴身的内衣中,同时收藏起的还有一份感动和厚重的情谊。
③半年过去了,再也没见到他的踪影。
年终工友们领工资时有人提起了他,言语里除了对他的不屑,更多的是对老板过分善良的感喟。
直到这时,老板才恍然想起,他的确是好长时间没有一个电话了。
④年关逼近,打工的人还在回家的途中,不料这时候他回来了,带着成年的弟弟,背着半身不遂的母亲。
他告诉老板,母亲的病刚稳定,知道现在这里正是缺人手的时候,就急急地赶来。
他一家人执意要住在海边的一所简陋的屋子里,说晚上可以顺便守棚看护,多双眼睛,会少些不必要的损失。
⑤就在这一年的元宵节,当人们还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中的时候,四十年一遇的风暴潮轻而易举地把养殖户多年经营的梦想和希望打得支离破碎。
天刚放亮,一宿未眠的老板踏着厚厚的大雪跌跌撞撞赶往场里去,对于海中围堰的养参大池,老板不抱什么幻想,只奢望着老天能留给他一线生机,保住海岸边的育苗大棚。
大棚里有越冬的参苗,倘若大棚被风吹走,参苗将全部被冻死。
⑥蓦地,老板在一片歪七竖八的大棚周围,看到一个还倔强地站立的大棚,仔细辨认,那分明就是自己的大棚啊。
他狂奔过去,近看才明白:
不是老天保佑他,而是人在助他。
加固在大棚上的一道道绳索,堆放在周围的一袋袋沙包,都是那兄弟俩所为。
那价值几十万的财产,硬是被兄弟俩舍命保护下来了。
他想象不出那兄弟俩在暴风雪中干了多长时间,更不敢想那样恶劣的气候,即使出再多的钱,又有谁会不惜冒着塌棚的危险来守候加固?
⑦老板急于找到那兄弟俩。
劫后的海滩,一片狼藉。
许多人在奔跑着,整篮子地捡拾被浪卷上来的海参。
想到那兄弟俩近水楼台会拾到许多海参,也算是对他们冒死守住大棚的一种补偿吧,老板心里稍感宽慰。
转身走进大棚,老板惊住了,那兄弟俩正在棚里为苗池换水。
“怎么不去捡海参?
别人都捡发了。
”
⑧他说:
“池里盐度太低,并且缺氧,不赶紧换水,参苗会大批死亡,损失的就不是捡几千元海参的价钱了!
对了,最好赶紧投放一些光合细菌……”老板诧异地看着他:
一个民工能说出这些专业术语来?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自己学的就是这个专业。
⑨在那场风暴潮中幸存的育苗大棚成了老板最骄傲的资本和财富。
老板逢人便夸他的仁义和忠厚,称他是少见的好人,是难得的人才。
那棚里的参苗成了抢手货,早已被高价预订一空。
还有养殖户打他的主意,悄悄地“递高价”想挖老板的墙脚,却被他断然拒绝了。
他说,不是自己有多么高尚,只不过是“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啊。
⑩这是个真事,老板是我哥,每遇别人有求之事,哥总是倾力相助,还现身说法告诫我要与人为善,他说:
“做生意,有投入不一定会有回报,唯有善举和爱,可以循环,无论投入多少,冥冥之中总会有回报,要么是平安如意,要么是逢凶化吉。
即便没有奇迹出现,也会收获快乐,得到愉悦和心安。
”(选自《青年文摘》2007年8月,有改动)
1.本文既写了一个年轻大学生在工作之初经历的几件事,也写了他当时的心理。
阅读第①至⑧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事件
心理
春天
多次求职碰壁,以民工身份被雇用
①
秋天
②
感动
逼近年关
带着母亲和弟弟返回养殖场
③
元宵节
④
感恩
2.阅读第⑦段,揣摩老板“宽慰”和“惊住”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宽慰:
(2)惊住:
3.结合全文,从老板和大学生两方面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以及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限150字以内)
2、《我用残损的手掌》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见学习目标1-2.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抗州。
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不久在北京病逝。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
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
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
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他所处的“物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
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
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又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
地图是祖国母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
1.掌握下列字词。
灰烬jì
n
蝼蚁lá
u
yǐ
锦幛(zhà
ng)荇藻(xì
ngzǎo)蓬蒿(Pé
nghāo)憔悴(qiá
ocuì
):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
uyī):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理清思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
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
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层:
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
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
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第三层:
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
感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文章结构图:
沦陷区
灰色
憔悴
阴暗
我用残损的手掌
抚摸
解放区
太阳
蓬勃
温暖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3、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4、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理解?
5、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6、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7、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母亲的病友名单
朱成玉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慢慢地,她们建立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
回家那天,眼神不好的母亲,让我把她们相互留的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抄下来。
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从此,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
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
我们特地为母亲买了个手机,让她可以随时随地接听病友的电话。
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那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人,她们共同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墙。
不仅是母亲,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本通讯录,那是她们要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名单,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拯救的对象。
起初,母亲是悲观的,治疗上不太配合,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使她振作,可都无济于事……
后来,我们发现只要母亲和那些病友通过电话之后,就变得开朗了许多,心情舒畅。
我们为母亲的手机多备了几块电池,保证母亲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
杨姨是12个人中最乐观的一个,其实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个。
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了全身。
但每次母亲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杨姨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母亲讲一些她的“奋斗”经历。
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有了新的希望。
又一个阴雨天,母亲疼得厉害,心情变得很坏。
我们赶紧替她拨通了杨姨的手机,杨姨爽朗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
“喂,老姐妹好啊。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癌细胞控制住了,活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
我现在忙着打太极呢,不和你说了,改天再聊吧!
”杨姨的话像连珠炮一样,没等母亲问什么,那边就挂断了。
虽然母亲没说什么话,但知道自己的病友又一次胜利了,心里顿时敞亮了很多,感觉身体也不那么疼了。
直到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杨姨,这次换成一个年轻人接电话:
“我妈去世已经半年了,她临终前几天让我们替她在手机里录制了几段录音。
告诉我们不能关机,免得你们打不进来电话。
”说到这些,年轻人有些哽咽,“阿姨,我不能再瞒您了,这半年来,你们听到的,都是我妈妈的电话录音……”
挂了电话,母亲的手开始抖了起来。
她拿过那本通讯录,用笔轻轻地把杨姨的名字圈了起来。
那一堵生命的墙,忽然就裂开了一个缺口。
我听到母亲喃喃地说着:
“他杨姨啊,你先走了,等些日子,我去陪你。
我们的心跟着凉了。
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她的心会不会就此沉进谷底呢?
结果完全相反,母亲的做法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惊讶。
一辈子没跳过舞的母亲,让我们替她报名参加秧歌队!
穿着大红大绿的母亲,样子很滑稽,扭起的秧歌也很生硬,但不管在晨曦里,还是夕阳下,我看到的母亲都是最美丽的。
我知道,母亲不仅仅是为她自己活着,也为她的亲人们活着,更为那些病友名单上的病友们活着,就像杨姨一样。
近来,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虚弱得很,额头上沁着大颗的汗珠。
有一天,母亲的手机响了,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看了看那个电话号码,马上示意我们静下来,然后清了清嗓子,用比平常高了八度的声音对着电话欢快地喊道:
“喂,老姐姐,你好吗?
我好着呢,刚刚扭完秧歌,你看把我累的,气喘吁吁啦……”
我们含着眼泪听着母亲撒谎。
我们知道,杨姨走了之后,母亲终于成了那堵生命的墙上,那一块最坚强的砖。
(摘自《青年文摘》2010年8月下,有改动)
1.从全文看,母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心情不一样,请根据方框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分别补出体现母亲心情的一个词语。
2.揣摩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喂,老姐姐,你好吗?
(2)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3.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用。
照应句子:
表达作用:
4.常言道:
做人要诚实。
文中杨姨和母亲面对病友,都说了假话,对此,你赞同她们的做法吗?
请说明理由。
5.结合文意,说说母亲为什么值得崇敬,再从你的角度谈谈对困难的认识。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了解中国新诗朦胧诗的特点;
2.学习诗歌的欣赏技巧之一:
朗读。
3.理解诗中意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4.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见学习目标2-4.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晋江泉州。
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
1980年,调福建文联。
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链接材料】2——朦胧诗的定义:
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
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
代表人物:
北岛、舒婷、顾城。
朦胧诗的特点:
㈠、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
㈡、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滤”的现实。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干瘪()驳船()蜗行()胚芽()迷惘()
隧洞()绯红()淤滩()纤绳()
2、词语积累。
疲惫 熏黑 摸索 簇新 笑涡 胚芽 迷惘 富饶
3、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1.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
这四组意象群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
3.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
4.如何把握本文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本诗有何艺术特色。
6.如何理解本文中的“我”?
7.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
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大地的语言(节选)
阿来
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
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
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
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想象的景观出现了。
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
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
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
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
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
我喜欢这样的景象。
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
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
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
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
从井中汲水的人。
操耒犁地的人。
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
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
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
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
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
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选自《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
1.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
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
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①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②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3.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
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①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②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4.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内容:
结构:
5.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文作者曾说过:
“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和城市”,人们也“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午吃对冲资金,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
但现实是,目前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日益加快。
当然我们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有发展就难免会有损失和牺牲。
请联系现实,谈谈阅读本文后的看法。
4《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链接材料】2——休斯简介:
(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